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搞定难搞的孩子
7579100000009

第9章 3岁宝宝 (8)

(3)不要吓唬孩子。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要吓唬孩子。孩子一般在2岁左右就会对黑暗感到害怕,这个时候有的家长为了逗孩子会开玩笑说黑暗里住着可怕的魔鬼,或者大灰狼,并不时拿出来吓唬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当发现孩子对陌生事物感到害怕时,明确、权威地告诉孩子陌生事物到底是怎么样的,并对着书籍、图片向孩子详细解说,孩子就会消除对陌生事物的恐惧。

【误区警示】

发现孩子胆小,父母千万不要这样做:

☆骂孩子是胆小鬼。这样会给孩子不良的心理暗示,使孩子感到自卑,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一味鼓励孩子勇敢面对自己害怕的事物。很多家长经常用“勇敢些”来鼓励胆小的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勇敢”,就不是“小勇士”,会对孩子造成消极的暗示。对孩子的恐惧行为(不管恐惧的原因是什么)表示理解,再帮助孩子建立对这些事物的正确认识,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怕洗澡

【释义】

父母在给孩子洗澡时,孩子因有惧怕心理而产生的一些行为,如哭闹、躲藏等。孩子哭闹、躲藏的目的不是抗拒洗澡,而是在抗拒其过程中的不适感。

【典型表现】

有些孩子对洗澡这件事非常排斥。一听到洗澡就哭闹、磨蹭,甚至躲藏。

(2)父母过于强硬,孩子会通过哼唧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3)

还有些孩子只对洗澡的方式排斥,比如排斥淋浴、与父母共浴,等等。如果采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孩子还是能够完成洗澡的。

【多发情形】

这些行为在孩子以前洗澡时曾经发生过意外的情况下,更加多发。如,孩子在洗澡时,曾经跌倒过;或者在洗头发时,水流进眼睛里,这会让孩子感觉不舒服。

此外,如果洗澡的环境或方式发生了变化,孩子也会害怕洗澡。如,突然被带到公共洗澡间洗澡,孩子看到那么多人,就会产生惧怕心理;原来一直使用盆浴的孩子,突然被要求淋浴,喷头直接喷出的水冲在身上会令孩子感到不适,进而产生惧怕心理。

【错误成因】

孩子怕洗澡,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1)感到不适。水温过热、过凉都会令孩子感到不适;不习惯淋浴的孩子被喷头的水直接淋到也会感到难受;洗澡的过程中水流进了眼睛里,孩子会因为不敢睁开眼睛而害怕;洗澡时摔倒了,也会令孩子对洗澡这件事感到本能的害怕。

(2)感到无聊。洗澡时间比较长时,孩子会因为感到无聊而不愿意洗澡。

(3)对水感到恐惧。听了被水淹等情节的故事后,很多孩子会感觉水是可怕的东西,进而不敢洗澡。

【解决方案】

孩子怕洗澡,父母可采用以下方式解决:

(1)给孩子一些可以在洗澡时玩的玩具,既可以增加洗澡的乐趣,还能分散孩子的恐惧心理。

(2)尽可能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洗澡,比如孩子接受盆浴,害怕淋浴,那就尽可能让孩子盆浴。在游泳馆等公共场合不得不淋浴时,淋浴前家长也要先和宝宝说好,这次因为是在公共场合,所以不得不淋浴,但是爸爸或妈妈会尽量保证水不会直接喷到孩子身上。事先说明可以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在洗澡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孩子身上披上毛巾再冲水,或者给孩子戴上洗澡专用的防止眼睛进水的帽子,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到不那么恐惧。

(3)让孩子对水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对孩子洗澡后的结果进行赞扬,这样会帮助孩子战胜对水的恐惧。

【误区警示】

当孩子怕洗澡时,父母切忌这样做:

☆训斥孩子。家长的斥责会令孩子更加紧张,进而更加恐惧。

☆硬拉着孩子去洗澡。这种做法也会令孩子更加恐惧,对于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不利。

怕黑

【释义】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胆小或不熟悉环境等原因,对黑暗所产生的一种恐惧反应或不良行为。这种恐惧反应可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等。

