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现代机枪传奇
7567500000010

第10章 中国QJC88式7mm车装机枪(3)

俄罗斯PK/PKM通用机枪

PK/PKM系列通用机枪的产生

在1950年代初,两位苏联设计师尼克金(Grigory Nikitin)和沙科洛夫(YuriSokolov)开始设计一种弹链式供弹的7.62mm口径机枪,同时米哈伊尔·卡拉斯尼柯夫也在进行着相同的工作。尼克金-沙科洛夫和卡拉斯尼柯夫的武器都是采用导气式原理和回转式枪机,有意思的是两者外形也非常相似。

两种武器在1960年开始对比试验,卡拉斯尼柯夫设计的那种名为PK的机枪表现更为可靠,而且生产成本也比较低,因此,在1961年,卡拉斯尼柯夫设计的PK系列通用机枪被苏联红军采用。

虽然尼克金·沙科洛夫机枪没有被采用,不过十年之后,尼克金和沙科洛夫卷土重来,在1972年,尼克金、沙科洛夫和伏尔科夫(VladimirVolkov)设计了12.7×108mm的NSV重机枪,以取代DshK和DShKM重机枪,由于NSV的基本结构及外形都取自原本的机枪,以至于曾在相当长时间内被国外分析家误会卡拉斯尼柯夫也有参与NSV的设计,前面已经提到尼克金-沙科洛夫机枪与PK外形也很相似,但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8年后,卡拉斯尼柯夫在1969年推出一种PK的改进型,称为PKM。PKM很容易就识别出来,它的枪管较轻,没有凹槽,枪托底板上有翻转式的支肩板。

卡拉斯尼柯夫与他的pk**在1995年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

PK/PKM系列的主力枪型

PK/PKM系列有四种型号:①PK/PKM是采用两脚架的轻机枪基本型;②PKS/PKSM是配轻型三脚架作重机枪状态的PK/PKM,任何PK或PKM都可以加上三脚架转换为PKS/PKSM。 ③PKT/PKTM是在坦克上用作并列机枪,没有握把和枪托。采用PKT的装甲车辆包括T-72和T-80主战坦克及BMP步兵战车。④PKB/PKBM是车载机枪,其实就是以车辆上的武器支架代替PKS的三脚架。

用两脚架作轻机枪状态的称为PK,配轻型三脚架作重机枪状态的称为PKS,在坦克上作并列机枪的称为PKT,在装甲输送车上的机枪称PKB。

PK/PKM系列通用机枪的应用

在冷战时期,PK系列机枪广泛分布到世界各地,并在许多地区冲突中使用。PK系列机枪也被许多苏联/俄罗斯以外的国家生产,如: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中国(80式,于1979年仿制PKM,1983年通过生产定型)、南斯拉夫(M84)、波兰和前东德。如大多数其他机枪一样,PK也是开锁待击,但自动方式和闭锁方式都是AK步枪式的,回转式机头和AK的一样都是两个对称的闭锁突笋,只是PK的枪机更大更坚实,因为它需要发射底面比较大的7.62mm有底缘弹。

由于是开锁待击,因此PK的击针是半固定在枪机框上,击针可以从枪机上分离出来,但当机头在机框导轨引导下旋转向前时,击针会锁定在机框上,当机头闭锁后就会打击底火。PK的机框也是与AK的相似,只是旋转方向相反,比较大比较重,而且形状稍为复杂一点。

PK也是长行程导气活塞式,而且导气活塞也是通过连杆与机框相连,并与机框一起运动。导气活塞和连杆都是镀铬以提高耐腐蚀能力,导气活塞和机框是通过铰链连接。不是所有的PK系列机枪都有缓冲器,但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生产的PK就有。PK枪族的导气活塞和导气管都在枪管下方,导气管通过一个弹簧钢销固定在机匣上,维护时可以拆卸下来。

导气箍固定在枪管上,通过导气孔调节器与导气管相连。调节器有三个位置。位置“1”是基本设定,在维护过的枪上使用,位置“2”和“3”是用于多次射击后部件有污垢时,导气调节器可以用弹壳作为调节工具。根据俄国的文献,PK的理论射速是每分钟650发。

这是因为PK没有高射速所必须的缓冲装置,虽然可以通过调节导气孔提高射速,但不推荐这样做,因为会增加机匣和操作部件的磨损,缩短枪支使用寿命。PKT和PKB采用有抽气功能的导气调节器,避免废气进入车内。

机匣是用1.5mm钢板冲压成U形,用铆接和点焊装配而成。机匣顶盖也是用钢板冲压成形,在机匣前方用铰链固定,在机匣后方通过一个弹簧锁固定。抛壳挺与AK类似,也是通过铆钉固定在机匣内。PK的抛壳口在机匣左侧,有一个用弹簧销定位的防尘盖。PK的抛壳没有AK那么强,弹壳抛出左方约1米远。

枪管节套铆接在机匣前方,与AKM的方式类似。快速更换枪管的锁定装置与郭留诺夫SG43/SGM机枪类似。枪管是区别PK和它的改进型PKM的最容易的方法。PK的枪管比较重的,有纵向凹槽,而PKM的枪管则比较轻(2.35公斤),无凹槽。装甲车辆上使用的PKT/PKTM和PKB/PKBM使用更重的枪管,以提高持续火力,因为在车辆上要更换枪管并不容易。如其他苏军制式轻武器一样,PK枪族的枪管和枪膛都是镀铬的。

PKM枪膛为右旋4膛线,缠距225mm。枪管长602mm,不包括消焰器或其他枪口装置在内。枪口部有一左旋M18×1.5的螺纹,用于安装消焰器或空包弹发射器。早期的消焰器形状与M14的类似,有五个纵向的长形排气孔。更最近的型号比较短,而且是圆锥形,也有五个排气孔。枪管上有一个提把,既可以用于提枪也用作更换枪管时的提手。消焰器取自美国M60通用机枪,后来也出现了漏斗形式样的消焰器。

