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细品趣味语文
7567600000047

第47章 妙趣对联(7)

这副上联挂出后,果然有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茶楼品茶对句,但始终没有妙句对出。不过,茶楼生意确实红火起来。

一天,一位学者装束的人走进茶楼,问:“哪位是老板?”

此时恰巧富商在座,忙迎上前来,问:“先生有何吩咐?”

学者装束的人说:“老板挂联求对,赏赐可是当真?”

富商说:“绝无戏言。”

学者装束的人说:“好!”然后要来纸笔,一挥而就: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对句一气呵成,与上联相映成趣,富商连连称妙,忙吩咐手下人去准备茶酒。

■对治狂生

有一年,李调元带了个书童赴考。由于在路上浏览景色,出了川后他便急于赶路。傍晚来到了渡口,却有许多人在等候,李调元只好在等。

老艄公见他的模样,知是赶考的,便想帮他一把。便对他说:“你似是赶考之人,想必学问不差,我出个对子,你能对上,我便先渡你,连船钱都可免了。”

李调元说道:“好啊,却不知其他人意下如何?”

众人都无异议,老艄公说道:

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于孔子;

李调元虽见上联对圣人有所不恭,但却也巧妙,便答道: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长过先生。

老艄公提手说道:“对得好,请。”

李调元过了渡口,便再急急赶路,但他仍然改不了脾性,专拣些风光秀丽的地方行。一天,走得晚了,方知错过了宿处。忽地见到一处瓦房大户,便前往借宿。

户主原是进士,做了几年知县后退隐,正在和一班文人才子喝酒。主人生性豁达,但座中文人却目中无人,见李调元也是文人打扮,便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其中一位傲慢地说:

树木桠多,不宿无毛之鸟;

李调元心知对方有意嘲弄于他,便气道:

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李调元说完转身便走。那家主人见状,又听得李调元志气不凡,便追出邀请李调元留宿。那些才子再也不敢小看李调元,只好讪讪地问李调元的姓名,李调元说道: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说完反问那秀才姓名,那秀才却不知如何回答。那主人家笑道:“这位先生和阁下同姓,难以对答,老朽的姓名还可以勉强一对。”之后吟道:

斩白蛇,定汉室,高祖是刘。

■农家小事有奇联

有一天,唐伯虎同友人外出游玩,看见一个村妇一面打扫乱柴,一面叫小叔子捆柴。他见此景来了灵感,得一上联:

嫂扫乱柴呼叔束;

这句上联有两处地方运用了谐音手法。“嫂扫”两字谐音,“叔束”两字也谐音。因此,要对出下联还真不易。友人正在低头沉思之时,有一个少妇挑一担水走来,不料这少妇脚下一滑,木桶撞到了地上,突然裂开,水流一地。少妇便忙唤小姑子来把破桶箍紧。

这一巧合映入眼帘,唐伯虎友人便大喊“有了”,对出下联:

姨移破桶令姑箍。

下联也是两处谐音:“姨”与“移”,“姑”与“箍”,与上联绝配。上下联写的都是最寻常不过的农家小事,但一经高手锤炼,便成千古妙对。

■“递加法”趣联

有个私塾先生嗜酒,喝醉了就大撒酒疯。一天上对课,先生出句,学生答句,轮流递加。首先先生出:

雨;

学生答:

风。

接着先生添成三字对:

催花雨;

学生答:

撒酒风。

先生又添成七字对:

园中阵阵催花雨;

学生齐答:

席上常常撒酒风。

学生仿佛是在采用“诱敌深入”之法,最后击中先生的痛处,让先生下不了台。当然,这是以谐音对先生进行讽劝,也算难能可贵。

■农妇索联

宋朝时期,书生贾仁赴京赶考,正值盛夏季节,途中向一村妇讨茶喝。村妇出了一个上联向他索对:

饥鸡盗稻童筒打;

这个出句用4个名词——鸡、稻、童、筒,一个形容词——饥,两个动词——盗、打,极简略又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生活场面:饿慌了的鸡偷食谷子,一个小孩用竹筒追打。

而且,这7个字有三对谐音:“饥”与“鸡”,盗”与“稻”,“童”与“筒”。要想对出这下联,还真是不易。

正当贾仁坐在茶亭里冥思苦想之际。忽然,他看见茶亭的梁上趴着一只老鼠,有人咳嗽一声,老鼠便吓跑了。贾仁从中得到灵感,对句有了:

暑鼠凉梁客咳惊。

“凉梁”,(老鼠)在梁上纳凉,这是一种拟人手法。这个对句有也三对谐音(“暑”与“鼠”,“凉”与“梁”,“客”与“咳”),足与上联匹配,共同描绘出一幅极富乡村生活气息的民俗画卷。

当代有一个叫易汝浩的人,认为贾仁的下联还不够好。他另想了一个对句:

暴豹擒禽丈杖驱。

这个对句也很工整,但好像不切实际。谁敢用一根拐杖去驱赶豹子呢?

