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菲律宾民间文学
7603400000002

第2章 绪论:为什么要研究菲律宾民间文学

做一项研究首先需明确研究的目的和其中的意义。为什么要研究菲律宾民间文学?笔者在从事菲律宾民间文学、民俗文化领域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如此自问。完成此书稿时,正值笔者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终日在托泽图书馆(Tozzer Library)中与书为乐,饱览民族志、田野资料等各种民俗文献。

哈佛大学于1886年设立了皮保德博物馆及其所属图书馆(Peabody Museum Library),20世纪70年代在其北侧扩建了托泽图书馆,将所藏图书、文献移入;今天,托泽图书馆已被公认为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收藏最为丰富的人类学图书馆”。皮保德博物馆的四楼是太平洋诸岛原住民文化的展区,里面有多个展柜专门陈列了菲律宾群岛诸民族的民俗文化实物,包括雕刻、器具、服饰等。

托泽图书馆则收藏了大量关于菲律宾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文献,难能可贵的是还有许多由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的、从未出版过的材料,诸如各种研究手稿及田野记录等,其中就包括了知名人类学家、菲律宾大学教授贝耶(Henry Otley Beyer)采集的关于菲律宾群岛历史、考古和民族学手稿,以及他编辑的资料集成。

实际上,皮保德博物馆和托泽图书馆中的收藏,不过是国际学术界关于菲律宾诸民族文化资料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长期以来,菲律宾群岛一直都是世界上知名的民俗学博物馆和人类学博物馆,菲律宾群岛诸民族的语言、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也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居于重要的地位,所以从事菲律宾民间文学的研究,有着独特而突出的学术价值。

菲律宾本土学者认为菲律宾诸民族的文学史包含着两个传统:一是书写传统,由历史上文人墨客、社会精英创作的书面文学组成,尤其是近代以来受西方思想影响、具有民族主义诉求的启蒙知识分子的作品;二是口传传统,由菲律宾各个平原民族和山地民族长期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构成,是和这些民族其他的民俗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所谓的菲律宾民间文学,指的是菲律宾群岛上一百多个民族、部族民间文学的总和,是各民族民俗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今天那些生活在偏远山区和海岛的少数民族原住民,虽然生活赤贫,但其文化异常丰富多彩,他们的口头叙事、仪式仪礼等民俗文化,都可以被认为是极富“地方性”色彩的精神财富。

在文化研究的领域中,“地方性”是一个独特的学术术语,源自解释人类学,克利福德·格尔茨提出用“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概念来描写各个民族的文化形态。人类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文化研究应该采用“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的眼界”,去诠释文化持有者对其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理解异文化持有者的心灵。对于以探索“地方性知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菲律宾丰富的民间文学可以为之提供极其充足多样的材料。

对菲律宾民间文学的研究探索的是菲律宾民族的“小传统”文化。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了“大传统”与“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little tradi-tion)的概念,开创性地运用“大传统”和“小传统”的二元分析框架研究了墨西哥乡村地区。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文明中,存在着“大”“小”两个层次的文化传统。大传统是“一个文明中,那些内省的少数人的传统,即指以都市为中心、以绅士阶层和政府为发明者和支撑力量的文化”,即属于上层知识阶级的精英文化,往往经过了思想家、政治家的深刻反思;小传统是“那些非内省的多数人的传统,是乡民社会中一般的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文化”,即没有受过正式教育的一般人民的通俗文化,尤其是复杂社会中具有地方社区地域性特色的文化模式。大传统的传播主要依靠文字书写、学校教育等,小传统的传承则主要通过口头传承、生活实践。从话语权力(the power of discourse)的角度,大传统是主流地位的官方话语、精英话语,是强势话语的制定者和发布者;小传统则是处在非主流地位的大众话语、民间话语,是强势话语的聆听者和接受者。书面创作的菲律宾作家文学是不折不扣的大传统,近代历史上的菲律宾作为皈依西班牙天主教的殖民地,它的前现代精英文化属于殖民地上层、教会阶层,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其主流文化是标榜着信息技术、全球化、工业文明的现代文明,这些文化从古至今都是菲律宾书面文学的沃土;而民间文学则存在于农民、平民、山地民族、原住民等普通民众中,是菲律宾群岛各民族人民富有地方性色彩的小传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小传统提供了社会文化的基础,如果我们仅仅注意到了大传统而忽视小传统,就难以把握社会文化的整体和实质。小传统虽处在弱势地位,但它并非被动、无条件地服从于大传统,小传统虽“小”,分布面却最广,有顽强的纵向传承和广大的空间播布,它盘根错节在民众世世代代的生活实践中,是日常生活中民众行为的支配力量。菲律宾民间文学大多属于生活在僻远山地和海岛上的原住民族,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具纯粹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形态。

民间文学一直都是菲律宾民俗学、人类学研究的最主要的对象之一,无论是菲律宾本土学者还是以西方学者为代表的国际学术界在这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菲律宾各民族绝大多数都是无文字民族,其历史文献材料异常匮乏,所以菲律宾民间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田野调查和搜集。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在菲律宾原住民族中从事田野调查,撰写了大量民族志,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和整理,把这些原住民族的口头传承、口述历史视为最重要的研究资料。以菲律宾大学等菲律宾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为代表的菲律宾本土学者多年的细致工作为民间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欧美民俗学者、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对菲律宾民间文学研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代以来,以美国人类学家为代表的欧美社会文化人类学者把研究视野转向东南亚等地区,菲律宾成为了众多人类学家的田野乐园,尤其是各个山地原住民族的“异文化”吸引了大批的学者,产生了大量调查深入、资料翔实的民族志作品,其中包括不少第一手的民间文学文本资料,这些资料大大丰富了菲律宾民间文学集成。更为深远的是,这些欧美人类学家的工作使得菲律宾民间文学的研究越来越具有普适价值和世界性的学术意义。菲律宾民间文学研究早已不再是本土民俗学者带有民族主义情结的、局限于本国范围之内的研究,而成为了国际学术界广泛参与的、具有世界学术知名度的一项研究,它的学术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认可。如今,菲律宾民间文学的研究已成为国际上“菲律宾学”(Philip-iniana)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吸引了多国学者参与其中。

今天,研究菲律宾民间文学还具有迫切而深远的时代意义。在全球化、信息化的21世纪,菲律宾民间文学也在重新确定自己的文化定位。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当今异常热门话题,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对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进行重新评价和认同的宏大潮流,提倡民族文化和回归传统成为学术界、文艺界、政治界的流行话语。全球化时代,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独特认同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政治含义,文化也在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社会中塑造自我形象、确立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在这样的宏大背景之下,菲律宾政府和众多非政府组织都致力于宣传本国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塑造菲律宾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菲律宾众多的原住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传统、异常丰富的民间文学日益成为菲律宾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标志。因此对于菲律宾民间文学的研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近年来,《呼德呼德》(Hudhud)和《达冉根》(Darangen)两项史诗吟唱传统都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杰作名录》。一方面,这为菲律宾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大大促进了菲律宾本国和国际学术界对于菲律宾民间文学的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更是直接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对于发展中国家、世界中小国家文化的认同,肯定了它们是人类文化多样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有利于这些国家应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挑战、继续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