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航空情缘
7600000000048

第48章 关于西部大开发与航空特色旅游的研究(3)

三、陕西省开发思路

去年,全省经济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487.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4%,连续4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幅度;地方财政收入101.8亿元人民币,增长9.1%。

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是: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50亿元,比上年增长9%;地方财政收入112亿元人民币,增长10%;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与去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

第一,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0亿元人民币,力争突破800亿元人民币。去年新建公路1000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03千米。今年公路建设投资80亿元人民币,新增公路里程1000千米,新开工的有西安汉中高速、榆靖高速、西康公路秦岭隧道等项目;西安—武汉、西安—合肥高速公路等项目也已进入国家计划。我们设想,经过8~10年的努力,投资1300亿元人民币,使全省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3100千米,形成以西安为中心、以9条国道主干线为骨架的通江达海、连接每个地市的高等级公路网络。同时还要加快西康、神延及西安至合肥铁路建设和西安咸阳机场扩建工程。

第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措施,实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近期主攻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树种草和秦巴山区天然林保护。加快关中平原绿化步伐。今年计划完成人工和飞播造林47.5万公顷,种草18.3万公顷,新建骨干拦泥坝450座。

第三,把结构调整作为开发的关键,努力发展特色经济,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努力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3年改革与脱困目标,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股份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目前全省的科技、旅游、果业、军工已经显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有希望形成陕西特色经济的4个重要支柱。

一是发挥科教优势,争取在若干领域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

二是把以文物为特点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认真抓好周、秦、汉、唐4大文化旅游区建设,创出世界名牌;加快汉阳陵、秦陵博物院等一批重点文物景点的开发建设;力争今年接待境外游客70万人次,创汇2.8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700万人次,收入100亿元人民币。

三是加快以苹果为龙头的果业产业化步伐,使陕西苹果争全国第一,创世界名牌,进欧美市场。

四是发挥军工优势,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使军工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省重点支持Y7-200A飞机的产业化,做好研制新型民用支线飞机的准备,争取把西安阎良建成我国西部的飞机城。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支持西安更快更好地发展。把西安真正建成陕西省的开放高地。科技高地和经济高地。继续抓好83个县城和100个试点小城镇的建设,使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第四,实施科教兴陕战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实现在某些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教优势,把高科技产业作为全省经济的第一增长极,继续突出抓好20个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集中力量培育大唐电信、西安软件基地、通视数据、绿色日用化工产品、陕西种业等10个年销售收入上10亿元人民币的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使之尽快形成大的经济规模。力争今年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产值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40亿元人民币。以科研院所并入或转为企业为动力,促进产学研结合,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催生功能,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在沪深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工作,支持高成长民营科技企业进入香港创业板二级市场。大胆探索科技风险投资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相结合的路子。尽快完善风险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以西安、宝鸡、杨凌3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建设,力争今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70亿元人民币,使之成为我国西部现代科技产业高地,建成我国西部地区的“硅谷”,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技术创新基地的作用。

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人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陕西省教育资源优势,加快实现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千方百计使用好现有人才,采取积极措施从国内外引进人才,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第五,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今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要达到3.6亿美元。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着力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省内机电产品、机械成套设备、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确保今年出口12亿美元。进一步加强与东部省市的合作,吸纳东部西进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

第六,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进以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各项配套改革。确保全省127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基本摆脱困境;200户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既定目标如期实现。保持11%的工业增长速度。

青海省

一、青海省基本概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4省区相邻,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有“江河源头”之称。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

从青海的总体情况看,有这样几个显著特点,可以基本反映青海概貌,即“面积大省,人口小省,经济穷省,资源富省”。

(一)面积大省

青海地域辽阔,东西长1200多千米,南北宽800多千米,总面积72万多平方千米,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全省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0.82%,栽培植物种类主要有春小麦、青稞、马铃薯、蚕豆、豌豆、油菜等。林地面积4550万亩,占土地面积的4.2%,森林覆盖率为2.59%。草地面积5.78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5亿亩,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0.4%,主要牲畜种类是绵羊和耗牛。

水域面积占2.2%,其中有鱼水面达1600万亩,水资源总量为627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6位。难以利用的土地如冰川、戈壁、沙漠、石山、雪山等占30%多。

(二)人口小省

1999年末,全省总人口为51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高于广西、内蒙古、宁夏三个少数民族区,因而中央在政策上对青海视同少数民族地区对待。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各民族人口基数推算,其中藏族占全省总人口的20.5%,回族占14.4%,土族占3.7%,撒拉族占1.8%,蒙古族占1.6%。全省除了6个民族自治州外,还有7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8%。世界少数民族群众基本上都信仰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在青海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

