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搞定难搞的孩子
7579100000008

第8章 3岁宝宝 (7)

(3)对于恋物比较严重的孩子,可采用转移注意力法来纠正。比如,睡觉前可将孩子一定要抱着的娃娃放在柜子里,告诉孩子娃娃在里面睡觉,等你醒了以后,娃娃就会来找你的。如果孩子不高兴,可以给孩子一个新的娃娃。经常换不同的娃娃给孩子,孩子就会逐渐改掉只依恋某一个物品的习惯,变成哪个都行。

【误区警示】

孩子恋物,父母千万不要这样做:

☆感到事情很严重,并坚决制止孩子。其实3岁宝宝恋物很正常,即使孩子非常固执,上面的解决方法都没有效果,也没必要大惊小怪。让孩子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依恋吧,等到孩子渡过了这个时期,自然就好了。当然前提是父母每天都陪伴孩子,给孩子安全感。

☆采用强硬手段,让孩子与依恋物分开。有些家长在孩子的依恋物上涂抹辣椒,这种行为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对帮助孩子纠正恋物行为没有帮助。

敏感

【释义】

与人相处时,孩子因不适应外在刺激而表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如生气、哭闹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敏感与害羞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个性特征。

通常,敏感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对外在的刺激比较敏感,有较强的情绪反应,但情感十分丰富。

【典型表现】

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变化。如幼儿园换了一个新老师,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表现出不适应。

敏感的孩子往往对负面评价更加敏感,如表现出哭闹等,还有的孩子会因为批评而赌气不吃饭。

敏感的孩子往往更情绪化,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感到委屈、焦急而哭闹。

敏感的孩子多心思细腻,会察言观色。如,父母大声说话,孩子就会觉得是生气了。

【多发情形】

在感到紧张时更加多发。比如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因为环境的突然变化,情绪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这个时候就会更加敏感。

有些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更加敏感,比如不敢大声说话,甚至躲在角落里不出来,等等。

【错误成因】

孩子敏感,除个性原因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2)父母过于强硬,孩子会通过哼唧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2)

(1)父母溺爱或经常遭受批评。很多家长溺爱孩子,什么都顺着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听不得批评,遭到批评就哭闹生气。另一个极端是生活在高压环境下的孩子,由于遭受非常多的批评,孩子生怕自己再出错,就谨小慎微,进而变得敏感。

(2)适应能力差。有些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一旦环境变化,孩子就会感到紧张,进而变得敏感。

(3)安全感缺失。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不加理会,就会导致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尤其是0~1岁,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依附关系的重要时期,如果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充分陪伴孩子,孩子就会安全感缺失。要注意这种缺失是不可逆的。即使在日后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也不能弥补这一点。婴幼儿时期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往往形成敏感多疑的个性。

【解决方案】

帮孩子“脱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父母要注意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成长环境。在孩子面前不生气不吵架,不要抱怨并急躁生气。批评孩子时不要过于严厉,轻柔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即可。尊重孩子,倾听孩子,严禁体罚孩子。

(2)平时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尤其是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差时,家长更要这样做。户外活动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增加孩子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胆量、忍耐、不畏艰苦等好品质。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误区警示】

对敏感孩子,父母不要这样做:

☆对孩子的情绪化不耐烦,表示失望。这样会加重孩子的敏感。

☆因为怕孩子不高兴就不批评。即使孩子敏感,也不能放弃批评这个教育方法。但是对于敏感的孩子,家长更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

好动

【释义】

好动是指孩子因探索欲强、自控力差或精力不集中以及兴趣不固定而引发的行为。表现为非常活跃、坐不住、精力过于旺盛。

【典型表现】

只要睁开眼睛就一刻不停,不是爬高上梯,就是东翻西找。

还有些孩子表现为做事情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弄那个,没有一个能做完做好。

【多发情形】

性格外向开朗的孩子,更加容易表现为好动、精力旺盛。不管是在家里玩玩具,还是在户外运动,性格开朗的孩子往往更加让人“不省心”,一刻看不到就不见人影了。

探索欲强的孩子,也更加好动。他们往往为了寻找某种现象的原因而做很多实验,这个过程在成人看来就是多动。

【错误成因】

从成长心理学来看,3岁孩子好动是非常正常的,也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气质特征。3岁孩子多情绪不稳,注意力和兴趣容易转移,做事常常不够专心,这就导致他们的行为表现为好动、多动。

【解决方案】

3岁宝宝活泼好动是正常的,但由于3岁正是孩子学习和建立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家长要注意想办法延长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培养孩子做事情耐心不潦草的习惯,建立把一件事情做完再做另外的事情的习惯。

具体可这样做:

(1)和孩子玩“木偶人”的游戏。具体做法是:一边蹦蹦跳跳,一边一起喊:“我们都是木偶人,不会说话,不会动!”话一说完,就立即静止不动,也不讲话保持原状。谁要是先动了,谁就输了。这个游戏既好玩,又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控力。

(2)如果孩子既想玩这个玩具,又想玩那个玩具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一起制作一个玩游戏的时间表。比如先玩小熊5分钟,再玩橡皮泥10分钟,最后再画画。让孩子在固定的时间里,集中精力玩一种玩具。制定时间表,不但能够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还能养成规律做事的习惯,对于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误区警示】

面对好动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这样做:

☆打骂孩子。3岁宝宝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多一点自由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成长。

☆动不动就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要去专业机构进行详细、系统的测评,不要动辄怀疑,甚至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搞破坏

【释义】

搞破坏是指孩子因好奇心强、探索欲强而产生的破坏行为。比如拆卸物品、摔打东西等。这样的孩子往往被家长认为是“破坏大王”。

【典型表现】

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孩子对某个物品十分好奇和感兴趣时。如新买的会发声发光的玩具或者家里的钟表,等等。因为想不明白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发声发光,或者钟表为什么会走动不停,就想动手拆开看一看。这种探索行为往往导致物品被破坏。

