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搞定难搞的孩子
7579100000021

第21章 5岁宝宝 (6)

这种行为多发生于父母或其他家人洗澡时,孩子要么想跟家人一起洗,要么嚷着要看。一开始大人可能会觉得很别扭,不让孩子看,可是孩子总是闹个不停,一副不让看就绝不罢休的表情,让父母不知如何是好。但这会更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在那些好奇的孩子身上比较多发。如,5岁的孩子,每当爸爸洗澡时,女儿可能就会跟进卫生间,直勾勾地看。大人越是赶她出去,她越是吵着要看。而当妈妈洗澡时,一些男孩子也会特别想看。而在公共浴室,一些男孩子会打闹着冲进女浴室,其目的也是想看看他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错误成因】

孩子爱看大人洗澡,多是由于以下原因:

(1)5岁孩子好奇心强,而且对性别有了一定的意识,孩子开始对人体产生好奇,迫切地想知道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在这时候心理发展能够得到满足,其性心理就会迈进一步,然后转移兴趣。

(2)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5岁时的性心理特点,如果孩子表现出对大人或同伴身体的好奇,父母要么设法转移话题,要么应付孩子,说你大了自然就知道了。这会让孩子更加好奇,想看父母洗澡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解决方案】

孩子想看大人洗澡,父母可这样引导孩子,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1)孩子想看大人洗澡,一定要允许他看,并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他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或告诉他男生和女生的区别。看过几次之后,好奇心满足了,他的好奇也就不存在了。

(2)父母可以偶尔和孩子一起洗澡,也可以让孩子很自然地了解爸爸和妈妈的身体,同时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有关身体特别是性器官的一些常识,然后告诉孩子该如何保护身体隐私,并要懂得尊重他人隐私。

(3)父母可买来带有图解的儿童性健康教育读本,与孩子一起看,边看图片边让孩子了解人体的构造。父母要与孩子一起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满足孩子对男女身体及性器官的所有好奇心。

【误区警示】

孩子想看大人洗澡,父母不能这样做:

☆骂孩子好色。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这一时期孩子对性别的好奇没有得到满足,会使他潜意识地在心里蒙上一层阴影,认为人的身体是神秘和羞耻的。

☆告诉他看大人洗澡是不对的。因为这样反而激发孩子更强的好奇心,而且会对自己的做法产生难以言状的罪恶感。这样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理发育不健全,严重的甚至还会引起心理变态,这是不可小视的。

残忍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情绪紧张或压抑而引发的一种不良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不在于所打的动物,而在于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是有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孩子发泄心中的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这种行为在5岁孩子身上时有发生。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多发生于孩子与小动物相处时,如追打小动物或伤害小动物,如乱踢小狗或者将小狗揪起来。而当听到小动物的哀叫声时,或看到小狗的狼狈样时,孩子会哈哈大笑或神情十分兴奋。也有些孩子喜欢拿剪刀剪小狗的毛,甚至用棒子狠狠地打小狗。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有不良情绪,如感觉无聊,或被父母批评后,更加多发。此时,孩子不仅喜欢打小狗,踢小狗,也会有其他攻击性行为,如用脚踩小狗,或满院子追着鸡打。也有些孩子会把小猫的毛用打火机点燃。在大人看来,这些孩子真是太淘气了。

【错误成因】

孩子喜欢虐待小动物,多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1)5岁孩子喜欢虐待小动物,可能与父母关注太少有关。如一些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孩子生活无聊,乐趣太少,于是,就想在恶作剧中寻求刺激、乐趣。

(2)5岁孩子好胜心强,但在某些方面,又不如周围的玩伴或小朋友,结果,孩子就会通过伤害小动物来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平衡。

(3)5岁孩子精力旺盛,剩余精力太多,但又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于是,一些孩子就将剩余精力转移到小动物身上。

(4)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太严格,立的规矩太多,孩子就会感觉精神压力太大,精神紧张。此时,如果孩子找不到其他的发泄不良情绪的方式,就会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紧张的情绪。

【解决方案】

孩子喜欢虐待小动物,父母可这样做:

