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第2版)
7614900000048

第48章 外科疾病(1)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配穴方一内膝眼、外膝眼、委中、阳陵泉。

灸法:用艾条温和(或雀啄)灸,重点灸双膝眼各10分钟左右,灸至局部皮肤灼热潮红为度,其他穴位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奇穴疗法》。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二膝眼(双患侧)、委中、阿是穴(患部)。

灸法:①用药条雀啄灸,取川红花15g,川牛膝、苍术各9g,共研细末,与艾绒250g和匀,按法制成药物艾条,备用。每取1支药条,点燃一端,各灸15~30分钟(其中委中5~10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②用艾炷隔姜灸,各灸3~5壮,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附记:笔者经验。曾治疗25例,全部有效。

多发性疖肿

疖肿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随处可生,一般又分有头者称毛囊疖,无头者称汗腺疖,又发生于夏秋之间的称暑疖或称热疖。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的称多发性疖肿或因处理不当,又形成蝼蛄疖。凡此种种,概以多发性疖肿称之。本病好发于头面、后项等处。无论男女老幼皆可罹患,尤以小儿为多见。

【病因】

多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蕴遏皮肤所致;或因炎热暴晒,感受暑湿热毒而起;或因痱子被抓破感染而发。

【症状】

疖肿1枚或数枚,红肿热痛,肿势高凸,甚或伴有表证或全身症状;或疖肿此愈彼起,缠绵不愈,反复发作。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灵台、身柱、合谷、委中、外关、阿是穴。配穴:大热者,加大椎、曲池;便秘溲赤者,加支沟、天枢;头痛甚者,加太阳。

灸法:①用艾炷隔蒜灸,将蒜片平放于局部阿是穴(患处),上置艾炷(中、小号)点燃施灸,连灸7~10壮,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②用艾条温和灸,根据辨证,每次取2或3穴及局部阿是穴(患处),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疖疮初起。

主治:疖疮。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疖疮初起,局部忌挤压、针挑、拔罐。如已成脓,应予外科处理。

配穴方二取疖肿穴(用一条线,经过患儿印堂穴量头部一圈的长度后,双折成二等份,再以折头对准廉泉穴,两线分开绕颈后,绕尾尽处在脊椎的交点即是)。

灸法:用灯火灼灸,取灯芯1根,一端蘸上香油,或菜油,点燃后迅速对准已标定的疖肿穴灼灸一下,当火苗接触到皮肤时,即发出清脆的喳的响声为灼灸成功。如无响声,可点燃再灼灸一下。灸后一般在7日内脓水自然流尽而愈。否则,可于原处再灸1次必效。

主治:蝼蛄疖(俗称蟮拱头)。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屡获良效,多数1次即愈,一般不超过3次。

配穴方三局部阿是穴,曲池穴下2寸,尺骨小头后缘。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毛囊炎在手三里、养老穴用麦粒大的艾炷,各灸至局部灼热为度,每日灸1次,连灸3日。②用艾炷隔附子片(或豉药饼)灸,疖病初起或久溃不愈,在患处隔附子片灸2~3壮,每日灸1次,1~3次可愈。③用艾炷隔蜂房灸,取炒蜂房末适量,用黄酒调制成厚约0.2cm小圆饼贴于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各灸3~5壮,隔日灸1次,中病即止。④用艾炷隔蒜灸,慢性毛囊炎在患处隔蒜片灸10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重者2~3个疗程即愈。⑤用艾条温和灸,在曲池下2寸及尺骨小头后缘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疖病。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四取阿是穴(患处)。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若疮面有脓性分泌物先用盐水棉球清洗干净,然后根据生疮部位,将患肢平放于床上或桌上,取艾条一支点燃,对准疮面,距离约3cm,以患部有温热感,能忍受为宜。先灸疮的正中,后逐渐向外温和灸之,以疮疼灸至不疼时、疮面干燥红润为度。每次灸后,将艾条上烧透而未脱落的艾灰,敲落于干净纸上,冷却后,视疮面大小洒于疮面上,然后用消毒纱布(块)敷盖。每日灸1次,灸至疮面结痂为止。

主治:疮。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0例,均获满意疗效。此法用治疖肿,效果甚佳。

疔疮

疔疮病发急骤,病势险恶,故前人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之说。随处可生,但好发于头面和手足部。

