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用机枪
两用机枪也称做通用机枪。
所谓两用,就是既可作重机枪使用,又可用作轻机枪,通用性较强。这种枪带有轻便的两脚架,将两脚架支起,就是一挺轻机枪;若将两脚架折起,整个枪身就可安放在重机枪枪架上,并使用大容量的弹链箱供弹,这时就成为火力凶猛的重机枪。
MG34两用机枪于1936年正式装备德军,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它是根据瑞士苏罗通机枪改进而成的。
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研制成M6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它作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为800米;作重机枪用时,有效射程达1000米。这种枪还能夹在腰际作行进间射击,或者安置在吉普车和直升机上作快速机动射击。由于它的射速较低,熟练的射手可用来进行单发射击。
射速高、火力强,是联邦德国MG3式7.62毫米通用机枪的主要特点。它的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1300发,其火力相当于两挺美国M60通用机枪。这种枪在高速射击时更换枪管方便,借助一种特殊机械,6分钟即可将枪管更换完毕。
由于通用机枪在结构和性能上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灵活变通,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目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原有的连用轻机枪和重机枪,成为步兵连的主要支援火器。
中国轻重两用机枪
机构动作
67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属于气推式活塞长后坐自动武器。当枪弹越过枪管上导气孔以后,火药燃气经导气孔、调节器气槽流入导气箍气室内。
导气室内火药燃气压力的大小是靠气槽截面控制的,可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合理选择气槽,正常条件下应选择1号气槽。
高压燃气作用在活塞端部,迫使枪机框向后运动,使其具备后坐能量。后坐过程中,所有机构的运动全靠枪机框带动;复进时,靠后退时压缩复进簧所储存的能量完成复进动作。
枪机框向后运动,其上的开锁斜面撞击枪机上的斜面,迫使枪机尾部向下旋转,枪机偏转一定角度后与机匣解脱,完成开锁动作。
此后,枪机框带动枪机后坐,同时枪机上的抽壳钩开始抽壳,当弹壳底缘后平面与固定在机匣上的抛壳挺相撞时,弹壳从机匣下方抛出。
枪机框带动枪机向后运动时,枪机框上的供弹曲线槽带动机匣上的曲拐旋转,曲拐又带动受弹机盖上的杠杆转动,杠杆带动拨弹滑板向里运动,滑板上的拨弹齿拨动阻弹板位置处的包容枪弹的弹链链节,使枪弹向里运动,受弹机座上脱弹齿的前后两个楔形齿将链节的前后两臂与枪弹一锥体相分离,脱弹齿斜面迫使枪弹向下运动,同时,弹链链节产生弹性形变。当枪弹快拨到位时,已完全从链节内脱落。
到位时,枪弹被弹链压在机匣的进弹口上,处于待进膛状态。拨弹到位时,次一发枪弹也越过阻弹齿,完成输弹过程。枪机框带动枪机完成抽壳、抛壳以及带动供弹机构完成输弹等动作后,继续后退,经过阻铁后撞击扳机座,完成全部后坐过程。
枪机复进时,若松开扳机,枪机框则被阻铁阻住,处于待击状态。
扣动扳机(或连发过程中不放松扳机)枪机框带动枪机在复进簧力作用下向前运动,枪机上的推弹突笋接触枪弹底缘,开始推弹。推弹初期,枪弹底缘与通过压链器压住枪弹的弹链链节相接触,并强制弹链上抬,使压链器转动。
压链器的作用是保证在压链器簧作用下使弹链不能脱离枪弹,使枪弹按确定的轨迹运动。这种强制是非刚性的,为了确保各种射击状态(如高射、俯射、枪身侧转射击)的进弹可靠性。
该枪设计时将枪弹待进膛位置安排在距离弹膛很近的地方,当枪弹向前运动约几毫米的距离后,弹尖就开始进入弹膛。当弹底缘与弹链链节脱离接触时,弹头已全部进入弹膛。
此后,枪弹在弹膛与机匣进弹口前部导引面的强制引导下进入弹膛。随后,抽壳钩张开,抱住弹底缘。
推弹到位后,枪机不再前进,枪机框则继续前进,并通过闭锁斜面迫使枪机尾部偏转上抬,进入机匣的闭锁槽内。枪机闭锁以后,枪机框再单独复进,打击击针,直至枪机框开锁突起的前面与枪机接触为止,复进过程全部完成。
复进过程中,枪机框上曲线槽的另一侧迫使拨弹滑板向外退出,拨弹齿越过阻弹齿挡住的那一发枪弹,准备下一个循环拨弹。
结构组成
枪身由枪管组件、机匣组件、自动机组件、复进机组件、枪托组件组成。
枪架为带有缓冲装置的三脚架,由上架和下架组成。上架由枪架身、高射支撑板、立轴、精瞄机等组成。枪身与上架可快速连接或者卸下。下架由旋回架座、方向限制器和3条脚杆组成。上、下架连接迅速可靠,立轴磨损后可以调整,修理方便。后架杆可以伸缩,以调节高射火线高。三脚架可以调节侧倾,保证立轴的垂直,以适应火线高及各种地形的要求。
