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心尊重已治愈出院病人
6月5日,甘肃省最后一例病人治愈出院。治愈出院的7例病人中4例为农民,1例为学生,1例为无业人员,1例为国家工作人员。他们出院后,由于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正确引导,社会各界给了他们热情关注。当地政府和收治医院为他们一一举行了欢送仪式。其所在村镇(街道)、单位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使他们深受感动。定西患者马思成,年老患多种疾病,发病后情绪十分低落,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他顺利治愈出院,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并为医院捐赠了五万元人民币。目前,甘肃省治愈出院的病人工作、生活正常,与周围群众、同事相处融洽。
(九)统一规划P3实验室,确保生物实验研究的安全按照全国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的整体部署,甘肃省已将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P3级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列为省科技攻关计划,给予了经费资助。目前,该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我们要求在下一步“非典”病毒实验投入使用后,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务必要加强管理,切实做好有关标本的安全保管,防止被窃或遗失;加强实验检测废弃物和医疗垃圾的处理工作,防止在实验检测工作中造成新的污染和扩散。
(十)抓紧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立传染病防治的长效工作机制
为了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针对甘肃省常见传染病、地方病的疫情发展趋势,甘肃省已着手建立长效防控机制。目前,贯彻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条例》的应急预案几经修改,已起草完毕待发。省级公共卫生应急处理队伍已经建立。以这次抗击“非典”为契机,重新规划甘肃省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快有关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县以上三级疾病控制机构的建设要加快进度,力争年内全部完工。各市、县也在建立应急队伍,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刚刚召开的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已经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建设列入“十五”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体系。
从人员素质、信息网络、技术条件、设备配备等方面全面提升应急反应能力,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复杂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十一)广泛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
在甘肃省防治非典型性肺炎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为了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抗击“非典”的伟大民族精神,热情讴歌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和模范人物,宣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营造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两手抓、双胜利”的舆论环境。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纪念活动,省委、省政府对抗击“非典”斗争中涌现出的60个先进党组织和120名优秀共产党员进行了表彰。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习他们的先进模范事迹。
时至盛夏,省政府已部署在全省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夏季爱国卫生运动,动员机关、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村镇居民认真做好室内外环境整治,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和解决脏、乱、差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健康教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要广泛开展疾病防治知识和社会卫生公德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传染病的科学防治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甘肃省“非典”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甘肃省的“非典”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依然存在着薄弱环节和困难。
一是农村防治“非典”工作难度大。甘肃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多,农村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薄弱,医疗防护条件十分简陋,技术力量不足,医疗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卫生防疫知识,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
二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较多。甘肃省地震、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鼠疫、霍乱、炭疽、流行性出血热等烈急性传染病时有发生。甘肃省是石油、化工、冶金及核工业基地,职业中毒、毒气泄露、瓦斯及核污染的危险始终存在,全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很艰巨,而能力十分有限。
三是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甘肃省经济综合势力弱,财政一直困难,长期以来,甘肃省医疗卫生投入“欠账”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目前全省还有3个市级、32个县级疾控中心尚未改造。大多县级疾控中心设备总价值不足5万元,与《全国疾病控制机构工作规范》的要求及装备标准(省级1500万元,地、市级600万,县级100万)相差甚远,与其所承担的传染病暴发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任务不相适应。全省尚无1所传染病专科医院。原有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因经营困难,大多已改变专业方向。各地设立的急救中心都依托在医院,实际上是医院的急诊科或急诊室,急救经费得不到保障,设备落后,形不成网络和合力。特别是隔离留验设施和经费缺乏。全省传染病专业中级以上技术人员不足80人,分布不平衡,尤其是县级专业技术人员相当缺乏。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实现夺取抗击“非典”全面胜利的目标,我们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能给西部倾斜。甘肃省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公共卫生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和人口分布过散都给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带来了很多困难。国家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中,充分考虑甘肃省实际困难,加大对包括甘肃省在内的西部省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解决疾病控制和应急救治机构建设、交通工具、医疗设备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支持,并适当减少有关项目的配套资金比例。
二是请求国家解决甘肃省“非典”防治经费方面的实际困难。甘肃省地方各级财政十分有限,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49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5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0.3元,全省地方财政收入76.31亿元。在前一阶段“非典”防治工作中,全省各级财政已投入9600万元,对我们这样一个省份来说已实属不易。许多医疗卫生单位为保证“非典”防治工作需要,垫付资金紧急改造隔离病房,购置急需设备。前一阶段国家主要向疫情比较严重的省份拨付经费和设备较多,甘肃省虽然只发生了“非典”临床确诊病例8例,但在前期预防工作中仍投入大量经费,资金缺口很大。建议国家对疫情发生少的省份在支持上能够统筹考虑。此外,甘肃省市、县防治设备十分短缺,远不能满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需要。根据甘肃省地域环境、气候条件和现有防治条件等因素,甘肃今冬明春疫病预防任务十分艰巨。希望国家财政给予支持5000万元,用于购置和改善防治条件。
三是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结合甘肃省实际,就科学规范防治措施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合理实施卫生检疫,重点应为“非典”流行地区对外出人员实行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防止感染者外出造成疫情扩散。非流行地区人员乘坐交通工具可不实行体温检测等卫生检疫措施,不需填报《健康申报卡》。
2.在流行地区做好外出人员检疫的基础上,短途旅客及乘飞机者可不在到达站检测体温。
3.已经明确排除“非典”诊断的发热者,体温37.5℃以上应允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38℃以上也可不采取隔离留验措施。
4.关于交通道口的检疫消毒,与非典型性肺炎疫情流行地区相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交界处设立临时性交通检疫站进行检疫消毒,其他不相邻省份可不在省际及辖区内设立交通道口卫生检疫站。
(代表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督察组汇报甘肃省非典型性肺炎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