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配音艺术
7741400000017

第17章 十大经典译制片鉴赏及着名配音演员介绍(7)

在根据日本推理小说大师松本清张同名小说改编的“史诗”式推理片《砂器》中,毕克为男主人公、警探京西荣太郎配音,巧的是扮演京西的也是日本影坛上有名的“硬汉”丹波哲郎。毕克的配音使京西这个角色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看过该片的观众谁也不会忘记片尾京西冗长的破案陈述,用饱含同情和惋惜的声音为观众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宿命悲剧,极好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香港着名导演张鑫炎看了译制片《海峡》后说:“想不到内地译制片的水平这么高,让我不觉得是在看译制片。”由格里高利·派克和罗杰·摩尔领衔主演的“二战”片《海狼》深受我国观众喜爱,毕克为男主人公巴格上校配音。

巴格上校具有典型的军人气质和作风,深谋远虑、沉着冷静,而毕克的配音则稳重中不失洒脱,平易中不失威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派克到上海电影译制厂访问时,曾对毕克的配音艺术大加赞赏。毕克为《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安重根配音。当时朝鲜电影代表团来上海电影译制厂访问,他们惊呼:“怎么你们选的演员跟我们的演员声音那么像,简直就像我们那些朝鲜演员自己在讲中国话。”这是上海电影译制厂鼎盛时期的成就,毕克便是其中的骨干力量。

那个沉默的硬汉高仓健看到苍蝇在北极飞舞,想着“在这种地方竟……”

就感动得落泪。他内心里该有多少丰富的话语啊!日本的仓本聪先生说,高仓健听人读他喜欢的剧本,总是“——真感动人!(长时间沉默)感动得受不了啦!(长时间沉默)我算服了!(长时间沉默)五体投地!(长时间沉默)”。

让我们也沉默,怀念替沉默的高仓健说出心声的毕克先生。

[着名配音演员介绍]九

丁建华

丁建华1953年出生在上海市的一个干部家庭。爸爸是跟随陈毅解放上海的来自山东解放区的部队干部,妈妈是一位满腔热情拥护共产党的上海当地进步青年,他们在共同的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中相恋成婚,丁建华是这个家庭中的长女。在被丁建华笑称为类似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她,性格中兼具了爽朗与细腻的特质。她能歌善舞,偏爱文学,长于抒情表意,小学时写的作文多次入选上海市少年儿童优秀作文选。而她那口纯正的普通话,最初便得益于小学时代教语文的方老师。方老师对学生们严格而扎实的汉语拼音基础训练,使得丁建华在一片吴侬软语的语言环境中打下了普通话的牢固根底。

知女莫如母,在那个没有电视机的年代里,母亲发现女儿小建华十分着迷于广播电台播放的节目,便攒钱为女儿买了台“熊猫”牌收音机。从此,丁建华便经常趴在收音机旁,出神地聆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上瘾地收听电台的长篇小说连播、广播剧场等节目。当时,她特崇拜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一位叫陈淳的播音员,发觉连他播发天气预报的声音都是那么的动听。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浪潮中,丁建华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学毕业。和众多知识青年一样,入大学无门的丁建华,寻找着就业的出路。这时,一个喜讯传来,恢复招收文艺兵的东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要来上海招收学员。能歌善舞的丁建华,急忙报名赴考。在一轮又一轮的严格筛选中,丁建华以过硬的业务素质被录取,然而,很快又因母亲的出身问题在政审时被卡住。随后,又经过家中亲人不断向党组织反映情况,父母所在单位群众也写信举荐,辗转近一年,丁建华才得以进入东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在话剧队担任演员。

步入成年便初历挫折的丁建华,十分珍惜这次人生选择。在6年的军旅文艺生涯中,她虚心求教、钻研演技,相继在《枫树湾》等十几部话剧作品中成功扮演了小男孩、老太太、民兵连长等人物,也曾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过小常宝。为此,她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受嘉奖。

23岁那年她顺利考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正式成为一名配音演员。丁建华是幸运的,在她经历了人生的一番风雨波折后,随着“四人帮”的很快倒台,她与上海电影译制片厂一同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明媚春天。在李梓、刘广宁、邱岳峰等老一辈配音演员的悉心指导下,加上在部队话剧表演中积累的表演经验,丁建华成功译配了一部又一部的影视译制片,尤其是她在日本影片《追捕》中为女主人公真由美的出色配音,使她一夜成名,家喻户晓。后来在《茜茜公主》、《卡桑德拉大桥》、《魂断蓝桥》(彩色版)、《远山的呼唤》、《佐罗》、《龙子太郎》、《我两岁》等近800部(集)影视译制片中成功塑造了各色人物。