板机座固定机匣下方,包括板机护圈。扳机装置与RPD非常相似,也非常简单,而且也是开膛待击。放置式的保险机柄位于板机座的左边,只有二个位置:保险和全自动,并没有提供半自动射击能力,毕竟对于通用机枪来说也用不上半自动射击。

PK/PKM机枪通常采用骨架形的胶合板枪托。然而,并没有规定不能使用其他材料的:保加利亚生产的PK机枪就采用塑料枪托,中国的80式机枪则采用硬木材,南斯拉夫的M84也是采用坚硬的木质枪托。PK和PKM的钢制枪托底板上有一个活盖,内装清洁工具,PKM有一个钢制支肩板。油壶就装在枪托内。手枪形握把和枪管提把通常用浅红色的酚醛塑料材料制成。

PK枪族的机理结构

与苏联和华约国家的其他轻武器一样,PK系列也对其进行黑色烘焙珐琅的表面处理,有一些是烤蓝或表面磷化处理。PK枪族发射M1908式7.62mm有底缘枪弹,弹链为不可散的闭式金属弹链。

实际上与苏联用过的马克沁、RP-46和SG43/SGM机枪相同。PK机枪早期采用250发的长弹链,后来改为25发一节的短弹链,并可接成长弹链。PK弹链通常会接成3种长度:100发、200发和250发。在轻机枪模式下,通常会把一个内装100发弹链的弹链盒挂在机匣下方;200发和250发弹链会放在比较大的弹链盒中,与郭留诺夫机枪使用的相同。作重机枪用三脚架射击,大的弹链盒可装在三脚架上。

250发弹链盒主要供坦克机枪使用。所有的俄制弹链盒都是用铝板冲压的,其中250发弹链盒为全铝,而100发弹链盒是铝制盒体和钢制盒盖。这两种弹链盒上都有帆布提手。100发装实弹链盒全重4kg,200发装实弹链盒重6.6kg,250发装实弹链盒重9.4kg。

供弹机构综合了苏联RP-46、SG43和捷克斯洛伐克Vz52轻机枪的特点,采用弹链式供弹,双程进弹、单程输弹。其中进弹机构与郭留诺夫SG43/SGM类似,输弹机构和Vz52相同,压弹挺则是取自RP-46。

PK系列的装填过程如下:弹链从PK右侧进入拨弹滑板,取弹机把枪弹从链节后方拉出,当发射后机框开始后座时,取弹器再从弹链中拉出下一发枪弹,机框运动过程中驱动拨链器把链节向左拉,在枪弹向后运动大约9cm时被会上受弹机盖上的阻弹齿阻止,然后被压弹挺推向拨弹滑板上的拨弹齿,在此前一个抛壳机构会把空弹壳从机匣左侧的抛壳口排出,机框继续后座约4cm,当开始向前运动时,枪机把一发新弹推向弹膛,而机框运动时使拨链器向右移动,顶盖上的一个阻链器会防止弹链下滑。

PK系列机枪有完全可调的机械瞄具(用于同轴机枪的PKT例外)。前瞄具与AK步枪类似,也是圆柱形的准星,有弯形护翼,可以调整风偏和高低。后瞄具采用弧形表尺,照门为长方形缺口式,与RPD和RPK类似,同样可以调整风偏和高低。PKM的表尺射程从100m到1500m,增量为100m,战斗装定为300m。PK系列也可以安装瞄准镜,一般配用4倍放大率的1P29型白光瞄准镜(仿英国的SUIT瞄准镜)或第2代1PN51被动式夜视瞄准镜。瞄准镜安装座在机匣左侧。

PK/PKM都配有一个折叠式两脚架,安装在导气管上。两脚架由钢板冲压成形,长度不可调,而且与RPK的两脚架类似。两脚架在射击位置时通过弹簧定位。折叠时,脚架由一个冲压而成的钩固定。三件套的通条存放在右边的脚架内。

PK机枪的发展

PK机枪最初采用的三脚架是在1961年由埃格尼·斯迈捷洛柯夫(EvgeniySamozhenkov)设计的。斯迈捷洛柯夫的三脚架重7.7公斤,比SGM的三脚架几乎少了一半,也很容易地在平射和高射两种模式之间转换。当1969年推出改进的PKM时,就配用了一种由利昂尼特·斯特柏洛夫(LeonidStepanov)设计的重量更轻的新型三脚架。

斯特柏洛夫的轻型三脚架大部分由构件由钢冲压而成,重量只有4.5kg,这种柔性枪架上没有任何缓冲装置,枪架直接与横向/竖向机构相连。斯特柏洛夫轻型三脚架也很容易地在平射和高射两种模式之间转换。每只脚架都能折叠,方便携行,或在高低不平的地平时调整各自的高度。折叠携带时,三脚架很容易让一个人携带。与其他三脚架一样,斯特柏洛夫轻型三脚架也需要沙包以增大平衡性。斯特柏洛夫轻型三脚架可通用于PK和PKM。

在1993年,PK枪族推出了一种独特的6×49mm口径新成员,称为统一标准机枪(UMG),UMG基本上与PK/PKM相同,但机匣稍短,简化了供弹机构。UMG枪管比较长,而全长(1150mm)与标准的PK/PKM相当。这种新机枪重量更轻,包括两脚架仅重6.5公斤。原型枪没有机械瞄具,但配有光学瞄准镜。除了PK机枪外,还研制了基于SVD狙击步枪和AK突击步枪的6×49mm口径的步枪。UMG的首次亮相是在布达佩斯的轻武器展上。

