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脱险》的价值还体现在它也是乌里、德菲奈斯、布尔维尔三人组合的最后一次合作。1970年9月23日,布尔维尔因多发性骨髓瘤去世。1971年,乌里为德菲奈斯拍摄了《疯狂的贵族》,原本为布尔维尔所准备的仆人一角只得由伊夫·蒙当取代。1973年,在为布尔维尔追颁荣誉勋章的大会上,德菲奈斯发表了一篇满怀深情的致词,追忆自己的好友和工作伙伴。10年之后,德菲奈斯也永远地离开了深爱着他的全球影迷。
这部电影的法文片名La Grande V adrouille 的意思是“(兜)大圈子”,暗喻片中人物在一路躲避德军追捕的情节。中文名翻译得很不错,如果直译就会少了许多喜剧效果。同时,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老艺术家们对影片台词作了精彩的二次创作,这部影片的中译本也可视为我国译配电影中的佳作。本片深受广大中国影迷,特别是受译制片影迷的喜爱。
二、配音赏析
喜剧是单纯的。本片是一个群像式的喜剧作品。众多配音演员参与配音制作,多数非主演台词并不多。这也是尚华和于鼎的代表作,没有他们的出色表演,也就没有这部影片的成功。观看《虎口脱险》看到开心处,观众是真的开心,简简单单地笑。战争,始终只是它的一个背景。
尚华把自己的单纯的个性特点融入人物中,在他的声音里只有一个人,只有一个斯塔尼斯拉斯·拉弗,我们的指挥家。在这里,我们完全忘记了他本人以及他曾经塑造的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只剩下这个神经质又滑稽可爱的指挥家。
指挥的性格从他一亮相就表现出来了,开始时那么激动地说:“谢谢,谢谢”,乐团的人们都很兴奋,气氛挺好的。可一转眼,他又挑了一大堆毛病,“说是很好,其实很糟!”到底好,还是不好?全体莫名。
斯塔尼斯拉斯:谢谢,你们奏得很好,奏得很好!啊,我,我没什么,我没什么。啊,你你你,你拉得不错,你还可以,就是说,还凑合。就是你,我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你不停地说话,老不集中,你要全神贯注!啊?这个作品要按我个人的理解,奏得还不够奔放,还不够慷慨激昂,要慷慨激昂!梆……铛。现在,见鬼,呢呢呢……就像温吞水,好像不错,其实很糟,很糟!回到17小节,好,再来!
回到工作室,摘下假发放到支架上,转身要走时,又看了一眼,用手指关节给了假发一个“爆栗”,又忙捂自己的头——我会不会疼?这指挥,真的很神经质呢。尚华的配音,正是抓住并表现出了指挥的神经质。语言节奏快,情绪转变快速而夸张。紧张时容易说走嘴,所以真话总不小心溜出来。
“我也不说,打死你我也不说。”
“上校先生,我想拖时间。我不是想拖时间。”尚华从一开始就找到了指挥的旋律,他的声音一直很自然,因为这是指挥的性格使然,环境影响到他了,他自己像是也没有察觉,观众当然也沉入其中。连剧中的人物,受了他的感染也没察觉。
油漆匠出身在社会底层,苦惯了,虽然历险,他相对平静,或者说正常些。
但是,经不住和指挥打交道长了,他有时也发神经质:“我不要圆刷子,要扁刷子。”“还要油漆。”
不仅法国人,德国人也一样受他的影响。上校终于抓到他了,很得意:“指挥先生,这回指挥棒在我手里,你跟着指挥棒转吧。”结果呢?“一会儿咳嗽一会儿吐痰,一会儿咳嗽一会儿吐痰。”他被两人弄得时哭时笑,最后话都说不利索了:“你们,你们俩把我当傻瓜了。”
指挥家是个自私、刻薄、性子急躁、爱占小便宜、爱欺负老实人,小毛病一大堆的人,可是观众在看的时候却不会讨厌他,只觉着他是如此可爱。他的每一次发火,每一次耍小心眼都是这么明明白白。他欺负油漆匠不是有预谋的,不是自视自己身份地位比他高而做,纯粹就像是幼儿园的小男孩在欺负小朋友一样。占人便宜占得理直气壮,刻薄别人又不想后果,两个人一路吵吵闹闹,才翻脸没两秒,就又和好了,之前的事像是没发生过。尚华把这个指挥的语言节奏和语气掌握得非常好,而于鼎也把油漆匠的粘粘糊糊、胆小怕事,忠厚老实配得非常贴合。这是指挥和油漆匠公路上赶路一段:
指挥:“你等等我呀。”
油漆匠:“快走吧。”
“我脚肿了。”
“脚肿了,真想得出来,哎,他们走远了,哎。”
“别催命了,我的脚肿了。”
“接着走吧,斯坦尼斯拉斯。”
“哦。我说过别毛手毛脚的,拉我一把。”
“你想得好,我可不跟你的指挥棒转。”
“亲爱的,我是说过你和我不一样,老实说我跟你的的确确是不一样,拉我一把。”
“你的脸皮可真厚。”
“放文明点,你放文明点。”
“你穿的那双礼服鞋不好走路。”
“既然你这么诚恳,我同意。”
“什么?”
