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导的供应链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1)完全或主要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导的供应链模式
该模式可以说是最低级的一种。这种模式中,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业务基本上是物流,也提供很少的供应链整合方案,但这种整合方案是由于别的企业需要而为其专门设计的,是作为一种独立的产品出售的,而物流企业本身也未真正地参与到供应链中去,只是作为一个辅助者存在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主要是依靠物流方面的特色服务来赢得消费者,在消费者中建立起一定的品牌优势,从而形成消费者对这种物流产品需求的拉动力,最终使得制造企业或零售企业对其产生一种依赖性。因为消费者已经将这种物流服务作为产品比较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制造商要想赢得消费者必须依赖于这种服务,各种产品也只能通过这种服务建立起差异化。我们将这种主导模式称为被动的主导模式。
(2)既提供物流又提供供应链整合方案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导的供应链模式
在这种主导模式中,第三方物流公司不再处于被动的无意识地位,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借助于自己特色服务的核心地位优势去组织和管理整个供应链。但是该模式中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主要业务还是物流服务,也就是说,它所从事的供应链管理和组织主要是服务于物流活动的。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物流公司已经将供应链的整合方案与自身的物流优势结合起来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调配,将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交易费用,这样可能会削弱或抵消物流所带来的优势。这种模式是真正主导的开始。
(3)完全提供供应链整合方案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导的供应链模式
这种模式实际上也可以称为第四方物流公司主导的供应链模式,因为它所从事的主要是第四方物流的职能。但是由于这种公司是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转变而来的,而且这种模式的品牌也是以原来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品牌为基础的,所以仍称其为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导的供应链模式。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它凭借对物流领域的熟悉,再加上具有专业化组织和管理优势,最终能达到单一的第三方物流所达不到的结果。国内有名的第四方物流公司有传化物流基地等。
1.2.4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供应链理论作为一种兴起20多年的前沿理论,以巨大的现实效果使其思想理念及运作方法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供应链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哪个管理学者的专利,而是经济发展、环境变革及竞争升级等因素综合作用下自发的结果。供应链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很多其他理论的思想精髓及指导方法。与供应链理论密切相关的一些其他理论,也为供应链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
1.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2年在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时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由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售后服务等)组成的集合。在这些活动中,基本活动为企业创造和增加外部顾客所需要的价值,辅助活动支持目前和未来的基本增值活动。这些活动在公司的价值创造中相互联系,组成公司价值增值的链条,即为价值链。对企业的分析应该以价值链上的增值为主线,从价值的角度寻求企业的竞争优势。波特指出,虽然价值活动是构成竞争优势的基石,价值链并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集合,而是由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并且,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于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价值链体系中,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波特十分强调价值链上活动的整合与协同,这种整合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应该在企业之间进行。价值链理论认为,各种活动集成的程度对竞争优势起着关键的作用。协调一致的价值链,将支持企业在产业的激烈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利用内部扩展的协作而获胜,或者也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形成联盟来做到这一点。联盟包括与结盟伙伴相互协调或者共同分享价值链,这有利于拓展企业价值链的有效范围。价值链理论要求,消除整个流程价值链上不必要的不产生增值效应的中间环节,业务期活动之间要紧密衔接,保证物流和信息流的顺畅通过,以最大可能地获取流程的增值效应。
供应链理论流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价值链的提出,为供应链管理理论提供了理论佐证,证明了价值链与供应链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首先,两者都把企业的经营看作完整的链状体系结构。供应链比较倾向于外在表象环节流程,而价值链更多的是从企业经营本质价值增值与转移的视角去考察。因此,没有价值链理论作支撑,供应链就如同没有血肉的骨架。其次,供应链理论强化与延伸了价值链整合与协同的思想,并脱离企业边界的局限审视企业的竞争优势。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对外部供应商价值链的影响,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而可能是一种双赢的途径。供应链强化这种思想,并立足整个供应链上的价值提升来对供应链上价值环节进行整合。总之,价值链理论是从企业经营的本质上来审视运作环节与流程,为供应链理论的流程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也为供应链管理由职能管理走向流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2.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的概念最早由科斯在《企业的性质》(1937)中提出,用于讨论企业基本性质、专业化、交易方式选择与企业规模等一些基本问题。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企业的存在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企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扩张或收缩的内部组织的交易成本与公开市场的交易成本,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等于市场交易成本的时候,企业达到经济边界,实现规模均衡。科斯把交易费用分为谈判、制定和执行契约的时间和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搜寻成本(Search Cost)、讨价还价的成本(Bargaincost)、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所造成的其他成本。威廉姆森在科斯的基础上发展了交易费用理论。他把交易费用划分为事前交易费用(订阅契约、规定交易双方权责的费用)和事后交易费用(为解决契约本身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在《市场与等级结构》(1975)与《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1985)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理论的前提假设,指出存在交易费用的原因:首先是对合同人的行为假定。一方面,人并非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另一方面,人有机会主义倾向。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及机会主义倾向,导致契约的不完全性,从而产生交易成本。其次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与市场的不足。
