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第2版)
7614900000049

第49章 外科疾病(2)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患侧穴位2或3个,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或2次;②用艾炷隔蒜泥灸,乳痈初起时,取蒜泥铺于患处,上置艾炷,点燃施灸3~5壮,或以艾条悬立熏灸,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③用艾炷隔附子饼灸,乳痈已溃、久不收口者于疮口上置附子饼,上置艾炷施灸3~5壮,每日灸1次。

主治:乳痈。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四膻中、天宗(患侧)。

灸法:用艾炷隔蒜灸,取膻中穴施以隔蒜灸5~7壮,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再用右手拇指指尖做分筋样推压拨动患侧天宗穴,手法稍重,反复拨动多次。每日灸、拨各2次。

主治:急性乳腺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47例,痊愈43例,显效3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达100%。

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乳腺小叶增生,属中医乳癖范畴。多发生于25~40岁,以乳外上方为多见,是妇外科常见病症之一。

【病因】

多因情志内伤,肝郁痰凝,积聚乳房、胃络所致;或因思虑伤脾,郁怒伤肝,以致冲任不调,气滞痰凝而成。

【症状】

乳房结块,皮色不变,形如鸡卵,质地坚硬,胀痛呈周期性,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或消失;或可触摸及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其质软或韧,无粘连,边界清楚,活动度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多无触痛和压痛。经年累月不会溃破,乳头不回缩。在怀孕期,肿块迅速增大,部分有恶变之虑。一般为2个或多个,多发生在一侧或两侧。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①乳根(双)、阳陵泉(双);②鹰窗(双)、膻中。配穴:气滞痰凝型,加丰隆或足三里;气滞血瘀型,加血海或膈俞。

灸法:用微波针灸法,选用DBR-1型微波针灸仪(华北光电研究所产),治疗时将无针辐射器放于所取穴位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调整调节器幅度,至患者有温热针感为度,一般20~25伏。开始治疗每穴20分钟,症状减轻后每穴15分钟,每日1次(少数患者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休息5~7天,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乳腺增生病。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53例,经2~5个疗程,痊愈25例,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配穴方二主穴:①鹰窗(双)、膻中、合谷(双);②乳根(双)、天宗(双),肝俞(双)。配穴:肝火者,去合谷加太冲;肝肾阴虚者,去肝俞加太溪;气血两虚者,去合谷加足三里;月经不调者,加三阴交。

灸法:上列两组穴交替使用,按法施灸。①用温针灸,先用毫针刺鹰窗穴针体呈15°向外平刺1.5寸,膻中穴向下平刺1.5寸,乳根针体呈15°向外平刺1.5寸,天宗穴针体向外下45°刺1寸,其他穴位按常规刺法进行。每次留针20~30分钟,行针2或3次,同时将艾炷或艾段套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②用艾炷隔蒜(或姜)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或2次,15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一组穴,各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上法每疗程间休息5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乳腺增生病。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配穴方三乳根、天宗、膻中、期门、屋翳、丰隆、解溪、行间、太溪、太冲。均取双侧穴。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4~6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或2次,症状减轻后改为隔日1次;②用艾炷隔蒜(或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乳腺增生病。

附记:笔者经验。临床屡用,坚持治疗,效果颇佳。若配合灸前揉按,疏通气血,再行灸疗;灸后配合药物疗法(内外并治),则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在治疗期间要忌食一切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巩固治疗效果。经常复查以利于早期明确诊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中医脱疽范畴。本病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女,北方发病多于南方。

【病因】

多因素体阳虚(以肾虚为主);或肝肾不足,外邪乘虚袭入,邪郁瘀阻,气血运行不畅;或邪郁化热生毒,由瘀变损所致。

【症状】

患肢缺血,初起沉重、麻木,步履不便、疼痛,皮色苍白,渐起黄疱,发紫,变黑,间歇性跛行,至晚期破溃腐烂,以致筋骨坏死。病发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

【疗法】

配穴方一①下肢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累及趾者,加阴陵泉、地机、太白、太冲;第2趾者,加丰隆,解溪,陷谷;第4趾及小腿后侧者,加承山、昆仑、地五会;病变广泛者,加委中、血海、大陵。②上肢主穴取曲池、郄门、合谷。累及拇、示指者,加手三里;中指者,加内关;无名指者,加外关;小指者,加通里,病变广泛者,加孔最、中诸、后溪。阴寒型,加阳关;湿热型,加阳陵泉、复溜;热毒型,加曲池、合谷、血海、委中;气滞血瘀型,加膻中、膈俞、血海;气血两虚型,加关元、血海、太溪。