“把鞋换给我。”
“你穿多大的鞋?”
“和你一样。”
“哦,这下轻松多了,拉?拉?拉。”
“我说你等等我呀,我这双鞋还认生呢。”
“快走,快走呀,哦鬼子,快下去,下去。”
“我说,多亏你的脑子快。”
山上,逃命中,油漆匠走不动了,指挥来安慰。这一段一反前面两人的关系状态,油漆匠以沮丧的情绪发泄占上风,一向欺负人的指挥在好言相劝,于鼎的声音透着疲惫、无助、耍赖,甚至撒娇,尚华这下倒变得耐心、温和,似乎很“正常”,配出来非常富有喜剧色彩。
油漆匠:“狗都跑了,这下全完了,走不动了,我太累了。”
指挥:“呆在这会被抓住的。”
“那倒省心。”
“不行,快走吧,走吧!”
“我要歇一会!”
“走吧!”
“别老缠着我!”
“你这样会把我急出病来的。”
“我要回巴黎,做我的油漆匠。”
“你还会回去的。”
“不会了。”
“会的。”
“我要刷子,我要买新刷子。”
“好,我给你买一大盒扁刷子。”
“不,我要圆刷子,这个你不懂。”
“好,我们一起去买,哦别哭别哭。”
“我还要买油漆。”
“我给你买3大桶。”
“哦。要是朱丽耶特在就好了。”
“这儿有我呢。”
“那可不一样。”
译制导演苏秀老师说:选这两个演员正是看中了他们生活中的状态几乎和片中人物的性格状态巧合地一致,这些非常有利于他们成功合作,加上这两个演员又非常有功力,喜剧色彩被他们渲染得非常到位。
尚华的其他配音形象:
在尚老所有的作品中,最着名的作品是《虎口脱险》。但是值得一提的角色却太多太多——《巴黎圣母院》中的乞丐王,那是一个很小的配角。在一片人声鼎沸中,一个声音突兀地响起:“行行好!”他的身份是个乞丐,他嘴里说着让他们行行好,他的声音却如同一个王者。他是他自己的主人!他的灵魂和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是一样的,他有自己的尊严!影片由始至终,他嬉笑怒骂,荒诞不经,却闪烁着一个灵魂自由的光芒!即使到死前那刻,他仍是说着那句话,“行行好!”不是哀求,不是期盼,而是悲叹。不过是这么一句“行行好”,这其中所蕴含的语言功力怕是他人终身难以望其项背了。
《冷酷的心》中的胡安,霸道、嚣张、自我、为所欲为,看似恶魔般的表象下,有着一颗和圣女莫尼卡一样善良平等的心。
尚华配的胡安,在说话的时候,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是嘲讽还是自省,是恨还是爱,声音里总是有一种笑的意味,透着特有的玩世不恭的味道。胡安是个私生子,在那样的年代里,他的童年成长经历必定是苦难深重的。后来,他好不容易以为找到了真爱,可那女人却为了荣华富贵背叛了他,把他当成害虫一样赶走。被自己所爱的人鄙视也许比背叛更让他愤怒!所以他要带走女人的妹妹莫尼卡复仇。生活给予他的似乎只有痛苦和打击。然而无论他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他却总是乐观的,不会因着自己的痛苦而迁怒别人,在愤怒之下,仍然照顾那女人生病的妹妹,仍然能够温柔地对待别人。胡安喜欢海上的生活,皮肤晒得黝黑,我们似乎能从胡安的声音里闻到海浪的味道,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只听着声音,你就可以在脑中显现出那个人的样子,感到他的生活环境,体会他的喜怒哀乐。这些是尚华的声音带给我们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被苏秀导演誉为“流氓一绝”的尚华一生配的坏蛋数不胜数。和配反面人物专业户的邱岳峰作一个比较,可以显示出他们不同的特色。
邱岳峰配的反面人物应该是恶魔级的坏蛋,声音里总是透着股邪劲,阴森冰冷,让人不敢接近,有着一种云雾般的疏离感,像谜一样地存在。那声音里永远有着阴郁的色彩,即使是在最欢喜的时候也还是不痛快的,他对自己对这世界永远充满着怀疑和否定,在折磨别人的同时也在折磨着自己,似乎这世界只有黑暗和绝望,做坏事不过是他的使命。那种恶相是藏在肉里的毒针,隐秘的,但会让人一辈子都隐隐作痛,生不如死。他的恶是不可原谅的。
而尚华配的坏蛋却是不同的,他的坏,坏得透明,坏得近乎无赖:我就是坏,我就是这样的人,至于你怎么想,那是你的事,与我不相干!他把他的坏摊到太阳底下,可谓坏得坦坦荡荡。如果说邱岳峰配的是贵族的恶魔,那么尚华的坏蛋则就是江湖草莽,讲的是快意恩仇,笑傲任我!所以,他的坏蛋是可恨的,是可恶的,然而在对他恨得牙痒痒的同时却又觉得他是坏得如此诚实。这个坏蛋可能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但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他却总是觉得人生有希望,绝对不会放弃自己。倘若社会抛弃了他,没关系,他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记得苏秀老师曾经说过,《虎口脱险》里的指挥家原本的最佳候选人是邱岳峰。可是笔者认为,从性格本质上看,尚华比邱岳峰更适合这个角色,因为他永远对未来抱有希望,豁达、乐观、喜怒哀乐都是那么纯粹。这不是更加贴合我们的“指挥家”吗?