估计是由于美国陆军SAW计划的刺激,苏联的5.45mm机枪作为班组支援武器显得火力不足,而7.62mm通用机枪则重量太大,因此苏联精密机械工程研究院(Klimovsk)大约在1980年就开始研制6mm口径弹药,目的是要作为突击步枪、班用机枪和狙击步枪的通用的理想口径弹药,第一个型号是6×53mm,发射5.2g弹头,枪口初速1150m/s。6×49mm弹药大约在十年后推出,为无底缘弹壳,弹底外形(直径11.4mm)类似于M43的弹底。据说6×49mm弹的枪口初速比6×53mm更高,膛压也比较高。这种6mm的理想通用口径没了下文,因此UMG机枪也没有再发展。

德国HK121通用机枪

较早前有传闻指HK会在MG4的基础上研制MG3的替代品,在2010年哈默尔堡举行的“步兵开放日”上,突然展出了名为HK121的7.62mm机枪。将来如果获得得德军的采用,我猜它可能会被命名为MG5吧。

和Mk48/Minimi7.62是在Mk46/Minimi基础上放大口径改进而来差不多,HK121在外形上和MG4也是有明显的血缘关系,由于同样是向下抛壳,所以携带弹链的鼓形弹箱挂在机匣左侧。该枪重10.8kg,全长1165mm,枪管长550mm,重量和长度比MG3和FNMAG都要小一些。展出的枪上配了一个蔡司/亨索尔特的4×30瞄准镜,瞄准镜顶部有导轨,可以用于加装红点镜。

法国M1952式7.5mm通用机枪

M1952式7.5mm通用机枪既可作轻机枪使用,又可作重机枪使用,故法国人称之为AAT-52(自动转换武器)。

当武器装上轻型枪管、两脚架和枪托时作轻机枪;换上重型枪管,安装在美国的M2式三脚架上和法国产的联接头便成为重机枪。该枪亦可换成7.62mm枪管,发射北约制式枪弹。

该枪与法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武器大不相同,它取代了M1924式和M29式机枪,成为法军的班用自动武器。当该枪作轻机枪时,法国又将该枪作自动步枪使用。

该枪的车载型是没有枪托和采用电击发的变型枪。

M1952式7.5mm机枪的自动方式为半自由枪机(延迟后坐)式,在原理上与西班牙的赛特迈突击步枪和瑞士的57式突击步枪的枪机结构相似。

枪机主要由枪机头和枪机体组成。机头近似四方体,机头内有一绕机头定点回转的闭锁杠杆,杠杆的短臂进入机匣闭锁槽,实现闭锁,长臂侧抵在质量较大的枪机体前端的鼻形凸起上。

击发后当膛内火药气压力升高到使闭锁杠杆打开和旋转时,闭锁杠杆依次将枪机体、击针推向后,加速机体向后运动,达到延迟开锁的目的。

闭锁杠杆离开机匣闭锁槽全部进入机头、机体内部,即开锁完毕,形成整体枪机后坐。该枪枪管弹膛局部开槽,以减少抽壳初期阻力。

供弹机构为弹链供弹,其机构类似MG42式机枪,用枪机能量带动。作轻机枪使用时50发弹链盒挂于机匣受弹口侧边。发射机构为连发式。

枪管可迅速更换。机枪扳机护圈后面有一单支架,支撑在地面上,单支架可升降,夜间射击可用单支架进行微调。

瞄准装置。该枪瞄准装置为机械式瞄准具,麦粒状准星,U形缺口照门。

弹药。该枪使用M1929式7.5mm枪弹,也可换用7.62mm枪管,使用北约7.62mm枪弹,各弹均为无底缘瓶颈式弹壳。

该枪口径7.5mm,初速840m/s,表尺射程2000m,有效射程800m,理论射速700发/分。

自动方式半自由枪机式,发射方式连发,供弹方式弹链,全枪长枪托拉出1145mm,枪托缩回980mm,枪管长(不含消焰器)500mm。

全枪质量(不含弹链和两脚架)9.15kg,枪管质量2.85kg,单支架质量685g,瞄准装置为准星麦粒状,照门U形缺口,配用弹种M1929式7.5×54mm枪弹。

法国AANF1式7.62mm通用机枪

二次大战以后,法国装备的步兵自动武器大部分是美、英两国提供的,还有缴获的德国武器,比较繁杂,因此法国于1952年开始设计自己的武器。

AANF1式7.62mm通用机枪是在法国AA52式7.5mm通用机枪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两枪结构基本相同,只是AANF1式机枪为7.62mm口径,发射北约7.62mm枪弹。

AANF1式机枪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但使用性能欠佳,如重心太靠后,枪管质量不高,消焰器效果不好等。

枪。该枪采用半自由枪机(枪机延迟后坐)式工作原理,借助枪机上的闭锁杠杆延迟枪机后坐。

击发后,火药气体压力作用于弹底窝平面,此时闭锁杠杆两端分别卡入闭锁槽内并抵在机体上,机头无法向后运动,迫使杠杆开始转动,由此加速机体后坐。

一旦杠杆离开闭锁槽,阻止枪机后坐的力消失,此时膛压已降到安全数值,膛内后效压力开始推动枪机后坐,完成开锁等动作。

该枪由于最初是为空降兵设计的,所以采用了伸缩式枪托并配有轻型两脚架和三脚架。它采用德国MG42式机枪的弹链供弹机构,枪管可以迅速更换,枪管有重型和轻型两种。

瞄准装置。该枪瞄准具的准星为倒V形,其上端有一狭缝,白天使用狭缝瞄准,夜间使用整个准星瞄准。表尺可调风偏和高低。

弹药。该枪发射北约7.62mm枪弹。

该枪口径7.62mm,初速840m/s,有效射程800m;理论射速700发/分,自动方式为半自由枪机式,供弹方式弹链;全枪长枪托拉出1145mm,枪托缩回980mm,枪管长(不含消焰器)500mm;膛线4条。