高射瞄准机构由前照准器和后照准器组成。前照准器由外环、大环、小环、内环及支座等组成,与机匣为可拆卸连接;后照准器固定在表尺上,可以调整高低尺寸,方便校枪。前后照准器之间的距离为220mm。该瞄准机构可以适应速度为0——250m/s的空中目标。
优点与不足
67式轻重两用机枪采取单程进弹方式,与53式重机枪相比,其供弹机构结构简单,质量轻,机动灵活性好,适应各种地形射击;一枪多用,设有夜间瞄准装置,适于夜战。
但该枪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改变火线高操作不方便;射击精度不稳定,新枪时射击精度尚好,使用或训练一段时间以后,由于缓冲器的磨损,间隙变大,射弹散布明显增大。
机枪连续射击过程中发生卡壳故障时,如果枪管温度过高会使已进膛而未闭锁的枪弹自燃,引起膛外爆炸事故;恶劣的使用条件下或机构磨损以后射击,机构动作可靠性下降,尤其是卡弹等故障明显增多。
中国QJG02式14.5毫米高平两用机枪
四大分系统—四羽呈祥
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武器系统由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14.5毫米钨芯脱壳穿甲燃烧曳光弹(简称脱壳弹)、14.5毫米穿甲爆炸燃烧弹(简称穿爆燃弹)及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高平合一瞄准镜组成。
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该枪最大的特点是大量使用了铝合金、钛合金等轻合金材料,应用零件达70多件,使全枪重量大幅度减轻,是目前国内外同类高射机枪最轻的,比75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轻63千克,比俄罗斯HCB12.7毫米机枪还轻5.4千克。全枪由枪身、枪架及附件组成,各部件实行了单元化设计,携行时可分解为枪管、机匣、摇架、托架、下架、弹箱、座椅等七大部件,分解结合方便迅速。
QJG02高射机枪展开状态
枪身由枪管组件、机匣供弹机组件、自动机组件、复进发射机组件和枪尾构成。自动方式选用了导气式,这在我国14.5毫米高射机枪上是首次采用,大大地简化了武器的结构。该枪采用后坐一次供弹和5发一节可散弹链。
枪架由摇架、托架、下架和座椅构成。下架是全枪重量的载体,为三腿低架座式,以便在凹凸不平地形作战。前驻锄采用“Y”字形抓地,控制枪架上跳和左右摆动,后驻锄为滑移式,结构简单,可有效地释放后坐能量,利于提高射击精度。座椅前后可调,便于不同身材的战士操作使用。
QJG02高射机枪牵引状态
DGE02式14.5毫米穿甲爆炸燃烧弹顾名思义,穿甲爆炸燃烧弹是一种能够穿甲、爆炸、燃烧的枪弹,其外壳和其它枪弹一样,也是身着金属被甲,因此从“服饰”上看,人们很难看出其“庐山真面目”。最早的穿爆燃弹是由比利时研制,首先诞生于大口径机枪武器系统。
QJG02高射机枪全分解状态
大家知道,任何一种新的弹丸都是根据实际作战需要,并结合敌方的装备与作战方式的变化应运而生的。穿爆燃弹的设计思想就是根据战场武装直升机等低空和超低空飞行目标的增多而产生的,它既没有火帽,也没有雷管,是依靠弹丸与目标的直接碰撞引燃燃烧剂和引爆较敏感的炸药,同时赋予弹芯以很高的动能穿透装甲。穿爆燃弹不仅有稍高于与其相同口径的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而且具有燃烧作用和其它枪弹不具备的爆炸效能。
尽管它的结构组成比普通穿燃弹略微复杂,但与其它任何一种有爆炸作用的弹相比都是简单的,而作战效能却异常出色。现代武装直升机的要害部位基本上都有装甲防护,可抵抗一般枪弹的攻击,而其非要害部位即使被枪弹打穿十几或几十个孔,也不会造成机毁人亡。
QJG02高射机枪全分解携带状态
然而穿爆燃弹却能穿透其防护装甲,并毁伤其它器件。即使弹丸命中点距目标要害部位还有一定距离,它爆炸后所产生的破片仍有一定的毁伤作用。因此,与一般枪弹相比,穿爆燃弹对武装直升机这类目标的毁伤作用要成倍增加。
14.5毫米穿爆燃弹由弹头、弹壳、******和底火组成,于1994年4月正式开始研制,2002年8月设计定型。除弹壳的底火台略有变化外,它的外形尺寸与56式14.5毫米穿燃弹基本相同,可通用56式四联、58式双联14.5毫米高射机枪,提高了原有武器的作战效能。
它与56式14.5毫米穿燃弹的弹道一致,增加了爆炸功能,其穿甲能力高于56式穿燃弹,爆炸后能产生有效破片20片以上,破片还能穿透1.2毫米厚硬钢板,弹重175~188克,初速980~995米/秒,是对付武装直升机、步兵战车、装甲运输车、轻型船艇等水面薄壁装甲目标的理想弹种。
DGJ02式14.5毫米钨芯脱壳穿甲燃烧曳光弹钨芯脱壳穿甲弹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脱壳技术和高密度钨合金(其密度是钢的2.3倍)的弹芯,具有弹道低伸、初速高、命中精度高和侵彻力大等特点,能有效地对付快速移动目标。70年代初,西方又推出了小口径炮用的旋转稳定式钨芯脱壳穿甲弹。
QJG02高射机枪高射状态
