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7681400000020

第20章 我写朔师

李尧

看到“我与朔师”的征文启事,思想上颇有震动。在朔师求学和工作的历程一股脑儿涌上心头,欲尽述而难取舍。经年往事已随岁月流逝,唯当年为学校所写文稿尚有留存,故应征文题曰“我写朔师”。

我是1954年考入朔师的,在中师第二班就读,曾任学生会主席。1957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简1,中10、17、24、33五个班的班主任,长期任语文教师,短时代过政治课。1962年进入教导处,1966年任校团委书记,1971年任教导主任,为校党委委员。1976年调雁北行署教育局工作。

由于从小爱好写作,留校不久便开始为学校写材料,如工作计划、总结之类。正务之余,也积极向报刊、电台投稿。初时稿件用少废多,偶有见报,也不过是“豆腐块”而已。

1960年初,两件大事降临朔师。一是全省中等学校流动现场会要在朔师参观考察;二是雁北地区推荐朔师为全省文教群英会的先进集体。这两件大事的主材料都让我执笔,压力很大。课要按时上,材料又有时限,只好加夜班,“通宵达旦”之味没少品尝。

现场会我写了两个材料。一是汇报稿。经领导指点反复修改后,顺利交卷。会议听取汇报并在学校参观考察后,对朔师的工作给以高度评价。领导表扬我汇报材料写好了。二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专题总结。当时报刊上的此类文章政治帽子多,联系实际少,我从学校实际出发,将题目定为《学习毛泽东著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交稿后,大会作为典型材料印发,《山西教育》于1960年第7期全文刊登。

群英会的材料工程更大,在校已五易其稿。最后到太原报送,又经过一次大的修改后,才得以通过。重负既释,欣喜异常,终于放宽心睡了一大觉。全省文教群英会召开时,朔师不但被评为先进集体,受到隆重表彰,还被推荐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1962年初,我担任了教学教导员,领导要求我深入了解各科教学情况,研究起草教学工作规章制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草成了洋洋万言的《教学工作细则》。虽自觉烦琐,可领导还认为基本可行。经会议研究,先把《关于教师“四认真”的具体要求》印发教师讨论,综合大家意见修改后,即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制度公布实施,并上报行署教育局。

1962年放暑假前,我起草教学工作总结时,提炼了一个解决教学工作矛盾的专题,这些矛盾是:1.现行教学计划要求与学生基础的矛盾;2.主要学科与一般学科的矛盾;3.钻研教材备好课与加强作业批改的矛盾;4.加强基础知识补课和基本技能训练与学生负担的矛盾。这份专题总结校领导在教师会上讲了以后,让我很快上报地区。1962年12月11日中共雁北地委宣传部将学校的这份报告批转全区,批文指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学校党组织和行政的中心任务,各学校党组织和行政领导同志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朔县师范的领导同志这样做了,我们希望所有学校的领导同志也都这样做。”

1963年12月,全省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我随校长参加。王中青副省长亲自主持这次会议,要求到会校长亲自汇报。接知后,我连夜起草了一份汇报材料,主要谈朔师面向农村和山区办学的做法和体会。校长汇报后,王省长给以充分肯定,要求全省推广朔师的经验。会后不久,《山西教育》中学版创刊,在重要位置刊登了这份汇报材料。《人民教育》杂志于1964年第2期以《面向农村和山区办好中等师范学校》为题予以转载。据我所知,这是山西师范教育首次进入教育报刊的最高园地。

