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读 管理是在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仅有维持是不够的,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这即是创新管理。
所谓创新是指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创新的基本类型和主要内容,重点掌握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创新意识。
第一节 创新概述
一、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管理的永恒主题。“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来的。他在1912年出版的着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阐述了“创新”的含义,指出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具体来说,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
(1)引进一种新产品,即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一种新功能。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制造部门中未曾采用过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并不需要建立在新的科学发现基础之上,可以是商业上处理产品的一种新的方式。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就是使产品进入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熊彼特所指出的创新的五个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含义。他所说的采用一种新产品,不是开发一种新产品,而是向消费者推销一种他们尚不熟悉的产品的方式方法的运用过程;他所提到的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不是建立在新的科学发现之上的方法,而是新的商业处理方式;他所指出的开辟一个新市场、寻求新的原材料供给来源、创造新的组织形式等均可以理解成资源配置的新方式。可见,熊彼特所提出的创新概念,其含义是相当广泛的。凡是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都是创新,但创新并不一定是全新的东西,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出现或以新的方式结合,只要这种新组合能够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都包含在熊彼特所定义的创新范畴之内。
创新的最主要特点是新颖性和具有价值性。新颖性包括三个层次:世界新颖性或绝对新颖性;局部新颖性;主观新颖性,即只是对创造者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具有价值这个特点与新颖性密切相关,世界新颖性的价值层次最高,局部新颖性次之,主观新颖性更次之。
二、创新的基本类型
创新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对创新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创新,采取不同的创新方法和手段,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创新活动。由于创新主体所在的行业、规模、环境及创新能力不同,创新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一)按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可以把创新分为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技术系统变革和技术经济范式变更
从创新的一般定义看,创新主要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指对原有事物的改变;二是指新事物的引入。据此,创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着重于对原有事物的改进,另一类着眼于新事物的形成。
1.渐进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是指渐进的、连续的小创新。这些创新常出自直接从事生产的工程师、工人、用户之手。渐进性创新所涉及的变化都是建立在现有技术和生产能力之上的变化和用于现有市场和顾客的变化。通常情况下,渐进性创新对产品成本、可靠性和其他性能都有显着的影响。虽然每个渐进的创新所带来的变化是小的,但它的重要性不可低估。这是因为:一是许多大创新需要有与它相应的若干小创新辅助才能发挥作用,如计算机是一项重大创新,但离开软件的不断升级换代这些小创新,计算机就不可能普及得那么快。二是一些创新虽然从规模、科学突破上较小,但却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三是渐进创新的累积效果常常促使创新发生连锁反应,如由火柴盒、包装箱发展起来的集装箱、由收音机发展起来的组合音响等,都是渐进创新的结果。
2.根本性创新。
根本性创新是指在观念上和结果上有根本突破性的创新,通常是指企业首次向市场引入的、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产品或技术。它一般是研究开发部门精心研究的结果,常伴有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组织创新的连锁反应。这类创新要求全新的技能、工艺,以及贯穿整个企业的新的组织方式。根本性创新不仅会造成现有技术和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过时,而且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使竞争的性质和竞争格局发生改变。
根本性创新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对企业系统的局部变革,如生产工艺、操作方法的改进等。它既可能形成新的学科理论,也可熊产生新的管理方法。二是对企业系统的整体变革。其特征是波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系统,形成了有关联的创新簇群,并因此形成全新的管理模式。三是超企业系统的社会变革。即企业通过创新成果的扩散影响或改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和条件。
3.技术系统变革。
这种创新将产生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影响经济的几个部门,并伴随新兴产业的出现。这种创新不但有根本性的创新、渐进性的创新,而且有技术上有关联的创新群的出现。
4.技术经济范式变更。
这种创新既伴随着许多根本性的创新群,又包含许多技术系统变革的创新。例如,蒸汽机、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就属于这种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创造新的产品,而且创造新的产业门类,几乎影响到经济的每一个部门,并改变人们的常识。
(二)按创新的组织方式,可以把创新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依靠自身力量所进行的创新。在自主创新中,知识、技术或制度等方面的关键性突破是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的,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就其运作机制而言,自主创新或者源于所要解决问题的特殊性,或者旨在追求知识、技术或市场方面的率先性。一般来说,自主创新所具有的率先性不仅能为创新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确立优势地位提供前提,而且还能给创新企业带来大量的渐进创新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创新簇群。在各种创新活动中,自主创新最具有主动性和专有性,但这种主动性和专有性是以企业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条件的,也是以独立承担创新风险为代价的。因此,自主创新也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创新。自主创新主要适用于风险型及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据美国学者马奎斯对美国企业500个小型创新的调查,自主创新的比例在产品创新中占80%,在元件创新中占84%,在工艺创新中占65%。”
