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时,有旨令一词臣撰写墓志铭,误将“翁仲”写成“仲翁”,因之降为通判。临行前,乾隆赋诗一首送行:
翁仲如何说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
从今不许归林翰,贬尔山西作判通。
相传秦代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与一般人不同,秦始皇命他出征匈奴,死后铸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便称铜像、石像为“翁仲”。
那位翰林误把“翁仲”写成“仲翁”,因此遭到贬谪。乾隆赋诗,故意把“工夫”、“翰林”、“通判”都颠倒着说,讽刺那位词臣不学无术,虽不免过甚,却也风趣警人。
■出家又戴枷
唐德宗贞元年间,散文家、哲学家李翱一举考中进士,赴任某地刺史。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刚直不屈,因而民间凡有冤者都愿到他那儿告状,以期得到公正判决。
有一天,一人控告某僧大放高利贷,将欠债者逼得家破人亡。李翱接过状纸,即刻传来和尚审讯,人证、物证都注明和尚确实有罪,和尚还千方百计为自己辩护。李翱恼恨至极,挥笔写就如下判词:
上方童子,二十受戒。
君王不朝,父母不拜。
口称贫僧,有钱放债。
量决十下,牒出东界。
和尚受责十大板后,又身负枷板,在大街示众,驱逐出城。此事一时轰动全城,招来许多人围观。
有位老木匠路过,他对和尚的丑行十分憎恶,便随手拿起长烟杆向和尚光秃秃的脑袋敲来敲去,一边敲,一边吟道:
知法却犯法,出家又戴枷。
两块无情板,夹个大西瓜。
木匠顺口成章,诵得幽默传神,博得众人赞赏。
李翱的判词及木匠的戏讽都使用了佛门术语:上方,即佛教所指的“天界”;受戒,乃佛门的一种仪式,表示僧人正式接受佛门的种种法规;贫僧,为僧人自称之词;出家,即到庙宇当和尚,摆脱世俗烦恼。
凡心未了的和尚,不好好受戒,却危害人间,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罪有应得。
■寒雨连江夜入吴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因冯玉祥倒戈,吴佩孚惊慌从塘沽乘军舰南逃。当时,有人巧改王昌龄诗,嘲讽他的逃跑丑态。诗曰:
一片冰心在玉壶,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代王昌龄名篇《芙蓉楼送辛渐》的原诗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该嘲讽诗将其第一、第四两句互换位置,一字未改,却使诗意发生变化。其关键在“夜入吴”上:王昌龄用作首句,意为“出发”;而该诗调作末句,则意为“逃跑”,刻画出了吴佩孚当时的狼狈相。
■不知修
北宋时期有个酸秀才,本是一个胸无才华的草包,却总想和诗文大家欧阳修比个高低。一天,他挟了几本书上路了,准备前去会会欧阳修。路上,见路旁有棵大树,他诗兴大发,不觉吟道:
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杈。
再就吟不出下句了。
恰好欧阳修路过此地,听他吟诗不成,就替他续了两句:
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酸秀才听后,连连称好。
酸秀才不自量,想再吟几句,找回一点面子,于是又吟道:
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此诗纯属打油诗,可笑的是,他又续不起下句了。
欧阳修哈哈笑起来,替他续道:
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
酸秀才丝毫不知羞耻,说:“老兄也会吟诗,那就同去访欧阳修吧!”于是来到渡口,上了船,酸秀才有了做诗的兴致,吟道:
二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欧阳修哈哈大笑,续道:
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
欧阳修的一句“你却不知修”,表现了非常巧妙的构思:既说酸秀才你还不知道我就是欧阳修,又戏讽酸秀才不知道羞耻。“修”谐“羞”音,用的是“双关法”。
■四季不宜
怕读书者,一年四季都不愿拿起书本,有人做诗嘲之云:
春季岂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多蚊虫冬又冷,一心收拾到明年。
■嘲贪食者
数人同桌而食,一人特别贪吃,饭未到而菜先空,席中一人叹道:
菜来饭未到,饭来菜已空。
可怜饭与菜,何日得相逢?