■拖出老袁还我国

1915年12月,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后,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举国上下,一致反对。针对这一情况,有人出一上联求对:

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国;

“園”字去掉“袁”,加进“或”,就成为“国(國)”。作者运用拆字双关,号召人们打倒袁世凯,恢复“中华民国”。此上联一出,许多文人纷纷应对,但最好的是一位船夫对的:

余临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

“道”字去掉“首”,加进“余”,就成为“途”。船夫同样用了拆字双关,意思是说袁世凯复辟称帝是倒退行为,不由得令人对国家前途深感忧虑。

■尚书与学士

明代旧例,翰林学士只一人,多者三四人。弘治年间,宰相刘健为了显示自己的恩德,在《会典》修成后,一下子升了10个学士。同时,礼部尚书多达6名,又加一个道士。

当时,京城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

礼部六尚书,一员黄老。

黄老,黄帝与老子。道家尊二人为始祖,故用来代称道家、道士。礼部尚书崔志端怀疑此语出自翰林院,很不高兴地对出下联:

翰林十学士,五个白丁。

白丁,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也指文盲。因为那10个翰林学士中,倪进贤等5人是被万安私下里照顾安置的。虽在翰林院,实际上读书不多,根本谈不上写文章。遇到非写不可时,则请别人代笔。所以称他们为“白丁”。

“礼部”与“翰林”,官署相对;“尚书”对“学士”,官职相对;“黄”与“白”相对,天经地义;几个数字相对,更是无懈可击。

■屋北鹿独宿

一年春节之际,祝枝山来到杭州,当时许多人家的门上贴着没写字的两个红纸条,取全年无事之意。祝枝山一时兴起,给这些无字的纸条儿全题写了对联。

不料,这一举动招致本城显贵徐某的不满。徐某邀集杭州文人学士,从中选出3人,要和祝枝山对句,一试高下。第一人首先出句:

屋北鹿独宿;

五字同韵。祝枝山对:

溪西鸡齐啼。

第二人见没难住祝枝山,踌蹒满志地又出个上联: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祝枝山又是脱口而出:

麻姑吃蘑菇,蘑菇鲜,麻姑仙。

第三人仍接着出句:

大太夫半节人体;

指前三字的下半截都含“人”字,且包含对祝枝山的轻蔑之意。祝枝山听说三人中有二人姓朱,便反唇相讥:

朱先生三个牛头。

徐某见三位高士都没难住祝枝山,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学。

■祝枝山妙对徐子建

祝枝山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其书法、诗文皆名扬当朝。一天,他闲游西湖,与杭州举人徐子建相遇。徐子建说:“久仰祝兄大名,今有一联请教,未知可否?”

祝枝山忙说:“岂敢!岂敢!你就马儿伸腿——出题(蹄)吧!”

徐子建心想:你这不是借出题骂我呀,好,我就以“蹄”为题,于是出上联曰:

马过木桥,蹄擂鼓,咚咚咚。

说着,举手连擂了祝枝山三拳。祝枝山想:你这是借联打我呀,我只有投桃报李了。于是,就随口吟道:

鸡啄铜盆,嘴敲锣,哐哐哐。

随手打了徐子建3个耳光。此时,徐子建不但不恼,还不得不佩服祝枝山的才思敏捷,连说:“佩服!佩服!”

■张弓手与李木匠

从前有个叫张弓的弓手,他的箭法很好,但是有喜欢自吹的毛病。一次,他当众表演射箭,连发10箭,箭箭命中靶心,围观的人齐声叫好。张弓得意洋洋,并当众写出了一个上联,要大家来对: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大家看都看不懂,更不用说对得上了。恰好这时来了一位卖弓的人,他看过上联之后,拿出自己的弓来,请张弓连连试拉。

张弓连试几张都拉不动,便奇怪地问:“这么硬的弓,是什么木做的?”

卖弓人回答:“李木做的。”

张弓觉得不可思议,说:“李木不是好材料,怎么能做出这样硬的弓呢?”

卖弓人笑着答道:“这就是木匠的功夫了。”说完,提笔对出下联: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大家看了下联又是不知所云,卖弓人解释说:“他姓弓长张,我姓木子李,他叫张弓,我叫李木;人称他张弓手,却唤我李木匠;他善于张弓射箭,我却会用李木雕弓;他射箭是箭箭皆中,可惜拉我这弓却弓弓难开。”

■死个和尚添一如来

相传,清代文学家、书法家何绍基一次出游,路经湖南浏阳南邦寺时,刚好碰上寺内有一个和尚圆寂。古寺长老早闻何绍基大名,便要请他写一副挽联。何绍基提笔就写:

南邦寺死个和尚;

和尚们一看大哗,认为何大人有意戏弄他们。但何绍基不动声色,马上又续出下联:

西竺国添一如来。

“西竺国”即印度,佛教中的西天极乐世界。“如来”,佛教中的最高佛祖。死个和尚,却成了佛祖。下联化平淡为神奇,有扭转乾坤之力。

■我过我的年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宣扬民主自由,主张男女平,提倡妇女解放等,公布许多民主口号和各项革命政策,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几千年来受压迫最深的妇女们的热烈拥护。

