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纳德和艾林诺·雷尔德把这些描述成“预热我们的反应”。这项原则对于任何需要心灵感觉的情况都适用。在他们的《有效记忆的技巧》一书中,指出罗斯福总统这个人“活泼愉快度过一生,带着一分雀跃、活力、冲撞和热情。这些是他的标记。他总是对自己处理的一切事情兴味浓厚,浑然忘我,或者他装得很像这个样子”。泰迪·罗斯福真是威廉·詹姆士哲学的阐释者:“表现热烈,这样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便会自然地热烈起来。”
我有过这样一段经历,在圣路易城的商会招开的一次会议,我和谢蒙·洛杰士先生一同被邀去演说,按照次序,我先上台演讲,本来我讲完后,可以找个适当的借口,离开,因为谢君只是一个木匠,我认为他一定讲不出什么精彩的话来。但我又找不出离开的理由,因此只好坐下来等着听他的无聊话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我看来,他的演说是我过去听过的演说中最为精彩的一篇。谢蒙·洛杰士半生的精力,都用在美国西部的森林里,他从来没有学过演说的法则或读过辩论方法的书。他讲的话非常朴实,不加修饰,但却很有力量;他的言辞缺乏灵敏,但却十分热诚,他的话有时犯了文法上的错误,或犯了演说上的诫条,但是评价一篇演说,不是在文法上,而是在内容上。如此说来,那他的演说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他所讲的,只是他生平做木匠和工头的真实经验,因此他的演辞没有一点卷味可言,只觉得有一股真切的活力直向你面上扑来,因为这些演辞都是从他心中跳出来的热诚的事实,因此好像电力一般把听众的注意力给吸引住了。他这次演说能够成功,正是应用了一个惊人的成功秘诀,就如爱默生所说的:“人类史中每一件大事,都是用热诚换来的一种胜利。”
已故的柏休安是美国一位很有名气的大政治家,他曾经说过:“通常所谓口才流利,就是说那人说话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里面充满了热诚。一个诚恳的演说者,不妨缺乏知识,一篇能够说服听众的演说,能够把自己的心和听众的心融合为一,而不是单单把自己的记忆移入对方的记忆。演说者要欺骗听众比欺骗自己都要难。”两千年前,拉丁的一位诗人说过:“如果你想引出别人的眼泪,先把自己悲戚起来。”
美国有一位名叫惠赖凯珊的非常著名的女小说家,她说:“热情是每个做艺术家的秘诀——每位演说家都该是艺术家——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这正像一个英雄不能拿假的武艺冒充真的本领一样。”
当你在演讲的时候,能把热情和活力大量渗进,这样往往可使听众不再在乎你较小的错误。林肯演说时,声音高得刺耳,大演说家爱默生讲话口吃,胡克的声音太低,柯蓝讷讷不易出口,薛尔简直是锐声嗥叫,但是他们都用他们的热诚克服了这些障碍。
有一次,有一个乡下传道者,向毕镐教士请教在酷热的星期日下午,怎样使一般听教者不为睡魔所扰。毕镐先生很诙谐地回答他说:“只要令仆人拿棍子把那个传道者痛打一顿就好了。”对这个回答许多人可能会感到有一些滑稽,然而这也确实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办法了。这一句短短的话,所教给演讲者的秘诀,远胜于万卷专论雄辩艺术的书。
詹姆士教授也曾这样说过:“无论你学习什么?只要有了诚意和决心,你遭遇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只要你埋头去干,绝无不成功之理。譬如:你想发财,就可以发财;你想有学识,就可以有学识;你想有名誉,就可以有名誉。可是,前提是你必须把全部精神和兴趣放到这件事情上去,要不然一面想做这件事,一面又想干许多毫不相干的事,就永无成功之望了。”詹姆士教授还说:“如果你一定要成为一个大演说家,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演说家,不过你必须把全部精神和兴趣贯注上去。”
总之,牢记这句话:表现得热烈,你就会感到热烈。
4.做好演讲的结尾