值得国人自豪的是,我国的科技工作者率先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枪弹,1984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钨芯脱壳穿甲枪弹,即12.7毫米钨芯脱壳穿甲弹。02式14.5毫米钨芯脱壳穿甲燃烧曳光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改进与提高的新品。该弹穿甲能力强,飞行速度高,对活动目标的毁伤概率高。主要由弹头、弹壳、******和底火组成,除制式涂漆钢弹壳沿用了56式14.5毫米穿燃弹的弹壳外,其余均为新研制部件。
02式14.5毫米钨芯脱壳穿甲燃烧曳光弹具有1450米/秒的高初速,全弹重173克,弹头重45克,长156毫米,在3000米处以500着角可以击穿20毫米厚的均质合金钢板。穿甲能力大大高于俄罗斯14.5毫米的硬芯弹,与西方的25毫米钨芯脱壳穿甲弹和硬质合金弹水平相当。
过去的瞄准镜功能单一,平射镜不能作高射镜使用,高射镜不能作平射镜使用。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系统的瞄准镜实现了高平合一,一镜两用。高射系统与平射系统的转换是通过水平移入或移出下反射镜来实现的,只采用了一个目镜。
七大首创—天下有“最”
QJG02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系统可谓是我国轻武器行业发展的一个“天气表”,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多年来在轻武器行业的研制成就,有许多方面尚属国内外首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首次在我国14.5毫米口径机枪上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使武器结构简化,气体能量调节方便,确保在各种环境下工作可靠。
②首次在我国大口径机枪上采用冲、铆、焊结构的机匣,简化了工艺,节约了材料,提高了效率。
③首次应用冷精锻技术制造14.5毫米枪管,提高了加工效率。
④首次将激光强化技术应用到我国轻武器制造上,从而提高了14.5毫米枪管寿命,解决了我国14.5毫米枪管寿命长期达不到要求的问题。
⑤首次采用曲拐转换座式供弹机构,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可实现枪身左、右供弹,国内外尚无先例。
⑥首次采用螺旋杠杆式高低与方向同时紧定、制动机构,结构新颖、紧凑,能自行补偿间隙。瞄准后左脚瞬时制动,右脚击发,利于捕捉战机,为国内外首创。
⑦首创了托架和下架为圆锥面结合的结构,不但分解结合简单,而且有效地消除了结合面的间隙,简化了结构,方便携行。
五大特点—功夫
(1)机动性好。
武器的机动性能一般包含武器机动和火力机动两个方面。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的武器机动性好主要体现在机构简单,分解携行的部件数量少、重量轻,最大携行单件重量仅为16千克。而在火力机动方面,其高低、方向机操作灵活,捕捉目标迅速,可实现高低、方向同时紧定,配备脚制动机构,利于战术性能的发挥。
不过,目前军事强国的大口径机枪多以车载使用为主。QJG02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则以携行使用为主,这不仅使该武器的机动性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影响携带弹药的数量、火力密度和持续性。如何克服这些不足,扬长避短,将是留给该武器使用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2)配用弹种多,威力大。
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可使用各种56式14.5毫米机枪弹,而且还专门研制了脱壳弹和穿爆燃弹两种新弹,从而大大提高了武器的作战效能。
(3)射击精度好。
一般来讲,机枪架座的体积重量、结构尺寸直接影响机枪的射击精度。在保持良好的射击精度的前提下,大幅度减轻武器的重量需要解决诸多技术问题。大口径机枪在我国已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减重之路,12.7毫米机枪从54式的180多千克减到54-1式的93千克、77式的56千克、85式的40千克、89式的26千克,但射击精度基本保持不变。
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同样利用了动力特性匹配技术,合理地匹配了武器射频与固有频率等特征量,使每一发射弹基本在枪口振动的相同状态(位置、速度、加速度)下飞离枪口,从而保证了较好的连发射击精度。
(4)枪管寿命长。
枪管的寿终标准主要是初速下降率和射弹散布密集度不大于规定值。由于射击过程中高温高压的火药燃气对枪管的烧蚀,枪管内膛会出现严重的磨损、变形。一般来说,枪管的最高膛压区烧蚀最严重,烧蚀后的枪管不能很好地闭气,部分火药燃气从弹丸和枪管之间溢出,导致弹丸初速下降。枪管前端烧蚀对弹丸出枪口时的姿态影响最大,是导致射弹散布变大的关键因素。