灸法:①用艾炷灸,早期施骑竹马灸,中期先针神门后施隔附片灸,后期在冲阳、太溪及疮口周围施隔蒜片灸。每穴灸3~5壮,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②用艾条温和灸,在所选穴位上各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发热潮红为度,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未溃烂者)。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此法有促进血液循环、温散寒凝和缓解疼痛的作用。故可作为辅助治疗。平时注意防寒保暖、戒烟,防止过度疲劳,可减少发病或减轻症状。

若本病已溃烂者应采用外科治疗。

配穴方二①膈俞、风池、膻中、委中、三阴交、太冲;②关元、阳陵泉、血海、承山、足三里、太溪。

灸法:上列两方可交替使用,按法施灸。一般取患侧穴,病重者则取双侧穴。①用艾条温和灸,在所选穴位上各灸5~15分钟,每日灸1或2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附子饼灸,每次取一组穴中之5~6穴,各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中期)。

附记:笔者经验。对于本病早、中期之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配合中药内、外治疗,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三主穴:下肢前缘部受累,可取阳陵泉、条口、足三里、内庭、解溪;下肢后外侧受累,可取承山、委中、阳陵泉、足临泣、足三里、血海。配穴:气血两虚型,加太溪、三阴交、中极、血海;气滞血瘀型,加膈俞、肝俞、膻中、血海、脾俞;热毒蕴结型,加大椎、合谷、委中、曲池、公孙。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主、配穴6~8个,各灸3~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灼热潮红为度,每日灸1次。

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奇穴疗法》。屡用有效。

血栓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浅层和深部静脉炎两大类。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证有虚实之辨,治当详察。

【病因】

急性多因血热壅滞,络损致瘀;或因感外邪而致邪壅瘀阻所致。慢性多为气虚瘀阻湿滞而成;或因外伤、手术、静脉注射、针刺等因而致瘀阻所致。

【症状】

四肢或胸腹部出现硬条索状肿痛,或小腿、大腿肿胀、疼痛,行走则痛剧等。

【疗法】

配穴方一膈俞(双)、膻中、阿是穴(硬结处)。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取艾条点燃,先灸膈俞(双)、膻中穴各7分钟,再灸条索状硬结处15分钟。均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主治:血栓性浅层静脉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32例,痊愈31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达100%。

配穴方二主穴:阿是穴(患处)、膻中、血海、膈俞。配穴:曲池、委中、大椎。均为刺血法。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在所选主穴各灸7~10分钟(患处重灸),再随病位取配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血栓性静脉炎。

附记:笔者经验。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阑尾炎

阑尾炎属中医肠痈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且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病因】

多因寒、湿、热邪夹瘀,积于肠道所致,若由湿热夹瘀所致则发病迅速,此为急性;寒湿瘀血互结,郁久化热而起,则发病缓慢,则为慢性。

【症状】

初起时中上腹或脐周围呈阵发性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天枢穴)附近(阑尾所在部位),呈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伴轻微寒热、恶心呕吐等。如腹痛增剧、高热持续不退者多为化脓期;若下腹有明显肿块,甚则腹部膨胀,转侧闻水声音等则为脓成期。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阑尾穴、天枢、血海、上巨虚、灵台。配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便秘者,加大肠俞、支沟;呕恶者,加中脘、内关;湿热盛者,加阴陵泉,三焦俞;腹胀甚者,加气海;热甚者,加太溪、三阴交。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取麦粒大的艾炷着肤直接灸,各灸3~5穴,灸至以局部皮肤红润,不起水疱为度,每日灸1次。②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急性者3次为1个疗程,慢性者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肠痈。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如果经过2或3次灸治无效时,说明病情在继续恶化,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配穴方二主穴:大肠俞、天枢、阑尾穴、上巨虚、地机、局部阿是穴。配穴:气滞重呕剧者,加中脘、内关;腹胀重者,加气海、足三里;蕴热明显者,加腹结、阳陵泉。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或4穴,各灸3~7壮,灸至以局部皮肤红润,不起疱为度,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瘢痕(化脓)灸,每次取2穴,各灸3~5壮,灸后敷贴淡膏药,使之化脓,隔日另选2穴,再灸1次;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

主治:急性阑尾炎。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对单纯性阑尾炎初起未化脓者疗效较好。若病情重者则应配合其他疗法治疗。如无效而加重者应改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