可是那些主张“三从四德”的封建遗老,对此极为不满,尤其反对妇女解放。一年春节,南昌有个前清翰林出一联征对,公开反对“男女平等”。联曰:

从未闻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万难成理;

这条上联引起革命民众的公愤,有人主张去找这个顽固老人评理。忽然,几位剪短发、穿学生装的妇女走来说:“这等人思想保守,不必理他,让我们对个下联驳斥他吧。”于是写有下联曰:

君不见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一样是年。

■徐文长手对知府

徐渭,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14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外乡的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知府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六和塔,说出上联: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

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

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

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

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

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

“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自己扬了扬手,意思就是说:

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

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

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亥子对己酉

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徐祯卿同为明代吴中四才子。有一年深夜,徐祯卿的夫人临产,唐伯虎与祝枝山便陪徐祯卿守夜。

他们二人一直饮酒赋诗至夜深,仍无倦意,忽地,徐祯卿家人来相告,生了个儿子,二人心中大乐。

唐伯虎问徐祯卿家人,孩子是何时出生,家人答道:“小人一时高兴,没注意到时刻,只知是亥时后子时前。”

唐伯虎忽地灵机一动,出了条上联:

半夜生孩,亥子二时难定;

上联将“孩”字拆成亥子两个时辰,祝枝山听后连连称妙。唐伯虎笑道:“上联既妙,那你对个更妙的下联,我洗耳恭听。”

祝枝山稍一思索,便对出下联:

百年匹配,己酉两姓相当。

下联将“配”字拆成己酉两个天干地支,表面上是说己酉相当。其实亥相属猪,酉相属鸡,旧时的人们相信这两相最匹配,他们的婚姻一定美满。

■以联会友

当唐伯虎卖身华府去追秋香的第二日,华府的老管家带他去理发。两人走到一家新开张的理发店,店主听闻唐伯虎擅长吟诗作对,写字又好,便求唐伯虎替他写一副对联。

唐伯虎推不掉,只好提笔写就:

长发长发长长发;

发长发长发发长。

众人都不明所指,唯独一位老师傅连声称妙。人们都当他装懂,唐伯虎也很好奇,问他道:“既说妙,妙在何处?”

老师傅道:“妙在含生长之意。发生长得快,理发店当然有生意。发又同发同音,长发当然十分吉利。”

唐伯虎见这老师傅说得头头是道,甚为惊讶,遂再出一联:

东亭亭阁阁东亭;

老师傅稍一思索,便道:

虎丘丘石石虎丘。

唐伯虎大赞老师傅对得好,并与他结为好友。

■联斗群儒

宋湘性格豪迈,磊落倜傥,自成一家。有一次,宋湘北上至西北某省,和当地的才子会文。谁知那些文人都狂妄自大,不把宋湘放在眼内,不可一世。席间还出句力邀宋湘试对,上联是:

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

联中恬不知耻地自比凤凰,还把来客比作鸟儿,目中无人。宋湘却并不介意,不卑不亢地说道:

南龙北跃,一江鱼鳌尽低头。

宋湘下联一出,满座皆惊,无不对他刮目相看。

■半月依旧照乾坤

清乾隆年间,江西萍乡人刘凤诰进京应试,考中了第三名进士。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皇帝在放榜前,要亲自会见新科进士,并进行殿试,然后才以御笔,点出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

刘凤诰相貌平常,小时候贪玩伤了一只眼睛。殿试时,乾隆皇帝看到他的相貌,心里有点不愉快,本想取消他的探花资格,但又怕被议论以貌取人。于是,特出一联,试试他的真才实学。

乾隆皇帝的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诰听了,知是针对自己的相貌出联的,立即对道:

半月依旧照乾坤。

乾隆皇帝听了,又惊又喜,因为下联的意境深远,说明刘凤诰不但有文才,而且更有抱负。顿时兴来,又以四方星辰为题,再出上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诰马上对出: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皇帝心花怒放,喜上眉梢,欣然命笔,点他为探花。

■诸葛亮反讥周瑜

诸葛亮十七八岁时已经风度翩翩,聪明绝顶,黄承彦想将女儿许配给他。但诸葛亮因黄小姐传闻貌丑而拒绝。

一日,诸葛亮登门拜访黄承彦,见一些用木头做成装了机关的狗、老虎及驴,正在如同真的一样在干活。

诸葛亮一问之下,方知是黄小姐所制。诸葛亮立时走到黄承彦面前施礼说:“学生今天特来拜见岳父大人。”就此成就了姻缘。

周瑜闻得此事,在江东会同诸葛亮商议破曹大计时,出联讥讽诸葛亮:

有目也是■,无目也是丑,去掉丑边目,加女便成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诸葛亮听罢,心中有气,但仍然不动声色,在周瑜意气风发之时,才吟道: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苏辙改对显才华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

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

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

何叶能如荷叶圆?

老道连连称好。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

苏轼问:“怎么改?”

苏辙便念道:

何水能如河水清?

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明太祖题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