14.5毫米机枪的弹丸初速高达980~995米/秒,枪管烧蚀严重,其寿命问题一直是困扰轻武器行业的一个技术难题。无论是56式14.5毫米高射机枪还是58式14.5毫米高射机枪,其枪管寿命一直达不到指标要求。按照规定的寿命弹数,其初速下降常常会超过22%。
因此,在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上采用了冷精锻枪管和激光强化新技术,对枪管的前后两段进行处理,提高了枪管镀铬层的附着质量,较好地解决了枪管烧蚀问题,大大提高了枪管的寿命,达3000发,寿终时的弹丸初速下降率不到15%。
(5)各种环境下工作可靠。
尽管14.5毫米机枪在口径上仅比12.7毫米机枪大1.8毫米,但前者的枪口动能却比后者几乎提高一倍,由此导致的后坐能量也比12.7毫米机枪大很多。传统上为了吸收后坐能量,14.5毫米机枪一般采用管退式自动原理。而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的设计师们大胆应用了导气式自动原理,通过调整导气孔的大小来保证武器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
QJG02高射机枪平射状态
QJG02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以下简称机枪)是“八五”期间武器装备研制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第一支14.5毫米高射机枪,其先进的整体综合性能体现了我国高射机枪的新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产QJG02式14.5毫米高射机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机匣经冲、铆、焊而成,枪管采用冷精锻并经激光强化处理,5发一节可散弹链供弹,后坐一次输弹到位。全枪结构简单,外形美观,战斗与行军状态转换迅速,精度高,机构动作可靠,且大量采用轻合金材料减轻了质量。
该枪除使用穿爆燃弹和脱壳弹外,还通用各种56式14.5毫米机枪弹。新老弹种通用,功能全,射程远,威力大。其适合在各种地域和自然条件下作战,能击毁敌武装直升机等空中目标;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射击,能毁伤敌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轻型船艇等薄壁装甲目标;还可封锁要道或隘口,压制敌火力点及歼灭敌集群生动目标。
QJG02G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
QJG02G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是根据国际外贸市场的需求,工厂自筹资金的研发项目。2003年12月完成总体方案设计,2004年2月完成方案样机产品设计,2004年8月完成方案样枪试制、调试及试验,2004年12月完成方案鉴定,2006年3月完成外贸鉴定试验。
该枪是在02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基础上改制而成,根据外贸需求,调整了部分战术技术指标,并将原型枪的铝合金和钛合金部件改为钢制件。
近距离接触QJG02式14.5毫米高射机枪
高射机枪系统仍由枪身、枪架、弹链、瞄具4大组件组成。枪身由枪管组件、机匣供弹机组件、自动机组件(枪机、枪机框部件)、复进发射机组件、枪尾5部分组成。枪架由摇架组件、托架组件、下架组件、弹箱组件、座椅组件及新增加的左、右轮架组件等7部分组成。
该枪仍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5发一节可散弹链供弹,后坐一次输弹到位,双向(后坐、复进)枪身缓冲器,双螺旋扭簧平衡机,高低、方向同时紧定机构(手刹或脚制动),且可进行牵引、拖载或分解携行,配备高平合一的光学瞄准镜。
14.5毫米枪塔机枪
14.5毫米枪塔机枪是工厂自筹资金的研发项目,配套于国产轻型4×4轮式装甲车上,作为快速装甲突击车主武器使用,目前已经有外贸订货合同。
14.5毫米枪塔机枪的研制工作始于2003年10月,2004年12月完成整体方案图纸设计,2005年4月完成初样机的上车安装和基本调试,2005年9月至10月中旬完成初样机的摸底射击试验,随后进行正样机的改进设计和试制工作,2006年5月完成外贸鉴定试验。
14.5毫米枪塔机枪枪身与一挺7.62毫米机枪并列安装在装甲车上。为适应上车安装的要求,在原型枪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摇架、弹箱、抛壳板,增加了弹链和弹壳的收集袋以及电击发机等。14.5毫米枪塔机枪采用耳轴将摇架固定干枪塔托架上,拆卸方便简捷,定位准确可靠。
XY14.5毫米二联舰用机枪
XY14.5毫米二联舰用机枪是利用02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的枪身,改进58式14.5毫米二联高射机枪枪架而成的。
