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一般来说,一定的产权制度决定相应的经营制度。但是,在产权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具体的经营方式可以不断进行调整;同样,在经营制度不变时,具体的管理规则和方法也可以不断改进。而管理制度的改进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要求经营制度作相应的调整;经营制度的不断调整,则必然会引起产权制度的革命。因此,反过来,管理制度的变化会反作用于经营制度;经营制度的变化会反作用于产权制度。
企业制度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使组织成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组织创新
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既要求具有符合企业及其环境特点的运行制度,又要求具有与之相应的运行载体,即合理的组织形式。因此,企业制度创新必然要求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
从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系统是由不同的成员担任的不同职务和岗位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可以从结构和机构这两个不同层次去考察。所谓机构是指企业在构建组织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将那些类似的或为实现同一目标有密切关系的职务或岗位归并到一起,形成不同的管理部门。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横向分工问题,即把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管理活动分成不同部门的任务;而结构则与各管理部门之间,特别是与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关,它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纵向分工问题,即所谓的集权和分权(管理权力的集中或分散)问题。不同的机构设置,要求不同的结构形式;组织机构完全相同,但机构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也会形成不同的结构形式。
由于机构设置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企业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随着经营活动的变化,也要求组织的机构和结构不断调整。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的努力,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五)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一种有目的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管理者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采用的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协调范式,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率和效益目标实现的过程。
管理创新的内容将在本章第三节详细阐述。
(六)环境创新
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土壤,同时也制约着企业的经营。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单纯地去适应,而是在适应的同时去改造、去引导甚至去创造。环境创新不是指企业为适应外界变化而调整内部结构或活动,而是指通过企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变化。例如,通过企业的公关活动,影响社区政府政策的制定;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等等。就企业来说,环境创新的主要内容是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主要是指通过企业的活动去引导消费,创造需求。成功的企业经营不仅要适应消费者已经意识到的市场需求,而且要去开发和满足消费者自己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的需求。新产品的开发往往被认为是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主要途径。其实,市场创新的更多内容是通过企业的营销活动来进行的,即在产品的材料、结构、性能不变的前提下,或通过市场的物理转移,或通过揭示产品新的使用价值,来寻找新用户,或通过广告宣传等促销工作来赋予产品以一定的心理使用价值,影响人们对某种消费行为的社会评价,从而诱发和强化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增加产品的销售量。
第二节 技术创新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想保持技术上的先进性,必须不断地实行技术创新。
因此,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对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一)技术创新的定义
熊彼特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是一种生产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新的组合;引进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工艺过程;开辟新的市场;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给来源;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可以简单定义为一项新构思从研究开发一直到市场价值实现全过程的活动。通俗地说,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过程。
(二)技术创新的主要类型
由于企业所处行业、技术水平、规模、发展环境及企业体制等呈现无限的多样性,企业技术创新技术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技术创新的类型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1)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指企业在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对其自身生产或经营的产品所从事的改进、提高或发明的创新活动。它可分为重要创新和渐进创新两类。一般说来,重要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渐进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有小有大,但前者往往比较难以实现,投入也大,后者较易做到。
(2)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近些年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兴起的结果,它既包括新构思、新设想转变成新的或者改进的服务,又包括改变现有的组织机构推出新的服务。目前兴起的网络服务是服务创新的成功例证。由于服务创新投入较小,而且市场需求变化快,因而是最适合企业特点的技术创新类型之一。
(3)工艺创新。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从而改进现有产品的生产或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由于工艺创新对开发新产品、改进原有产品及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产品创新。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工艺创新是渐进的,投入大小和难度都比较适合企业的特点,因而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产品(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之间常常互相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并与企业的直接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因而具有较大的普遍性,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
(三)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性