丁建华口齿清晰,反应灵敏,适应性强,戏路子宽,声音可塑性强,能够担任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多种角色。在语言的性格化方面,她也表现出音调能高能低,音色有刚有柔。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刻苦努力的精神。有时走在路上,她还因为口中“念念有词”而招来过路人诧异的目光。在担任日本动画片《龙子太郎》中的小主人公龙子太郎的配音任务时,她怀抱着几个月的婴儿,坐在磁带录音机旁一遍又一遍地听原片的录音,体味着、揣摩着、模仿着,终于把这个童话中的可爱的小英雄再现于银幕上。

丁建华现在是国家一级演员,曾获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上海青年艺术十佳”以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学会奖”、“我最喜爱的女配音演员”称号。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她还在译制片厂老厂长、着名电影译制导演陈叙一的影响和指导下,学会了做译制导演的工作,并且在努力培养了一批影视配音新人。

[着名配音演员介绍]十

杨成纯

1960年春,杨成纯踌躇满志地跨进了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的大门。

《阿尔芳斯》是他的导演处女作,《海岸风雷》是配音处女作。

参与作品:《阿里》、《沉默的人》、《未来世界》、《佐罗》、《白衣少女》、《风雪黄昏》、《苔丝》、《恶梦》、《啊,野麦岭!》、《火红的第五乐章》、《居里夫人》、《安娜》、《老古玩店》、《非凡的爱玛》、《爱德华大夫》、《野鹅敢死队》、《海浪》、《逃往雅典娜》以及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追捕》、《大篷车》等……

声音特点:与已故配音大师邱岳峰的声音有神似之处。以冷峻潇洒的风格见长。杨成纯,已经用他的声音给了听众一个世界,这里有坚韧、有毅力、有忧愁哀伤、有最炽热的情感。当你去回顾那个声音,又怎能不被他的种种细腻表达所感怀和触动。

曾担任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厂长职务。

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举家迁往美国定居,曾在美国一家华语电台工作。

[着名配音演员介绍]十一

富润生

1925年出生,河北大兴人,1950年后,在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担任配音演员,他以自己带点鼻音,沉稳沧桑的富有个性的音质特色,为上层社会的角色配音,如《伟大的公民》、《白痴》、《孤星血泪》、《金环蚀》、《追捕》、《卡桑德拉大桥》、《基度山伯爵》、《居里夫人》等。

富润生的声音有时带有一种慈悲的色彩,像个好父亲的典型的代言人。

《追捕》里真由美的父亲远波先生的声音就让人很难忘怀。有时又带有阴险的沉稳,像《金环蚀》里那个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气急败坏的恶人。

1981年在他56岁的时候,因为癌症宣告息影,经过两个月的放射治疗,再通过一年的疗养,竟奇迹般地战胜病魔,再次手执话筒,参加了《斯巴达克斯》等外国着名影片的配音工作。

最为可贵的是,富润生先生在晚年陆续开始整理配音方面的历史资料,许多第一手的宝贵资料信息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还写了很多关于配音技巧的文章发表,在网友会上发表谈话,为研究配音艺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富润生先生于2008年5月14日病逝于上海。

第五节 《虎口脱险》

一、影片介绍

片名:《虎口脱险》

产地:法国、英国

导演:热拉尔·乌里

主要演员:布尔维尔

路易·德菲奈斯

玛丽·迪布瓦

特里·托马斯

克劳迪奥·布鲁克

迈克·马歇尔

贝诺·斯德泽巴赫

西格哈德·鲁普

上海电影译制厂1982年译制

翻译:徐志仁

译制导演:苏秀

主要配音演员:油漆匠奥古斯坦·布维——于鼎

指挥斯坦尼斯拉斯·拉弗——尚华

飞行中队长雷金纳德——杨文元

飞行员彼得·库宁汉——施融

飞行员麦金托什——严崇德

德军少校阿赫巴赫——翁振新

副官斯切莫——戴学庐

剧情:

“二战”期间,一架英国轰炸机在执行代号为“鸳鸯茶”的任务中被德军防空炮火击中,飞行员们被迫跳伞逃生,并约好在巴黎的土耳其浴室见面。德军展开了全市大搜捕,其中三位飞行员分别被动物园管理员、油漆匠奥古斯坦和乐队指挥斯坦尼斯拉斯所救。迫于形势所逼,油漆匠和指挥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飞行员去和大胡子中队长在浴室接头。在热情的法国人民的掩护下,飞行员们与德军斗智斗勇,展开了一场惊险紧张而又幽默滑稽的生死游戏。最终,油漆匠、乐队指挥、修女院嬷嬷和飞行员们乘着滑翔机一起飞向了中立国瑞士。