市场是一个变量,使契约难以包罗万象;另外,市场上的交易者并不总是充足的,于是产生了搜寻成本,这些都是造成交易费用的原因。再次,交易的维度也会影响交易费用,如资产的专用性、交易次数、交易频率等。总之,交易费用理论研究了交易费用产生的机理、资源配置途径的选择、企业边界等问题,其核心就是用交易费用这一概念来解释现实经济现象、优化资源配置及如何节约交易成本,其研究范围及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与延伸。
从理论上看,交易费用理论为供应链理论提供了原始的理论佐证,而供应链理论又扩大和延伸了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供应链的产生、发展及巩固,是市场环境下“看不见的手”自然操控的结果,供应链的产生就其本质来说,如同企业的产生一样,也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在交易成本的自然支配下而形成的特殊体系,其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随着契约复杂性的提高,行业竞争的加剧,人们追求交易费用降低的驱动力也越来越强烈,市场与企业之间泾渭分明的经济边界已经不能使交易成本达到最优,供应链作为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的中间结构体系逐步被明晰和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产生了供应链理论。
3.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的观念虽然由来已久,但真正上升到一门学科和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其标志是贝塔朗菲于1945年完成的论着《关于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从理论生物学角度总结了人类系统思想,运用类比同构的思想方法,建立了开放系统的一般系统论,提出了生命现象的有组织性、有序性和目的性。系统的概念有很多的表述,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黄克安在《管理系统工程概论》中把系统定义为:“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或要素)按一定规律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一个组成部分(或要素)都具有独立的功能,按照一定的方式有规则地工作着,由此来实现给定的目标。”系统理论方法有三个基本原则,即整体性原则(系统理论方法的基本出发点)、综合性原则(系统方法的基本特征)、最优化原则(系统方法的核心)。系统工程理论即用系统的理论、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一门学科。总之,系统工程理论研究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各子系统之间必须保持整体性、一致性和有序性,并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节,在整体协调的前提下努力使输入最低,输出最大,系统运行得最优。
供应链理论协同最优的核心思想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供应链理论的建立就是为了使企业能够基于供应链的整体价值考虑,其导向乃是整体协同最优,而不是单个企业运行的局部最优。系统工程理论对供应链理论最大的影响就是为供应链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对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流程以至整个供应链的流程做整体的考虑,正视各个子系统的存在及其关联作用,把系统工程理论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的方法思想融入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以动态的视角提升供应链整体运行的效果,这都是供应链理论中的重要方法论。另外,系统工程理论还提供了一系列的定量决策方法和优化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清楚认识和掌握供应链的内在机制和一般规律,提高决策的科学度和质量。
1.3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在21世纪,全过程可视的实时管理和高效率动作将使供应链管理实现划时代的广泛应用。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形形色色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例如,福特汽车公司已经对核心供应商开通了内部互联网,因此他们可以得到关于福特工厂和仓库库存的实时信息,以便进行无间断供应。这种物流配合使供应商能将原材料准确送到,以至于装配线的座位安装工在打开板条箱时,生产的汽车也正好开到该工作位上。
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完全电子化供应链管理(e‐Supply Chain Management)应该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向。e‐Supply Chain Management将把企业、客户、供应商在全球范围内紧密地联系起来,及时地交换信息。快速、集成的信息流可以使e‐SupplyChainManagement中的每一实体及时响应实际的客户需求和相应调整实际的物流。
对于要实施e‐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企业来说,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使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的技术尚在发展阶段,这意味着还需要几年趋于成熟的时间。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也要经过渐进和不断改进的过程来利用电子商务所提供的各种机会。
1.3.1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到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与速度方面
越来越多的公司已认识到时间与速度是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现在对时间与速度的重视已扩大至其他领域,尤其是在供应链环境下,时间与速度已被看作提高整体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一个环节的拖沓往往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转。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它们之间物流、信息流的紧密连接,以达到对最终客户要求的反应快速、减少存货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2.质量方面
物流供应链管理涉及许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并确保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因为一个环节如运输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供应商备货的数量、分销商仓储的数量,最终影响用户对产品质量、时效性以及价格的评价。厂商们开始认识到,即使其产品在其他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一旦交付延迟或损坏,都是客户所不能接受的。劣质的物流业绩会毁灭产品在其他方面的出色表现。
3.资产生产率方面
另一个将改变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因素是货主越来越关心资产生产率。在改进资产生产率方面,一直很受重视的是存货水平的减少和存货周转的加快,因为存货所发生的费用是资产占用的重头部分,减少存货可以减少存货成本。固定设施如仓库的投资也是影响资产生产率的重要方面,通过减少存货和利用公共仓库而减少自有仓库已成为明显的趋势。与此类似的还有减少自有运输工具增加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