■文朝丈庙
为了进京赶考,有两位相公结伴同行,途中遇上大雨,便来到一座庙门下暂避。庙门上挂着两个字的题额,一人读作“文朝”,另一人读作“丈庙”(“庙”繁体写作“廟”),二人争论不休。
庙内主持闻声而出,当问明为何争执后,露出哭笑不得之色,便做了一首打油诗:
文朝丈庙两相异,吾到东庄去化齐。
你们不是孔天子,我也不是苏东皮。
尊儒术的赶考相公,竟不识“文庙”(孔子庙)二字,真是滑稽。方丈故意把“化斋”(“斋”繁体为“齋”)说成“化齐”(“齐”繁体写作“齊”)、“夫子”说成“天子”、“东坡”说成“东皮”,来对两位读错字的相公进行嘲讽。
■真老乌龟
明朝一宰相老奸巨猾,引起众人的愤恨。有一天,乘其做寿之际,解缙写诗以讽之,诗曰:
真真宰相,老老元臣。
乌纱白发,龟鹤遐龄。
这首藏头诗表面看是祝颂之词,实则语含讥讽。若将每句首字连起来,即“真老乌龟”是也,含有咒骂之意。
■小郎娶少妇
相传封建时代有山阴赵荔泉,9岁娶妻,新娘已20岁,蒋箸超为之咏诗二首。
其一:
九岁儿童孔口黄,啼啼哭哭做新郎。
衣朱哪晓琴和瑟,逼着新娘吃奶浆。
其二:
谁家少妇不知春,父母缘何不谅人。
九岁儿郎知什么,白天犹自弄泥神。
■秀才与花农
从前,有个舞文弄墨的秀才,遇事就爱做打油诗来炫耀自己。这天赶集,他看见一个农民挑两篮花来卖,便上前摇头晃脑地胡诌起来:
小篮也是篮,大篮也是篮,
小篮放到大篮里,两篮共一篮。
花农一听,心想这算什么诗。看路旁有个棺材铺,便随口讽刺道:
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
秀才放到棺材里,两材共一材。
秀才听后,十分没趣,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咏史
讽刺诗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古到今不乏写讽刺诗的高手。左思有讽刺诗《咏史》传世:
郁郁涧底松,离离原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居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借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此诗指出,士族官僚世家子弟各据要津,出身寒微的有才之士却从仕无望。
■考生删诗刺考官
唐宣宗大中元年,魏扶出任主考官。为向众人表明心迹,他题诗一首贴在贡院墙上:
梧桐叶落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
由于魏扶评卷苛刻,士子们对他深表失望。有人落考后,明知落榜,气愤地修改了魏扶所写的七绝诗,将每句开头两个字抹去,变成了五绝:
叶落满庭阴,朱门试院深。
昔年辛苦地,今日负前心。
这样一来,否定副词“不将”被删去,“今日负前心”,诗意大变成了对魏扶评卷过分苛刻的绝妙讽刺和指责。
■尼姑嫁人
饶州有尼姑还俗,嫁士人张生为妇,乡人戴宗以诗相赠:
短发莲扣绿未匀,袈装脱却着红裙。
于今嫁与张郎去,赢得僧敲月下门。
■盘中惟有水
一富翁慕好客之名,而不甚设酒食。一日,诸词人杂坐久之,惟具水晶藕两盆而已。诸人举手而尽,一客诵道: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惟有水晶盐。
并笑云:“太白此诗,若出去四字,便合今日雅会矣。”
另一客问:“宜去何四字?”
答曰:
客到但知留,盘中惟有水。
减字改诗,讽刺主人之吝,妙绝。众皆大笑。
■嘲医祭文
宣统辛亥十一月,某医生逝世,有人做祭文对他进行讥讽:
公少读书不成,学击剑又不成。学医自谓成,行医三年,无问之者。公忿,公疾,公自医,公卒。呜呼!公死矣!公竟死矣!公死而天下之人少死矣!