技术的应用及创新对企业至关重要,而技术的创新更加关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哪个企业的技术停滞不前、不求创新,那就意味着这家企业给自己判了死刑。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无论企业有多老,产品必须年轻,必须与时俱进。一个企业能够成为“剩者”已经不容易,而这个“剩者”还能做到长盛不衰就更难得。企业做久了容易做出定式,容易墨守成规。很多企业之所以由盛而衰,都是没能从企业过去的成功中走出来,背负了成功的包袱。时代变了,而自己没有跟着变,最终将被淘汰。微软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创新、再创新。尽管人们无法忍受Windows 居高不下的价格,尽管人们指责微软每次借版本更新的时机提升产品的价格,可还是抵挡不住WindowsXP的诱惑进而“喜新厌旧”舍弃Windows98,有时花费的代价还不仅仅是一套WindowsXP系统的价钱,甚至为此还要淘汰掉手中的“奔Ⅲ”计算机,否则,无论如何也体验不了WindowsXP的先进性和新增加的功能。如果微软不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不继续更新Windows 版本,或许早就死掉了,当年最受追宠的Windows95如今还会有人“买单”吗?比尔·盖茨总是“心惊胆战”地自称微软只有18个月的“寿命”。
正是由于一直坚持打破常规,才使得微软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计算机软件公司和最有价值的企业,涉足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工具、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等许多领域。其软件产品层出不穷,以数十种语言版本畅销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其业务机构遍及全球,员工总数达36000多人。在自身迅猛成长的同时,微软更时刻推动着全球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和策略
(一)技术创新的模式
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
1.自主创新模式。
这是指创新主体以自身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获取商业利益的创新活动。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通常率先者只能有-家,其他都只能是跟随者。自主创新有时也用来表示一国的创新特征,与技术引进相对,仅指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和实现创新过程的活动。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如美国英特尔公司的计算机微处理器、我国北大方正的中文电子出版系统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创新模式的本质特点。
另外,技术创新后续过程也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能力支持实现的。
自主创新作为率先创新,具有一系列优点:一是有利于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某项产品或工艺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行业的发展,从而赢得竞争优势;二是在一些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往往能引致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带动一批新产品的诞生,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如美国杜邦公司通过在人造橡胶、化学纤维、塑料三大合成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牢牢控制了世界化工原料市场;三是有利于创新企业更早积累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得产品成本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经验;四是自主创新产品初期都处于完全独占性垄断地位,有利于企业较早建立原料供应网络和牢固的销售渠道,获得超额利润。
自主创新模式也有自身的缺点:一是需要巨额的投入。不仅要投巨资于研究与开发,还必须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队伍,具备一流的研发水平。如微软公司一年的研发投入就相当于我国一年的科技经费。二是高风险性。自主研究开发的成功率相当低,在美国,基础性研究的成功率仅为5%,在应用研究中有50%能获得技术上的成功,30%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只有12%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三是时间长,不确定性大。
四是市场开发难度大、资金投入多、时滞性强,市场开发投入收益较易被跟随者无偿占有。五是在一些法律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地方,自主创新成果有可能面临被侵犯的危险,“搭便车”现象难以避免。因此,自主创新模式主要适用于少数实力超群的大型跨国公司。
2.模仿创新模式。
它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模仿创新是各国企业普遍采用的创新行为,日本是模仿创新最成功的典范,日本松下公司、三洋电机等都依靠模仿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功。综观世界各国,当今市场领袖大多并非原来的率先创新者,更多的恰恰是模仿创新者。模仿创新并非简单抄袭,而是站在他人肩膀上,投入一定研发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开发,特别是工艺和市场化研究开发。因此,模仿创新往往具有低投入、低风险、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其在产品成本和性能上也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成功率更高,耗时更短。模仿创新模式的主要缺点是被动性,在技术开发方面缺乏超前性,当新的自主创新高潮到来时,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如日本企业在信息技术革命中就处于从属的地位;另外,模仿创新往往还会受到率先创新者技术壁垒、市场壁垒的制约,有时还面临法律、制度方面的障碍,如专利保护制度就被率先创新者利用,作为阻碍模仿创新的手段。
3.合作创新模式。
它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做法。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技术领域,以合作进行研究开发为主。由于全球技术创新的加快和技术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技术问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日益突出,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越来越困难。因此,利用外部力量和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已成为技术创新日益重要的趋势。合作创新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的组合,缩短创新周期,分摊创新成本,分散创新风险。合作创新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企业不能独占创新成果,获取绝对垄断优势。
由此可见,以上三种创新模式各有优缺点,采用不同模式需要有不同的条件和要求。当然,上述三种模式也不是完全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的。首先,具有不同实力和研发水平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创新模式,少数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在某些有优势的领域选择自主创新,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则适宜选择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其次,从时间上看,模仿创新往往是自主创新必经的过渡阶段,一个新建企业只有通过模仿创新才能逐步积累自己的技术、资金实力、管理经验和人才队伍,为进行自主创新创造条件。在一批这样有实力的大企业崛起之前,发展中国家过早地提出以自主创新为主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做到的。最后,即使是一些大跨国公司,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对不同产品、不同技术领域,也可以同时分别采取三种不同的模式,扬长避短,改善创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