全枪质量(不含弹链和两脚架)9.15kg,两脚架质量820g,瞄准装置准星,倒V形;表尺可调风偏和高低,配用弹种北约7.62×51mm枪弹。

法国AAT52 7.5mm通用机枪

在使用过程中,AAT52通用机枪根据作战需求的不同,衍生出了许多改良型号,可以用作班用轻机枪、重机枪、车载机枪、机载机枪等。其中,被称为AAN-F1的各型机枪均为7.62mm NATO口径。

AAT52及其7.62mm变型枪AAN-F1,既可作轻机枪使用,也可作重机枪使用。作班用轻机枪使用时,采用轻型短枪管、折叠式枪托、折叠式两脚架、枪托支架和弹箱挂钩,主要用于空降兵、步兵的普通作战。用作重机枪使用时,采用重型长枪管、定制折叠式枪托、美制M2MF52三脚架和弹箱挂钩。

用于坦克和装甲车的型号为AAN-F1 Tank C1型。该型装备了重型长枪管,但是没有木质提把、瞄具、枪托和弹箱挂钩。AAN-F1 Tank C2型也用于装甲车辆,同样装备了重型长枪管,可以配备枪托、使用手动击发装置,但是没有木质提把、瞄具、枪托支架和抛壳口盖,为了节省坦克炮塔的空间,甚至使用了特殊设计的待发控制杆。

AAN-F1 Aircraft No.2型属于机载型号。该型装备了重型长枪管,可以配备枪托,使用手动装置,没有木质提把、瞄具和枪托支架。Aircraft No.3型也属机载型,该型和Tank C2型类似,只是使用了标准设计的待发控制杆和手动/电子两种击发装置。Aircraft No.4型与Aircraft No.3型类似,但是加装了瞄具和弹箱挂钩。

在AAT52的多种衍生型号中,最有特色的就是12.7mm口径的MAC重机枪。该枪的结构和AAT52完全一样,但是使用了美国0.50英寸口径(12.7mm口径)弹药。

从外形上看,就像是AAT52的放大版本。该枪的枪管同样可以拆卸和更换,枪管上没有安装木质提把。表尺最大射程3000m,分划间隔100m。

MAC又有两种型号——MAC56和MAC58。MAC56的枪身上安装了两个后置握把,便于用拇指控制击发。而MAC58采用传统的与手枪握把组合在一起的扳机式击发装置,保险通过枪身左侧的一个操纵杆进行控制,枪管上还安装了一个圆筒状的防火帽。

MAC上还设计了由弹性缓冲材料制成的底座,使之可以安装在美国的M3三脚架上,也可以安装在各种车辆和直升机上,便于在多种战斗行动中使用。

遗憾的是,与当时正在服役的同类枪械相比,该枪在技术上并没有十分突出的改进。所以,虽然其通过了一系列的试验,但最终并没有大规模装备部队。

AAT52通用机枪是一种性能可靠、皮实耐用的武器,其曾在1950年代末期首先在法属阿尔及利亚用于实战。作为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超过800m;作为重机枪使用时,射程达到1200m,AAT52的机匣寿命能够达到60000发。

这些性能,都很好地体现了“通用”、“实用”的设计初衷。但该枪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质心太靠后,操作性能差;配装三脚架时需用专门的接合器;枪管内在质量较差;消焰器的消焰效果不好等。

虽然AAT52有以上缺点,并在本世纪初刚刚被FN公司的米尼米机枪取代,但它在法军服役了近半个世纪,在法军轻武器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法军轻武器之经典。

法国绍沙M1915式8mm机枪

绍沙M1915式8mm机枪是由法国绍沙、苏特雷、里贝罗尔和格拉迪亚托尔等人组成的武器开发组,在1910式步枪基础上研制而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从法国购买了37000挺绍沙机枪装备美军,并将部分机枪改成可使用0.30~0.6枪弹和16发直形弹匣的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枪被发往比利时、土耳其、罗马尼亚和其他一些国家。

在比利时,改为使用7.62mm枪弹;在希腊,将该枪称为格拉迪亚托尔,使用法国8mm莱伯尔枪弹。该枪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过。

绍沙M1915式机枪采用枪管长后坐式工作原理,即枪管和枪机一起后坐到位,然后枪管先复进,完成开锁动作,待枪管复进到位后,枪机才复进。该结构由于枪管在整个后坐行程都参与运动,运动质量大,故射击频率较低(240发/分)。

闭锁机构为枪机头回转闭锁;供弹机构为镰刀形弹匣,容弹量20发,位于机匣下方。退壳机构由位于枪机头中的弹性拉壳钩和弹性抛壳挺组成。击发机构为击针式,利用复进簧能量击发;发射机构可选择单发或连发射击。复进装置为内外簧并联。

该枪瞄准具为机械式瞄准具,由片状准星和U形缺口照门组成。表尺分划为1~20。

该枪使用莱伯尔8mm枪弹。

该枪口径8mm,初速700m/s,表尺射程2000m,射速250发/分,自动方式枪管长后坐式,闭锁方式机头回转式,发射方式单发、连发,供弹方式弹匣,容弹量20发,全枪长1143mm,枪管长469mm;膛线4条,右旋。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含两脚架)9.07kg,瞄准装置,准星片状,照门U形缺口,瞄准基线长575mm。

配用弹种莱伯尔8×50mm枪弹,全弹质量27.8g,弹头质量12.8g。

比利时MAG58通用机枪

简要介绍

FNMAG是FN公司在1950年代研制的,主设计师是欧内斯特·费尔菲(M.ErnestVervier),在1950年代后期定型投产,因此也经常被称为FNMAG58。MAG是法语“通用机枪”(MitrailleusesD’AppuiGeneral)的缩写,正如其名所示,FNMAG既可以只使用两脚架当作轻机枪使用,也可以安装在三脚架或车载射架上当作重机枪使用。

FNMAG由于性能可靠,被全世界超过70个国家的军队所采用,包括比利时、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瑞典和许多其他军队,被用于步兵、各种不同的车辆、直升飞机、坦克和装甲车辆等等,和俄国的PKM系列一样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通用机枪之一,并在全球各地的武装冲突中被广泛使用。

