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7681400000096

第96章 有梦依稀感恩母校

李献

有这样一句话:校园是不变的道具却上演着多彩的故事。

现在看来,这话也不完全正确。

前段时间,我专程去母校旧址看了一次。我发现道具在变:曾经书声琅琅的校区,寂静在荒草与砖石中,房屋有的已经倾圮,有的还顽强伫立,似乎等着我和如我一样的校友们来看望它……

然而,即使这样,静静漫步于校园,我还是能找到昨天的自己,甚至,我感觉像一名迟到的学生,这一迟到就是二十多年……

废旧的礼堂空空荡荡,尘土却并没有遮盖往事,邻班女生朗诵诗歌的声音依旧清晰在耳,上铺兄弟的唱歌的曲调依然嘹亮浑厚……

已然布满厚重灰尘的饭厅窗口,如同一双双温情的眼睛在与我相视,我伫立窗口,似乎闻到了当年学校特有的饭菜的香味,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学子又簇拥到这窗口,用一张张饭票打饭的情形……

部分教室已经坍塌,但长长的走廊依然如当年一样迎接我们的归来,书包、课本,乃至朴实的文具盒伴着我们的歌声、笑声、读书声,共同搭建着我人生中最坚实的舞台!

我们曾经的宿舍、永远的宿舍,有熟悉的鼾声清晰传来,月色下,青春的脸是那样恬静,在做着一个又一个不错的梦……那是我吗?那不是我吗?

寻找母校的过程中,始终有欢笑声从昨天传来。

因为年轻,所以,我们曾经那样畅快地笑过,包括一句不重要的话、一件并不生动的事,都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记得,当年我们对母校所在地“新安庄”有过一番猜谜式的想象。后来才知道:这里原名“米昔马庄”,是一个地方教堂所在地,而我们的校舍也是建在教堂的基础上,后来,教堂改为学校,“米昔马庄”也改为“新安庄”。

当年的我们,对于这段掌故并没有太多的文化感慨,倒是对“米昔马庄”这个名字颇感兴趣。有一位同学开玩笑说,这日本人就是坏啊,“米西”我们中国人的粮食,还要“米昔”我们的“马庄”……

这个笑话,我们百听不厌,而且总是化作笑声一片!

一切都变了,但一切都没变。

变的是景致,不变的是对母校的情怀。

在毕业之后,我最终选择在商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然而,我始终认为:母校的教育,给了我终身享用不尽的智慧和财富,而且是最宝贵的。

这里,是我开发智力的舞台,锻造情商的天地,修养德商的空间。所以,弹指二十多年间,感恩母校,成为我最深刻的情感底色。

作者简介:李献,男,1970年6月出生,朔城区福善庄乡西郡村人,大学学历。1987年7月—1991年7月在朔师167班学习。现任朔州市物资总公司建筑材料公司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