【病因】

致因虽多,概之有三:即食毒、脏腑积毒、邪毒三者是也。三因为患,每多兼夹;原因虽多,总以火毒蕴结为患。

【症状】

初起一粟,状如小疱,其色不一,或黄,或白,或紫,或黄白。根脚(盘)硬肿,痒痛非常。初起多伴有寒热交作之证,甚则疔疮走黄,继则溃烂化脓。又因病发部位不同,疮色各异,故命名亦不同。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身柱、灵台、合谷、委中、阿是穴。配穴:脏腑郁热,火毒结紧者,加足三里、阳陵泉;感受火热疫毒,结聚肌肤者,加大椎、曲池、商阳。

灸法:①用艾炷隔蒜(或隔姜)灸,将蒜片(或姜片)放在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3~10壮,每日灸1次;②用艾条温和灸或香烟灸,将点燃的艾条或香烟对准初起的疔疮灸10~15分钟,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③用灯火灼灸,颜面疔疮可在耳后肿大的淋巴结上或瘛脉穴施以灯火灼灸一下,5日重复灼灸一下;④用刺血熏灸,化脓性甲沟炎:局部清洁排脓后,无脓者先在红肿疼痛处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嵌甲者剪除嵌入肉内的指(趾)甲,然后取艾绒60g放入熏灸器内,点燃以烟对准患处熏灸,每次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至治愈为止。

主治:疔疮。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灸法有消散止痛作用。仅可作为辅助治疗,在灸治的同时,还需配合其他有效的疗法,以提高疗效。在治疗中禁服发散药物,忌食辛、辣、荤腥、发物,禁挤压。

配穴方二取阿是穴(患处)。

灸法:用艾条熏灸,病灶部已化脓者用0.9%生理盐水清洗患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脓液,并取脓液少许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嵌甲者剪去部分指(趾)甲,肉芽增生用三棱针点刺破坏肉芽组织。因致病菌引起感染者用0.9%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后,在病灶局部用极度敏感药物涂于病灶处,然后用艾熏灸,艾熏后以消毒敷料包扎患指(趾)。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指(趾)头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300例,其中急性炎症50例,嵌甲80例,甲下瘀血29例,肉芽增生35例均完全治愈,106例已化脓患者103例痊愈,3例无效(脓液培养均为乙型链球菌感染,以本法结合全身抗炎治疗,局部外用敏感药物治愈)。治愈率为99%。

配穴方三百会、阿是穴、膈俞、委中。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在上述穴位各灸7~15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疔疮。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奇穴疗法》。屡用有效。

淋巴管炎

淋巴管炎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病因】

常继发创伤后感染(以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居多)所致。

【症状】

局部皮肤有红丝状突起,局部发热,触之硬韧而有压痛感,故又称为红丝疔。

【疗法】

配穴方一曲池、合谷、梁丘、委中、三阴交、局部阿是穴。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从红线的头向根部缓慢移动熏灸15~20分钟,然后每穴再灸5分钟,每日灸1次。②用灯火灼灸,用灯芯蘸麻油点燃,在红线尽头爆灼灸一下,可出现红线慢慢缩短,然后再在红线缩短处的头上爆灼灸一下,经过几次爆灼,红线可缩短至根部,最后在开始爆灼处再灼灸一下。

主治:急性淋巴管炎。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灸法有明显的消炎止痛作用。轻症单用本疗法即可治愈;症重者可配合其他疗法,或以外科治疗为主,配合灸疗。

配穴方二主穴:大椎、阿是穴(患处)。配穴:上肢炎症,加曲池、孔最、合谷;下肢炎症,加委中、血海、阴陵泉。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主穴各灸15~20分钟,其中灸患处应以红线的头向根部缓慢移动熏灸。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②用灯火灼灸,灸患处,灸法同上方2法。

上法灸治同时,可随证取配穴1或2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

主治:急性淋巴管炎。

附记:笔者经验。屡用效佳。若配合药物治疗,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颈淋巴结核

颈淋巴结核中医称之为瘰疬。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中老年亦有之(多因迂延所致)。多病程缠绵,日久不愈。

【病因】

多因气血亏损,气郁痰凝结聚于颈项部淋巴腺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结核杆菌侵犯淋巴腺所致。