FNMAG机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闭锁杆起落式闭锁机构,只能全自动射击。自动机改进自美国的M1918BAR,但闭锁杆起落式闭锁机构的闭锁部位有所改动。而弹链供弹机构则照搬德国MG42机枪的双程供弹装置,击发机构也是MG42的改进。

在1974年,美军测试M73/219机枪时,把美国的M60E2、德国的MG3、英国的L7A2、法国的AATNF1、加拿大的C1、苏联的PKM和FN的MAG58一起与M219机枪进行比较,在1975年这项试验只剩下MAG58和M60E2一起参与试验,在可靠性试验中,MAG58远远超出M60E2。

MRBS(Mean Rounds Between Stoppages)指排除故障少于一分钟时间完成的轻微故障平均率,而MRBF(Mean Rounds Between Failures)指排除故障时间超过一分钟的严重故障平均率。

型号 射弹总数MRBSMRBF

FNMAG58 5000029626442

M60E2 50000 846 1669

由此可见,FNMAG的可靠性高出M60一大截。因此美军后来便采用FNMAG来作为坦克机枪,而不装备M60E2和M219,并把FNMAG命名为M240,然后又逐渐由M240取代M60。

其他国家生产的FNMAG还包括英国的L7系列,加拿大的C6系列,瑞典的Ksp58系列,还有智利、以色列、墨西哥等多个国家采用或仿制,台湾仿制的FNMAG称为74式机枪。

比利时FN生产的MAG主要有4种型号:

(1)MAG60.20。

是标准的步兵型,安装固定枪托和两脚架,附带有三脚架。其他国家的相同型号有英国的L7A1和美国的M240G等。

(2)MAG60.30。

固定安装的航空机枪型,扳机由钢丝操纵,根据安装在飞机上或吊舱内的不同位置,有左侧供弹或右侧供弹的不同型号。

(3)MAG60.40,装甲车辆炮塔的并列机枪。

(4)MAG10.10,短枪管的丛林型。

MAG的结构和原理

FNMAG机匣结构与勃朗宁机枪相似,为长方形冲铆机匣,强度比较好,而且机匣内部表面镀铬。一般机匣寿命可达70,000发,如果保养维护得好,可以超过90000发。机匣前后两端还进行加强,分别容纳枪管节套、活塞筒、枪托和缓冲器。机匣内侧有纵向导轨,用以支撑和引导枪机组的往复运动。

在机匣导轨的制约下,枪机在复进到位时,闭锁杆向下摆动,闭锁支承面位于机匣底部,当闭锁完成时,闭锁杆抵在闭锁支承面上(而BAR的闭锁支承面则在机匣顶部)。机匣右侧有拉机柄导槽,抛壳口在机匣底部。

MAG机枪采用气冷式枪管,枪管很容易更换,枪管长545mm,包括消焰器、提把和气体调节器在内重约2.7kg。枪膛和弹膛均镀铬。消焰器形状与M14步枪的相似,用螺纹固定于枪管上。个别国家为他们的MAG机枪增设了一种加厚的重型枪管,比如英国的L7A2,通常用于车载机枪。

枪管与枪管节套是螺纹连接的,节套外表面有与机匣结合的断隔螺。枪管固定栓在机匣左侧,其作用是防止枪管节套松动。枪管提把的套箍卡在节套的凸缘上,转动提把,即将节套固定于机匣中。转动提把时,首先应将提把向前推,使枪管锁扣与节套解脱。由于在射击时,提把置于枪的右侧,不会影响瞄准。

枪管正下方钻有导气孔,火药气体经由导气孔进入气体调节器。和FAL步枪一样,MAG机枪的气体调节器也是采用排气式的原理,即通过改变排气孔的大小来控制作用于活塞头上的气体能量。

气体调节器装在导气箍中,导气箍与枪管采用压配合,并用销子固定。气体调节器套筒内有一个气塞,气塞上有三个排气孔。通常,在枪擦拭干净并且是冷枪管的情况下,进入导气箍的、大部分火药气体都经由三个排气孔泄出,真正用来推动活塞后座的仅是火药气体的一小部分。

通过气体调节器的调节,控制关闭排气孔的数量,可改变理论射速。在正常条件下,当气体调节器调节到位置“3”的时候,即关闭全部三个排气孔时,射速最高,约900~1100发/分;当调节到位置“2”时,只关闭两个排气孔,射速大约在750~900发/分;射速最低是在位置“1”,只关闭一个排气孔,射速约为650~750发/分。

一般情况下,射手大多选用最低射速,这一方面是为了容易控制后坐力,同时也是为了节省弹药,而且如果选择最高射速,枪管更换的频率也会比较高。

不过当长时间射击后,零部件受热膨胀、或是火药残渣积聚甚多、或是泥沙等污物进入枪的机构中时,可通过增加作用于活塞头上的火药气体的压力,以克服增大了的摩擦阻力,使武器正常工作。比如调节到位置“3”,关闭三个排气孔,使全部火药气体都用来推动活塞。

在1961年7月英国军队把L7A1改进成L7A2,这种型号的气体调节器有10个位置(最低射速装定在位置“8”),两脚架的高度可调,枪托由塑料制成。另外L7A2也改变了导气箍的尺寸,以便能换装较粗的重型枪管。

由于MAG机枪采用长行程导气活塞原理,因此活塞、机框和枪机是一起运动的。活塞头上有三个闭气环,机框连接在截面为十字形的活塞杆上。机框前端有抛壳槽,后端是质量较大的击铁。枪机与机框前后的导棱与机匣导轨卡合。

闭锁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击铁和闭锁杆上,闭锁杆用销轴固定于枪机中部。在枪机复进过程中,闭锁杆卡在枪机两侧的凹槽内,随枪机一并复进。枪机是中空的,击针孔内容纳击针,击针固定于击铁上,没有击针簧,复进簧装在机框的通孔中。

