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伟大人物们的心灵
伟人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创造出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们宽容、善良、谦逊,懂得尊重别人。
抗战胜利的延安,生活仍很困难。有一次,警卫班几个战士凑在一起,想给周恩来副主席弄点吃的补补身子。警卫战士小魏出了个主意,拿四双旧布鞋去农户家里换了一条狗。周恩来知道后,严肃地批评小魏说:“四双旧鞋能换到一条狗吗?老百姓之所以跟你换,是因为他们相信共产党,我们决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第二天,周恩来带着小魏找到农户家里,向农户道歉,并亲自付了钱。
1956年,周总理来到广东新会县做调查研究,见到了新会农民周汉生,这个贫穷的农民用水稻与高粱杂交,获得了一种优良水稻新品种。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生活条件还很差,乡干部和农民一律都是赤脚,总理的穿着也就比他们多着一双布鞋,只是衣服稍整洁一些。接待人员找了一把小竹椅、一个小方竹凳放在地头,本意让总理坐小竹椅,不想总理一到就坐在小凳上,把小椅子推给周汉生,还说他长年蹲田头,太辛苦。
这就是周恩来的作风,尽量为他人着想,决不摆什么架子。一个大国总理来到田间地头已属不易,还能在座位上尊卑颠倒。
黑人领袖弗雷德·道格拉斯曾对林肯这样评价:“美国这么多大人物,林肯是第一个愿意跟我诚心诚意地进行自由交谈的。每次和他谈话,我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忘掉我们之间还有肤色上的差异。”
孙中山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可谓官高权重。然而,他为公而忘私,一生清廉,临终时只留下自己用过的一些衣物以及2000本书籍和一所住宅。住宅还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侨为他募捐购买的。在留下的《家属遗嘱》中,孙中山说:“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一次,拿破仑和他的随行走在圣赫勒拿岛上的一个桥边,这时对面有一个挑夫挑着一副很重的担子走过来,拿破仑的随行有心先过桥,就准备把路占住,拿破仑连忙制止住他们,对他们说道:“让他先过去吧,不能抢,人家挑着东西呢。”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疑问,为什么开国大典上没有朱总司令的身影呢?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举行着开国庆典,毛泽东以浓重的湖南口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刹那间万众欢呼,礼炮齐鸣。然而,在这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朱德却从毛泽东的身后悄悄走出。
朱德为什么要离开他的位置?几十年后,中国从事新闻电影摄影的人们才揭开这个谜底:就在毛走向扩音器时,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已到了人声鼎沸的时候,人们蜂拥在毛的周围,新闻记者们也争先留下这历史的一瞬。但朱德却从人群中逆向退出来了。他看到在记者中,摄影记者只有把身子探出汉白玉栏杆外才拍得上毛泽东宣布这一壮举的全景,所以他做了一件所有人也没有料到的事,记者把身体倚到汉白玉栏杆上时,他抓住了记者的双腿。
在朱德的帮助下,记者终于顺利完成了拍摄。而朱德本人也就永久性地留在了开国大典的镜头之外,然而他的形象却更加伟岸了。人人都知道开国庆典对于全中国每一个人的意义,而身为建国大功臣、国家领导人之一的朱德却在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退出了观礼台,为的只是确保新闻记者的安全。
成功固然重要,但很多人都往往把成功凌驾于其他东西之上,比如良心、责任、感情,甚至是人的生命。事实上,没有了这一次的成功我们还可以继续努力,可如果失去了这些最宝贵的品质,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伟人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创造出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他们宽容、善良、谦逊,懂得尊重别人。
2.热忱造就的奇迹
年老的人都向往年轻的时候,因为那时他们具有满腔的热忱。在年轻人的眼里,前途是一片光明,没有黑暗,即使会遇到险境,最终也能够化险为夷。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失败”这两个字;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华一定能够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开拓出一片天地。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创业应该在30岁之前,这时候有激情没负担,求知欲也很强,做事情只要够塌实就有足够的时间,不怕走弯路。
成功有时候就取决于一个人的热忱。因为这个世界始终为那些具有真正的使命感和自信心的人大开绿灯,到生命终结的时候,他们的热情依然不减当年,无论出现什么困难,无论前途看起来是多么的渺茫,他们总是相信自己能够把心目中的目标图景变成现实。