根据国际外贸市场的需求,工厂于2003年9月底开始XY14.5毫米二联舰用机枪的研制工作,2004年7月完成方案样机的试制加工、装配和调试,随后进行了机构动作可靠性试验和100m立靶平射密集度摸底试验,针对试验中出现的卡链、卡壳、空膛等故障,继续进行技术攻关和改进设计,于2005年2月完成初样机的工厂摸底寿命试验,10月完成正样机的试制、加工、装配和调试,2006年5月完成正样机的工厂鉴定试验。
XY14.5毫米二联舰用机枪采用开式弹链,自动机后坐一次拨弹到位,复进时推弹入膛,可发射各种56式14.5毫米机枪弹以及DGJ02式14.5毫米钨心脱壳穿甲燃烧曳光弹、DGE02式14.5毫米穿甲爆炸燃烧弹。该枪采用底座固定于舰艇甲板面上圆台旋转的结构,右脚击发,左脚可以同时进行瞬时制动、紧定。
机枪左右两侧150发的弹箱与托架固定在一起,不跟随摇架高低转动。该机枪由一人操作,座椅安排在中间位置,左脚刹车、右脚击发设计安排在托架两外侧位置以利于操作,座椅高低、前后可调。
根据二联舰用机枪的使用特点,增设了脚踏底板和盾板,脚踏底板通过U形槽及限位拉栓与圆台底座联接。高低机采用弹性联轴器,可使其向后倾斜一定角度,提高操作的舒适性;同时高低机手轮采用棘轮机构,高低俯仰旋转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该枪平射瞄准采用82式14.5毫米二联舰用机枪的光学瞄具,高射时采用机械环形瞄具。为保证摇架高低俯仰旋转时高低机手轮操作的平衡性,在摇架的尾端设计了平衡铁。
首发装填方式采用钢丝绳加动滑轮的结构,以减小首发装填力;根据二联舰用机枪的使用环境,为保证舰船上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设计了机枪的膛口装置;专门设计有抛弹槽板和弹链、弹壳收集器,以防止机枪在射击过程中弹链、弹壳四处掉落。
由于02式14.5毫米单管高射机枪和58式14.5毫米二联高射机枪都是陆军装备,而舰用机枪的使用环境要求有很好的海水防腐蚀性能,因此对XY14.5毫米二联舰用机枪进行了专门的枪身和枪架的特殊表面防腐蚀处理。
XY14.5毫米二联舰用机枪的成功研发填补了我国外贸市场舰船武器的一项空白,它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考虑到战车内空间比较狭小,该枪塔机枪初样机是用齿轮绞盘收紧钢绳来实现首发装填目的,但在实际使用时感觉装填速度慢,而且钢绳复位时不够可靠。改进设计时,调整了齿轮的传动比,同时重新设计装填手轮结构,用棘轮防止装填时齿轮回转,当装填到位时下压棘轮卡子,在复位弹簧力的作用下,首发装填机构快速复位,从而大大提高首发装填的速度。
14.5毫米枪塔机枪的容弹器为2个150发弹箱,7.62毫米车装并列机枪的容弹器为1个1000发弹箱。3个弹箱外形为弧形,安装于枪塔的吊篮上,摇架上有两枪的进弹刚性导引,保证供弹的可靠。为避免14.5毫米枪塔机枪弹箱出口导轮与弹箱提把在车辆行进间产生晃动,改进设计时增加了扭簧和片簧,以保证弹箱出口导轮与弹箱提把在车辆行进问的可靠定位。
此外,为了收集14.5毫米枪塔机枪和7.62毫米车装并列机枪射击后抛出的弹壳以及弹链,专门设计了弹链和弹壳的收集袋,采用弹簧挂钩片与弹链和弹壳收集袋的相应安装部位连接,可以快速拆卸和安装。
14.5毫米枪塔机枪采用手动击发和电击发机两种击发机构,从而保证武器系统在任何情况都能正常使用。电击发机在初样机的摸底射击试验中工作不可靠(当供电电压小于25伏时不能可靠击发),设计人员经过重新计算、改进设计,最终的枪塔机枪电击发机工作可靠,可以保证实现单发、短点射、长点射等各种射击方式。
车装并列机枪的导轨座,可以进行高低和方向调整,保证其与14.5毫米枪塔机枪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左右方向平行。在此之前,国内外尚没有14.5毫米枪塔机枪,因此该武器的成功研发填补了车载武器的一项空白,进一步拓宽了14.5毫米机枪的使用领域。
中国58式7.62毫米连用机枪
58式7.62mm连用机枪是仿制前苏联的РП46连用机枪,1958年生产定型,目前已撤装。
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片撑开式闭锁方式,弹链、弹箱供弹,将弹链供弹机构取下后,可换装53式轻机枪的弹盘供弹;采用可更换枪管。
口径:7.62×54Rmm
全长:1272m
枪管长:605mm
枪管寿命:25000发
瞄准基线长:616.5mm
全重:13.00kg
初速:840m/s
理论射速:600发/分
战斗射速:230~250发/分
有效射程:1000m
最大射程:3000m
供弹具容量:250g
供弹具重量:3.65kg
弹药基数:1600发
枪弹:53式机枪弹
枪弹重:23g中国80式通用机枪
