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唐今年4岁,是个非常聪明、勤奋的孩子。尽管刚上幼儿园中班,却已获得了很多大红花,表彰他“口算”“讲卫生”“懂礼貌”“帮助老师”等。几乎每个到邹唐家来做客的人都会称赞邹唐。
可能也就因为这一个原因,邹唐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孩子,越来越骄傲,不愿意和周围的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主动和他打招呼,他也不愿答理。
记得有一次,邹唐和妈妈去买书,碰到了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启明。
启明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小男孩,一见到邹唐也在选小人书,便主动和他打招呼:“邹唐,你也在啊,让我看看你买了什么书。”说着朝邹唐走来。
“快让小朋友看看,你买了什么书。”
邹唐却很不耐烦,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撇下启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
“启明,给,这是阿姨刚买的苹果。”无奈之下,邹唐妈不得不和启明打圆场。
启明拿着苹果走开了。
“你为什么不和启明说话啊?”回家的路上,邹唐妈妈问邹唐。
“不想说,我就是不想答理他。他经常被老师批评,画也画不好,数也不会数,我干吗要理他?”邹唐不屑一顾地说。
“你这孩子,小小年纪,怎么这么‘势利眼’、不懂事啊?”邹唐妈觉得很奇怪。
邹唐是因为不懂事吗?
案例深度解析
邹唐不愿意答理启明,是因为他觉得启明是一个经常被老师批评、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这并不是因为邹唐不懂事,而是他已经有了狂傲心理。
现代社会,由于父母溺爱等原因,有狂傲心理的孩子越来越多。据调查结果显示,3~10岁的孩子,将近70%都有一定的狂傲心理,其中40%狂傲心理比较明显。
有狂傲心理的孩子不愿意教小朋友做作业、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小朋友等。总而言之,有了狂傲心理的孩子就像一只刺猬,不愿让任何人靠近。
狂傲心理如何出现的呢?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过度夸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想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缺少夸赞是不合适的。不过父母也应该意识到,夸赞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度的夸赞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了不起、飘飘然,把自己和别人分隔开来。而且,过度的夸赞很容易让孩子变得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逐渐也就形成了“狂傲”的心理。
(2)负面模仿心理影响。
如果孩子所处的家庭当中,有人有排外心理,也会让孩子负面模仿。比如父母常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和他不是一伙的!”“我才不跟他那种人交往呢。”孩子很有可能把这些话默记在心里,并运用到自己的人际交往中。
(3)不良竞争意识的影响。
不良竞争意识是指社会、影视剧带给孩子的错误引导。比如很多影视剧中盲目引导孩子“争第一”“我就是最棒的”,故意渲染一种竞争的气氛,使孩子无法在一种和谐、安静的心态下和小朋友交往。他们心目中,所有的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对手,不是自己的伙伴。
心理学家支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狂傲心理是一种不良心理,当一个孩子有了狂傲心理之后,就会自大。不管自己在这个方面是不是真的优秀,都会看不起别人。如果不加以引导,狂傲心理最易演变为忌妒心,对孩子健康心理的成长极为不利。
有狂傲心理的孩子总认为不如自己的人就没有资格和自己游戏、做朋友、说话。在他心目中,成绩和老师的赞美是衡量别人有没有资格和自己交际的标准。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将会失去朋友,最后就会变得孤僻、清高,没有人再愿意和他一起玩。
当孩子出现这种心理的时候,父母该如何引导呢?
(1)给孩子客观的评价。
父母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空洞地称赞他。比如“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太棒了”“你比谁都厉害”。在称赞他时,一定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称赞他。比如“你帮助了小朋友,这一点你做得很好”“你对老师很有礼貌,真是一个乖孩子”等。
(2)帮孩子寻找差距。
孩子之所以存在狂傲心理,很有可能是没有意识到或找到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就像案例中的邹唐,总觉得自己比小朋友启明成绩好,自己能得到老师的大红花,却没有意识到在某些方面自己不如启明。
(3)让孩子多与心态平和的孩子交往。
发现孩子有狂傲心理,父母可以多让孩子与心态平和的孩子交往,因为孩子之间比较容易交流、沟通。沟通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会找到一个合适的标杆。这样既能找到彼此之间的差距,又能让孩子更快地融入到集体当中。
他山之石
母亲姓名:李丽
职业:公司出纳
儿子姓名:旦旦,4岁半
旦旦上幼儿园后就变得非常“狂傲”,无论说话还是做事,总是一副“天下我最大”的样子。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不爱和小朋友来往。
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他,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和自己的伙伴有说有笑,只有旦旦一个人傻站在那里。我问他在幼儿园的好朋友是谁,他竟然一个名字也没说出来。原来儿子在幼儿园一个玩伴都没有。
我很着急,孩子没朋友怎么行?
“哎,他‘狂傲’的脾气是该改改了,这对他以后的发展很不利啊。”旦旦爸爸也很担心。
“那该怎么办啊?”我问。
“这样吧,你在幼儿园找一个比较优秀的孩子,给咱儿子当榜样吧,让他也知道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旦旦爸给我出了一个主意。
“好,就这么办。”
第二天,我找老师了解了孩子们的情况,最后把眼光锁定在一个孩子身上。这个小孩各方面都不错,大方、讲道理、爱干净、老师评价好、父母儒雅,而且他家离我们家很近。于是,我和那孩子的父母商量好,每天让他和旦旦同路。
孩子之间很容易相处好,没几天,旦旦就和那个小孩子成了好玩伴。我又引导旦旦寻找自己和那个孩子之间的差距。旦旦也慢慢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很多做法是错误的,并答应要改正。
最后,在那位小朋友的带动下,旦旦的小伙伴从一个发展为两个、三个,最后融入到了集体中。更重要的是,旦旦身上“狂傲”的毛病不见了,每天回来都和我说“谁谁谁在什么方面做得很好,我要努力”。
听到孩子这样的话,作为母亲,我还有什么理由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