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航空情缘
7600000000047

第47章 关于西部大开发与航空特色旅游的研究(2)

材料工业发达:电解铝、铁合金、碳素制品、碳化硅、电石、金属镁、水泥等。青铜峡铝厂年产电解铝10.6万吨,目前正在进行三期工程扩建,建成后生产能力将达到2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铝生产企业。

机械工业是宁夏传统优势产业:数控机床、自动化仪表、轴承、材料试验机等生产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其中,西北轴承厂生产的大中型轴承和特大型轴承,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银川起重机器厂生产的起重机和减速器系列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市场的10%。

石化工业正在成为自治区新型的支柱产业:宁夏化工厂引用陕甘宁天然气,进行第二套大化肥装置扩建,建成后将年产尿素1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化肥生产企业之一。银川橡胶厂是全国最大的航空轮胎翻修和生产厂家,在全国500家最优企业中列第27位,实现利润居全国同行业榜首,目前正在进行3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扩建工程。

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生产的钽、铌、铍制品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是我国的高科技产品。

食品、纺织等工业也已具规模:以传统的宁夏“五宝”——红(枸杞)、黄(甘草)、兰(贺兰砚)、白(滩羊皮)、黑(发菜)为原料的各种深加工制品、医药保健品,如苦生碱、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蛋黄卵磷脂、杞宝胶囊、羊胎盘口服液等,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

对外开放格局已形成,对外贸易快速发展:1999年的出口增长率达10%。出口商品达370多种,形成了一批有宁夏特色的骨干出口商品。吸收外商投资大幅度增长,截至1999年底,全区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18家,涉及20多个行业,合同外资3.9亿美元,实际吸收外商投资1.16亿美元。外事工作成绩显著。我区目前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合作关系。

3.交通:全区公路总通车里程近万千米,形成了以首府银川为轴心,以12条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级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建成了1026座永久桥梁,其中大中型黄河桥梁6座,为全国黄河桥梁密度最大的省区之一。包兰铁路穿越境内,宝中铁路接通京包陇海两大干线,成为联接连云港至鹿特丹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路段。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银川河东机场,开通了银川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重庆、昆明、武汉等航线。

4.通信设施:邮电通信建成了覆盖全区的数字微波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寻呼网,在西北地区率先实现乡镇电话交换程控化,电话普及率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可与世界243个国家和地区直拨通话。

5.宁夏投资政策优惠:对自治区境内的资源、产业、市场,除国家特殊规定外,一律向国外开放;鼓励外资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宁夏基础设施、能源、原材料以及第三产业方面的建设、开发和经营;在自治区审批权限内,允许外商对急需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重大技改项目实行控股和独资;办事制度健全,手续简便,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一个宽松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投资、管理、经营、获利环境。

三、宁夏回族自治区开发思路

总体思路是:坚持一条指导方针,主攻5项目标,实施6大战略,发展7大优势特色产业,使宁夏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进入良性循环的新阶段。

(一)主攻5项目标

一是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9%,发展速度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使宁夏与全国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抑制并争取开始有所缩小。

二是社会经济结构显著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8年21.4∶41.3∶37.3,发展到2005年的16.3∶41.9∶41.8。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比重,由目前28.2%提高为40%以上;种植业中,粮食比重下降,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比重提高。工业增加值中,高新技术产业显著提高,占GDP比重争取达到1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旅游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比重较快提高。

三是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6200元人民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600元人民币(灌区4200元人民币,山区1500元人民币)。农村住房、卫生医疗、饮用水等条件明显改观,耐用消费品和电话普及率显著提高。山区农民稳定解决温饱,并有一半以上进入小康。

四是基础设施基本适应大开发的需求:主要干线公路实现高等级化,铁路、公路、民航形成综合运输体系,2005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27千米,85%的乡镇通柏油路。初步形成公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三网融合的网络体系和管理机构。

五是生态环境建设初见成效:通过实施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还草规划,10年内造林种草1600万亩,包括退耕还林退草600万亩,封山封沙育林500万亩;5年内兴修基本农田180万亩,配套建设各项水土保持工程10万余处(座)。

(二)实施6大战略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的市场化战略。实行国有资产重组有进有退的政策,放宽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准入政策,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政策等。

二是大力推进东西合作、双向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战略。继续实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多渠道融资政策,完善引进人才、资金、技术的法规和优惠政策,有步骤地实施交通通信、金融保险、商业外贸、旅游代理等方面的开放政策等。

三是加速经济核心区重点开发、以川带山的地区经济合理布局战略。

四是以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

五是以开发人力资源、推进技术创新为重点的科教兴宁战略。

六是以人口控制、节水建设、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发展7大优势特色产业

一是特色绿色食品产业:逐步形成葡萄酿酒、马铃薯加工、清真肉奶、水产果菜、优质大米、桑蚕等专业化商品生产基地,建成若干技术含量高、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龙头企业,打出一批名优特新的知名品牌。

