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满分作文通关宝典
7678300000027

第27章 满分作文欣赏(22)

苏轼的《题西林壁》有这样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对“出”的必要做了最好的阐释。我们做事由主观意识起着主导作用,而人的想法谁也不能保证不出一丝纰漏。荀子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我们出现失误时,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可能误人歧途,等我们醒悟过来时,也只能哀叹“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所以,在做事为人时,跳出主观的圈子,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我们少犯错误。

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30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800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300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20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工作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有人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却能增加它的深度;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数量,却能提高它的质量。我们要把握好“入”和“出”,用“入”来增加人生的深度,用“出”来提高生命的质量,出入之间,创造成功的人生。

美丽的谜底

子路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学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故事就发生在他们二人之间。

子路学习好一些,每次考试特别是大型考试,在班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不在前五名里的时候很少。冉有也是上进的学生,但不知是学习不得法,还是智力有点问题,考试排名次垫底的时候居多。这可怎么办?冉有的父亲给他出了主意,在学习上有问题多向同桌子路请教。问题一个个得到了解决,学习也就会有进步。久而久之,学习也就能够搞上去了。冉有是言听计从。要知道他可是个听话的孩子。

开始,子路对冉有的问题进行解答是不厌其烦,直到冉有能够举一反三才打住。过了一个阶段,单元测试,冉有有了大的进步,竟前进了十多个名次。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老师孔子表扬了冉有,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从此,冉有的干劲更足了。可子路呢?他可高兴不起来了。冉有再向他问问题,他是有一搭无一搭地应付。再到后来,冉有一问问题,子路便直喊头疼。一次子路苦笑着说:“冉老弟,你看我是怎么了,只要你一问我问题,我的头就疼得厉害。以后,你体谅一下我吧!”

这可怎么是好?冉有把这一切及自己的想法写进了周记。冉有作文最不拿手了,没想到这次老师竟给了个95分,还给了批语:写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写出好文章。又过了两天,子路竟主动和冉有打起了招呼,并说:“冉老弟,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块切磋呀!要知道,提不出问题,我们的学习要有进步,将是很困难的。”

这是怎么了?冉有瞪大了眼睛,感到不可思议。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孔子在看了冉有的周记后,就找到了子路。他可没有批评子路,只是说:“同学们从我这里学到知识,年复一年,似乎我的知识很快就要穷尽了,可事实上并没有。这是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开阔了视野,在知识的田野里我走得更远了。也就是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取得进步的不仅仅是同学们,也有作为老师的我呢。这便是教学相长吧!”

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

玩过俄罗斯方块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达到游戏的成功之顶,就要学会“取长补短”。游戏如此,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

长短脚之恋

《吕氏春秋·不广》中记载了一种前腿如鼠、后腿如兔的奇怪动物——蹶,长短不一的脚使它举步维艰。但它却经常利用自己的利齿,采噬植草给一种叫蛩蛩的动物——它没有利齿,却有强壮的四肢,于是山火到来时,蛩蛩便把蹶负于背上,共同逃难。

动物的生存繁衍,未尝不是一种智慧,为了生存而取长补短是大自然的法则,是生活中心领神会的潜台词,更是获取成功的不二法门。

魏玛城佳话

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是足以照彻欧洲文学史半边天空的传奇。年长成熟的歌德给了席勒安定的呵护,而年轻激越的席勒给了歌德新的创作热情,于是《浮士德》跃出水面,它的光焰穿过历史的黑暗,点亮了今天的天空。

倘若没有魏玛城中的相遇、相知、相辅相成,歌德也许仍限于琐杂的政务中,而席勒也许已在困窘的生活面前湮没无闻。无法想象,没有他们,19世纪的文化星空将会黯淡到何种地步。更无法想象,他们若是走上互相牵绊的歧途——毕竟,天才与天才相遇总不乏竞争——历史又会是如何面目的篇章。

结语:异中求和

翻看着生活的札记,顿悟:

无论自然,还是人生,我们无一不在竞争中寻求那和谐的一点:双赢——化异中之抵触为和中之互补。《中庸》有言:“和者,天下之大本也。”但我们在累积生活的俄罗斯方块时,难免遇到相互间的积压、碰撞,但只要找到长短相补的地方,就一定能筑起共同的新高度,也就会如朱熹与张栻一样,“相与博约,又大进焉”。

玫瑰与花刺相遇,各自告别了俗艳与尖刻,成就了傲视群芳的铿锵战将。

乔丹与皮蓬相遇,各自告别了独角戏与狂傲腔,成就了历史上的公牛神话。

你与我在生活中相遇,请告别猜忌与功名,成就双赢的篇章,垒起更高的人生峰塔吧!

执子与通子

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通子们胸中释然,他们圆如卵石。他们明白,面对乱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必去认真。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渌水清猿、曲径通幽为伴,倚马挥毫,信可乐也。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映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谄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呢!他终成一家之言。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如执子。他们执著着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人会。诸葛亮,执著于白帝托孤,积劳成疾,逝于五丈原……

执子们执著着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着他们的通达。不论圆润避世,明哲保身,还是棱角分明,坚守信仰,他们都成为了中华万代的不朽财富。

我们在通子们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会从容,在“千江水有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包容。通子们教会我们学会适应,沉稳柔和如圆;我们在执子们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学会坚持;从嵇康绕梁的琴声与阮籍的恸哭而返中体会信念与力量。执子们教会我们闪亮自我,坚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

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著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图形吧!