四句排比,将其人生前之态活画了出来,井然有序。“呜呼”以下,感慨系之,亦祭文之定格;末句妙议,乃点睛之笔。全篇抑扬俱妙,一波三折,叙事写人,感叹议论,言简而意赅,深得为文之法。
■夜半枪声到客船
唐朝张继《枫桥夜泊》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脍炙人口,在世间普遍流传,寒山寺也因此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后来,日本法西斯入侵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他们大肆屠杀中国人民,奸淫掳掠,无所不为,闹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往日喧闹的寒山寺,也是门庭冷落,游人罕至。有人见此惨状,仿张继诗吟道:
月落儿啼妻哭天,江南劫火不成眠。
姑苏城外寒衣尽,夜半枪声到客船。
这首诗通过仿拟法,改动全诗,有力地控诉了日寇的累累罪行。
■酒令互揭
陈留人刘际明,进士出身,官至御史大夫,为人豪迈风流,不拘小节。碰上一位姓高的县令颇有才气,二人一见面就成为至交好友,于是略去堂属之分,设宴饮酒,互相戏谑成为常事。
当时有位别驾,非常鄙俗糊涂,对高县令很不尊敬,高某心里十分讨厌他。一天,酒宴之间,别驾举一酒令说:
左手相同绢绫纱,头上相同官宦家。
若不是这官宦家,如何用得他许多绢绫纱?
语言实在俗不可耐,高县令对他更是憎恶,于是出口说道:
左手相同姊妹姑,头上相同大丈夫。
若不是吾大丈夫,如何弄得你许多姊妹姑?
别驾大怒,骂座而起。刘际明想对二人进行劝解,忙续道:
左手相同糠秕粝,头上相同尿屎屁。
不吃这些糠秕粝,如何放出许多尿屎屁?
刘际明意在解嘲,为他二人息怒,可是别驾更加恼火,遂令互揭而去。
(别驾,古代官名,明朝时州府掌管粮运和农田水利等事务的官,即通判。“秕”,“禾”旁在古代为“米”旁。)
另传,蒲松龄与王渔洋之间也有类似的故事发生。第三者为毕际有,其解嘲令曰:
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清淡酒。
都是左右友,请喝清淡酒。
毕际有的劝解效果比刘际明的“尿屎屁”令要强得多,故酒后蒲、王、毕三人成了好友。
上述酒令,其雅俗且不论,从修辞上看,用的都是“联边法”,构思新巧,值得借鉴。
■狂吹喇叭
明代散曲家王磐,江苏高邮人。他厌恶政治,终身不踏入仕途半步。雅好文辞,常与当地名流谈咏其间。
明正德十五年,年轻皇帝朱厚照荒淫无度,在北方玩腻了,去南方游玩。在一伙宦官的护卫下,浩浩荡荡,乘船驶向高邮。随行官员沿途索取珍宝古器,百姓个个惶恐不安。
朱厚照讳猪,每到一地,禁止民间养猪,如有发现,屠杀殆尽。所到各处,就吹起喇叭、唢呐,征集民夫替他们服役。
王磐见此情景,非常愤郁,于是以眼前时事为题,做《朝天子·咏喇叭》一曲加以讥讽。曲云: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和假?