1964年春酝酿应届毕业班进行教育实习时,学校提出要体现面向农村和山区的方向,进行必要的改革。让我起草了实习计划,并组织实施。8个班的326名学生编成了49个实习小组,分赴朔县和平鲁的42所农村小学实习,多在山区。各点实习生住在群众家,吃派饭,教学之余帮助群众下地劳动和干家务活,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一个多月的实习结束后,由我起草了总结报告。《山西教育》当年第9期全文发表了这份总结,题目为:《我校初步改革了教育实习工作》,并配发了实习生张博文、边桂莲,实习学校、朔县利民完小校长张庆等同志的文章。不久,省教育厅和《山西日报》5人联合调查组带着省委王大任副书记的批示来到学校,要进一步了解总结这次教育实习工作。调查组除在学校了解情况外,还深入实习点,采访了实习学校师生和农村干部群众,最后写成题目为《实习的硕果,珍贵的启示——记朔县师范今年的教育实习》的长篇通讯,于1964年12月2日以整版篇幅在《山西日报》第二版发表,署名省教育厅通讯组,本报记者李源,还配发了以《师范教育的一次革命性的实践》为题的社论。此版报道,展现了朔师当年的辉煌,在全省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这是迄今为止,《山西日报》关于师范教育最大版面的报道和首次发表的社论。

60年代初,我和同事曹安吉、樊溥发组成写作小组,共用笔名“文哨”。1964年夏,朔师青年教师郝家骝在一女童落水的危急时刻,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几经挣扎,将孩子救起,深深感动了附近群众。孩子家长赶到学校致谢。我便以“文哨”署名,写了《朔县师范教师郝家骝奋不顾身救儿童》一文,《山西教育》略加修改,于1965年第3期发表。郝家骝同志的动人事迹,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文化大革命”中,朔师和全国教育战线一样遭到了浩劫,教学工作受害尤深。复课以后,朔师领导急于探求搞好教学改革之路。1972年春,学校组织了8人考察团到北京、天津、湖南、上海等地的一些中学和师范进行考察,亲眼看到了京津和南方学校试探着拨乱反正,抓好教学的态势,深受启发。回校后由我起草了《关于北京、天津、湖南、上海等地教育改革的一些情况和经验的报告》。这篇报告犹如一团火种,点燃了学校抓好教学的热情,学校工作开启了新的局面。报告送到行署教育局,局领导高度重视。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时,点名让我去作了参观考察报告。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县教育局长和一些学校校长热烈讨论,好多同志表示要解除顾虑,解放思想,把教学工作抓上去。

1972年秋省里召开城市教育座谈会,我去参加。会议主持者透露了拨乱反正的信息,大胆地提出了搞好教学工作的要求。教育工作者翘首以盼的转折初现端倪。回校后我大力宣传会议精神,引起极大反响,老师们搞好教学的劲头很快就调动起来了,教学工作的制度也逐步完善起来。在大好形势下,我执笔写了两篇文章:一是《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上报了地区;二是《搞好教学改革》,寄给了报刊。后者《山西日报》于1972年12月14日予以发表。

在朔师学习和工作22年形成的教育思想和从业经验,成为我以后工作的重要基石。

调离朔师之后,我认真回顾、总结多年来从事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撰写了《略谈教导主任工作》、《怎样编制课程表》和《办好中等师范的几个问题》三篇文章。没有料到,文章发表后竟在省外引起了关注。辽宁省出版的《教育科研资料选编》一书,收集了数十篇文章,在“教导主任”和“课程表”两个专题中,分别以我那两篇文章领军,放在首位。《光明日报》的“教育报刊文萃”专栏,也撰文介绍了《怎样编制课程表》一作。

回首往事,我怀念在朔师工作、为朔师写作的日日夜夜,更祝愿今日的朔师在新形势下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简介:李尧,男,汉族,山西应县人,中共党员。1938年3月生,大专学历,副教授。1954—1957年在朔县师范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教师、团委书记、教导主任。1976年调到雁北地区教育局,1982年任副局长。1982年—1984年在山西省委党校学习,1984年9月至1989年4月任中共雁北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讲师团团长。1989年5月调任朔州市文教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1990年2月任朔州市副市长,1998年6月退休。多年来,发表教科文文论百余篇,出版的著作有《基础教育管见集》《兴学纪言》《异域纪行》《行年行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