(三)经济穷省

解放前,青海农业区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牧业区基本停留在封建奴隶制阶段,没有现代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兄弟省区相比,仍然贫穷落后,经济实力弱。199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238.4亿元人民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3亿元人民币。全省铁路通车里程仅1100千米,公路通车里程17926千米。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4700元人民币,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1486元人民币,尚有部分农村牧区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四)资源富省

青海的优势资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水能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108条,理论蕴藏量为2337万千瓦,在国内居第五位。可开发的大中型水电资源装机为2099万千瓦,年发电量为832亿千瓦时。特别是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寺沟峡276千米的河段上,被誉为我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可修建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6座大型水电站和7座中型水电站,装机1102万千瓦,年发电量368亿千瓦时。

2.矿产资源:青海矿产资源品种比较齐全,分布集中,有很高的开采价值。在编入全国矿产储量表的矿产中,青海有52种矿产列前10位,其中列第一位的有11种,列第二位的5种,列第三位的9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在全国有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等特点。在盐湖资源当中,铷、钾、镁、锂、锶、芒硝6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青海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石棉、电石用石灰石、蛇纹岩、玻璃用石英岩、冶金用石英岩的储量在全国名列首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资源有较好的成矿条件,盆地总的石油资源有12.4亿吨,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亿多吨。天然气储量1600亿立方米,进入全国4大气区行列。

3.畜牧业资源:青海省有5亿多亩天然草场,放牧着2300多万头(只)各类牲畜,是我国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之一。青海省牧业区生产的牦牛、藏系羊等牲畜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这些牲畜的毛、绒、肉、奶、骨等是发展轻工业的优势原料。

二、青海省开发重点

(一)集中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加快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和兰青铁路提建改造工程,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争取国家“十五”期间开工建设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抓紧做好新的出省铁路的规划和前期工作,逐步形成连接西藏、新疆、四川等省区的铁路运输通道;继续改造以国道和省干线道路为骨干的通道网,打通青海至四川、西藏、甘肃、新疆等省区的新的出省通道,加快经济开发专用公路和县乡村公路建设,尽快实现省会至各州、州府通二级公路,州至县达到三级以上标准,部分县通柏油路,乡通公路,农业区行政村通公路,牧业区多数行政村通公路。

2.水利设施在搞好现有水利设施的挖潜配套和更新改造的同时,抓紧分期实施“引大(大通河)济湟(湟水)”工程。加强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开发。积极发展草原灌溉,加快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加快黄河干道、湟水河等重要沙道治理力度,提高防洪能力。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步伐。

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西宁、格尔木市的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以及城市道路、绿化和供水、供气等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加快以供排水为主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使城镇面貌有显著改观。

(二)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青海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十五”期间到2015年期间,突出抓好3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一是江河源头和环青海湖地区的草地保护与治理,加强天然林草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建立特殊自然生态保护治理区,坚决停止天然林砍伐和天然草地开垦,禁止滥捕滥猎。

二是青海黄河上游东部农业区,重点治理河湟谷地和黄土丘陵的水土流失、龙羊峡地区周围风沙与水土流失。对坡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草。大力营造水土保护林、水源涵养用林。

三是柴达木盆地荒漠化治理。围绕重要城镇、绿洲农业区和重点基础设施,大力造林种草,搞好防风固沙工程建设。争取到2015年,基本遏制住全省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荒漠化扩大的势头。

(三)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1.积极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充分利用比较丰富的冷凉气候资源、天然草场资源和具有高原特色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无污染的高原生态环境,扩大反季节蔬菜生产规模,推进优质杂交春油菜,优质豆、薯等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扩大中藏药材种植和冷水鱼类养殖。积极开展珍稀野生动物的驯化和人工饲养。大力开展建设养畜,积极发展高效畜牧业,推进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2.继续加大盐湖、水电、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力度,发展、壮大4大支柱产业。盐湖资源开发以钾为龙头,发展钠、镁、锂、锶、硼等系列产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钾肥生产规模,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争取到2005年钾肥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逐步把青海建成国家的钾肥、锂盐、碳酸锶的生产基地。

水电资源开发按照梯级开发,连续建设,大中并举,滚动发展的原则,加快黄河上游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争取到2015年黄河上游规划中的多数大中型电站基本建成,成为全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