演说结尾的各种方式,若想做得恰当,而且又最容易讨好听众的,莫过于用幽默语来引用名句了。引用适当的诗文的名句来结束,是最理想的,最能显示你的高雅和清逸。英国扶轮社的亨利·陆德爵士,在一次爱丁堡大会席上对美国扶轮社的代表演说会上,其演说辞的结尾是:“你们回去之后,就会寄给我一张明片的。就算是你们不寄,我也一定会给你们每位寄一张,而且你们很容易猜到是我寄的,因为在上面不贴邮票。(众笑声)我将在上面写着:“季节自来自去,万物按时凋零,唯有我对你们的仁爱,永远像鲜花般的艳丽芬芳。”这一首诗极符合陆德的个性,而且也极符合他全篇演说的旨趣,但如用在一篇严肃的演说的结尾,也许会弄得不伦不类,并且会显得极为可笑。我认为演说术的年数越多,越觉得一般制定法则“想出各种情形,都能适用”是绝对没有可能的。大半还得看事情、时候、地方,以及听众的情形而变更,大家都应该像圣保罗所说的“各自去想救出自己的办法”,大家不妨效仿此法。名人的话语,古今的格言,都可以用来增加你演说结尾几句话的力量。普通图书馆中大都藏有历代伟人的名言集,你只要经常去翻看一下,马上就可以得到很多你所需要的材料。
演讲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妇孺皆而有之,大街小巷街头巷尾都存在。在商场里,在菜市场,在面视中,在只言片语中……都多多少少存在演讲的踪迹。为什么它如此的受人欢迎呢?这也就是它的魅力所在。为什么希特勒能够让整个德国人都听命于他呢?为什么美国的百万雄兵却打不败中国共产党的小米加步枪呢?关键之一就是善于演讲引导群众,没有好的演讲,人们怎么会听从于他呢?(在当初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好的演讲,人们又怎么会相信你呢)在现代社会里,同样的商人,做同样的生意,各自的收入却不一样,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还不是演讲的奥妙!在美国选举的时候,许多有才华的富翁依然不能当选为总统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怎么运用演讲去说服别人。
无论是在任何一种情形下的演讲,“老调子”都是最为忌讳的,忌讳“鹦鹉学舌”,因为那样的演讲不具有任何吸引力,即使有行政性的干预在其中,听众的注意力依然不受控制,听众必然会走神,当然,演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演讲要想独具魅力,吸引听众,必须把自己鲜明的个性体现出来。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演讲尽管流利优美,然而倘若缺少诚意,那就失去了吸引力,这就如同一束绢花,毫无生命力可言,很漂亮但不鲜活动人,缺少魅力。所以,怎样把你的真诚融入到演讲之中,是演讲者最先思考的。怎么把自己的心意传递给对方。只有当听者感受到你的诚意时,他才会把心门打开,接收你讲的内容,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共鸣才能得到实现。
伊索是古希腊著名的寓言作家,由于家境贫寒,年轻时曾在贵族家当奴仆。有一次,主人要宴请很多当时有名的哲学家,命令伊索把最好的佳肴准备好,伊索一道道的上菜,每一道都是各种动物的舌头。
主人感到非常的惊奇,问他:“这是怎么一回事?”伊索回答:“您要我准备最好的菜,舌头是传述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哲学家来说,没了舌头,也就无法明白表达他们的哲学思想,所以我觉得没有比舌头更好的东西。”客人们听完伊索的回答后,都认为有道理,而开怀大笑,主人也觉得很有面子。
第二天,主人又要请客,故意叮嘱伊索准备最坏的菜。怎知上菜时,依然是一整桌的“舌头宴”。主人勃然大怒的质问伊索:“今天你怎么解释?”伊索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祸从口出,诽谤、造谣、诬蔑、中伤、挑拨等坏事,难道不是透过舌头产生的吗?因此,我觉得没有比舌头更坏的东西。”当时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非常称赞伊索的智慧。精简、有力、贴切与恰到好处的绝妙“比喻”,往往能使人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增加了你演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