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努力提高管理系统的效率。
管理的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而提高管理系统的效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有几种提高效率的方法是需要管理者注意的:①遇事首先坚持三个“能不能”原则,即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与别的工作合并、能不能用更简便的方法完成它。②实行工作ABC分类法,A类事务着重处理,B类事务派他人完成,C类事务可暂缓。③科学地确定可供检测的工作效率标准;用精湛的指导艺术代替纯物质刺激;按职位等级区分工作效率,严格、明确地考核,使处于不同能级的员工都充分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效率;坚持定期分析工作效率,以期不断改进并始终维持高效率;建立必要的增援机动部门,集中多余人员,控制“排队”式工作时间的浪费。④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工作内激励和工作外激励有机结合起来。
4.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企业只满足于现状,故步自封,而不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其结果只会被淘汰。现代化的企业应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发展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新品种、高质量、低成本迎接新的挑战,从技术、市场、产品、人才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以不断获得企业发展的动力,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总之,现代管理要求在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系统的最佳管理效益,这正是管理效益原理的实质和核心内容,也是它的典型特征之所在。
七、信息原理
古代的飞鸽传书,各种会议以及决策,都是从信息共享开始,实施执行,然后到信息共享结束。信息作为组织的一种重要资源,是现代管理的依据和基础,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实践表明,企业要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善于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这就是管理的信息原理。
(一)信息的概念
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符号,信息的使用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活动。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逐渐创造了语言和文字,成为信息符号的两种基本形式。信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对信息所下的定义是:“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有些学者对信息的含义作了狭义和广义的划分。“狭义地理解,信息就是一种消息、资料或数据。广义地理解,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是物质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与特点的表现形式”。
信息具有事实性、等级性、可压缩性、扩散性、传输性、共享性、储存性、处理性等一般属性。
(二)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是管理工作的基础。信息是预测的基础,信息是决策的前提,信息是协调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信息是组织的重要资源。在现代社会,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信息作为一种资源的重要性。因为具有了准确、灵敏、及时、有效的信息,才能了解并掌握其他资源的情况和动态,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获得这些资源。同时通过信息的指挥和控制作用,使企业能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高的生产率、低的成本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效益。
(三)管理信息的特征
有效的管理要求对与企业经营及其环境状况有关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正确的处理和及时的利用。从广义上说,凡能表述客观事物,帮助人类相互沟通的所有符号,比如文字、语言、数据、图表、音像、手势等,均可成为信息。我们把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这部分信息称为管理信息。管理信息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价值的不确定性。
管理信息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经营中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其内容应该是相对确定的,但是,这些信息的意义在于它们对人们的启示,利用其能够得到利益,亦即信息的有用性或其价值则是不确定的。
管理信息价值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信息在不同时间的有用性是不同的;②同一信息在不同地区的有用性是不同的;③同一信息对不同企业的有用性是不一样的;④信息价值的不确定性往往与使用者的数量有关。
2.内容的可干扰性。
任何管理信息,只有被利用才能实现其有用性,而利用的前提是感知信息的存在,认识信息的价值,并将其传送给适当的管理部门和人员。管理信息内容的客观性在被感知、认识和传送的过程中可能受到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来自其他信息的存在。
任何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中,反映客观事物的信息亦然。不论是在企业外部的经营环境中,还是在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事、物和人,不断产生大量的信息。人们在感知其中某些信息的价值时,必然会受到同时存在或出现的其他信息的干扰。比如,在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某种产品需求量下降的信息,可能被简单地认为是购买力普遍下降的一般结果,而实质可能是在这种下降的背后隐藏着消费偏好转移的深层因素。
其他信息的存在不是人们认识信息的唯一干扰源。信息的内容在传递过程中可能还会受到人们的态度和能力的扭曲,因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认识去发现信息和传递信息。对于那些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人们通常能敏锐地观察到其存在,并在传递过程中强调甚至夸大其重要性;而对那些不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则可能漠视其存在,或在传播过程中降低其重要性。因此,原始信息的许多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可能逐渐减弱,直至湮灭,而原来并不存在的另一些内容,则会因传递或接受者的需要而不断加入,从而使信息失去其客观性,管理者最终使用的可能是在传播过程中已经失真的信息。
3.形式和内容的更替性。
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符号,管理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客观世界本身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相关要素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态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经营及其环境会不断呈现出新的状态,如市场供求的数量和价格水平、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竞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内部的资金拥有情况、原料库存或生产进度等等,所有这些都在不断变化,从而不断生成并传送出大量新的信息。
