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全球网络供应链
因特网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商业方式,也改变了现有的供应链结构。它转换、削减、调换在传统销售、交易方面投资的实体资产,通过省略销售过程的中间商来压缩供应链的长度,创建了在电子化市场上运作的扩张性企业、联合制造业和跨部门集团;在贸易伙伴间进行实时数据存取、传递。
在网络上的企业都具有两重身份,既是客户又同时是供应商,它不仅是上网交易的一员,更重要的是它是构成该供应链的一个元素。在这种新的商业环境下,所有的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它们必须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同时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客户以更多的选择。同时,因特网和电子商务也将使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其关系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销售,更多的将是以服务的方式满足客户的需求来替代将产品卖给客户。越来越多的客户不仅以购买产品的方式来实现其需求,而是更看重未来应用的规划与实施、系统的运行维护等。本质上讲,他们需要的是某种效用或能力,而不是产品本身,这将极大地改变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
企业必须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客户的特殊要求,才能巩固其与客户的关系,这是一种长期的有偿服务,而不是产品时代的一次或多次性的购买。
在全球网络供应链中,企业的形态和边界将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运作将取代传统的电子订单,供应商与客户间信息交流层次的沟通与协调将是一种交互式的协同工作。此时,有可能会出现新的组织模式,即虚拟企业,也就是若干成员企业为共同获得某个市场机会的优势而组成的暂时的经营实体,机会一旦消失,虚拟企业即告解散。它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而是各成员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源动态组合而成的一种组织,是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是全球网络供应链资源整合的一种形式。
成员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其关键资源、核心能力,成员间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并且可以根据市场机会,借助全球网络供应链迅速实现企业资源的重组,创造出具有高弹性的竞争优势。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增强了市场竞争的理性,减少了由于盲目性导致稀缺资源的浪费,促进了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虚拟企业中,传统的企业隔离墙被打破,计算机网络是各成员企业获得市场机会信息,作出快速反应,并进行企业间相互联系、紧密合作的主要技术手段。虚拟企业是网络经济时代的一大创新。
一些新型的、有益于供应链的代理服务商将替代传统的经销商,并开展新兴业务,如交易代理、信息检索服务等。
4.根据供应链驱动力的来源划分
根据供应链驱动力的来源,传统的供应链运作模式通常被划分为推动式和拉动式两种。这种划分来自20世纪80年代的制造革命,从那时起,制造系统就被划分为推动式和拉动式两种类型。在最近的几年里,相当一部分公司开始实行这两种形式的混合形式:推拉式的供应链运作模式。
(1)推动式供应链
推动式供应链(Push Supply Chain)的运作一般是以制造企业的生产为中心,以制造商为驱动源点,通过尽可能提高运作效率,来降低单件产品成本而获得利润。推动式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产先于需求,处于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通过对历史数据的预测进行生产和存储决策。传统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基本上都采用了推动方式。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推动式供应链不断演化,赋予了推动式供应链新的内涵。
在推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制造企业一般根据自己的MRPⅡ/ERP计划管理系统,通过对下级用户的历次订单信息进行需求预测来安排其生产计划;再根据产品物料清单(Billof Material,BOM)将生产计划展开,计算物料需求,向供应商发出订货,购买原材料;然后从原料仓库领取物料,生产出产品;并将产品通过其分销渠道,如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逐级向供应链的下游推移,推至零售商,客户处于被动接受的末端。传统的供应链几乎都属于推动式的供应链,侧重于供应链的效率,强调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按基于预测的预先制订的计划运行。
1)传统模式下的推动式供应链
在传统模式下,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是基于下游企业的“订单”,“订单”是供应链中传递的唯一信息。信息的反馈也同样体现在“订单”上,顾客的实际需求将以“订单”的方式逐级反馈到供应链的各环节。
很显然,这种供应链模式的运作效率往往十分低下。
首先,由于“订单”是节点企业得到的唯一信息,而订单是逐级传递的,因此,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延迟,降低整个供应链提供产品的速度。
其次,由于每一节点企业的生产与库存决策都是在对其下游企业的需求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对最终客户需求进行预测,因此,随着信息往供应链上游的传递,“信息扭曲”越来越明显,需求波动的程度越来越大,造成所谓的“牛鞭效应”。
最后,需求波动逐级放大,最终导致各种资源的浪费、利用效率低下、库存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2)信息时代的推动式供应链
竞争的加剧、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顾客期望的提高等因素促使供应链不断发展和演进,处于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由过去相对独立的运作转变为以动态联盟的方式进行紧密合作,以便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实现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作。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则为各节点企业的紧密合作提供了经济、技术上的可能,使得供应链上的信息能在各环节得到充分共享。
信息时代的推动式供应链有别于传统推动式供应链的是:
①零售商通过POS系统采集客户所购商品的历史信息,并将该信息迅速传递到供应链各环节。这样顾客的历史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各环节都得到了充分共享,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分别对最终客户的需求进行预测,从而可以有效抑制“牛鞭效应”的产生。
②信息的充分共享消除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延迟现象,大大提高了整个供应链提供产品的速度。