MAG的缓冲器的主要部件是一个衬套,它承受后座的机框的冲击并向后移动,进入由别氏垫圈组成的锥形体内,使之向外胀开。这样,缓冲器衬套就被紧紧地卡住,同时稍稍向后。在此过程中,将11个别氏垫圈压扁,垫圈以应变能的形式储存机框的动能。当垫圈恢复原来的形状时,即推动锥形体和衬套向前,驱使机框复进。

MAG的供弹机构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使用美国的M13可散弹链,另一种则使用德国的DM6不可散弹链。这两种供弹机构可以互换,而且供弹原理是一样的,都是采用双程供弹,弹链在枪机复进和后座过程中各移动二分之一节距。

枪机顶部有一带弹簧的滚轮,在受弹器盖(机匣盖)内拨弹杆的曲线槽中滑动。拨弹杆的轴在后端,前端与一很短的双臂杠杆相连。双臂杠杆绕中心轴回转,当一端向内时,另一端就向外。内外拨弹齿系分别由双臂杠杆的两端带动。

枪机复进时,枪机滚轮首先在曲线槽的直线段中运动,与此同时,枪机将弹推出弹链。随后,滚轮进入曲线槽的弧形段,使得拨弹杆向右偏移,双臂杠杆则向左偏移并旋转。于是,内拨弹齿向外空回,外拨弹齿将第二发弹拨动二分之一节距。

枪机后座时,拨弹杆在枪机滚轮带动下向左偏移,双臂杠杆则向右偏移。这就使内拨弹齿向内,带动弹链移动二分之一节距。至此,第二发弹便定位于阻弹齿上,准备入膛。而外拨弹齿则向外空回,准备拨取第三发枪弹。

因此,在这种供弹机构中,内、外拨弹齿交替地起着拨弹和阻弹的作用,而使弹链在枪机复进和后座过程中各移动二分之一链距。

该枪采用开膛待击,向后拉动机柄装弹时枪机仍处在后方位置,把受弹器盖(机匣盖)向前打开成垂直。把弹链(开口向下)插入输弹口,使首发枪弹靠在右边的阻弹齿上,然后关上受弹器盖即可。打开保险便可发射。

扣压扳机时,阻铁头下降,在复进簧的推动下,机框带动枪机复进。枪机顶部的推弹凸笋把弹链上的首发弹直接推出,在进弹口导弹斜面的规正下,枪机推弹入膛。由于此时闭锁杆顶面撞击枪机导轨的底侧,故闭锁杆顶面被迫下降。枪弹完全入膛,拉壳钩卡入弹底环槽,弹底部置于枪机前端的弹底窝内。抛壳挺被压向后方,抛壳挺簧被压缩,枪机便停止复进。

枪机停止复进后,机框继续向前。同时,闭锁杆仍在下降,最后抵在机匣底部的闭锁支承面上。此后,由于机框复进,使闭锁连杆向下旋转而滑过垂直位置。在机框复进终了,击铁将长的击针自枪机中顶出,打击底火而击发枪弹。当活塞/机框组的斜肩撞击活塞筒的制动面时,机框的复进完全停止。

火药气体驱使弹头沿枪膛向前运动,弹头经过导气孔后,一部分火药气体流入气体调节器并作用于活塞头上,活塞/机框组开始后座。由于机框后座,击铁一方面使击针缩入枪机的击针孔内,另一方面又使闭锁连杆向上旋转至垂直位置。至此,弹头亦已出膛而且膛压也下降至安全数值。机框继续向后,闭锁连杆则继续向上旋转,由此使闭锁杆上抬,脱离机匣的闭锁支承面而实现开锁。由于闭锁杆卡在枪机两侧的凹槽内,所以机框通过闭锁杆带动枪机一起后座,压缩复进簧,同时抽壳。一旦弹壳完全离开弹膛,抛壳挺簧即将抛壳挺向前推,抛壳挺撞击弹壳底部上端,使弹壳向下旋转并经由机框的抛壳槽和机匣的抛壳口向下抛出。抛壳后,机框还要后座一段距离,然后撞击缓冲器。在缓冲器作用下,机框向前反跳,开始复进。如果射手此时仍扣压住扳机,则自动循环将一直进行下去。

板机座由铝合金制成。早期型号有冬用扩大板机护圈,以便在戴上手套后射击。现在的型号能把扳机护圈拆卸后使用。MAG的击发机构完全是MG42的结构。扳机轴位于扳机顶端的中间,扣压扳机时,其后端上抬。长的阻铁置于扳机后端的上方,阻铁中间装有轴销。扣压扳机后,阻铁尾(阻铁前端)上抬,阻铁头下降,与机框的下突出部解脱。扳机前端装有阻铁解脱杆,其上有凸齿。阻铁解脱杆在其簧力作用下总是力图向前回转。该枪的扳机感非常干脆和一致,扣力约10磅左右。

扣压扳机后,扳机前端连同解脱杆一起向下,扳机后端上抬,顶起阻铁尾。由于阻铁尾上抬,同时解脱杆又向前回转,因此解脱杆凸齿恰好与阻铁尾扣合。

松开扳机后,解脱杆与扳机前端一起上抬,但此时阻铁尾仍被凸齿顶住,所以阻铁头抬不起来,也就无法挂住机框。解脱杆继续上抬,最终回到枪机往复运动的路线上。机框后座,压倒解脱杆,阻铁尾下降,阻铁头上抬。于是,机框后座时越过阻铁,复进时就被阻铁挂住。由于阻铁和机框下突出部在扣合时的接触面很大,所以它们不会被卡断。