三、配音演员介绍
[着名配音演员介绍]十二
尚华
1922年,一个啼声嘹亮的男婴出生在山东省黄县的一户普通人家中。从商的父亲尚勉臣欣喜异常,为了将来男孩能子承父业,他前思后想为儿子取名“尚乃忠”。固执的父亲当然没能料到,成年后的乃忠并没有成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反倒在艺术领域中叱咤了大半个世纪。
尚乃忠的青年时期,正逢国内战乱不断,但丝毫没有影响他对于京剧艺术的痴迷。即便随着父母颠沛流离到哈尔滨当了一家五金店的学徒,仍然经常独自一人偷闲跑到戏院里过把瘾。“一定要当个演员”这样的梦想,就这样悄悄地在一个少年人的心中萌动着……
19岁跟随全家来到上海落户后,尚乃忠第一次违拗了父亲的意愿,弃商从文偷偷报名考进了当时的上海现代电影话剧演员专校。他在这所私立学校中潜心攻读,刻苦学习语言、表演等一系列课程,像一块干渴的海绵汲取着艺术的养料。
毕业后,尚乃忠如愿开始了自己的话剧表演生涯。从1942年到解放初期,这一干便是八年。在这青春放飞又略显艰辛的艺术旅途中,他辗转于京津沪各剧社之间,参加了《雷雨》、《原野》、《林则徐》等诸多着名剧目的演出。很快他便成了剧社的主要演员。但是,固执的父亲对于家里出来这样一个“戏子”,感到颜面无光,每每回到家中,尚乃忠最不忍见到的就是父亲痛惜的目光。考虑良久,乃忠给自己取了一个艺名“小臣”。最终,为了避免大家误解他为“陈先生”,又给自己正式取了一个名字——尚华。
1950年,已在上影厂翻译组(上海电影译1 04制厂前身)工作的邱岳峰介绍尚华进入上影厂翻译组,又给予了悉心掖助。
从此,尚华才结束了8年的话剧表演,正式开始了他的配音生涯。当时,他二十八岁。那时,我国的译制、配音工作刚刚起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配音演员,尚华和他的同事们艰苦摸索,边学边实践,终于将《孤星血泪》、《牧鹅少年马季》、《锦绣前程》等一大批优秀的外国影片成功地译制出来,介绍给新中国的亿万观众……
在随后的艺术历程里,尚华更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外国影视片中的人物语言形象:《悲惨世界》中的沙威警长、《冷酷的心》中的“魔鬼”胡安、《虎口脱险》中的音乐指挥斯塔尼斯拉斯、《简·爱》中的圣约翰牧师、《鹰冠庄园》中的钱宁先生……真可谓硕果丰盛、成绩斐然。
尚华执着敬业,在配原片前,他往往一段戏会要求放映员连放数十遍让他揣摩,回到家里也要将台词对上七八十遍才作罢。为了加深对影片的理解,尚华还提倡阅读原着。当年,尚华为了配好影片《老古玩店》,就不仅阅读了原着,还查阅了狄更斯的生平介绍,从中了解狄更斯写这篇小说的背景,最终将剧中人配得惟妙惟肖。当年“攻克”《虎口脱险》,尚华也是和着名老一辈配音演员于鼎细心合作,呕心沥血,最终使得《虎口脱险》成为译制片史上妙趣横生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