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这首散曲采用几对反义词,深刻地揭露了皇帝的荒淫行为。
小和大相对,寄寓此次南行是小题大做;来与往相对,表示动用的船只之多;真和假相对,意指扰得军民神昏眼花,真假莫辨;这家与那家,喻指所到之处,无不深受其害。
■遇盗
有贫士家徒四壁,盗入其室,无物可取,临去,贫士沉吟曰:
风高月黑衣迢迢,辜负诸兄走一遭。
尚有破书三五册,也堪拿去送儿曹。
■改诗斥奸
汪精卫年轻时,前去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曾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诗明志,表现得十分坚强: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首句说他要学习战国时期的荆轲,成为慷慨侠义之士,次句写他被捕入狱时从容不迫,三四句表现出死不足惜,甘为革命抛头颅。
谁料到,往日信誓旦旦地要为革命献身的汪精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竟充当了南京伪政府的傀儡头目,出卖民族利益,做了一名大汉奸。
为此,陈剑魂做了一首《致汪精卫诗》:
当时慷慨歌燕市,曾羡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陈剑魂在原诗前适当添加修饰成分,使诗意由赞颂转变为鞭挞,深刻揭露了汪精卫的可耻行径。
■清明时节两纷纷
明末清初,有人以明臣而仕清朝。其侄是位书生,见叔父变节,时有讪笑。
一日家宴,有人提议行酒令,首句须对象一,次古人名一,后句用《千家诗》改一字。
首座者唱道:
我有一张床,送与张子房,张子房不要。
什么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
次者说:
我有一把扇,送与曹子建,曹子建不要。
什么不要?剪剪轻风阵阵凉。
等到轮至书生,书生说:
我有一绺缨,送与我叔亲。
众人不服,纷纷诘问,谓不应以今人插入。书生解释说:“我叔叔为明朝人,为清官,非古人而何?”大家这才无话可说。书生又续道:
我叔亲不要。
什么不要?清明时节两纷纷。
其叔闻之,深感惭愧。
唐代杜牧《清明》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清明”乃廿四节气之一,属于时间名词。
书生则因其与两个朝代连称相同,用双关法赋予“清明”以新意——借指“清朝”和“明朝”,又将“雨”改为“两”(形似字),痛快淋漓地讥讽了其叔的变节行为。
■吃菜比人大不同
一人贪吃,上桌如风卷残云,很快将盘中美味吃得精光,同桌有一文士,笑吟诗云:
三生有幸与君逄,吃菜比人大不同。
象箸飞来忙似箭,银牙咬去快如风。
眈眈虎视魂先出,投投雅抓手不空。
更有高招人不觉,眼睛不住望盘中。
■依样画葫芦
传说清朝时候,有一个文人路过太行山,在葫芦崖下歇息,在石壁上题诗一首:
人见太行愁,我见太行喜。
我不喜太行,家住太行里。
后来,又有一个文人路过这里,读完这首诗,他也想写一首诗作留念,但东想西想总想不出来,后来便在这个人的诗侧边这样写道:
人见葫芦愁,我见葫芦喜。
我不喜葫芦,家住葫芦里。
过路人看了这先后两首诗,都议论纷纷,不知是谁在后一首诗上面加了批语:
葫芦崖下套诗文——依样画葫芦。
■讽刺诗
讽刺诗贵在有味,辛辣嘲讽,入木三分,像重庆火锅,越辣越有味。讽刺诗贵在精巧别致,意味深长。
中国最早的讽刺诗可能要数《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如《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皮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皮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另有无名氏一诗,也堪称讽刺诗之精品: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这些诗作一直流传至今,可见其生命之强。
■颠倒歌
自古至今,民间有许多颠倒歌流传,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是非颠倒的怪事。汉代有一首民歌是这样唱的: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大意是说:被举荐的秀才,腹内空空,不懂得诗书;被推举的孝廉,与父分居,不赡养老人;自称寒素清白一尘不染的人,却是浊如泥污的伪善者;那些居于大宅高堂的所谓良将,却是胆小如鸡的怕死鬼。
后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也用颠倒歌来诉说自己的不满,反对社会的不公:
泥瓦匠,住草房;
纺织娘,没衣裳;
卖盐的,喝淡汤;
种田的,吃米糠。
编凉席的,睡光床,
当奶妈的,卖儿郎。
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十分有力的讽刺效果。
另外,北京地区还流传着一首悖理民歌:
太阳起西往东落,听我唱个颠倒歌。
天上打雷没有响,地下石头滚上坡。
江里骆驼会下蛋,山里鲤鱼搭成窝。
腊月酷热直流汗,六月爆冷打哆嗦。
姐姐房中头梳手,门外口袋把驴驮。
这类民歌在各地都有,它所描写的事物都是逆情悖理的,但人们读后不仅不会去追究它的真实性,反而觉得新奇有趣。在特定的场合,这种诗歌会给人们的生活增添情趣。有时,给儿童念念,用来测试孩子的理解力、辨析力,也是生动有趣的好材料。
■夏衍笑变历史教训
明末清初,有一首传诵一时的打油诗:
闻道头须剃,而今尽剃头。
有头皆要剃,不剃不成头。
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1974年,夏衍在狱中偶然想起,把它改为:
闻道人该整,而今尽整人。
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
整是由他整,人还是我人。
请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集俗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