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梦新说
7597300000017

第17章 贾府“宝塔的金顶”——也说贾母(1)

贾母,贾府老祖宗,荣国府老太君,荣国公之子贾代善之妻,一等诰命夫人。因她出身于“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世勋史侯”家,故亦称史太君。小说第二回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其作了约略介绍:“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正式登场:“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到第一百一十回活了83岁后寿终,全书约有一半以上的回次写到了她,贾母是贯串小说始终的主要人物之一。

“生来是享福的”:尽情享乐的贵妇人

刘姥姥曾经奉承贾母说:“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凤姐也说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确实,贾母是一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她曾自我宣称:“我是极爱寻快乐的。”(第一百零九回)这句话,道出了她的全部人生哲学。她要充分、尽情地享受上天赐给她的荣华富贵和有限的人生之乐。

刘姥姥第一次见贾母,就看出贾母是一位地位极尊、儿孙绕膝、安享清福的老太太:“……彼时大观园中姊妹们都在贾母前承奉。刘姥姥进去,只见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的,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第三十九回)而贾母自己也不无满足地对刘姥姥说:“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

作为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儿孙满堂,富贵荣华。有数不清认不完的婆子、丫鬟、奴仆、小厮供自己使唤,有吃不完的美食、穿不完的绫罗绸缎、享不尽的奢华。第七十一回写贾母80岁大庆,荣宁两府齐开筵宴。宁国府请官客,荣国府请堂客,大观园中收拾出几处来做退居。整个寿宴庆典从7月28起到8月初5止一共延续了8天,“自7月上旬,送礼者便络绎不绝。”贾府之贵,贾母之尊,在此得到充分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贾母不仅拥有富贵,更会享受富贵,并自觉地追求高贵的享乐生活。一方面,她追求丰富、奢侈的物质生活享受,第六十一回柳家的就说:“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她喜欢热闹,饮酒、听戏、打牌、猜谜,无所不会。她的性格里渗透着浓重的贵族气,不仅自己要追求高贵的享受,也要求贾府里其他人也要保持一定规格的物质生活水平,不能太“离了格”而有损贾府“钟鸣鼎食”之家的派势。她看见宝钗的居室布置得十分简单、朴素,她便摇头道:“那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个亲戚,看着不像;……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姐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别很离了格儿!”(第四十回)另一方面,她还十分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她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喜欢和孙儿孙女们在一起,说说笑笑,热热闹闹。第五十回写贾宝玉和姐妹们在芦雪庵赏雪作诗,贾母听说后,也来凑趣。她说:“我瞒着你太太和凤丫头来了。”“你们也会乐,我来着了。”坐下后,又笑道:“你们只管顽笑吃喝。我因为天短了,不敢睡中觉,抹了一回牌,想起你们来了,我也来凑个趣儿。”然后又说:“你们仍旧坐下说笑我听。”

家里的事,她一般不过问,也不理财物,只管享福和行乐。每日里,只是吃些爱吃的,听些爱听的,看些爱看的,玩些爱玩的。她一会儿给宝钗过生日,一会儿又给凤姐“攒金作寿”,其实只是想方设法给自己找乐。村妪刘姥姥从乡下来到贾府打秋风,贾母听说后,立即留下了她。她说,我正要一个“积古的老婆婆”说说话儿。因为天天家里人一起玩,腻了,她要调节调节单调的生活,得到一些新奇的消遣。

她雍容大度,诙谐风趣,常常带着慈祥的笑容,总是给人以和善、亲切的感觉。她的“膝下”总是簇拥着、陪侍着一群孙儿孙女和奴婢丫鬟,她和孩子们以及丫头、婆子们都相处得很圆满,时时受到他们的奉承、逢迎、敬爱和畏惧。她虽是荣宁二府上下男女三四百口人的老祖宗,但她并不盛气凌人,使人感到威严可怕。她说:“家常没人,娘儿们原该说说笑笑,横竖大礼不错就罢了。”她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吃酒行令、看戏打牌,讲故事、说笑话;她常常带着宝玉、凤姐、黛玉、宝钗、探春姊妹游园、猜谜。在欢声笑语中,老祖宗尽情地享受着幸福的人生。

“再巧不过老太太”:精明能干的老祖宗

贾母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亲自见闻了宁荣二公的创业,躬逢了几次金陵接驾的盛典,经历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权倾朝野的鼎盛时期和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对此,她曾不无自豪地说:“我进了这门子,连头带尾五十四年,凭着大惊大险、千奇百怪的事,也经了些。”

她精明能干,老练多谋。薛宝钗曾当面称赞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尤氏也对贾母的精明周到赞不绝口:“老太太也太想的到,实在我们年轻力壮的人捆上十个也赶不上。”而这位老祖宗也毫不谦虚地说:“当日我像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她还来得呢!”

由于贾母的特殊的家庭出身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与阅历,在许多事情上表现出超卓的眼界和见识。如第五十四回写贾母听女先儿讲《凤求鸾》的故事,故事刚讲了个开头,贾母忙道:

“怪道叫作《凤求鸾》。不用说,我猜着了,自然是这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一回书。”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过!便没听过,也猜着了。”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得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

贾母这段话是对“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才子佳人小说胡编乱造的批评和诘责,其分析鞭辟入里,其批评一针见血,不但表现出贾母的聪明颖悟和见多识广,而且表现出这位贾府的老祖宗虽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却有着不凡的艺术眼光和不俗的艺术见地,高雅、脱俗,有境界。

贾母待人宽厚,有“怜贫惜老”的美德,第三十九回平儿就曾对刘姥姥说:“我们老太太最是怜老惜贫的。”村妪刘姥姥初进贾府,她热情问候:“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在大观园路上被青苔滑倒了,众人拍手大笑,贾母便笑骂幸灾乐祸者:“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又如第二十九回写贾母率众人去清虚观打醮,一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正在剪烛花,见贾府一群女眷到来,慌忙躲避不及,一头撞到凤姐怀里,凤姐对那小道士又打又骂,众人也叫喊着“拿,拿,拿!打,打,打!”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并命贾珍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他。充分表现了贾母的仁慈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