达观是一种大人生“与人友善,学有所长;宠辱不惊,达观向上”是通往幸福的格言。
达观是一种大境界,是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人生,从而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从容和乐观,它让我们用平静的心态对待生活的起起落落。
我们不要对生活提出苛刻的要求,要根据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面对和处理身边的事情,一切要顺其自然。
路有升沉进退,人有悲欢离合。从容达观是一种对人生的透彻把握,不管是谁,只要能以平和心态面对一切,闲看天边云卷云舒,笑看庭前花开花落,必能摆脱是是非非、纷纷扰扰。也只有这样,才能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善待人生,善待生命。
人生是一次负重的单程旅行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说:“一切重压与负担,人都可以承受,它会使人坦荡而充实地活着,最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轻松’。”
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盲目地羡慕轻松、舒适、没有压力、高回报的工作,可是市场经济时代还有这种工作吗?也有人希望自己的一生轻松自在、愉快无忧,没有痛苦和磨难,甚至连困难也没有,可是又有谁会有这样的“幸运”呢?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中老年人原先身体挺好的,但退休后日子不久,便逐渐和药瓶子成了“相依为命”的“伴侣”。有些老人,甚至退休后只三五年就撒手人寰了,让人极为惊诧。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对父子,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一样在大浪中颠覆,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摇晃了。
行船是如此,生命也是如此!有些退休老人之所以衰老得特别迅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生命的马车突然卸套,使心理不再负重,生命也就迅速衰竭。
我们也看到或听到,某农村妇女的丈夫意外去世了,她独自拉扯着年幼的子女。她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还必须超负荷地干活。虽然人很老相,但身体却非常健康。她没有时间生病,也不能生病,因为嗷嗷待哺的孩子正需要她。而正是这种负荷,让她坚定而健康地生活着。
从这些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负重的生命才更有韧性,更加健康。
一般人认为,紧张、繁忙的工作会影响身体健康,传统的养生之道多强调休息和宁静。但人的生活如果过分的松弛、散漫,也同样不利于身心健康。
有这么一句名言:“闲散犹如酸醋,会软化精神。”这是因为,良好的情绪是维护正常生理功能的前提,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压力,松松垮垮,无所事事,就会在闲散中慢慢磨去锐气,钝化志趣,莫名的空虚、寂寞、孤独、忧愁就会不时袭来,自然也就不可能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了。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紧张的工作可以排除人们的孤独感与忧愁感,能增添生活情趣,给人带来欢乐,获得充实,使人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
若能一切随缘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人不妨大度一些,宽容一些,若能将名利、荣辱甚至生死都看开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外界的因素能影响到他,威胁到他,那就是真正的生活的强者,是自我的主人。
生活中许多事强求无益,倒是一切随缘,一半糊涂一半清醒更有益于生活。为了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也为了整个过程放松自己,我们应该承认生活的法则同自然的法则一样,不必强求,随遇而安即可。
已经是三伏天了,庭院的草地上仍然是一片枯黄。
小和尚说:“师傅,快撒点草籽儿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傅说:“好啊!等天凉了,随时吧!”
中秋,师傅买了包草籽儿叫小和尚去种。
在阵阵秋风吹动下,草籽儿四处飘洒……小和尚急得喊了起来:“师傅,不好了!”许多草籽儿都叫风给吹走了!”
师傅不动声色地说:“嗯——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儿。随性吧。”
种子刚刚撒完,就引来了一群麻雀。小和尚急得直跺脚:“坏了,坏了!草籽儿都让麻雀给吃了。怎么办呢?”
师傅心平气和地说:“别急。种子多,吃不完,随遇吧。”
那天夜里,下了一阵暴雨。清晨,小和尚到院里一看,就三步并做两步地冲进房间:“师傅,这下儿可完了!草籽儿都让雨水给冲走了!”
师傅说:“冲到哪儿就会在哪儿发芽儿,随缘吧。”
十几天过去了,枯黄的草地居然长出了一片青翠可人的绿色的苗苗!原先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太好了!”
