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7646000000064

第64章 毛遂自荐(节自《平原君虞卿列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导读】

本篇是平原君赵胜与虞卿两人的合传。传主之一赵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他虽然平庸无识,但能忠于国家,听人劝谏。在解救邯郸之围时,他先后重用毛遂和李同,终于搬来楚国援兵,使邯郸复存。另一位传主虞卿在赵王首鼠两端时,以言词和道理打消了赵王的顾虑,使赵王坚定了拒秦联魏的信念。

在篇末的论赞中,司马迁对虞卿的真知灼见、坚守合纵和一心维护赵国表示欣赏,对其穷愁末路、发愤著书,则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对于平原君,司马迁批评了他的”未睹大体“。这主要指平原君贪利,劝说赵王接受了韩国上党的十七座城市,而这些城市本是韩国割给秦国的,于是引起了秦赵长平之战。此役由于赵国轻率任用教条主义的赵括为将而大败,赵兵四十余万被坑杀。此事的是非曲直读者自有判断,这里要提醒读者:这一段史实在《赵世家》中有详细交代,本篇却略去了,可以参照《赵世家》来读。司马迁这儿用”互见法“以免重复,未必就如吴见思所说,这是”为平原讳也“。

【原文】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纵于楚[1];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纵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纵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2]!“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3],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颂,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4],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5]。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纵,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6],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7];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8]!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纵。“毛遂曰:”纵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纵[9],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纵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鲧錄[10],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已定纵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B11]。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B12]。

【注释】[1]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今河北邯郸市辖区内。平原君:即赵胜,赵国诸公子之一。平原君是他的封号。合纵:南北联合谓之合纵。这里是指战国时六国(齐、楚、燕、赵、魏、韩)联合拒秦。[2]备员:充补人数之不足的后备人选。[3]其末立见:指锥的尖端立刻显露出来,用以比喻贤士处于诸多士子中,才华即刻显露。[4]颖脱:颖即锥的尖端。颖脱,意为完全显现,自显其才。[5]相与目笑之而耒发:相互用目光以表轻视冷笑,而没有发表议论。[6]白起:战国时秦人,善用兵,服事秦昭王,被封为武安君。[7]鄢、郢:战国时楚国的两处地名。鄢在今湖北宣城县境;郢在今湖北江陵县北。夷陵:楚国地名。原本为楚先王墓名,后为县,在今湖北宜昌市东。[8]唯唯:恭答之辞,相当于”是是是!对对对!“[9]歃血:古代举行盟会时,用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10]錄錄:随从的样子。[B11]九鼎大吕:国家的宝贵器物。意为天子所器重。九鼎,相传是大禹所铸,鼎表铸有百种怪兽,古代视为传国之器;大吕,钟名。[B12]上客:上等宾客(食客)。

【译文】秦国兴兵围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并与其合纵拒秦;要平原君挑选食客和门下有勇气有力量且文武兼备的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使用文的方式能够取得胜利,那是最好不过了;倘若用文的方式不能取胜,那我只好用武力与楚国在华屋下歃血为盟,无论如何一定要签订合纵之约才回来。跟随的人员不必去外面找寻,在我的食客和门下人之中挑选就足够了。“挑选结果只选得十九人,余下一人无法选出,因而不能凑满二十人。

平原君门下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他到平原君面前去自荐说:”我毛遂听说君主将去楚国定合纵之约,挑选食客、门下二十人同行,不去外寻找,而今缺少一人,我请求君用毛遂作后备人员跟随同行。“平原君问道:”先生你在我赵胜的门下住了几年了?“毛遂说:”在这里住了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干的人处在世间,就像锥子处在布袋中,他的尖端立刻从袋中显露出来。而今先生处在我赵胜门下三年了,我左右的人没有称赞你的,我赵胜也未听说过你的什么能耐。由此可见先生是没有什么本事的,你不能同去,你留下吧!“毛遂说:”我今天就是请求处于布袋中的。假使我毛遂早处于布袋中,就脱颖而出了,并不仅仅是只显露他的尖端了。“平原君只好同意与毛遂同行,那十九人相互用目光表示轻视一笑,而未发议论。