圆润锋芒

朝阳与落日总是更能令人感动,只因那一刻它正午的锋芒熔成了圆润的辉光。

——题记

历史的演进一如浪潮,总有新生的力量站到风口浪尖,擎起前进的大旗,同时,老迈陈旧的事物慢慢没入时间的深渊。然而,在涌动的浪花背后是广阔深沉的海洋,这一动一静的转换结合,构成了历史和人生完整的美感。

“一事能狂便少年。”少年的锋芒是调色盘中最耀眼的亮色。少年的杜甫面对壮丽的山河朗声宣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目光清澈而炽热,而在他前后,有李白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有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些年轻而有才华横溢的心脏,有力地搏动,从而翻卷出大唐的万千气象,使大唐绽放成一朵傲视群芳的牡丹,使后人远远仰望远远怀想。

然而,花总是会谢的。锋芒的绽放常常是一种能量的迅速耗散,当潮水涨起时潮落也就成为必然。余秋雨说,唯有不张扬不激越的事物才能长久。我想,这便是历史的法则。火烧岛上的柏杨遭到长期的囚禁和妻子的抛弃,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并最终从一个愤世青年成长为一个热情却不偏激的思考者。锋芒毕露没有错,然而我们要找到一种更持久的方式。路途是遥远的,若一路狂奔而去,我们很可能如古希腊马拉松英雄一样,在冲过终点后倒下;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虽然慢,但终会到达。这就是年少轻狂之后的思考和成长。

经历了少年的意气风发、锋芒毕现与青年时的思考,人,终于要真正成熟起来了。他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刺目得不可接近;他开始散射出圆润柔和的清辉。他渐臻圆满。儋州的苏东坡不再是那个傲世的才子,或高高在上的官员,他回归成了“寂寞东坡一病翁”,他只是一个淳朴真挚的文人。他在赤壁怀古,在林间穿行;他不再计较仕途上的得失,他的眼界已经由平面的当下扩展到立体的古今。他的内核充实了。他敢于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坦然地在山路上行走。他的前后《赤壁赋》,成为中华文化中不朽的篇章,被一代代传诵。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

当我们年少时,要有绽放锋芒,展现自我的胆略。在我们的成长中,我们要学会慢慢使自己圆满、丰盈起来。成长,便是如是的一个充实的过程。当我们完成了这样一个渐变,我们便能如朗月朝阳般,向世间投射出圆润的光芒,我们便是历史的大海中最纯粹与丰满的一滴水珠。

晶莹雪·寂寞林

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流满面,又曾不止一次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不知道雪芹先生为什么要让这两个同为日月之精华的奇女子,在大观园中悲惨地结束一生。

记得曾看过很多关于钗黛二人孰是孰非的评论,觉得颇为愤慨。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同是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我怜黛玉,也惜宝钗,因为她们让我看到了女性特有的美丽与气质。

一、大家闺秀篇

或许这个标题是百年来人们对薛宝钗的统一评价吧。不错,宝钗是一位恪守封建礼教、严格遵守道德规范的小姐,可正是她的沉稳与规范才让她令人刮目相看。小小年纪就能够处理好上下关系,老夫人喜欢,丫头们乐意,这样的好小姐上哪儿去找啊。

宝钗处事能力强却从不外露,仅是在凤姐儿生病的时候,她推辞不过,只好帮忙处理一些家事。可是从她对事情的处理中,便能看出她的睿智与过人之处。

其次,在大观园中要比的是美貌与才能,这两样她都具备,此乃天下奇女子。

其实宝钗是规矩的,宽容的,她不介意一得一失。她有宽广的心胸,她敢于承担生活所有的不幸。宝钗啊,你就像是一个圆,毫无棱角可言,从不刺痛别人,又善于帮助别人,你的心胸是那么宽,你为人是那么好。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温和。

二、泪水长流篇

也许黛玉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那双哭肿的像桃核一样的眼睛了,不知道这玉儿的眼泪为什么如此的多,哭得让人断肠。

在大观园中,这位恐怕就是最引人注目的了吧。由于家庭变故,从小寄居外祖母家的她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被人耻笑了去,正是这样,才使得她多疑、猜忌。然而在骨子里,黛玉有的是水一样的柔情。

对待自己的爱情,黛玉敢于追求,她愿意表露出来,希望宝玉能了解。在这一点上,她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打破了这些规矩。尽管她最后含恨而死,但仍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敢突破、敢创新的奇女子。

虽然黛玉有时会有一些小性子,小心眼,但这始终无法抹去遮住她独有的光辉。黛玉啊,你就像是一颗星,虽锋芒毕露,难免刺痛他人,可你是那么特别,与众不同。

你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特有的气质。

三、合篇

无论宝钗,还是黛玉,无论是圆,还是星,她们各有各的光辉,各有各的美丽。宝钗的规矩——像圆;黛玉的新颖——像星。

我们看宝钗,也看黛玉;我们爱宝钗,也爱黛玉;我们要学做圆,也要学做星,闪耀着独特的美丽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