二是生物药品和生物工程产业:发展100万亩特色药材基地和较大规模的人工围栏补播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及若干用高新技术武装的生物制药企业,生产高效、无副作用的枸杞、甘草、沙棘、麻黄、苦豆子、葫芦巴等深加工、精加工产品,逐步建成中国西部“药谷”。依托现有基础,进一步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技术和酶技术等生物工程产业。

三是以电力为龙头的能源产业:依托宁夏丰富的煤炭、水能等能源资源优势,以及由陕甘宁大气田输入天然气的方便条件,继续建设沿黄河电力基地,抓紧区内煤层气、天然气、石油资源的勘探工作,优先开发煤层气、天然气、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加速建设银川市民用天然气工程。

四是天然气化工产业:利用宁夏紧邻全国最大整装油田的特殊条件,以及宁夏化工厂已有两套天然气化肥装置,计划再建一二套化肥装置,建成我国最大的高效化肥生产基地。远期利用新技术再建新型天然气化工以及相关下游产品项目。

五是新材料产业:继续发展钽、铌、铍等特种稀有金属材料及其产品,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积极发展稀土材料与制品,加快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阻燃材料、新型特种建筑材料的产业化,重视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煤炭深精加工产品,开发超纯、超净煤产品、煤塑复合材料,以及煤质专用活性炭等新型环保材料。

六是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突破中高档数控装置的设计制造技术,研制柔性制造单元,发展高水平的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开发特种调节阀、智能执行机构,积极发展精密特种轴承、节能环保产品。

七是旅游业:建设沙湖、贺兰山东麓、金水、青铜峡、沙坡头、六盘山6大旅游区,开发一批以黄河漂流、沙漠探险、西夏文化、回族风情等为特色的旅游精品,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西北联网和整体促销,建成中国西部独具魅力的旅游区。

陕西省

一、陕西省基本概况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北靠内蒙,南接川鄂,西依甘宁,东临晋豫,是通往大西北的门户。有着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之便。全省总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地域狭长,由北向南形成各具特色的3大地貌区。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区。境内南北气候差异显著,由北向南纵跨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3个气候带。年平均降水量653毫米,气温11.6℃,无霜期205天。全省辖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汉中、延安7个省辖市,安康、商洛、榆林3个地区,107个县、市、区,其中6个县级市,83个县,18个市辖区,总人口3618万人。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早在110万年前,被考古界命名的“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1953年在西安城东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座落在陕北黄陵县的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象征。

“秦中自古帝王都”。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80年。因古为秦地,故陕西简称“秦”。秦亡后,项羽分封秦的3个降将分治咸阳以西、咸阳以东、陕北3块秦之故地,因此,陕西又称“三秦”。从奴隶社会的商周到封建社会的盛唐,陕西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2100年前,以古长安为起点的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使陕西成为全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发源地,都城长安成为闻名中外的中西商贸集散地。陕西延安,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13个春秋,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陕西省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比较丰富:陕西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野生脊椎动物75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79种,大熊猫、金丝猴等12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类动物,特别是秦巴山区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被誉为我国植物资源的天然宝库,有野生植物3300余种,珍稀植物37种,药用植物近800种,丰富的沙棘、绞股蓝、富硒茶等保健植物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生漆的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核桃仁、桐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药用植物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陕西苹果、梨、枣、猕猴桃“四大宝”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使苹果生产规模接近全球总量的10%。

陕西也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探明储量的有91种,储量居全国前3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56种。黄金储量居全国第6位,产量居第4位。全省煤炭探明储量1600多亿吨,特别是陕北神府煤田,储量达1300多亿吨,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动力煤田。陕北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3000多亿立方米,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科技力量比较雄厚:陕西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是我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仪器仪表、农业等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在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高效节能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较突出的实力。全省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43所,军事院校10所,民办高校62所,各类科研机构2000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2万人,其中工程师以上的科研人员8.9万人,博士后研究人员60余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30多人,综合科技开发能力居全国前列。

3.工业基础实力较强:建国50年来,陕西已逐步建立了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其中机械、电子、纺织、能源、食品、医药化工、建筑业等行业实力较强,基础较好,在全省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第一架民用飞机、第一块集成电路板、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只彩色显像管就诞生在陕西。飞机、彩色显像管、超高压输电设备、精密机床、重型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工业自动化仪表等在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陕西是我国第一军工大省,在卫星应用及空间资源开发、现代航空技术、核能和平利用、防灾减灾等领域优势明显。

4.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和多样的地表地貌,使陕西不仅文物荟萃,民风古朴,而且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多姿多彩,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陕西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有大型帝王陵72座,目前已发现各类文物点37570处,馆藏各类珍贵文物56万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526件,有123件是国宝级文物。黄帝陵、秦兵马俑、法门寺、乾陵、茂陵、阳陵、西安碑林、半坡遗址、道教圣地楼观台、历史博物馆等,都是驰名中外的重要文物景点。陕南汉江两岸的秦汉和三国遗址,以及陕北的黄土高原、黄河风情和延安都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观光旅游热线。壶口瀑布、西岳华山、太白森林公园等,都是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