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农家子第从刻写着“耕读第”的家门
走出,他们还乡第一眼寻找的,也许就是家中
的大门门楣上的这三个大字。
人类的文化,如人身上独特的气息一样,体现在人类所表现出的各种形式之中。当建筑从遮风避雨的草棚演变为房屋的同时,也体现着文化的蕴涵。中国不同地域的房屋建筑,都传达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从南到北,各具特色。天水民间的房含建筑,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展现着黄河文化源头的精神风貌,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北方房屋建筑的特色。大地湾仰韶早、中、晚期文化遗址,有学者研究,其房合建筑已经由原始村落式散居,逐步发展成为有规划的城市化居住,显现出城市建设的雏形。大地湾先民们创造的北方房合,人字形屋顶,框架式结构,整整影响了北方房舍建筑7000多年。文化的传承,如流淌着的血液,散发着千百年人的气息。
天水民间房含建筑,人文气息表现最浓郁的地方,就在门楣上。门楣,庄户人称为门头,是大门上方,与门框连接在一起的一个十分醒目的地方。通常做成三个方格,用上好的木板刻三个大字,最常见的是“耕读第”三个字。门楣的字,像似铭言,表明一家之主治家所遵循的原则。走进某个村庄,顺着房前屋后的巷子转一圈,你就能感受到一个村庄的文化底蕴。
每一扇大门,都流露着主人的志向,朝着一座远望的山峰或空旷的天空,张望着世事人情,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融会了历史和时代的气息。一院农舍,一方大门,一棵树,一丛花,每一处细部都记下了庄农人生活的情节。凝视或抚摩,脑际和眼前就会浮现盖房上梁时红绸翻飞、扔过梁蒸馍的热烈,安大门、题门楣时看志向、量方位、挑砖拣瓦的慎重和精细。
安大门、题门楣是庄农人的一件大事,乡间的礼仪讲究。大门分“九宫门”、“七宫门”,均为双开门。按习俗讲,“九宫门”是家底殷实的大户人家才能安的,一般人家都安“七宫门”。安大门时要看一个皇道吉日,日子不能查老黄历来定,要请风水先生合了主人的生辰八字,掐算着定。门楣的字要请秀才或取得功名的人题写,昭示一种精神,开启一个好肇端。大门安好后,贴上鲜红的对联:“周公卜定三吉地,鲁班造就五福门”。喜滋滋的横批“安门大吉”像成熟男人美滋滋的笑,展示出全家人的喜悦。大门安好后,即时备了肉菜烟酒,买一串脆响的鞭炮,请一位乡里公认的贵人,在看定的时辰第一次跨越门槛,给主家带来祥瑞,存一个门里也能走出贵人的盼头。“贵人”的贵腿一迈过门槛,鞭炮及时响起,鲜红的鞭炮屑在空中飞扬。这时,主家请匠人、劳客们入席,把酒看上,烟点上,说声:“吃好喝好!”这就开席了。大家不推不让,豪豪爽爽,吃肉的吃肉,喝酒的喝,猜拳声如歌如颂,满庄子荡漾着喜庆。家道好的主家,还要请上两三人凑成的戏班子,或演一台皮影、或唱一场小戏。锣鼓加镲敲起来,老汉娃娃都高兴。吹拉弹唱的曲调舒坦着人心,疙疙瘩瘩的心事被刚烈或柔软的酬唱化解。近年来,也有请一场电影的。开演前,主家要发表讲话,喇叭里传出的土声土调实实在在。先是嘿嘿嘿地笑着,憋了半天,说一句:“咱都好着哩!连累众亲朋了。今晚看好,看好!”又是憨厚的笑,随之全场哄然大笑。一场电影融洽了全庄人的情意。
家安的大门就有了脸面,也显出家的位置。大门上题了门楣,家就显得精神,有了生机。从门楣始,一个家族便做着世代的努力,朝着能在主房上坐脊起兽的目标奋斗。在乡间有个讲究,只有取了功名的人家,才能在主房上坐脊起兽。门楣,连接着一个家族的期望和荣耀,蕴涵着家族乃至乡间的文化。
文学评论家雷达在散文《还乡》中写道:“我终于跨进了门楣上写着‘耕渎第’三个大字的家门,字迹斑驳显示着它的古老。陇东南一带,即使赤贫的农家也不忘在门上漆这三个字,表示对农耕、读书、孝悌的敬重。”雷达不知从这个门中进出过多少回,终于从天水三阳川走了出去,又终于衣锦还乡。多少座村庄,多少个农家子弟,从刻写着“耕读第”的家门走出,而他们还乡第一眼寻找的,也许就是家中的大门,门楣上的这三个大字。“耕读第”融进了浓浓的乡情。我甚至觉得,门楣就像张望的眼睛,蕴涵着一个家族世代的期盼。祖辈们的寄托,书写在门楣上,让后世的儿孙们寻着家族的期盼朝前走。同时,注视着后人们行走的足迹。
这种人文精神,默默地、潜移默化民俗,教导着子弟。无论游子走多远,门楣上“耕读第”这三个大字都铭记心中,时常会感觉到家乡的某种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