【典型表现】

当孩子身处黑暗时,孩子会感到紧张,如紧拉大人的衣角、不敢去没有开灯的房间、在黑暗的环境里哭闹等。通常,将孩子带离黑暗的环境,孩子就会变得轻松。

【多发情形】

孩子看过恐怖的动画片或者和黑暗有关的恐怖故事时,这种行为更加多发。此时孩子不是怕黑暗,而是害怕“躲藏”在黑暗中的怪兽、鬼怪等。

【错误成因】

孩子怕黑,多与父母教养方式不当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经常杜撰鬼怪等吓唬孩子,孩子就会因为害怕鬼怪,进而害怕黑暗。

(2)在黑暗的环境中处罚过孩子,如将不听话的孩子关在黑暗的地方,如小房间、厕所等,不习惯独处的孩子会因此而害怕。

(3)如果父母胆小,如妈妈就怕黑,经常大惊小怪或尖叫,孩子会进行负面的模仿,进而怕黑。

【解决方案】

对未知世界感到恐惧,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一般不需要特别去纠正。如果孩子的怕黑行为太过于强烈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引导:

(1)发现孩子怕黑时,如行走于黑暗的地方,可拉着孩子的手,或给孩子讲故事,或唱歌。因为这样可分散孩子的一些注意力,不让孩子瞎想。

(2)如果孩子因为怕黑而不敢单独睡觉,可在孩子睡前陪孩子一会儿,同时,要给孩子的房里置一盏卡通造型夜灯,可以让孩子开灯睡。这样,孩子就不会因怕黑而不敢独睡了。睡前抱抱孩子,抚摸下孩子额头、后背,这样做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有利于帮孩子消除恐惧的心理。

(3)与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玩游戏时,妈妈可藏到黑暗的地方,让孩子去找。当孩子找到妈妈后,妈妈可告诉孩子这很安全,可让孩子与妈妈在黑暗的地方待会儿。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会怕黑了。

(4)给孩子讲黑暗是怎么形成的。可以和孩子玩“看看黑暗里有什么”的游戏。可以先打开灯,让孩子看看有光线的时候这里有什么,没有光线的时候这里有的还是同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可怕的。

【误区警示】

如果自己的孩子怕黑,父母切记不要这样做:

☆说孩子是“胆小鬼”或 “不勇敢”。这种给孩子贴标签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更退缩。

☆强行关掉孩子床前的灯。这种粗暴的强迫只会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加重惧怕心理。

慢吞吞

【释义】

慢吞吞是指孩子做事情非常慢,尤其是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往往磨蹭、动作缓慢、边做边玩。

【典型表现】

一件事情,妈妈喊了几次,孩子都磨磨蹭蹭不做。即使做也是慢吞吞,进展缓慢。

做事情时注意力不集中,边做边玩,导致进展缓慢。

【多发情形】

在孩子不愿意做这件事情时,更加多发。比如不愿意吃饭,或者已经吃饱了,家长还强迫孩子把碗里的饭吃光,孩子就会慢吞吞,应付差事。

在孩子知道即将要做的事情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时,更容易磨蹭、慢吞吞。如孩子知道早上要上幼儿园,为了延长出发的时间,就赖床、慢吞吞地洗脸刷牙、磨磨蹭蹭吃早餐、懒洋洋走路。

【错误成因】

孩子动作慢,一般有以下原因:

(1)3岁宝宝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手眼脑协调性差,许多事都是做得不够熟练,所以,节奏就相对慢一些。如穿衣服笨手笨脚、吃饭速度缓慢,等等。

(2)有些孩子天生是慢性子,对外界反应较慢。如其他孩子看到妈妈下班回来了,就会马上跑过去,而慢性子的孩子,可能会先看一会儿,然后再跑过去。慢性子的孩子通常行事都慢吞吞的。

(3)3岁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暂,易被其他东西吸引。如,本来准备洗手,但看到水流到下水口觉得好玩,就不自觉玩起来,所以洗手的时间就变得非常长。

【解决方案】

对于慢吞吞、爱磨蹭的孩子,父母可以尝试如下方法,来帮孩子加快做事的速度:

(1)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如,让孩子自己起床、穿衣服、穿鞋子。对这些事情熟练了,自然做事速度就快了。