手动保险卡笋是一根横推式顶杆。把手动保险从枪的左边推向右边,保险卡笋的右侧露出字母“S(保险)”时,它置于阻铁头下方,阻止阻铁头下落而不能射击;把手动保险从右边推向左边,保险卡笋左侧露出字母“F(射击)”时,其缺口面朝上,而不影响阻铁的运动。

MAG机枪的机械瞄具为片状准星和两种照门。准星座固定在枪口处的横向的燕尾槽中。归零校正是通过调整准星进行的。作高低调整时,用专用工具抬起准星固定夹,将准星转动或数个180°,然后放下固定夹。作水平调整时,拧紧和拧松燕尾槽两边的固定螺,横向移动准星座。

该枪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片状,准星座装在横向的燕尾槽中。表尺为立框式,可折叠。表尺平放时,射程装定为200米到800米,每100米为一个增量此时的照门是觇孔式,用带有两个弹簧卡笋的游标装定射距。当表尺竖直后,射程装定是800米到1800米,每100米为一个增量,但此时用游标上的缺口式照门。

该枪的两脚架装在活塞筒的前端,架腿可以转动,使该枪能架在高低不平的斜坡上进行射击。携枪行军时,将两脚架向后折叠,架腿上各有一钩,分别卡入机匣两侧的凹槽中,由滑动的限定销固定。两脚架的方向射界为50°(880密位)。

当作为重机枪使用时,则配用一个弹性(或叫柔性)三脚架,这种弹性三脚架可缓冲射击时的振动,减小点射时的散布面。使用时,把两根耳轴销插入机匣底部的环中,再把直推销插入扳机护圈上面的孔中,枪身即固定于三脚架上。三脚架重10.5公斤,最大火线高720毫米,最小火线高254毫米。

三脚架上有概略方向弧形板、固定扳手以及方向精瞄机。精瞄机每转动一格相当于方向变化一密位,其调整范围是30密位。概略方向弧形板的瞄准范围是±600密位,方向射界为67°(1200密位)。方向弧形板上有挡块,当机枪实施摆射时可将挡块解脱。高低瞄准有高低弧形板,用手轮调节。高低射界是30°(530密位)。

目前美军研制的M192轻型三脚架也可以安装到M240上使用,重量只有5.2公斤,比MAG原配的三脚架更轻。

该枪的野外分解/组装简单易行:将受弹器盖打开,左手握住小握把,右手抓住枪托,同时右手食指向上推动枪托卡笋,然后上提枪托直到主簧导杆,从机匣卡槽上卸下复进簧导杆螺栓,取出复进簧导杆。

拆卸活塞和机枪的方法是:一只手支撑机匣,另一只手向后猛扣装填拉柄,此时即可从机匣里取出活塞和机枪,装填拉柄重新回到其前方位置。

拆卸枪管时,将机匣处于直立状态,用手按压枪管锁定销,然后抬起提把直到垂直位置。借助提把向前推动枪管,最后向上提起枪管将其卸下。卸枪管时要求射手在拧动气体调节器的同时,用另一只手护住气体调节器周围,以防开口定位卡环弹出丢失。最后一道分解步骤是向后推导气箍座上的销钉并将其取出。武器组合按与上述相反的步骤完成。

在MAG上有几种“突击弹箱”,也就是随枪携带的弹链盒和弹链袋,按美军的名称叫“战斗弹药包”。比利时和英国生产过一种挂在机匣左侧的金属弹链箱,可携带50发弹链,瑞典、加拿大等国则使用过一种软式弹链袋,也是携带50发弹链。

而南非则配发过另一种金属框架的橡胶制半软式弹链袋,可携带100发左右的弹链。近几年美国陆军研制和配发了一种尼龙弹链袋,可携带50发或100发弹链。

瑞典Ksp58D通用机枪

Ksp58系列是瑞典生产的FNMAG,包括有早期的步兵型Ksp58、在1970年代后期改进的步兵型Ksp58B、Strf90式步兵战车的同轴机枪Ksp58C和Strv103式坦克的航向机枪Ksp58Strv等。

在2005年,瑞典对Ksp58B进行现代化改进,试验时的样枪名为Ksp58DF,“F”是试验(F·rs·k)的意思,当时生产了25挺样枪进行试验,定型后命名为Ksp58D。

Ksp58D的主要改进包括:

①增加MIL-STD-1913皮卡汀尼导轨。

②配一个AIMPOINT红点镜。

③折叠枪托。

④枪管缩短100mm。

⑤缩短消焰器长度但不影响消焰效果,不影响夜晚使用夜视仪。

⑥枪管表面开槽以减轻重量和增加散热效果。

⑦改进导气箍,气体调节器由4个位置改变成8个位置。

⑧原来的50发随枪弹链袋增大至100发容量。

⑨枪机的重量只是减轻了0.6公斤,但整个系统总重量减轻了3公斤。

高射机枪

高射机枪是主要用于对空中目标射击的大口径机枪,由枪身、枪架、瞄准装置组成。

高射机枪主要用于歼灭斜距离在2000米以内的敌人低空目标;还可用于摧毁、压制地(水)面的敌火力点。轻型装甲目标、舰船、封锁交通要道等。

高射机枪按运动方式分为牵引式、携行式和运载式三种。主要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机动灵活。投入战斗速度快、射速快、火力猛、对低空目标射击效果好,是防空武器系列中不可取代的重要装备。常见的有14.5毫米二联或四联高射机枪和12.7毫米高射机枪。一般编在步兵营或高炮营内,由5~10人操作使用。

中国77式高射机枪

高射机枪是主要用于射击空中目标的机枪,有效射程一般在2000米内,高低射界和方向射角较大,具有口径大、初速高、射速快等特点。它是随着飞机的出现而出现的,最初的高射机枪口径采用的多是中口径,后来随着飞机防护的增加,中口径的高射机枪逐渐被大口径的高射机枪所替代。现代的高射机枪基本上都是高平两用机枪,以地面压制为主。对空可以射击低空飞行的目标,对地可以压制火力点,摧毁轻型装甲车辆,封锁交通要道等。