(1)父母可用讲故事的方式,来积极地引导孩子,如,多给孩子讲述小动物可爱善良的一面,讲述它们被野兽、猎人捕捉伤害时的可怜情景,以此来唤起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或怜爱。因为通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来教育孩子,孩子易于接受。

(2)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为孩子养一些小动物,如小狗、小猫、小鸟、小兔、小乌龟等,并让孩子给动物喂食。因为时间长了,孩子就与这些小动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从而逐步养成保护、关爱小动物的习惯。

(3)孩子喜欢虐待小动物,父母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如,如果一周时间没有打小狗,就奖励孩子一个小玩具;如果孩子在一周内打小狗了,就要处罚孩子。

【误区警示】

孩子喜欢虐待小动物,父母千万不要这样做:

☆任由孩子来。因为对孩子不加以管教,就不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会导致其虐待动物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不正当教育,如这样对孩子说,“你别逗它,它多脏啊!”因为这不利于孩子改变虐待小动物的习惯,反而会让孩子因小动物脏更嫌弃它。

厌食

【释义】

孩子在吃饭时,因对饭菜不感兴趣或没有好的就餐习惯,而拒绝吃饭的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行为多与不良饮食习惯,以及与教养不当有密切关系,而且在5岁孩子身上非常多见。

【典型表现】

有些孩子吃饭时挑三拣四、不愿意吃或者心不在焉,边吃边玩。

有些孩子的厌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家长觉得孩子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好好吃饭了,正想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孩子又有了食欲,对食物又喜欢起来。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在家中吃饭时,更加多发。如,每到吃饭时,父母一让孩子吃饭,他要么吃一点,要么就说不饿。如果父母逼着他吃,孩子就会不高兴。有些孩子甚至把饭含在嘴里,父母不注意时,就会吐出来。

【错误成因】

孩子厌食除了疾病原因外,更常见的是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的,现具体分析如下:

(1)吃饭时,很多孩子不专心,总是边吃边玩,有的父母见此,就急切地追着喂,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不好好吃饭的习惯。

(2)吃饭时间没有规律。父母给孩子吃饭的时间很随意,经常是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就什么时候给孩子弄点吃的,到正餐时,必然会导致孩子因没有食欲而不想吃饭。此外,如果孩子爱吃零食,也会影响孩子在正餐时食欲减少,尤其在吃饭前吃果糖、巧克力等甜食,容易引起血糖升高,中枢神经受到抑制,人就没有食欲了。

(3)很多父母担心孩子营养不够,每次吃饭时,总是让孩子吃这吃那,孩子如不想吃,父母又哄又骗,甚至强迫孩子吃,结果,对于孩子来说,吃饭就成为一种负担了,时间长了,孩子必然会有抵触情绪和厌食的心理。

【解决方案】

孩子厌食,父母可采取以下方法来引导孩子:

(1)如果孩子不爱吃饭,父母一定要设法帮孩子纠正,除养成规律的进餐时间外,还要注意不要在饭前让孩子吃果糖、巧克力等甜食,特别是饭前两小时内。因为这样就能防止孩子因没有食欲而不好好吃饭的情形出现。

(2)孩子吃饭时,一定要他保持安静。同时,要把孩子的玩具暂时收起来,因为孩子边吃边玩会延长吃饭的时间,等到下一顿吃饭的时刻到了,他就会因不饿而没有食欲,当然就不肯乖乖地坐下来吃饭了。

(3)如果父母想尽了方法,孩子依然不好好吃饭,那就要饿饿他。因为如果孩子的肚子真的很饿了,就会好好吃饭的。

(4)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故事或看动画片,告诉他好好吃饭就是好孩子,或对健康有利的故事。因为通过讲故事、看动画片等途径,更易让孩子明白,要想身体健康、要想长得高高的,就得好好吃饭,当他意识到好好吃饭的重要性,自然也会好好吃饭的。

(5)不要老让孩子看电视,可多带孩子玩游戏或散步,因为这可增加他的活动量,他的肚子真正感到饿了,自然不会抗拒吃饭。同时,要固定孩子每餐吃的量,因为这样就可避免养成有时多吃、有时少吃或不吃的不良习惯。