师傅眯起笑眼,点着头说:“随喜,随喜!”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别把生活定格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标准上,永远别去计较生活的不快,在坚强中随遇而安,在平凡中感悟快乐,我们就会本能地收获幸福和喜悦。
庄子说:“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存,不知道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拒绝;无拘无束地去,无拘无束地来罢了。不忘记自己从何处来,也不追求自己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承受,忘掉死生任其复返自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本领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若这样,他的内心忘掉了一切,他的容貌静寂安闲,他的额头宽大恢宏;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如四时运行一样的自然,对任何事物都合宜相称而无法探测他精神世界的真谛。”仔细推敲起来,庄子说的“不用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的本领去帮助自然”,也有安时处顺、乐天知命的意思包含在里面。
人力固可胜天,可是成功有时也有机遇成分在里面发挥作用。做人做事一方面积极追求,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当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时,要学会“安守天命”。人不在意活得富贵,而在意活得顺心遂意。有成就时,适当地高兴一下未免不可,不得志时却不能心怀忧郁。志存高远,不怨天,不尤人,安分守己,这样对万事万物就都通达乐观。
改变不了环境就去适应它
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不在于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子,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关键是看如何对待环境,如何对待工作。你的态度会直接决定着你的命运。天道酬勤,命运掌握在勤恳工作的人手上。
成功学中有许多关于成功定律和名言警句,如“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加勤奋、更加努力”;“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惟有比别人多一份努力,才能立足于社会,超凡脱俗”;“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就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能成功”。同时还有许多人总结出了许多不同的成功公式,有的是勤奋+天赋=成功,有的是勤奋+天分+机遇=成功等等,分析这些成功公式,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公式当中有一个共同的不可或缺的项目就是勤奋。勤奋在事业成功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天道酬勤,命运总是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人手中,正如优秀的航海员总能驾驭大风大浪一样。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那些伟大的成就通常是由一些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对于勤奋的人,生活总能给他提供足够的机会和不断进步的空间。
成功来自积极的努力,它不会自动降临。如果他是一位成功的科学家,那么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他一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定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例外。
牛顿无疑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当有人问他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那些伟大的发现时,他诚恳地回答道:“总是思考着它们。”还有一次,牛顿这样阐述他的研究方法:“我总是把研究的课题放在心里,反复思考,慢慢的,起初的点点星光终于一点一点地变成了阳光一片。”正如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样,牛顿也是靠勤奋、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才取得巨大成就的,他的盛名也是这样换来的。放下手头的这一课题而从事另一课题的研究,这就是他的娱乐和休息。就连牛顿自己也曾经说过:“如果说我对公众有什么贡献的话,这要归功于勤奋和善于思考。”
英国物理学家及化学家道尔顿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天才,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勤奋。只要翻一翻一些大人物的传记,我们就知道大多杰出的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和各种着名的工匠,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非同一般的勤奋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天工作16个小时,周总理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天只有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具有过人的精力,她是一个靠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的女士。她很少度假,每天睡眠不超过5个小时,她从低微的下层工作开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天道酬勤,要想成功,就要培养勤奋的工作习惯。人们一旦养成了一种不畏辛劳、敢于拼搏、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工作品质,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使从事最简单的工作也少不了这些最基本的品格。
如果你永远保持勤奋的工作状态,你就会得到他人的称许和赞扬,就会赢得老板的器重。不仅如此,由于你的勤奋会导致自身能力的提高,会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正如踢足球是在奔跑中寻找破门良机一样,在不懈地努力学习与工作中,我们的生命才会升值。我们发现,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都具有勤奋的品格。
任何人都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有所收获。收获的成果取决于这个人努力的程度,世上机缘巧合的事太少了。有人说“我很聪明”,那么假设果真如此,你就应该为聪明再插上勤奋的翅膀,这样你就能飞得更高更远;如果你还不够聪明,你就更应该勤奋,因为“勤能补拙”。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龟兔赛跑”的故事,最终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肯定是勤奋的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勤奋比天才更重要。
及时抛下人生的“包袱”
自我束缚不仅表现在客观环境上,也表现在因客观环境而形成的主观意识上,因此打破这种束缚,意味着两种环境的同时改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改进自己的做人境界。
有这样一则寓言:
小虎鲨在一次去浅海游泳玩耍时被人类捕捉到。离开大海的小虎鲨还算幸运,被一个研究虎鲨的单位买了去。关在人工鱼池中的小虎鲨虽然不自由,却不愁食物,因为研究人员会定时把食物送到池中。
有一天,研究人员将一片厚玻璃放到池中,把水池隔成两半,小虎鲨看不出来。研究人员把活鱼放到玻璃的另一边,小虎鲨看到鱼后就冲了过去,却撞到玻璃上,痛得头昏眼花,什么也没吃到。
小虎鲨不信邪,等了几分钟,看准了一条鱼又冲过去,这次撞得更痛,差点没昏倒,还是吃不到。休息10多分钟之后,小虎鲨饿坏了,这次盯住一条更大的鱼又冲过去。情况没改变,小虎鲨撞得嘴角流血,终究想不通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小虎鲨拼了最后一口气,再冲,仍然被玻璃挡住,撞了个全身翻转,鱼就是吃不到。小虎鲨终于放弃了。
研究人员又来了,把玻璃拿走。然后,又放进的小鱼在池中游来游去。小虎鲨看着嘴边的美食却不敢去吃,尽管饿得两眼昏花也一直忍着。
在这则寓言中,小虎鲨之所以忍饥挨饿也不去捕食,就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能”的心理定势。作为比鲨鱼聪明的人,在这方面我们其实也不比小虎鲨做得更好,一种甘心束缚于现状、路已走到尽头却不知改变生存环境的思维习惯一直束缚着人们。
我们之所以不得不改变,就是为了要打破现状。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什么时候是非得打破现状不可的。有很多时候,我们会面临一个停滞不前的状况,却怎么也不明白它不前进的原因,因此也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有些性子急的人,因为无论如何也不能了解自身和环境的状况,不管再怎么想也找不出对策,因而死心断念,甘心停步不前。
我们应该让“我不行啦”,“不可能啦”等口头禅从我们的口中消失。成天把消极的语言挂在嘴边的人,光是这样唠叨,就已经把自己的志气耗尽了。人的意志力之大,往往是超乎自己想象的。心理上先抱失败的想法,自然整个人的行为、感觉就会受到影响。这样的情形,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
总而言之,激励自己,彻底使自己成为积极进取的人,是十分重要的。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绝对可以胜任”、“我每天都在成长之中”,正是走向成功、改变自我现状的第一步。
变化之际就是机会出现的时候,今后该如何准备,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这是一个有心改换做人方法、有志改变自己人生的人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倘若我们在努力挣脱束缚却发现实在难以完成时,应该转变一下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一看:这个束缚是不是自己虚设的,是不是已经被打破而自己还认为它仍然存在?我们是不是可以“金蝉脱壳”,从另一条渠道很容易地摆脱它?就像那只小虎鲨,自己原本可以慢慢地游过去,试探着,不致被撞得头破血流而导致心灰意冷,说不定几次试探之后,那道无形的墙已经自动消失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乔叟说:“自知的人是最聪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这显然是把自知和自胜放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评价的。没有自知,不能自胜,每个人都要认识自己,通过各种方法了解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