(2)立点规矩。如规定孩子半个小时内吃完早餐,超过时间就坚决收起食物。孩子五分钟内洗不完脸,就收起脸盆。孩子为了不挨饿,不脏着脸出门,就会快点吃饭、洗脸。

(3)比赛法。父母可与孩子进行洗脸比赛、穿衣服比赛、走路比赛。3岁宝宝好胜心很强,为了第一名一定会加快速度的。

【误区警示】

对于爱磨蹭的孩子,家长最好不要有如下的做法:

☆对孩子指手画脚或训斥。这样做会让他有紧张或恐惧心理,更难以集中精力做事,这样做事速度就会慢许多。

☆由着孩子性子来。这样会让孩子误认为慢吞吞的行为是正确的。

拒上幼儿园

【释义】

很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因不适应环境或分离焦虑等而出现哭闹、拒绝的不良行为。

【典型表现】

早上起床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上不上幼儿园”,在获得肯定的答复时,明显感到情绪低落、失望。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孩子表现出抗拒,拒绝走进幼儿园大门,拒绝妈妈离开,等等。

【多发情形】

在孩子刚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更加多发。因为环境的不适应、感到不安、分离焦虑等,孩子会拒绝上幼儿园,而且表现非常强烈。

幼儿园老师刚换时,孩子也会因为熟悉的人的离开而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并且拒绝。

【错误成因】

孩子为什么拒绝上幼儿园呢?

(1)从儿童成长特点来看,3岁孩子处于秩序的敏感期。此时,孩子习惯了家庭教养的秩序,上了幼儿园之后,原有的旧秩序被打乱了,新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就会让孩子产生不安。

(2)孩子原来居住环境单一,接触事物少,如,家中本来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而一上幼儿园,见到那么多人,还要从个体活动过渡到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肯定会心理不安,甚至恐惧。

(3)孩子上幼儿园前,生活得比较随意,如,想何时起床就何时起,但上幼儿园后,要天天早起,这种新的作息时间与生活规律,让孩子难以适应,从而产生不安情绪。

(4)上幼儿园前,有的孩子与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对妈妈有一种很深的依恋感。但上幼儿园后,孩子必然要与妈妈分开,而一离开妈妈,孩子肯定会焦虑不安,这种分离焦虑,更让孩子感到恐惧,以至哭闹。

【解决方案】

对孩子拒绝上幼儿园的行为,家长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1)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熟悉老师与环境。如有必要,孩子上幼儿园初期,妈妈可每天陪孩子几个小时,直到孩子与小朋友玩熟为止。因为这样可早日实现孩子心理秩序的过渡,让孩子对幼儿园有安全感,就不会不安了。

(2)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妈妈一定准时来接孩子。回家后,要与孩子多聊幼儿园的事。询问他在幼儿园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有哪些好玩的玩具,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会令他感到安心。

(3)每天上幼儿园前,可让孩子带些喜欢吃的零食与玩具,在他哭闹时,可让老师给他。这样就可分散他的注意力,不会在妈妈离开后哭太长时间。

(4)如果孩子生活能力差,如,自己不会吃饭,父母要与老师沟通,让老师多照顾孩子。这样也可让孩子早日建立安全感。

【误区警示】

如果孩子一上幼儿园就哭,父母不能这样做:

☆一看到孩子哭,就不送孩子去幼儿园了。这样做会延长孩子适应幼儿园的时间,不利于孩子的心理过渡。

☆当老师接过宝宝后,父母不马上离开,或孩子在里面哭,父母在外面哭。这会加重孩子的不安,认为幼儿园是可怕的地方,要不妈妈怎么也哭了。送孩子到幼儿园后微笑着和孩子再见,并告诉他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就来接他回家,这会令孩子感到安心。

吮手

【释义】

吮手是指一些孩子在感到紧张、无聊、烦躁、缺少安全感等时不自觉地吸吮手指的行为。

吸吮手指是婴幼儿常用的行为,源于口唇敏感期,通常在两三岁时逐渐消失。但有些3岁宝宝甚至更大的孩子,在有不良情绪时也会出现这种行为。

【典型表现】

在遭到家长或老师批评时,有些孩子就会吸吮手指。

在感到无聊时,或者对目前正在从事的活动提不起兴趣时,也会不自觉地吸吮手指。

【多发情形】

这种行为在孩子独处时,更多发。如父母忙于其他事情,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孩子就会有事没事地吮手。

【错误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