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情诗繁用神话、典故、诗词,除上述论及,另如《满月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变奏》:“啜一口露水,掬一捧月光/或者让我揽你的腰/揽你古典的窈窕/恰使楚王妒嫉的那样楚王?楚王?巡夜的萤/说夜深了,说雾/自池面升起空蒙/多纤维的月色有点蓬松”引了战国后期楚国宋玉《高唐赋》、《神女赋》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的传说。《那天下午》:“看你的睫多长——织一张情网/撒到梦中,撒到海上/那将是最动人的一种渔业而我将是一尾最伤心的鱼/在海边哭,在梦外哭/哭出许多鲛人,许多串珍珠”用“鲛人泣珠”的神话。旧题东汉郭宪的志怪小说集《别国洞冥记》卷二:“吠勒国……此国去长安九千里,在日南。人长七尺,被发至踵,乘犀象之车,船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舍,得泪珠,则鲛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鲛人泣,泪为珍珠,此说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二以及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卷八○ 三(宝部二·珠下)亦均载之。
晚唐李商隐的情诗《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即以“鲛人泣珠”典故写爱情的虚幻迷离,诗作有凄美朦胧的神韵。余光中空对恋人的妩媚秀色,却无法追求,巧加援引这一深具古典底蕴的神话,表达悲哀伤痛的幽情。《劫》:“有一只鹧鸪在你的瞳中唱着/咏叹调一样地唱着/揭开浓睫,悲剧正在高潮”“断无消息,石榴红得要死/你的睫上下对剪/剪许多消息,许多美丽的分尸集我的期待于一个焦点/可以焚你的发/焚所有邮局,于你的石榴裙下”化用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义山诗写与美人音讯隔绝、光阴荏苒的悲剧体验,余光中引以传递等待的焦灼、绝望。“焚所有邮局,于你的石榴裙下”用了关于“石榴裙”的典故,石榴裙是唐代女子的流行服饰,唐诗多有描绘,如杜审言《戏赠赵使君美人》:“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白居易《官宅》:“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而杨贵妃更是甚爱石榴裙装。因唐玄宗降旨众臣见到杨贵妃一律行跪拜礼,“拜倒在石榴裙下”自此相传。余光中点用“石榴裙”,暗示了恋人的旖旎风姿、红粉容颜,令人遐想。《碧潭——载不动许多愁》:“十六柄桂桨敲碎青琉璃/几则罗曼史躲在阳伞下/我的,没带来,我的罗曼史/在河的下游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飞来你。 如果你栖在我船尾/这小舟该多轻/这双桨该忆起/谁是西施,谁是范蠡”诗句“十六柄桂桨敲碎青琉璃”系从苏轼《前赤壁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衍化而来,极现碧水深宁的自然景象,并暗蕴了对美人的怀想。“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出自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余诗借用,书写面对别人的罗曼史和波上行舟,触景伤情,思怀旧梦。“这双桨该忆起/谁是西施,谁是范蠡”引春秋末期越国的西施、范蠡泛游五湖的传说,自喻曾有过迷醉的恋情,美人相随。映衬现今的孤舟独忆,诗绪忧郁。这些繁密的古典讯息,增加了情诗的丰厚含蕴,使之意境深广、联想迭出、耐人寻味。