主创介绍:

1966年,法国银幕上出现了一部将被永远记入史册的卖座喜剧片——《虎口脱险》。1700多万的入场人次令它成为当之无愧的法国电影史上票房冠军。一手创造这一神话的正是堪称法国最伟大的喜剧片导演之一——热拉尔·乌里。他1919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7岁时他决心当演员,最终在法国国家戏剧学院500人选5人的新生招考中脱颖而出,得偿所愿。50年代末期,他开始尝试剧本写作,1960年,他做出了改行当导演的决定。

《虎口脱险》其实是导演乌里早年完成的一个剧本。在旧剧本中,主人公是名叫莉莉和露露的一对孪生姐妹,莉莉是个虔诚的信徒,露露则是妓女。

在法国沦陷时期,她们各自救助了三名英国士兵。为了把他们从巴黎送去马赛,两人各自设法通过修道院和妓院作掩护,而两路英国士兵也因此各自有了截然不同的离奇遭遇。在最后的剧本中,两位主角变成了男人,原始剧本中只有修道院的那场戏保留到了最后。

《虎口脱险》的成本为1400万,这在当时创下了法国国内的纪录。1966年5月16日,在8个月的前期筹备之后,影片开拍,剧组上下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没有人有过拍摄如此昂贵的电影的经验。此外,在1966年,沦陷题材仍属于喜剧片的禁区,之前从没人敢在大银幕上拿它开玩笑,以至于在拍摄期间,《虎口脱险》的对外宣传打得都是“一部艺术实验电影”的旗号。拍摄油漆桶溅了德国军官一身的那场戏时,道剧组用炼乳来代替真正的白油漆,不过铅桶落下后只能溅起稀稀拉拉的几点,根本无法形成导演所要的效果,于是他们在铅桶的底部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压缩空气装置,落地后会帮助喷出更多的炼乳,这段戏一共拍了12条才最终过关,每条拍完的时候,道剧组都要赶紧把布景擦干净,同时把德国军官的衣服送去蒸汽熨烫,光为了拍这一个镜头,就花了整整30000法郎。

最难拍摄的还是影片结尾的滑翔机从悬崖飞起一幕,为了找到合适的飞机场,剧组花费了不少功夫,之后为了等待合适的风向又是一等五个月,不过最终的效果证明了他们的苦工没有白费。

对导演来说,最大的难题竟然出现在为两位着名喜剧演员布尔维尔和德菲奈斯指导对手戏的时候。导演乌里回忆说:“有的演员是那种上来第一条就发挥很好的,就像布尔维尔,你反复拍一场戏拍得越多,他的感觉反而越差。而德菲奈斯却恰恰相反,前十条对他来说根本就是一个热身的过程,他往往要拍到第二三十条的时候才能完全进入状态。于是,两个人一个越演越糟,另一个却越演越好。幸好,这样的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在互相了解之后,他们各自都作了一些调节,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

德菲奈斯指挥大乐队的那场戏也给影迷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为了学好指挥,他事先接受了专门的培训,不过排练的那天,当他真的站在百多名专业乐师面前时,仍感到了一丝怯场。好在当柏辽兹的《匈牙利进行曲》的乐声响起之后,他便立刻投入了角色。乌里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他的动作潇洒自信,丝毫没有落后于乐声,他像一个真正的指挥那样带领乐队演奏。一曲终了,他向乐队鞠躬致意,所有乐师自发地全体起立为他喝彩。这时候,德菲奈斯转过身来,我看见了他眼中的泪光,我也一样。”

拍摄一共持续了19个星期,不过早在6月,影片尚未完成的时候,乌里便已携同两位明星带着一段样片出席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1966年12月8日,在香榭丽舍的高蒙影院,《虎口脱险》迎来了它的首映式,到场的有不少电影人和媒体记者。电影放完,制片人多夫曼和导演、演员几乎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无数的观众涌过来向他们表示祝贺。从他们坐的第一排座位到放映厅出口的14节台阶,那个晚上,他们足足走了30分钟。随后,法国观众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迎接这部杰作,随后,它在意大利、比利时、英国、德国也都相继打破票房纪录。《虎口脱险》在法国票房榜头名的位置上连续呆了9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