【症状】

起病缓慢,初起有不规则的发热,有时有盗汗,局部并可触及单个或数个大小不等或软或硬的淋巴结。初起多单个如黄豆大,继而渐大,串生。一般不化脓,少数化脓后皮肤转为暗红,溃破后流出黄水,夹有败絮物质。常此愈彼起,反复发作。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天井、外关、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百劳。配穴:胸胁胀痛者,加阳陵泉;脘痞纳呆者,加中脘、内庭;潮热盗汗者,加阴郄、膏肓俞;咳嗽者,加肺俞、列缺。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施以常规温针灸法,各灸2~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瘰疬。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对已化脓者局部不宜直接针刺。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配穴方二取阿是穴(患处)。

灸法:用艾炷隔蒜灸,先将独头蒜横切成片(约1分厚)贴在最后发生的瘰疬上,上置艾炷,点燃施灸7壮,依次递灸至初起之母瘰疬。隔2~3日灸1次,灸至自然消散。

同时配合刺血法,先将陈香墨浓磨,用毛笔涂在初起之母核根周围一圈,留头,继用七星针(梅花针)消毒后重叩刺墨记处,务令有少许血出为度。每隔7日1或2次,最多不超过7次。

内服方药:炒橘核(打)、法半夏、天葵子、煨莪术、浙贝母、炒枳实各10g,海藻、昆布各15g,蒲公英、地丁草、牡蛎粉各30g,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各60g。水煎服,2日分6次服,10剂为1个疗程。无论已破未破之瘰疬,均可服用。本方有化痰软坚、行气散结、清热败毒之功。

上三法可单用或并用。轻者单用即可,重者合用为宜。

主治:瘰疬。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乳腺炎

乳腺炎属中医乳痈范畴,是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发病期不同,又分为外吹乳痈(哺乳期)、内吹乳痈(怀孕期)和非内外吹乳痈(非哺乳,妊娠期)三种。现统称之为乳痈。

【病因】

外吹乳痈多因小儿吮乳吹风或乳汁积滞不得外流所致。内吹乳痈多因胎气旺盛,胸满气逆,邪热壅滞阳明经所致,非内外吹乳痈多因干乳假吮所致;或因肝郁气滞;或饮食不节,脾虚失运,湿热蕴结;或产后血虚,外感风寒热邪客于乳房,壅滞内郁所致。

【症状】

乳房肿胀疼痛,局部有块或无块,皮肤色白或红,甚则焮红肿痛,继则腐烂、溃破、化脓。常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全身关节酸痛,不思饮食,腋下淋巴结肿痛。

【疗法】

配穴方一肩井、天池、期门、内关、行间、阿是穴。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患处或邻近经穴2~4个,各灸5~7壮,每日灸1或2次;②用艾炷隔豆豉饼灸,将豆豉饼置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5~7壮,每日灸1或2次;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5分钟;或选用葱白捣烂铺于患处,然后再用艾条熏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

主治:乳痈初起(肝郁气滞型)。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乳痈初起未化脓者采用灸法治疗,效果很好,治疗得当大多在3~5日消退。

配穴方二鹰窗、膻中、乳根、肩井、天宗、少泽、丰隆、下巨虚、温溜、局部阿是穴。

灸法:①用艾炷隔蒜灸,乳痈初起未化脓,在天宗、膻中穴各灸5~7壮,至局部潮红后再用右手拇指指尖做分筋推压拨动天宗穴,手法宜重,反复拨动多次,每日2次。②用艾炷隔附子饼灸,乳痈溃后久不收口,取附子饼置疮口上,上置艾炷施灸3~7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条温和灸,在鹰窗、乳根、肩井、天宗穴各灸5~15分钟,每日灸1或2次。另可用蒜泥铺患处,然后用艾条熏灸10~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④用温和灸,在局部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或2次。亦可先用葱白或蒜泥铺患处,再施温和灸。⑤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

主治:乳痈重症或脓肿期(胃热壅滞型)。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若已化脓则应切开排脓,并配合其他疗法,以促进疮口愈合。

此外,在天宗、膻中、少泽穴施以艾炷灸或艾条温和灸,可预防乳腺炎。

配穴方三主穴:肩井、乳根、曲池、足三里、病变局部阿是穴。配穴:寒热甚者,加合谷、外关;乳房胀痛甚者,加足临泣;正气亏虚、余毒未尽者,加气海、膏肓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