从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上,余光中诗歌多方融合古今中外诗艺精华。他写于1962年10月的《论情诗——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我国的古典诗中,最佳的情诗作者应该首推李商隐。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情人,他的情诗绵密、含蓄、热烈、神秘,且带浓厚的悲剧感。”余光中确实深受李诗影响,他的情诗实际上也具备了这些艺术特征,比如把情人代称“甄甄”的莲诗,就写得神秘、空灵、热烈、凄郁,颇有义山诗风。中唐的李贺也是余光中甚爱的诗人。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诗云:“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文献通考》)李贺有“诗鬼”之誉,他的诗歌注重心灵,意象朦胧晦暗,以超凡的想象与幻想,形成一种幽峭冷艳、荒诞虚幻的审美风格。如《铜驼悲》:“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激愤厌世,阴风飒飒,夜半闻泣。
余光中有些情诗显受李贺诗歌影响,鬼影飘荡,森寒幽邃。
《中元夜——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月是情人和鬼的魂魄,月色冰冰/燃一盏青焰的长明灯/中元夜,鬼也醒着,人也醒着/人在桥上怔怔地出神”“如果你玄衣飘飘上桥来,如果/你哭,在奈何桥上你哭/如果你笑,在鹊桥上你笑/我们是鬼故事,还是神话的主角?终是太阴浸侵,幽光柔若无棱/飘过来云,飘过去云/恰似青烟缭绕这佛灯/桥下粼粼,桥上粼粼,我的眸想亦粼粼”中元节是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
中元夜有放灯习俗,河灯亦叫“荷花灯”,在底座上置灯盏或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泛,普度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余光中把埋葬了的爱情喻为鬼魂,从地府重返人间,中元夜魂至水上,凄凉幽怨,青烟游弋,苦觅失散的情侣,诗绪晦暗,清凄萧索。他的《回旋曲》悲凉含婉,被谱成歌曲传唱,全诗如下:
琴声疏疏,注不盈清冷的下午
雨中,我向你游泳
我是垂死的泳者,曳着长发
向你游泳
音乐断时,悲郁不断如藕丝
立你在雨中,立你在波上
倒影翩翩,成一朵白莲
在水中央
在水中央,在水中央,我是负伤
的泳者,只为采一朵莲
一朵莲影,泅一整个夏天
仍在地上
仍漾漾,仍漾漾,仍藻间流浪
仍梦见采莲,最美的一朵
最远的一朵,莫可奈何
你是那莲
你是那莲,仍立在雨里,仍立在雾里
仍是恁近,恁远,奇幻的莲
仍展着去年仲夏的白艳
我已溺毙
我已溺毙,我已溺毙,我已忘记
自己是水鬼,忘记你
是一朵水神,这只是秋
莲已凋尽
清冷水域里追寻那朵奇幻、莹艳的白莲,“音乐断时,悲郁不断如藕丝”,恋情的悠扬乐声被迫中止,绸缪的爱慕牵念依然藕断丝连。“最美的一朵”,往往也是“最远的一朵”,寒水遥隔,雨雾迷蒙,永远置在梦寐。诗人自喻“溺毙”的水鬼,把美人比作洛水女神,神鬼异途,无以交接。醒悟到现实是秋意逼煞,莲已不存。该诗深具李贺鬼诗的幽绝之风。余光中多年后写《夏是永恒——栀莲的联想枛新版序》:“夏天是永恒的季节,尤其是在那不朽的岛上,长相思的城里。尤其是十五年前那一个夏天”“一整个出神的夏天,被一朵清艳的莲影所崇,欲挣无力。莲为白谜,莲为红谜,我为莲迷。在古典悠悠的清芬里,我是一只低回的蜻蜓。”再次回望了这段古典忧伤的爱情。
余诗还巧为吸收现代诗人的创作技法,《莲的联想》诗集中有些作品以古典诗词和外文诗句作为副题,如《满月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变奏》、《碧潭——载不动许多愁》、《下次的约会——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烛光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两栖——For,lady,you deserve this state;Nor w ould Ilove at low er rate.》、《迷津——L a Belle D ame sans MerciH ath thee in thrall !》,与情诗的内涵和谐相映,深富传统美感和现代逸韵。其他非情诗的作品也有运用,如《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此法显然取自李金发,现代诗人中李金发常用古典诗词或外文诗歌作诗的副题,如《初春》首引:“愁里见春来,又空愁催春去。”《游W annsce》首引:“看尽鹅黄嫩柳,都是江南旧识。”《浪的跳荡……》首引雨果的法文诗:“Est -ce un lourd vaisseau turc qui vient deseaux de Cos,Battant l’ archipel grec de sa rame tartare?