(6)给孩子做饭要变着花样做。要注意新鲜和品种多样化,每餐中不仅要有蛋类食品,而且还要有肉类与各种蔬菜。实践证明,这样会激发孩子的食欲。

【误区警示】

孩子厌食,父母不能这样做:

☆责骂孩子。因为这样只会让他更加不喜欢吃饭。

☆在饭桌上吵架。因为不利的环境会影响孩子的食欲,会让他更不好好吃饭。

☆催孩子快点吃。因为这会使孩子对“吃饭”这件事产生不愉快的经验,因而排斥吃饭。

☆吃饭前打骂孩子。因为不愉快的情绪,不利于孩子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减少孩子的食欲。

情绪化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情绪不稳定而引发的一种情绪反应。如,刚才很开心的孩子,突然就变了脸,不高兴起来。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孩子的气质、情绪稳定性都会有差异性。一般来说,孩子越小,情绪稳定性越差,相比8岁的孩子,5岁孩子的情绪稳定性要差一些。

【典型表现】

这种情形多发生在孩子与他人相处时,最典型的表现是:常常喜怒无常,忽忧忽喜,让大人捉摸不定,一点点小事就可能让他们大发脾气,有时甚至有点无理取闹。如,刚见到小朋友时,会欢呼着冲过去,但不大一会儿工夫,他又哭着来找你,说再也不跟小朋友一起玩了。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在与父母相处时更加多发,如,本来很乖巧的宝宝,突然就变了脸让父母非常头疼。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高兴时什么玩具都给别人玩,不高兴时,别人碰他的玩具都不可以。情绪稳定的宝宝,看上去总是乐呵呵,而情绪不稳定的孩子,则一会儿高兴,一会儿不高兴,做事也多感情用事。

【错误成因】

孩子情绪化,多与以下原因有关:

(1)负面模仿。在生活中,父母如果神经质,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大喊大叫,一会儿哭,一会儿闹,那么,会让孩子因负面模仿而变得比较情绪化。

(2)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如老打骂孩子,孩子没有安全感或者觉得受到压制的缘故。当孩子觉得事情不能按照自己想象中发展时,或者孩子感觉不被重视的时候,他们就会比较情绪化,如失落、气愤、烦躁等。

(3)偏食。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不喜欢吃蔬菜,不喜欢吃蔬菜的孩子牙齿不好,如有蛀牙,这会导致孩子的咬合力差,咬合力差会减少体内“斗争激素”的分泌,如,血液中的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就会增加,从而致使紧张、焦虑得不到缓解。

【解决方案】

孩子情绪化,父母可采取以下几种小妙方:

(1)孩子情绪不好时,如,生气时,父母可以装病,如,假装头痛起不来床,让孩子帮你倒水,按摩头部。因为这样就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从而让其波动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2)在孩子情绪不好时,父母可以大声唱歌,或者很开心地说笑。因为这样做就可淡化孩子的情绪反应。

(3)父母可以将孩子抱在怀里,一边抚摸孩子的头,一边安慰他:“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可是你这样发脾气,大家都会不开心的。”有了大人温柔的安慰,可以帮助他很快冷静下来。

(4)多让孩子吃一些含钾丰富的蔬菜,如海带、紫菜。因为蔬菜中的钾能将体内过多的钠顺利排泄出去,有助于镇静神经,安定情绪。同时,要将胡萝卜等根菜类做成丝状,或磨成酱,加入肉馅中,或制成水饺、汉堡等食物,因为变换花样,就能让孩子爱吃蔬菜。

(5)孩子有不良情绪时,父母可以暂时不理他,或让他哭出来,发泄完之后他可能就没事了。因为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也与稳定情绪有关,当孩子情绪不良,如紧张或饥饿时,血液中的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就会增加。

【误区警示】

孩子情绪化,父母不可以这样做:

☆斥责孩子,以命令的口吻呵斥他:“快上床睡觉,别磨蹭了!”因为这样做会刺激孩子的情绪,让其情绪更不稳定。

☆动手打孩子。因为这既不利于其情绪的稳定,又易让其负面模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