1979年2月中旬,我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从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在历时近1个月的战斗中,不但给越军以沉重的打击,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这些武器很多是苏联援助给越南的,战后我国的相关部门对这些武器进行了对比试验和研究,对我国轻武器装备的后来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除仿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85式狙击步枪外,我国还仿制成功了1980年式7.62毫米通用机枪,简称80式机枪。
舶来的精品
80式机枪的原型是前苏联PKMC7.62毫米机枪,1979年开始仿制,1980年通过设计定型,1983年通过生产定型。PKMC7.62毫米机枪由著名枪械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设计,是PKC机枪的改进型。
1961年经过与尼克金-沙科洛夫设计的机枪进行一番比拼之后,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PK机枪以其良好的可靠性和低廉的成本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被苏军正是列装。PK指其轻机枪状态,配用三脚架后称为PKC。1969年,卡拉什尼科夫在PK机枪的基础上推出了改进型PKM。PKM机枪的枪管较轻,没有凹槽,枪托底板上有翻转式支肩板。PKMC指配用三脚架的名称。
PK/PKM是前苏联历史上第一支通用机枪。通用机枪指枪身用两脚架支撑可作轻机枪使用,用枪架支撑可作重机枪使用的机枪,亦称轻重两用机枪。由于通用机枪可做轻、重机枪使用,同一枪身同一弹药,机动性好且具有足够的威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率先装备MG42通用机枪的德军让盟军吃了不少苦头,在《战火兄弟连》影片中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用机枪发展很快,比较知名的有美国的M60通用机枪、苏联的PKM/PKMC两用机枪、比利时MAG通用机枪等。我国在1967年也研制成功了67式通用机枪,并被大量装备。
PKM/PKMC机枪发射7.62毫米M1908式凸缘式枪弹,我国仿制的80式机枪则发射53式7.62毫米普通弹、曳光弹、燃烧弹、穿甲燃烧弹。
80式机枪完全继承了AK步枪结构简单、动作可靠的优良传统,容易分解、容易擦拭,弹链进出口和抛壳口具有防尘盖,这些防尘盖平时始终处于防尘状态,只有机构运动过程中才会打开,在浸水、泥沙等环境的试验中表现也非常可靠。80式机枪的总体布局协调紧凑,部件匹配合理,线型流畅,几种机枪摆放在一起,唯有80式通用机枪受到好评最多。
80式机枪仿制成功后,在成都军区步校队与67式机枪进行了全面对比试验。结论是,80式机枪的射击精度、寿命完全能满足战术、技术使用要求,优于67式机枪。随后,与67-1式机枪在全国几大军区同时作性能对比试验,绝大多数人认为,80式通用机枪性能明显优于67-1式。
但是由于考虑到装备的继承性等问题,我军最终并未正式列装80式通用机枪,而是装备了在67-1式机枪基础上改进的67-2式机枪。墙里开花墙外香,尽管80式机枪并未被我军正式列装,但是在外贸市场上,却迎来了新的生命。由于80式机枪物美价廉,受到很多国家的欢迎,至今仍在大量出口。
性能解析
80式机枪口径为7.62毫米,全长1192毫米,总重12.6千克(枪身重7.9千克,枪架重4.7千克),轻于67-2式的15.5千克,初速825米/秒,理论射速750发/分,战斗射速250发/分。平时使用时以重机枪为主,有效射程1000米,作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800米,必要时还可实施对空射击,高射最大仰角72°。每挺枪配备200发弹链4条、弹盒4个,100发弹链2条、小弹盒2个,枪管2根。
80式机枪(PKMC机枪)采用气推式活塞长后坐自动方式,在结构上汲取众家之长。其枪机系统取自AK的回转闭锁枪机;枪口装置取自美M60通用机枪;二次供弹结构及枪管更换方法取自苏СГМ重机枪;拨弹机构取自捷克Vz52轻机枪并有所改进;三脚架是在利昂尼特·斯特柏洛夫设计的三脚架基础上改进来的。
80式机枪采用机头回转式闭锁机构。击发后,在火药气体作用下,弹丸向前运动,当弹丸越过导气孔时,一部分火药气体经导气孔进入气室,冲击活塞及相连的枪机框向后运动。枪机框上的击铁随之向后,击针缩入枪机内,在枪机定型突笋和枪机框定型槽的相互作用下,枪机回转,实现开锁,此后、枪机框与枪机一起继续惯性后退,在后退过程中,完成取弹、抽壳、抛壳等动作,同时枪机框压缩复进簧。
枪机框后退到位后,若不被阻铁挂住,则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复进。枪机框定位槽后平面推动机头定型突笋的后平面向前运动。运动到一定位置时机匣上的预转斜面与机头上的预转斜面相碰撞,迫使机头开始向右转动,从而使机头定型突笋后平面与枪机框定位槽后平面脱离,沿枪机框的闭锁螺旋面向右转动,进入枪管节套中的闭锁卡槽,实现闭锁。随后,枪机框继续向前运动,并带动击针向前打击枪弹底火。
