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供应链管理
7733200000004

第4章 供应链管理基础(3)

(3)不同类型供应链的比较

有效性供应链和响应性供应链两种运作模式在核心目标、生产策略、库存策略、提前期以及供应商的选择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1.2供应链管理概述

1.2.1供应链管理产生的背景

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不断加速,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市场竞争也主要围绕新产品的竞争而展开。在这种形势下,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思考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思考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使管理思想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以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横向思维成为国际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热门话题的情形下形成的,它是物流理论的延伸。SCM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和一定的环境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SCM的产生背景。

1.“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弊端

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上看,企业出于管理和控制上的目的,对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其他企业一直采取投资自建、投资控股或兼并的“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管理模式,即某核心企业与其他企业是一种所有权关系。例如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方式至今仍在各级企业领导者头脑中占据主要位置,许多制造业企业拥有毛坯铸造、零件加工、装配、包装、运输、销售等一整套设备、管理模式、人员及组织机构。推行“纵向一体化”,其目的是为加强核心企业对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分销和运输全过程的控制,使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从而增加各个业务活动阶段的利润。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是有效的,但是,在高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下,“纵向一体化”则暴露出种种弊端:①增加企业投资负担,无论是自建、控股还是兼并,企业都必须付出巨大的投资,而日益频繁的经济波动使企业难以承受过重的投资和过长的建设周期带来的风险;②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使企业有限的资源消耗在众多的经营领域中,企业难以形成突出的核心优势;③对于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庞大的企业组织无法作出敏捷的响应;④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如果整个行业不景气,采用“纵向一体化”模式的企业不仅会在最终用户市场遭受损失,而且会在各个纵向发展的市场遭受损失。因此,“纵向一体化”战略已难以在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获得所期望的利润。

鉴于“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了这种经营模式,随之而来的是“横向一体化”思想的兴起,即把原来由企业自己生产的零部件外包出去,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于是就跟这些企业成了一种水平关系。“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

由于这一庞大网络上的相邻节点企业都是一种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因此称之为供应链。

为了使加盟供应链的企业都能受益,并且要使每个企业都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强对供应链的构成及运作研究,由此形成了SCM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

2.市场环境的巨大转变产生的问题

长期以来,市场供不应求,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相对稳定,所以企业中各组织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过去以供应商为主导的、静态的、简单的卖方市场环境变成了现在以顾客为主导的、动态的、复杂的买方市场环境。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指导下,采购、生产、销售职能部门没有形成“链”,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片面追求本部门利益。企业和各供应商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与集成,其后果会出现美国着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HauL.Lee教授所描述的需求变异加速放大现象,即当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和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逐级放大。到达最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顾客的需求信息已发生了很大的偏差。由于这种需求放大效应的影响,上游供应商往往维持比下游供应商更高的库存水平。显然,这种现象将会给企业造成产品库存积压严重、服务水平不高、产品成本过高及质量低劣等问题,这必然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必须考虑对传统供应链的改进来缩小需求信息的失真程度,增强企业的敏捷性和响应性。

3.采用MRPⅡ出现的难题

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合理利用资源、改善计划和压缩库存为目标的MRP、MRPⅡ逐渐应用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上。初期考虑MRP、MRPⅡ的企业大多处于市场对产品种类的变化要求不大、产品结构基本稳定的情况,企业间不强调密切的协作关系,只是遵循一套规范的市场运作程序。随着全球化供应链应用的展开,MRPⅡ在复杂的情况下不断显露出不足:①生产流程不合拍,不和谐,缺乏对生产流程之间依赖性的预见,零件或半成品不能同时到位;②出于安全生产设置的固定提前期,使制造商增加安全库存,弥补了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缺陷,还阻碍了生产周期的缩短,不利于柔性制造;③生产批量固定不变,造成经常性的过度生产;④只考虑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问题,一切优化工作均着眼于本企业的资源的最优应用。为了克服MRPⅡ的不足,企业急需一种新型的管理思路来取代MRPⅡ,这种新型的管理思路应以管理的基本职能——合作协调为主导思想,保证供应链的紧密衔接,强调多方协调性生产,追求各节点的零库存。在这种背景下,满足这种管理思路要求的SCM应运而生。

