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最近迷上了弹钢琴,妈妈就为她报了一个钢琴兴趣班。
“这挺好的,只要她愿意弹,我一定要给她买一架钢琴。”妈妈十分开心地对邻居道。
“可就怕孩子的兴趣不长,学几天就不想再学了。”邻居笑着回答。
事实正如邻居所料,月月学了不到一个月就不想再学了,每天练琴都三心二意,这里按一个键,那里按一个键。
“月月最近有些心不在焉,没有刚来的那会儿勤快了。”教她练琴的老师也这么说。
正是老师的批评让月月觉得“很委屈”,当着众多孩子的面,竟然哇哇大哭起来。晚上回家就宣布再也不练琴了。不管家人怎么劝,她就是不同意,显然,老师的批评让她生气了。
为什么月月这么爱生气?
案例深度解析
只受了几句批评,月月就生气不想再练琴了。她之所以这么爱生气,是因为受到了“蛋壳心理”的影响。“蛋壳心理”是指内心非常脆弱,就像鸡蛋壳一样一触即破。具体表现为:有的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辞,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有的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有的遇到一些不顺,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
心理学家认为,之所以产生“蛋壳心理”,是因为孩子的心理特点普遍封闭,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往往都是独生子女,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空间,所以容易产生性格上的缺陷。
除了这两种原因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孩子出现“蛋壳心理”呢?
(1)不良标签效应。
父母对孩子期待太高,而孩子一旦表现不好,就打就骂,说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就容易给孩子贴上不良标签,让孩子认为自己笨。如果父母总是如此,时间长了,孩子会容易养成自卑、脆弱的性格,最终出现“蛋壳心理”。
(2)过分的夸奖。
父母喜欢经常夸奖孩子,如老对孩子说“你就是最聪明的”“你是最优秀的”“你太了不起了”。一旦孩子信以为真,就以为自己最聪明和最优秀,以至于容不得别人比自己聪明,容不得自己的偶尔落后。当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时,“蛋壳心理”就显露了出来。
(3)骄纵溺爱所致。
父母对孩子过分娇纵、百般溺爱,舍不得批评和管教,是导致这种心理最直接的原因。还有很多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吃苦。没吃过苦的孩子如果遇到挫折,就很难面对,当然更接受不了批评。
心理学家支招
“蛋壳心理”是一种不良心理,是孩子内心脆弱的表现。“蛋壳心理”会影响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所以父母需要好好引导。
当孩子遇到挫折而沮丧或发脾气的时候,父母不要立刻帮他解决问题,要引导他寻找困难的原因,然后让他自己解决。这样做能够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帮孩子远离蛋壳心理:
(1)提高孩子耐挫力。
孩子耐挫力不够是导致“蛋壳心理”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要想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就应该学着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玩具被抢、积木倒塌、书本丢失等。此外,大人和孩子游戏时,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孩子,适当的时候,可以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当然,奖励的前提是要求孩子总结出输的原因。
(2)“制造挫折”法。
作为父母,非但不要帮助孩子解决挫折,反而应该给孩子制造一些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比如故意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大声说“不”,拒绝孩子的索取等。
他山之石
父亲姓名:曾明斌
职业:警察
儿子姓名:君君,7岁
我是一名警察,每天都在忙,很少有时间陪儿子。现在他都7岁了,估计这7年我陪他的时间加起来也不到一个月。可能是父爱的缺失,使得君君出现了“蛋壳心理”,遇事就哭,从不会去解决。
记得有一次,他和他妈妈约定,如果他期中考试能够考到前三名,妈妈就给他买一整套的变形金刚和一双溜冰鞋。
可最后君君只考到了第五名,所以,也就无法得到变形金刚和溜冰鞋了。这下,君君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点精神都没有。尽管后来妈妈给他买了一双溜冰鞋以示鼓励,他还是无法接受挫折,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甚至还偷偷告诉同学他想要离家出走。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决定改正君君的这种“蛋壳心理”。按照专家的意见,第一步,我找君君聊了聊,稳定了他的情绪。第二步,帮助君君寻找挫折的原因。比如他想调座位,老师没答应,我就鼓励他自己去问老师原因。在我的鼓励下,他去问了老师,最后老师告诉他:“你的个子太高,坐前面会挡着其他同学。”这下,君君不仅得到了答案,解决了问题,也避免了胡思乱想。第三步,引导君君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和老师沟通调座位、组织生日聚会、决定是否参加校乒乓球队等。
在我的努力下,现在的君君已经坚强了很多,再也不是那个有“蛋壳心理”的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