80式机枪采用弹链供弹,后退时输弹,双程供弹。取弹钩位于枪机框上方,当枪机框开始向后运动时,取弹钩开始从弹链中抽取枪弹,并向后拉。与此同时,枪机框上的供弹螺旋面推动拨弹臂上的滚轮,使拨弹臂向左转动,拨弹齿带动弹链向中心运动。枪机框继续后退时,受弹器盖上的压弹挺在簧力作用下使枪弹向枪膛轴线运动。
当弹底缘与弹膛轴线同一角度时,受弹器盖上的挡弹片曲面对弹底缘作用,使枪弹脱离取弹钩进入受弹器座的进弹槽内。枪机框复进时,机头推枪弹底缘,枪弹在受弹器座引导槽作用下按进弹路线进入弹膛。
80式机枪的拨弹机构为单程输弹式,曲拐形的拨弹臂装于机匣内,拨弹臂左下端的滚轮与枪机框左侧的曲线槽扣合,其上的突起则与枪机框右侧的导棱扣合,形成回转轴心。枪机框后坐时,拨弹臂在枪机框下面的部分从左向右运动,而在枪机框上面的部分则向左运动并同时抬起。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拨弹臂顶端的拨弹齿将弹链的枪弹拨至拨弹板上,装在受弹器盖上的弹性阻弹齿便抓住枪弹,使其定位,从而实现枪弹由右向左的进弹过程。
80式机枪的抛壳口、输弹口及弹链出口都有防尘盖。枪弹在碰抛壳挺前,枪机框左侧凸起顶杆打开机匣上抛壳口处的防尘盖,准备抛壳,抛壳后,防尘盖自行关闭。在枪机框向后运动时,弹链出口的防尘盖也即随之开启。
80式机枪为放气式气体调节装置,枪机框后退所需能量的大小靠放气量的多少来调整。调节器两侧不对称地分布着一个直径3.5毫米的圆孔和一个宽度为3.5毫米的长孔。当调节器位于1号位置时,此两孔与导气箍两侧的圆孔相对,两侧排气,使枪机框获得后退能量为最小。
调节器位于2号位置时,只有一个孔相对,只有一孔放气,使枪机框后退能量增大。3号位置时,调节器将导气箍两个孔都封闭,不排气,能量最大。调节时,只须一颗枪弹或弹壳即可进行,勤务使用很方便。但放气不对称时,会影响机枪的射击精度。
80式机枪的击发机构为平移击锤式击发机构,利用复进簧推动枪机框打击击针。发射机构由扳机、阻铁、阻铁簧、保险、扳机轴、限制销、限制销簧组成,这些零件均装在发射机座上。
保险机构为强制保险。当保险处于击发位置时,阻铁在簧力作用下上抬,与枪机框的扣合高度不小于2毫米。当扣动扳机,下压阻铁,解脱枪机框时。当保险处于保险位置时,阻铁被强制上抬,保证扣动扳机也不能解脱枪机框。当枪机框在前方位置时进行保险,枪机框后端面与扳机上的前保险齿之间接触高度大于2毫米,避免拉枪机框时与阻铁相卡死造成故障或损坏零件。
80式机枪的机械瞄具由弧形表尺和圆柱准星组成。表尺及表尺座装在受弹机盖上。表尺板上的照门缺口为长方形,宽1.3毫米。表尺板上刻有横向分划,每格2密位,可在100m~1500m距离上进行调整。准星由准星座,准星滑块和准星组成,结构简单,调整最方便,准星滑块与准星座为紧配合,施力以后可以校正瞄准线的偏斜。相比81式、67-2机枪调节都要容易。
重机枪枪架为轻型弹性架,采用滑动式驻锄。枪架由上架、下架两大部分组成。上、下架是不分离,上架由枪架身、支撑杆、立轴、高低紧定手柄、精瞄机等零、部件组成。通过凸轮夹紧。射击时,全枪向后平移,因此必须抵肩射击。方向限制器为两个薄而有弹性的元件,可在齿板上滑动,限制方向射界。
下架由三条架杆,齿板、制动手柄、立轴座等组成。三条架杆由薄钢板冲焊而成。横断面近似矩形,变截面,上粗下细,刚度好,重量轻。架杆用端面齿连接,靠碟形弹簧压紧,可调节火线高。三条架杆可以收拢。两后架杆上装有塑料垫板,便于行军时肩扛。架杆上焊有皮带挂钩,长途行军可以背运。右架杆上还焊有弹盒支座,弹盒装在枪架上进行射击可以增加重量,有利于射击精度。由于有两条架杆在后,方向射界内的精度较好。
为了使用调解方便,80式机枪还设置了精瞄机,通过锥套预先调整到一定的松紧程度,依靠偏心轴转动使支撑架上下移动,达到微调高低和起到自动紧定的作用。
80式机枪的两脚架在枪管的导气箍处,可前后收折,在使用时,这种配置的两脚架可以提高机枪对各种地形的适应性,对于一些工事和射孔,脚架也可以伸出外面,不影响使用。
80式机枪的使用非常方便,更换枪管时只需上拉提把即可实现,枪管与枪身的分离。在射击时可以避免因灼热的枪管烫手。枪托兼作附品筒,便于野外进行武器的擦拭和保养。
美国M60E4通用机枪
M60E4是在1994年由萨科防务设计开发的,基本上是对M60E3进行的改进,但M60E4的标准枪管却是较短的突击型枪管,虽然也可换上560mm长的E3型标准枪管。
M60E4主要有如下改进:
(1)采用新的两脚架,利用简单的管状设计既增大了强度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2)护木与前握把改用一体式给构,增强了护木的强度,护木内增加了一个类似于M16系列护木内的铝制隔热屏。
(3)改进的枪托底板上增加了一个铝制的支肩板,但采用翻转的框形结构而非原M60的支肩板。
(4)把翻转式背带环改成固定式背带环,因为萨科防务接到的报告指曾有E3的尼龙背带因为接触到过热的枪管而被融断,使机枪突然掉到地上,不能翻转的新扣环使背带不容易碰触到枪管。
(5)发射机构采用耐用的片簧,可避免走火和失效故障的发生。
(6)E3提把的完全竖起位置与表尺竖起的位置互相妨碍,因此E4改变了提把完全竖起时的角度,不再处于垂直位置。另外E4的提把外形与E3也有区别,但也可以换成E3的提把把手。
(7)拨弹力比以前的M60系列增大了约35%,以减小由于污垢及其他阻力对供弹机构可靠性的影响,在提高拨弹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弹链的柔度。