③信息共享增强了整个供应链中数据的可得性与透明度,从而可以大幅度减少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大量库存。
(2)拉动式供应链
拉动式供应链(Pull Supply Chain)则是以消费端的客户需求为中心,以销售商为驱动源点,通过提高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协调一致性,来减少供应链上的库存积压,从而降低单件产品成本而获利。在拉动式供应链中,需求先于生产,其运作是从响应客户订单开始的,在执行时需求是确定并已知的。拉动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依据消费市场或消费者的当期实际需求,沿供应链向上游层层拉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在拉动式供应链中,生产和分销是由当期需求驱动的,驱动力直接来自最终顾客的当期需求。产品生产和交货是根据当期订单的实际顾客需求而不是基于历次订单预测需求进行协调的,这样生产和分销就能与真正的市场需求而不是预测需求进行协调。拉动式运作方式强调对市场的响应性,目的在于缩短订货提前期,按市场当期的实际需求拉动供应链运作。
拉动式供应链模式适合于需求不确定性很高、订货周期较短的产品市场环境。一般而言,主要的生产战略有按订单生产、按订单组装和按订单配置。如果按各个客户的单次订单交货,则较难实现运输和制造的规模经济效应。由于整个供应链信息和流程集成度较高,订货信息和订单执行信息交换迅速,可以按区域市场需求进行并单送货,也可以根据最终用户的需求实现定制化服务。
这种面向市场实际需求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对需求变动的反应能力较好,可以明显地减少产成品和零部件的库存量,实现供需协调,从而使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水平较低,使企业能够更快地跟踪,甚至是超前了解消费者和客户市场的需求,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定制化的生产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上的产品和资金流通的效率,减少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库存积压浪费,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拉动式供应链体现的是JIT理念,在理想的情况下,供应链上的库存为“零”,在实际情况下,库存也很少。因此,在该模式下,库存不是考虑的重点。实现拉动式供应链的关键是个节点企业的柔性和交付产品的速度。
(3)推拉式供应链
如上所述,推动式供应链的反应能力一般较差,库存水平较高并且库存过时的风险也较大,其订货提前期较长,服务水平较低,但对提前期长的产品支持较好,有较高的运输和制造的经济规模。拉动式供应链反应能力一般较好,库存水平较低并且库存过时的风险也较小,其订货提前期较短,服务水平较高,但相比较推动式供应链,拉动式供应链的运输和制造的经济规模难以实现。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变化及产品生命周期的日渐缩短,许多企业越来越关注拉动式供应链,并向这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生产方面的压力,如生产提前期长,使企业又不能完全实现拉动式供应链。正因如此,推拉式供应链应运而生。
在推拉式供应链运作模式中,供应链的某些层次,如上游的几层以推动的形式运作,而其余的层次采用拉动式模式。推动部分与拉动部分的接口处被称为“推拉边界”。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战略,应观察供应链的时间线,即从采购原料开始,到将订单货物送至顾客手中的一段时间。“推拉边界”必定在这条时间线的某个地方,在这个边界上,企业的运作策略会从推动式转换为拉动式运作模式。
推拉式供应链体现了延迟差异思想。在产品出现差异化之前(供应链的初级阶段),可采用推动式供应链,即按照预测进行生产和运送;而在产品出现差异化之后(供应链后期阶段)则采用拉动式供应链,即根据市场需求作出反应。
(4)不同类型供应链的比较
5.根据供应链功能划分
供应链的类型与其所支持的产品的市场特点关系密切,因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根据产品特点选择适当的类型。根据供应链的功能模式(物理功能和市场中介功能),可以把供应链划分为两种:有效性供应链(Efficient Supply Chain)和响应性供应链(Respon‐sive Supply Chain)。
(1)有效性供应链
有效客户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是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食品流通和零售行业为了紧跟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有效地作出反应来提高竞争力而采用的一种策略。它是一种完全以客户需求和满意度为驱动的管理方法,通过让零售商与供货商共享客户销售信息数据系统,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础来提高流通效率,其目的在于通过减少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降低销售成本,提高商品市场的适应能力。
有效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料转换功能,强调按部就班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进行采购、生产、存储和运输,最终完成将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使命。有效性供应链强调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整个运营模式更加强调成本概念,而不强调时间成本,不强调及时交货,甚至允许短暂的缺货,这些并不影响整体有效性供应链的运作。
(2)响应性供应链
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QR)是美国纺织与服装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加剧,企业要适应市场就必须建立自身敏捷性经营系统。快速响应是零售商与供应商密切合作的策略,他们之间通过共享POS信息,预测未来需求的发展变化,以便对消费者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具体操作上,要想实现QR,供应链上的各贸易伙伴需要使用EDI来加快信息的流动,并且对以前的业务活动进行重组,以缩短订货提前期,加速无纸化交易的实现,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
响应性供应链的运作过程突出的是供应链的市场整合功能,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即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将正确数量的正确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准确地满足每一个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在响应性供应链中,运营模式更加强调时间概念,要求紧抓整个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着重强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性,从而最终实现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时满足客户需求的核心目标。响应性供应链的运作可以在采购、生产、运输等环节较少地考虑成本,甚至采用奢侈的操作方式,而在销售环节从产品附加值中赚取大量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