信息数量的累积,内容和形式的不断更替,对企业及时、正确地发现和利用信息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四)管理信息系统
1.现代化管理系统必须具有信息系统的功能。
管理实践表明,要提高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检索,对信息的传递加以计划,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适当和经济地提供给组织的各级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这是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仅靠人工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已不能满足组织对信息的需求。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完成这一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2.计算机是处理信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最早是由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着名教授Glodon B.Davis于1985年提出的。“它是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机器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或组织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全面地说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从一般的数据处理走向决策支持。国内的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学者给管理信息系统下了一个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行为,帮助企业实现规划目标”。这个定义强调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性质,强调了计算机只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工具。它说明管理信息系统不只是一个技术系统,而是把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因而它是一个管理系统、社会系统,具有开放性、随机性、动态性以及历史局限性等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科学,到目前为止这门学科还很不完善。它引用其他科学的概念,形成一个综合的、多元的学科。这些基本学科主要包括管理学、系统学、运筹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形成信息收集和加工的方法,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织的系统。有人通俗地简化描述管理信息系统的三要素: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管理学的基本方法
一、管理方法概述
(一)管理方法的概念和分类
管理方法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功效和实现管理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和。管理原理必须通过管理方法才能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
管理方法是管理理论、原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化、实际化,是管理原理指导管理活动的必要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贯穿于管理活动整个过程中,其正确性、系统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和制约管理行为的有效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管理方法也是发展和变化的,呈现多样性,但管理方法又是管理原理的具体延伸,又呈现稳定性。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管理对象的范围分类,可分为宏观管理方法(如国民经济管理)、中观管理方法(如部门、地区经济管理)和微观管理方法(如企业管理)三类。
2.按管理方法的精确程度分类,可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类。
定性方法是指对事件、业务的特性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判断,制定相应对策和措施的管理方法。定量方法是指对事件、业务作尽可能精确的数量描述,并通过数量分析,制定相应对策和管理方法。科学愈发展,定量分析的作用愈广泛,因此,在管理中应当充分重视定量方法的运用。
3.按管理方法的作用分类,可分为生产力组织方法、生产关系调节方法和上层建筑调整方法三类。
生产力组织方法是指采用技术定额、生产流水线设计、生产力布局等方法,将生产力的诸因素科学地结合起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关系调节方法是指采用财务包干、经济核算制、产品定价等方法,调节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促使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上层建筑调整方法是指采用思想教育、民主管理、立法、司法等方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4.按管理者的决策方式分类,可分为专制方法、民主方法、民主集中制方法三类。
专制方法是指从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出发,实行独断决策,不接受群众的建议和监督,强迫下属组织及其成员执行命令的管理方法。民主方法是指从整体利益出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组织全体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并在执行中接受群众监督的管理方法。
民主集中制方法是指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决策,授权给主管人员去贯彻执行的管理方法。社会主义管理不应采取专制方法,而采取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既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要有集中统一的领导。
5.按管理信息沟通的特征分类,可分为权威性沟通管理方法、利益性沟通管理方法和真理性沟通管理方法三类。
权威性沟通是指通过令行禁止的方式沟通信息,以强制性权威进行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行政方法和法律方法等。利益性沟通是指根据利益原则沟通信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进行管理的方法,主要有经济方法和咨询方法等。真理性沟通是指通过信息内容的真理性进行沟通,使受信人自觉地按照发信人的意向行动的管理方法,主要有教育方法和数学方法等。
6.按管理方法的层次和适用程度分类,可分为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三类。
哲学方法规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并指导人们如何观察和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观察事物、处理问题最根本的方法。管理中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动态法、平衡法、系统论方法等,都是属于哲学中认识范畴的方法。一般的管理方法是在哲学方法指导下产生的,它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通用性。通常管理中运用的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数学方法等,都是一般方法。具体方法是指解决各种问题的具体方法,它处于管理方法体系中的最低层次,是直接作用于管理对象上的方法和措施,只能针对某一问题采用,如劳动、物资、销售等方面的具体管理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