(8)取消过去M60系列机枪上的瞄准镜座,改为一个可安装在供弹器盖上的皮卡汀尼导轨座。
(9)为了方便使用和保养,所有枪管都采用了双向(reversible)活塞,并且加长气室。
(10)改进新的弹箱桂架。
(11)枪管定位杆增加了一个橡胶隔热套,使射手在更换灼热枪管时不容易被烫伤。
另外,萨科防务还为M60E4设计了一种被戏称为“鸭嘴”(duckbill)的分叉形消焰器,由于使用短枪管时的枪口焰比较大,这种新的消焰器可以控制火药燃气向左右两边排出,避免在夜间射击时向上的枪口焰会影响夜视装置的观察效果。
这种消焰器主要用在短枪管上,但大多数的M60E4都是使用E3消焰器,据说是因为有实际经验表明“鸭嘴”消焰器不适合丛林中使用,射手携带机枪在丛林中前进时消焰器的分叉口有时会缠上细小的枝叶。
M60E4的主要部件可与M60早期的各种型号互换。萨科防务既有重新生产的,也提供有M60E4的转换工具包,可把任何型式的现存M60机枪改装成M60E4型。目前M60E4主要服役于美国海军,海军特种部队是主要的用户。
全枪长958mm
枪管长(不含消焰器)451mm
膛线4条,右旋,缠距305mm
理论射速500~650RPM
战斗射速100RPM
空枪重10.2Kg美国M240系列通用机枪
在1976年美军经过试验、评审、招标竞争,决定把FNMAG定型为M240以取代M60系列机枪、M73/M2197.62mm坦克机枪和M85.50口径坦克机枪。按照美国人一贯的做法,FN公司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哥伦比亚市建立了分公司FNMI,招聘美国工人来生产M240。
M240机枪最初作为并列机枪(炮塔同轴机枪)安装在M60坦克和M1主战坦克上,定名为M240。后来又将左侧供弹的M240改为右侧供弹,安装在“布雷德利”战车上,被称为M240C。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坚决要求并追加了资金的情况下,加装了肩托及其它配件而成为通用机枪。
在1991年正式定型为M240G,并于1994~1996年完成全海军陆战队的装备工作。后来M240G又经过改进,成为M240E4,1995年被陆军定型为M240B并开始装备部队。美国陆军在1999年继续改进M240B,采用一种液压缓冲器,使弹着散布面减小约40%。
M240在600米射击距离上的弹道相当平直,弹头飞行稳定,据说弹道最高点从来没有超过1.2米。在平坦地面上射击,1100米距离上的杀伤区大约为70米。虽然射速可调,但一般使用中是用最低射速使用,用低射速主要是为防止枪管太快过热而设定的,但实战中有时不能考虑那么多。
比如在2000年“科尔”号遭爆炸袭击后,美国海军的海上射击训练中M240通常是以长点射的形式来射击海上小型目标,因为船上架设的M240都是固定在架座上,比轻机枪状态要稳定,而且小型快艇速度快目标小,必须在远处就阻止其靠近,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用最低理论射速不间歇地射击,打完一条100发弹链时枪管已经热得很历害了。
M240系列一共有以下型号:
(1)M240。
1975年时选用的M240是作为坦克机枪使用,因此没有握把和枪托,后来改进为M240C。
(2)M240C。
由M240改进而成,用于M2/M3布莱德利步兵战车的并列机枪,弹链供弹方向改为右侧。
(3)M240E1。
在1987年设计,用于LAV系列轮式装甲车,取消枪托,安装D形握把。
(4)M240D。
M240E1的改进型,是一种通用的车载机枪,广泛用于各种车辆、直升机的枪架上。
(5)M240H。
最初称为M240E5,是M240D的进一步改进型,消焰器有所不同。
(6)M240G。
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步兵型机枪,而在美国陆军决定装备M240B之前,第75游骑兵团也在1990年代初率先购买M240G取代M60。
(7)M240B。
美国陆军所装备的步兵型机枪,是M240G的改进型,外观上的区别是增加了枪管隔热罩。
(8)M240L。
这是M240系列最新的改进型,最初称为M240E6,然后改称M240LW,即“轻型M240”,在2010年又改称M240L。M240系列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比M60优越,但有一个问题,就是重心太靠前。所以许多美军特种部队在其车辆、快艇等载具上用M240系列换下M60时,却仍然把M60用作步兵机枪,他们宁愿忍受M60的故障率,因为只有M60是可以扛着作无依托射击。
这种局面直到装备Mk48轻机枪才得到解决。而在阿富汗,需要双脚“机动”的陆军士兵也抱怨M240B太重,在他们的意见下,由PEO办公室主持研制采用钛合金等轻型材料来大幅度减重的M240L,不过在M240L正式装备之前,美国陆军正在阿富汗使用特种部队的Mk48。虽然Mk48的机匣寿命只有M240B的一半左右,有效射程和精度也比M240B要低一些,但却受到驻阿富汗美军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