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激情和希望,当希望燃起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尽全部的力量来实现他。
一个青年因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跑来向专家咨询。他对自己的生活目标是: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他生活的动机似乎不全是出自私心而且是完全有价值的。
“你先告诉我,自己究竟想做点什么呢?”专家问。
“我也说不太清楚,”青年犹豫不决地说,“我还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只知道我的目标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那么,你的爱好和特长是什么呢?”专家接着问,“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我也不知道,”青年回答说,“这一点我也没有仔细考虑过。”
“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什么呢?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专家对这个话题穷追不舍。
“不清楚,”青年困惑地说,“我真的不知道我究竟喜欢什么,我从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我想我确实应该好好考虑考虑了。”
最后,专家说:“那么,请你先找一个目标和希望出来。”
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一事无成,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很多人都有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时候,原因就是自己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或者在这个目标上失去了激情。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到底想做什么之后,你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你的梦想才会变成现实。
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金斯利曾经说道:“青年人那种特有的蓬勃朝气和热忱,是最令人欣慰的。每次那些青春不在的人暗地里回顾自己当初的这种热忱,总会带有一丝遗憾和惋惜,但他们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这种热忱之所以离他们而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自己。”
当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工作,并努力使自己的老板和顾客满意时,他所获得的利益就会不断的增加。在他的言行中加入热忱,他就会很轻易地成功。因为热忱是一种神奇的要素,吸引具有影响力的人,更是成功的基石。
弗兰克·贝特格原是一名棒球球员,对棒球投入了非常大的热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因为他的手臂受了伤,不得不放弃打棒球,到一家人寿保险公司当保险推销员,干了一年也没什么成绩,因此很苦闷。他经过反复思索,觉得自己对保险推销员工作缺乏热忱,如果能像当初打棒球那样,一定能做出成绩来。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热忱地投入工作,很快做出了成绩,而且成绩越来越大,成了人寿保险的大红人。不但有人请他撰稿,还有人请他演讲自己成功的经验。他说:“我始终相信惟有热忱的态度,才是成功推销的最重要因素。”这是贝特格的成功感受。热忱,是热爱某项事业或工作的一种执着的感情,是一股伟大的力量。因此,每个人不要低估了热忱对于成就一番事业的巨大作用。
美利坚合众国的崛起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普遍的个人理念:一个人如果想成功,他必须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忱都投入进去。正是热忱,在科学、艺术和商业领域造就了无数的奇迹。对个人而言,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往往在于:有的人凭着热忱全身心地投入而另外一些人却不够专心致志。
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身上蕴藏着怎样的力量,那会创造何等的奇迹啊!然而,正如野马只有脱了缰奔跑时才能发挥出全部的潜力一样,人也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量。
热忱就是一种热情,一种对人的热情、对事情的热情、对学习的热情,还有对生命的热情。人的热忱如果被浇熄了,真是很可惜的事。年轻人当然应该时刻满怀热忱,人到了老年,就更应该这样了,八十高龄的格莱斯顿,他的影响力,他的地位,相比一个二十五岁的、抱有同样理想的年轻人,无疑要强过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老年人的光荣只能来源于他的热忱;人们所以向老年人表示敬意,不是因为他的满头白发,而是因为他那颗依然朝气蓬勃的心。《奥德赛》是一部由一个双目失明的老者呕心沥血的传世之作,这位老者就是荷马。
