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样一个题目作文,那是十年前的一个沉重的黄昏。那日的心情却十分轻松,并没有一丝灰暗的感觉,心头反倒涌动些明媚艳丽的感受。那时远方飘荡着柔情的曲调,眼前掠过的飞鸟崮动着自由的翅膀。只是黄昏沉重,没有霞和云。那霞隐没在浓浓的灰暗之中,天地的色调仿佛粘在一起,如儿时弄脏揉皱分辨不清色彩的手帕,让人有了丢弃或厌恶的情绪。风十分柔和,轻拂着衣角和头发。站在无人观照的暮色中,就有了关于死亡的题目,而且想起了死去的人和即将死去的人,心头震颤出诗一般的句子。但那日黄昏后的日子,却很快地忘记了心头萌动的诗句。
十年后的今天,清晨却如那日黄昏般沉重,浓浓的灰暗笼罩着浓浓的苍茫,心头便掠过十年前那个黄昏时刻关于死亡的某些句子,心情也沉重如铅,心中明媚的色调被眼前浓重的灰暗吞噬。站在某个孤独的高处望着凝固如铅般的天空,心中充满了盼望日出的渴望。然而,沉重的灰暗好像预示着死亡,至少昭示了阳光的消逝。这时,又想到了自己熟悉或亲近的已经死去或将要死去的男人或女人。同时,想到了关于死亡的话题。但那些诗一般的句子却成了一些破碎的词语,甚至无法连贯起来。只是些鲜活的脸孔如云如烟般飘浮在眼前,有些脸孔是那么俊美和洒脱,忽悠悠荡来飘去,流动往事和生命的瞬息。一切真实都幻化为虚无,成为只有心才能感受到的某个美好或丑恶的影子,不由使人产生疑问:这就是人,这就是生命的真实吗?
这时,永恒是多么苍白无力!
雪花飘扬的日子里,一位白发如雪的老人曾问我,如果死了,那会多么寂寞。数年后我又想到这个关于死后会寂寞的提问,不由地心头充满了孤寂。是啊,生的寂寞和死的寂寞让人无法摆脱,也许死亡的恐惧就在于孤寂的永恒延续。死亡留给逝者和生者的某种信息,不断地注释生命的全部意义。最直接的死的孤寂感受,以永远的沉默压迫着鲜活的生命,让人忘记了死的痛苦,却烙印下死的孤寂。
于是,生命就谋求留下一些永恒的色彩,财富、言论或偌大的墓群,完好的尸体和高耸的石质木质水泥等等无字或有字的碑。无名百姓们也要冠以显考之类的头衔,作流传百世的设想。面对死亡,生命显出百般无奈,活着的或将要死去的生命,都面对死亡阴沉的寂寞和压迫。这些年,随着父母年迈,每次相聚总要说些一生一世的苦难和死后要求儿女如何去做的事,而每到此刻父母和儿女都那么平静,像是谈论某种必须的经过或程序,没有更多的痛苦,无论衰老年迈走在生命末站的父母,还是正在生命旅途中的儿女,都现实地谈论关于死的事。寿衣、灵柩、墓地,都现实地摆在眼前,都必须认真地对待和实现。这个过程,死亡岂止是一种结束,实际上成了对生者的痛苦折磨。每当此时,静静地望着窗外远天若明若暗的星星,心绪也忽明忽暗,心头就涌动着偌人的茫然,小知怎的,就有“春江花明夜”的诗句不断击打舌根,心中就反复吟咏莫名的悠远。而那些“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豪言壮语或“泰山鸿毛”之类的生命哲理,却如深夜的流星飘忽而过。对于弱小的生命米说,对于现实的平民百姓来说,无论“春江花月夜”般的遐想或“泰山鸿毛”类的思辨,都如远去的神话和民谣一样。而死对他们只是牵肠挂肚的难台,只是离去亲人后难耐的寂寞,留下的话也只是要亲人们常去坟头看看。尽管明知死后什么都不知道了,但那份对亲人的想念和对孤寂的恐惧,仍明确地纠缠着难以安息的灵魂,这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悲壮。有时,凝望着年迈的父母,聆听着他们认真的嘱咐,不由使人产生某些难堪,甚至要说些长寿永生的唯心话。明知道永生长寿是不可能的,心底却期盼生命的永远,期盼能有更好的生活,以提高生命的质量,希望把每一天的日子都过得五彩缤纷,希望有超越肉体的生命价值,为人类和社会留下某些念想。而冷静地去想,生命的孤寂才是永恒的。
观照死亡,其实是在十分明确的目的之中对生的话题。天色无论多么灰暗沉重,无论如何不想结束一天的时光,但时光总在流逝。人们无论多么留恋现世或企求来世,却又无法自主地把握和左右。一切都在按照发展的轨迹向前发展。我们只能在日出日落中流逝时光和生命。
于是哲人说: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而生命却在死亡的孤寂中挣扎,并延续新的死亡的痛苦。实质上,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生命经历的所有幸福和苦难。死亡也是生命生存的一种形式。没有死亡,生命的过程也是不完善的。死与生同样绚丽,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
天仍然灰暗如铅,风很轻,拂起些许尘埃,远处飘来的曲调跳跃着幸福和平和。这时,我坚定地想,明天必将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