毛遂到了楚国,与那十九人议论大事,那十九人都很佩服他。平原君与楚王进行合纵会谈,向楚王谈了合纵的利与害。从早上就开始谈起,到正午都还没有会谈结果。那十九人对毛遂说:”你快上去理论!“毛遂便提着剑,沿着阶梯一步一步走上去,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只两句话就决定了。今天从早晨就说起,到了正午还没有决定,这是为什么?“楚王问平原君道:”这位客人是谁?“平原君说:”是我的舍人。“楚王便呵叱道:”你怎么还不下去?我在和你的主人谈话,你来做什么?“毛遂提着剑向前逼近,说:”你之所以敢呵叱我毛遂,不过是依仗着你们楚国的兵多势众罢了。而今在此十步之内,你就不能自恃楚国的兵多势众了。你的性命,系在我的手中。我的主人在面前,你竟然敢呵叱我,这到底为什么?况且,我毛遂听说,商汤王只拥有七十里土地,却能称王天下;周文王只拥有一百里土地,却能使各国诸侯做他的臣子。这难道是依仗着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当然不是的。而只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奋发出了他们的威望。而今楚国的地盘方圆五千里,士卒百万,这是你成功霸业的资本。像楚国这般强大的力量,确实是天下不能抵挡的了的。那白起,只能算个小毛头罢了,他只带领了几万兵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夺去了楚国的鄢、郢两处地方;第二战便烧毁了楚国的夷陵即楚先王的坟墓;第三战竟然侮辱了你的祖宗先人,这些事恐怕是百世的仇恨哪!就是赵国也为之而感到羞耻,而大王你不知道仇恨吗?说实在话,合纵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我们赵国。我的主人在面前,你竟然呵叱我,这成什么体统?“楚王连忙说:”对对对!就照先生所说的办。就拿我们国家来与你们合纵吧。“毛遂说:”合纵的事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毛遂对楚王的左右说:”去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手捧铜盘跪着,前进到楚王面前说:”你首先歃血而定下合纵之约,第二就轮到我的主人,第三就轮到我。“毛遂就在殿上定了合纵之约。毛遂左手拿着一盘血,用右手招呼那十九人说:”你们大家就在堂下歃血吧!你们都是些庸碌之辈,没大用场,都是’靠别人成事的人‘。“平原君定下了合纵之约而回,回到赵国说:”我赵胜不敢再相天下的士人了。我相士多达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了。我自认为没有认错天下的士,今天我对于毛先生,却相错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被别国看得十分重要,犹如九鼎和大吕洪钟一般。毛先生的犀利言辞,胜过百万雄兵。我赵胜实在不敢再相士了。“此后毛遂就做了平原君的上等宾客。

【鉴赏】本文节自《平原君列传》。平原君(?—前251),赵胜,战国时赵国贵族,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任赵相,有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组织力量坚守三年。后向魏、楚取得救援,击败秦军。节选的这部分写他的食客毛遂自荐,佐助他使楚结盟的经过,表现了毛遂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文章分四层:

(一)交代形势。秦国赵都邯郸,平原君奉命使楚订”合纵“之约,并带门下食客二十人前往。经挑选,只有十九人人选,缺一人。

(二)毛遂自荐。毛遂自荐补充那名缺额,随平原君去楚。但平原君得知毛遂居此三年,无所表现,劝他最好留下时,毛遂理直气壮地说:”那是没有表现的机会,如有机会,早就脱颖而出了!今天就请给我一个表现的机会!“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平原君不得不同意他前往。

(三)说楚”合纵“。先写同行者对毛遂态度的转变。开初,对他是”目笑之而未发“;及至与十九人议论,皆服。这为毛遂后来的不凡表现埋下伏笔。接着,写他说楚王”合纵“。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合纵“,半天未决时,十九人推他上。毛遂按剑而上,先声夺人,说:”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对他的呵叱。他乘机而上,先按剑对楚王进行威胁:”王之命,悬于遂手!“以震慑楚王;再给他讲王者”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的道理,进而强调:”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再次指斥楚王之不明事理以及对”士“之无礼。楚王”唯唯“,愿意”谨奉社稷而以纵。“与平原君等歃血订下”合纵“之盟。可见,毛遂的大智大勇与过人的胆识,是签订赵、楚”合纵“之盟的关键。

(四)平原君自责。定”合纵“之盟归赵后,平原君自责识人虽过千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但对于毛遂,却识之不准。盛赞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进一步突出毛遂是难得的人才。

全文以毛遂自荐为中心,情节发展逐步推进,由众人对毛遂的无识到皆服,再到平原君的盛赞,进入高潮,毛遂的形象鲜明生动地呈现于眼前。他深藏不露,与孟尝君的门客冯驩有相似之处,但他敢于自荐,大胆而勇敢的谋略,似乎与冯驩又有不同。虽均为策士,可谓”千人千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