2.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创新利益的诱导之下,通过合法方式学习、模仿别人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显然,模仿创新不是照抄照搬性的原样仿造,而是在保持原样的前提下有所发展、有所改善。一般来说,模仿创新是一种跟随性的被动创新。但模仿创新对模仿对象的选择,往往以率先创新的成功企业为基础,这样模仿创新就具有较低的风险,而且可以吸取率先创新成功者的经验和教训,因而模仿创新常常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企业之间所进行的联合创新行为。它通常是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双方相互信任,在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因此,合作创新不但可以使创新资源组合趋于优化,缩短创新时间,减少创新的不确定性,扩大创新空间,而且能够分解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通过合作创新,还往往可以使具有激烈竞争关系和利益冲突的企业联合起来,使合作各方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合作创新已成为非常重要并日渐趋于普遍的一种创新方式。合作创新的主要形式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企业、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等。
(三)按创新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创新分为主动创新和被动创新
1.主动创新。
主动创新是指企业受到激励而产生的主动创新行为,表现为“我要创新”。主动创新在创新时间上领先、在创新成果上领先、在创新的持续性上领先。企业从事主动创新的前提是企业家看到或寻找到潜在的市场机会或发现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企业主动创新的支持力量来源于企业强烈的创新倾向,创新所需的知识积累和人才、资金、信息。从事主动创新的企业在创新方式上可以多样化,既可以自主创新,也可以是模仿创新。
主动创新的企业有三种类型:一是突破型。企业始终致力于开发同行业中的全新产品或用新产品打入新的行业。这类企业多为各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企业或着名企业。
二是依存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技术的更新换代,依赖于技术领先,没有这些变化企业难以生存。在新兴产业和竞争性产业中,这类企业较多。三是超越竞争型。
这类企业旨在通过创新提高竞争力,使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低于自己的竞争力。超越竞争表现在企业战胜竞争对手的意图强烈。那些由弱变强的企业都是超越竞争的企业。
2.被动创新。
被动创新是指企业迫于外在压力,在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时所从事的创新。被动创新不会成为率先创新者,其最佳境界是成为创新追随者。被动创新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采用守成战略或缺乏创新意识的企业从事的是被动创新。被动创新对企业发展是谋利之举,它也许对企业业绩无大的改观,但却能起到对业绩的维持作用。被动创新的企业属竞争适应型企业,其创新目标在于适应市场变化,不思创造新市场,满足于保护市场份额和竞争地位。
三、创新的主要内容
创新的内容主要有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环境创新。
(一)目标创新
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的,特定的环境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产品。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要求企业的生产方向、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新的经济背景中,企业的目标必须调整为:“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获取利润。”至于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的经营目标,则更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整合,每一次调整都是一种创新。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企业中出现的大量创新活动是有关技术方面的,因此,有人甚至把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创新的同义语。技术水平是反映企业经营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进步的方面,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内容将在本章第二节详细阐述。
(三)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主要是从技术角度分析了人、机、料各种结合方式的改进和更新,而制度创新则需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
1.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它规定了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利益和责任。
不同时期,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中,生产资料是企业生产的首要因素,因此,产权制度主要指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目前存在两大生产资料所有制:私有制和公有制(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共有制”),这两种所有制在实践中都不是纯粹的。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也许应朝向寻求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所有”的最适度组合的方向发展。
2.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
它表明企业的经营方式,确定谁是经营者,谁来行使企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谁来确定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内容、生产形式,谁来保证企业生产资料的完整性及其增值,谁来向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负责以及负何种责任。经营制度的创新应是不断寻求企业生产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
3.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包括对材料、设备、人员及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取得和使用规定。
在管理制度的众多内容中,分配制度是极重要的内容之一。分配制度涉及如何正确地衡量成员对组织的贡献并在此基础上如何提供足以维持这种贡献的报酬。由于劳动者是企业诸要素利用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供合理的报酬以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对企业的经营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分配制度的创新在于不断地追求和实现报酬与贡献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