【多发情形】

这种情形一般发生在父母不能完全解答孩子的疑问时。比如孩子想不明白钟表为什么会走动不停,孩子就会向家长询问。如果家长解答得不清楚,或者家长的解答孩子仍然不明白,孩子为了自己找到答案就会把钟表拆卸开来。

【错误成因】

孩子爱破坏除了好奇心强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觉得好玩。如,将家中的挂历撕下来叠飞机;踩坏奶奶菜园中的菜苗;用刀、笔在墙上、桌上乱刻乱画;把娃娃身上漂亮的裙子给脱了等。

(2)经验不足。3岁宝宝已经有了帮忙的想法,但由于经验不足,往往帮了倒忙。比如吃饭前帮妈妈拿碗筷,结果不小心把碗摔在地上。孩子本意是想帮父母,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结果就成了父母眼中的破坏大王。

(3)模仿的结果。3岁孩子正是喜欢模仿的年纪,此时,父母做什么,他就模仿做什么,如,家里的收音机坏了,他某一次看到爸爸拆开了,于是爸爸不在时,他会模仿他将收音机拆开,但由于能力有限,却装不上了。

【解决方案】

发现孩子爱拆东西,很多父母会打骂孩子,其实不如设法引导孩子:

(1)当父母看到孩子拆玩具时,可蹲下来与孩子一起拆,拆完后,告诉孩子机器中有哪些零件,为何会动。之后,再教孩子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做就能在“破坏”——探究——复原的过程中,满足孩子的探索欲。

(2)父母在给孩子买玩具时,可买那些拼插、组合玩具,因为这种玩具比较容易拆装,既能满足孩子的探索欲,能让孩子体会创造的快乐,又能培养其动手能力。

(3)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如,明确告诉孩子,电器、药品不能乱摸乱尝。这样既能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又能帮助孩子树立安全意识。

【误区警示】

发现孩子“搞破坏”,父母不要这样做:

☆严厉地批评孩子。如,“再把玩具拆了,下次就不给你买了。”这样很可能会打击孩子的探索欲。

☆不加理会。孩子的破坏行为是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家长如果不加理会,孩子即使拆开了物品也难以找到原因。而且在拆卸的过程中,还可能会危害孩子的安全。所以,和孩子一起拆会比孩子一个人拆更加安全和有效率。

胆小

【释义】

胆小是指孩子过于害怕有威慑力的事物而不敢面对,不能自拔。做事畏缩、顾忌。

经过统计和研究发现,3岁宝宝比小的时候害怕的东西更多了。不但害怕大的噪声,还害怕很多根本不值得怕的东西,比如蚂蚁、苍蝇等。这是因为3岁宝宝的内心,已经开始建立“判断”机制,开始判断哪些东西是安全的,哪些东西会伤害到自己,进而采取的防御行为。

【典型表现】

突然听到很大的声音,孩子会惊慌地跑到父母身边。有时甚至家人突然地大声说话,也令孩子感到惊慌失措。

见到陌生人时不敢大声说话,甚至要求躲在角落里。陌生人一离开,就又变得轻松活泼起来。

对一些小动物感到害怕,甚至只是看到这些动物的图片也感到害怕,比如蜘蛛、苍蝇、恐龙、鳄鱼,等等。

【多发情形】

在孩子感到不安时,这种情形更加多发。比如到了晚上,很多孩子不敢一个人去洗手间,甚至要求开灯睡觉。

在雷雨天,孩子会变得格外黏人,对轰隆隆的雷声和明亮的闪电感到恐惧。

如果孩子被蚊子咬过,或者看到别人被小狗咬伤,孩子就会对这些小动物感到害怕。即使孩子看到的只是电视上的镜头,也会感到害怕。

【错误成因】

3岁孩子胆小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敏感。个性敏感的孩子,对于突然的大声,或者外界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感知比较敏感,甚至有些夸张。所以敏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怕这怕那。

(2)1~3岁的幼儿正在学习区分“我”和“我以外”的事物,正在学习“我”和周围环境怎么相处。但如果外出时间太少,就会对外界陌生的环境感到害怕。

(3)有些父母看到小虫等大惊失色,就会给孩子“这个东西很可怕”的暗示,原本不怕的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怕成这样也会感到害怕,进而避而远之。

(4)经常用刺激性语言吓唬孩子的家长,往往发现孩子长大了也非常胆小。如果你经常讲鬼怪躲在黑暗处,孩子就会天黑不敢出门;如果你讲有皱纹的老奶奶会抓住小孩子吃掉,孩子一见到有皱纹的老人就会害怕得不敢说话。

(5)孩子胆小,也与父母的过度保护有关。如,孩子一害怕就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千哄万哄,这样反而会助长孩子的恐惧心理。

【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胆小,家长可以这样引导:

(1)如果孩子害怕某种动物,家长可和孩子一起看相关的动画片或者科普图书,让孩子增加对这种动物的了解。此外还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亲近这种动物,告诉他只要不去伤害动物,即使是鳄鱼、老虎也不会无故伤害人。

(2)用平常心对待。孩子怕这怕那时,家长可装作不知道,像平时一样对待孩子。比如孩子怕陌生人时,家长可与平时一样,鼓励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帮忙拿水果点心,并且当着陌生人的面正式介绍孩子,并为孩子好的表现表扬他。这样会给孩子一个暗示,陌生人其实与平时到家里来的客人一样,没有什么可怕的。而且家长当着客人的面表扬孩子,客人一般也会随声附和着表扬,客人的表扬也对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有利。千万不要因为知道孩子害怕某种东西,就竭力避免孩子面对这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