拿破仑发动一场战役只需要两周的准备时间,换成别人恐怕会需要一年。这中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正是因为他那无与伦比的热情。战败的奥地利人目瞪口呆之余,也不得不称赞这些跨越了啊尔卑斯山的对手:“他们不是人,是会飞行的动物。”
拿破仑一次远征意大利的行动中,只用了15天时间就打了6场胜仗,缴获了21面军旗,55门大炮,俘虏15000人并占领了皮德蒙德。在拿破仑这次辉煌的胜利之后,一位奥地利将领愤愤地说:“这个年轻的指挥官对战争艺术简直一窍不通,用兵完全不合兵法,他什么都做得出来。”但拿破仑的士兵也正是以这么一种根本不知道失败为何物的热情跟随着他们的长官,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我们由衷地敬佩拿破仑,也应该赞美拿破仑手下那些具有无比热情的士兵,热情能使人具有一种伟大的光芒。
然而,热忱不是面子上的功夫,如果只是把热忱溢于表面而不是发自内心,那便是虚伪的表现,如果这样,往往不能使自己获得成功,反而会导致自己失去成功的机会。
热忱不仅能使一个有目标的渴望成功的人走向成功的目的地,而且能鞭策那些浑浑噩噩的人奋发努力地生活和工作。人与会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你的热忱,可以影响别人的情绪,那些原本不想或不愿努力甚至对生活抱否定态度的人,如果没有生活的热忱对于你的成功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听过卡耐基演说的人都常常说他不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家,他也不会“演说专家”用的词藻。不过,他所发射出来的热忱从一开始就会抓住听众,而且会使听众从头到尾一直全神贯注地聆听他的演说。
卡耐基也把这种热忱贯注在他的教学里。他看到听课的人有了进步,就非常兴奋,以至常常在下课之后还不想回家,而和他的同事根据当地的标准,来检讨学员的进步情形,直到深夜。
年老的人都向往年轻的时候,因为那时他们具有满腔的热忱。在年轻人的眼里,前途是一片光明,没有黑暗,即使会遇到险境,最终也能够化险为夷。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失败”这两个字;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华一定能够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开拓出一片天地。
但是,热忱不仅仅属于年轻人。英国诗人德莱顿年近七旬才开始从事维吉尔《埃涅伊特》的翻译工作;罗伯特·霍尔为了阅读但丁原作,尽管已经年过六十,但仍然坚持学习意大利语;词典编纂家诺亚·韦伯斯特六十岁的时候还学会了十七门语言。
人老了,心不能跟着老,只要你充满热忱,你就依旧。
3.尽心尽力,一丝不苟
“无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应该尽心尽力,全力以赴。这是因为,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局,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敢妄自猜测。也许在我们眼里无关紧要的小事,实际上却可能生死攸关。”
在创作《最后的晚餐》的时候,达·芬奇常常会为了一个细节、一种色彩而耗上大半天。历史学家吉本大次改写他的回忆录——《罗马帝国盛衰史》的开头几章直到修改了十八次才定稿。孟德斯鸠拿着他呕心沥血写成的一部著作对一个朋友说:“你只花了半天时间就把它看完了,可我却辛辛苦苦写了大半生。”在写作过程中,不管是在清醒读书时,还是夜里做梦,孟德斯鸠想到的只有这本书,他已经融入进这本书里面去了。“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每一种情形下竭尽全力写得最好,”乔治·利普雷说,“那么,他很可能会养成一种坏习惯,就是不管任何情形都不好好写。”
日本之所以能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与其说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不如说是与其模仿能力强和做事一丝不苟的态度有关。在日本社会中,很少有人能脱颖而出,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各个角落都存在着论资排辈的现象。论资排辈的好处,就是每个人都能安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对长辈和上司绝对服从,很好地贯彻集体意志,到一定时候媳妇会熬成婆,荣誉和待遇都会得到。
有一位名气不大的昆虫学者想拜美国著名动物学家阿加西教授为师,希望可以增进自己的学问。教授把一条死鱼递给他,让他用眼睛细心观察。过了两个小时,他开始盘问这名学生,最后他失望地说:“你观察得还不够细心。再看看。”第二次检查,他仍然失望地说:“看来你不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眼睛。”这句话给了那个昆虫学者很大的刺激,他一改从前对很多事物不屑一顾的恶习,开始对什么事都发生兴趣。最后,等他第三次接受教授检查的时候,教授是这么说的:“很好,现在你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眼睛了。”后来,这位年轻的学者终于创造出了许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