4.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与融合,特别是Internet在一系列技术突破支持下的广泛应用和日益完善,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已由纯科技领域向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各领域全面转变。这一转变直接对企业管理中的传统观念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冲击。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突破了原有的时间概念和空间界限,将原来的二维市场变为没有地理约束和空间限制的三维市场。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配送、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使订货、包装、保管、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在短时间迅速完成。一个全球性的电子工商业正在出现,跨企业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Intranet、Internet等新技术对传统的经营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实行计算机之间的商业数据交换后,数据交换的速度和可靠性会大幅度提高,成本降低,效益增加。这一切无疑有益于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而为SCM的提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1.2.2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概念最早于1982年提出。开思·奥立夫(KeithOliver)和麦考尔·威波尔(MichaelD.Webber)在《观察》杂志上发表《供应链管理:物流的更新战略》一文,首次提出了“供应链管理”。在1990年左右,学术界开始探讨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区别。由于供应链管理理论源于物流管理研究,其产生背景不可分割地与物流管理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经历了一个由传统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的演化过程。学术界和企业就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含义,至今仍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内涵是相同的,有的认为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延伸,有的认为供应链是一种企业业务的综合等。

事实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物流管理的概念密切相关,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解上,也有广义(即跨越组织间的界限,寻求综合的物流控制和管理)以及狭义(即企业内部的库存、运输管理)的区分,显然,广义的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是一致的。但是,目前流行的看法是供应链管理并不仅仅是物流管理,较之后者有更多机能,例如Copper、Lambert、Pagh认为供应链是物流管理范畴的扩展,它除了包含与物品实体运动相关的种种活动外,还包括组织间的协调活动和业务流程的整合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称之为供应链管理。比如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营销、研发、生产、物流及财务等不同的供应流程都需要统一起来。此外,为了提高市场的应对能力,还需要与外部的企业寻求合作,亦即由供应链构成的多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整合被看作是供应链管理。与他们的观点相类似,Handfield和Nichools将供应链定义为确保原材料到最终消费者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与物流和信息流相关的所有活动,而供应链管理则是为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供应链关系(Supply Chain Relations)基础上种种活动的整合。显然,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供应链的构成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由位于上游的供给阶段和下游的流通渠道中所有企业所组成的,供应链的活动包括信息系统的管理、采购采购、生产管理、订货管理、在库管理、顾客服务以及废弃物处理等。我们可能看出对于供应链管理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因此也就有了许多不同的称呼,如有效顾客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QR)、虚拟物流(VirtualLogistics,VL)或连续补充(Continuous Replenishment,CR)等。这些称呼虽然考虑的层次、角度不同,但都通过计划和控制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合作,实质上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集成了供应链和增值链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供应链管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综合以上定义,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第一,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和制造工厂经过仓库和配送中心到批发商和零售商以及商店。

第二,供应链管理的管理目的在于追求效率和整个系统的费用有效性;使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这个成本包括从运输和配送成本到库存成本。因此,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不在于简单地使运输成本达到最小或减少库存,而在于用系统方法来进行供应管理。

第三,因为供应链管理是围绕着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包括批发商和零售商)有效率地结合成一体这一问题来展开的,因此它包括公司许多层次上的活动,从战略层次到战术层次一直到作业层次。

1.2.3供应链管理的类型

供应链管理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主要根据供应链中主导企业进行划分。

根据供应链中主导企业的类型,供应链可以分为三种:以制造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以零售商或连锁超市为主导的供应链和以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为主导的供应链。

1.制造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

该模型是以核心企业为根节点的双向树状结构的网络系统,在核心制造企业与最终顾客、核心企业与原材料供商之间存在多层中间企业,在离核心企业越远的层次,中间企业数目越多。

2.以零售商或者连锁超市为主导的供应链

该模型网络呈单向树状结构,完全以消费者购买为驱动,提供的最终产品数量众多,并且与核心企业直接发生“供-需”关系的企业数量大。

3.以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为主导的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