1960年代末期,我国兵工界掀起了自主研制新型武器装备的热潮,由于当时我国主要装备仿制的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又笨又重,机动性非常差,不适合中国军人使用,部队对减重的呼声很高。

当时承担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生产任务的朱德林看到这些,心里很不踏实,他决定为部队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高射机枪,以减轻部队的负担。很快,朱老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一种新颖的高射机枪设计方案就出炉了。为了减轻重量,他大胆地采用了气吹式自动原理。利用身管内部的火药燃气经导气孔进入导气管内推动枪机体后坐,完成自动全过程。

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高射机枪,在1971年开始研制,1977年设计定型,1980年生产定型。该枪的研制目的是要取代较重的54式高射机枪(仿DShKM),虽然称为高射机枪,但实际上很重视平射功能,而且特别要求重量要轻,能够方便地由步兵转移。该枪于1977年设计定型,1980年生产定型,并开始装备部队。但服役后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很快就研制了85式高射机枪来取代它。

77式高射机枪采用直接导气式(气吹式)自动原理,采用这种与M16相同的自动原理就是为了减轻重量。导气箍位于枪管中部,有一个三位置的气体调节器,通过三条不同深度的气槽来调节进入导气管的导气量。射击时火药气体通过长长的导气管进入机匣,撞击枪机框上的活塞,推动枪机框后坐。

圆筒形的机匣前部有一环形卡槽,与枪架固定座结合,将枪身与枪架连为一体。机匣内部有一闭锁支撑面,与枪机配合完成闭锁、开锁动作。机匣内壁有纵向沟槽用于容纳多余的油和污垢,减小了枪机、机框与机匣之间的摩擦,减少故障率。闭锁机构为中间零件型闭锁卡铁撑开式(欲称鱼鳃撑板式)。

闭锁时,靠枪机框击铁的闭锁斜面复进时将左右两块闭锁卡铁撑开,锁住枪机。该枪采用开膛待击,并只能全自动射击。

弹链供弹机构是基于54式高射机枪作改进,由机框带动的摇臂操作。供弹方向在左侧,使用时可以在机匣左侧挂上一个弹链箱,可装60发弹链。该枪发射54式12.7mm穿甲燃烧弹和穿甲燃烧曳光弹,前者在500米距离上命中角90度时可击穿15mm厚的钢板。

枪管圆锥面有纵向凹槽,增大散热面积,同时也能减重,枪管可快速拆卸,并配有提把。在枪管前端安装有一个大形的圆锥形枪口制退器。

机匣后面有两个D形握把,扳机为拇指按压式,通常还会安装一个肩托。三脚架有前腿架可以调节长度,当调到最低射击位置作为平射状态使用时则缩短前腿架。

瞄具座铆接在机匣上,表尺可以向前折叠。平射瞄准具为准星照门式,立框式标尺,高射瞄准镜为简易光学缩影环形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倍。

中国W85式高射机枪

W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高射机枪,在1985年设计定型,W就是外贸的意思,W85式高射机枪和85式高射机枪是完全不同的,而外观上也有较大差异,例如枪管和机匣的造型。W85的设计对54式高射机枪有继承,但在具体设计上有许多差异,而且重量要轻得多。

W85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冲击式导气装置;倒钩撑板式闭锁机构;枪管外形是圆柱台阶式,膛线和外形可用精锻机直接成型,工艺简单;供弹机采用双程杠杆机构,采用60发开式弹链节/箱供弹,实施连发射击;平射瞄准具为准星照门式,立框式标尺,高射瞄准镜为间易光学缩影环形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倍。

与气吹式的85式不同,W85式采用长行程导气活塞式自动方式,火药燃气通过枪管前部约1/3处的导气孔进入活塞筒内,推动与枪机框相连的活塞向后运动,使枪机框和枪机后坐完成自动循环动作。

供弹机是一个独立模块,安装在机匣顶部,采用双程输弹方式,供弹方向在左侧。当枪机框后坐时,枪机框上的突起带动拨弹曲柄转动,拨弹曲柄通过拨弹杠杆带动内拨弹齿,将枪弹送到进膛位置,此时外拨弹齿将退至次一发枪弹拨弹位置。当枪机框复进时,外拨弹齿将次一发枪弹拨至内拨弹齿起始工作位置,内拨弹齿也退至能可靠抓住次一发枪弹的位置,完成一次拨弹循环过程。

闭锁机构为鱼鳃撑板式。枪机框复进时,其闭锁突笋使闭锁卡铁张开进入闭锁状态;枪机框后坐时,闭铁突笋使闭锁卡铁收拢完成开锁动作。该枪采用开膛待击。击发机构安装在机匣尾部,有两个D形握把,用拇指式扳机。需要时可加一个肩托。

54式高射机枪

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是仿制前苏联德什卡M36/46式高射机枪,1954年生产定型,曾大量装备部队,后被77式高射机枪取代。

54式高射机枪装备后,进行了多处改进:去掉原枪管上的散热片;在枪管上增设提把,便于枪管更换;重新设计了轻型三脚架,取消防盾和两个轮子,重量从127.5千克减少到53千克,并定名为65式高射机枪枪架;高射瞄准镜增加了副尺,使瞄准范围扩大了一倍,并取消了“两用测距尺”,改用望远镜测距。

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片闭锁方式,一次供弹,70发开式弹链节/箱供弹,实施连发射击;采用柱形准星,半圆形照门,立框式标尺。

口径:12.7毫米;

全长:2328毫米;

枪身长:1342毫米;

瞄准基线长:1113毫米;

全重:93千克;

枪身重:33千克;

枪架重:53千克;

初速:830~850米/秒;

理论射速:540~600发/分;

战斗射速:80发/分;

有效射程:1600米(高射);

1500米(平射);

弹箱容量:70发;

枪弹:54式枪弹12.7108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