——V.Hugo.”《不相识之神》首引泰戈尔的英文诗:“The joy ran from all the word to build my body——R.Tagore.”他当时尚处尝试性的实验,希望寻到沟通古典与西方诗歌的表达策略。但因李金发中西文学、语言的基础均薄弱,所引诗句多与自己的诗歌正文内容不相融合,甚至毫无关联,沟通的设想未能成功。从余光中诗作看,他批判性地吸收了李金发的大胆尝试,以自己深厚的中西文学积累,成功运用了这一技法,使之融为诗歌的精彩组成部分,并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余光中《风铃》:“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塔上风铃的言情意象,与林徽因发表于1936年1月的情诗《深笑》神似:“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云天?”由此可见余光中潜心学习的精微。
从对西方诗艺的继承看,余诗也涵容甚广。因曾赴美深造,余光中非常欣赏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艺术表现,把她列为私淑的前辈诗人之一。被称为“艾默斯特修女”的艾米莉·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1830-1886)是与爱伦·坡、惠特曼并驾齐驱的美国三大抒情诗人之一,被视为与惠特曼、哈代和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评论家们认为她影响了庞德、爱米·罗尼尔、艾略特、威廉斯、哈特·克莱恩、卡尔·桑德堡等一大批美国诗人和作家,是美国迄今最伟大的女诗人。她的情诗约120首,如《要是能见到他,我愿拿出什么?》、《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暴风雨夜,暴风雨夜!》、《先生,我为什么爱你》,等等,整体笔风凝练婉约、意象清新别致、意境深远含蓄,类似扑朔迷离的现代抽象派的绘画,表现神秘而集中,凝聚力强,极富独创性。
例如《但愿我是,你的夏季》:“但愿我是,你的夏季,/当夏季的日子插翅飞去!/我依旧是你耳边的音乐,/当夜莺和黄鹂精疲力竭。∥为你开花,逃出墓地,/让我的花开得成行成列!/请采撷我吧——秋牡丹——/你的花——永远是你的!”希望自己是恋人生命中的夏季、耳边不绝的乐音,比喻自然新奇。《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如果你能在秋季来到,/我会用掸子把夏季掸掉,/一半轻蔑,一半含笑,/像管家妇把苍蝇赶跑。”“如果确知,聚会在生命——/你的和我的生命,结束时——/我愿意把生命抛弃——/如同抛弃一片果皮——”喻体似乎信手拈来,却又出人意料,生动传神,真切表达了对未知情人的期待。余光中深受影响,言情含蓄,意象特出。如《等你,在雨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耳坠子一般地悬着”,把飞檐边的星辰喻为佳人的耳坠,就别有奇思韵味。《下次的约会——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当我死时,你的名字,如最后一瓣花/自我的唇上飘落。你的手指/是一串钥匙,玲玲珑珑/握在我手中,让我开启/让我豁然开启,哪一扇门?”花瓣与玲珑钥匙的比喻,颖异典雅,暗示了情人的玉容妩媚。
余光中往往在一首诗中兼采中西,如《凝望——眼是第一个圆圈它所形成的地平线是第二个宇宙是第三个》:“眼与眼可以约会,灵魂与灵魂/可以作隔岸观,观火生火灭/观雾起雾散,雨落雨霁/看泪后有一条安慰的虹/渡我向你,渡你向我/把永恒剪成缤纷的七夕”以情人眸子的对视,心曲互通,喻为“缤纷的七夕”,取古典意象,有东方之美。下文“比特丽丝啊,向我凝望/垂你的青睐,如垂下/千级天梯,接我越狱,接我攀登/当你望我,灵魂熊熊自焚/我的血为你而红/我的发为你而青/比特丽丝啊,向我凝望我的发为你而白/比特丽丝,比特丽丝啊”比特丽丝(Beatrice Portinari,1266-1290)又译贝特丽丝,是13至14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Alighieri Dante,1265-1321)的梦中情人,一生仅见但丁两面,这位24岁即香销玉殒的贵族少女,成为但丁终生创作的源泉。诗人漫长的哀伤和思念,成就了他早年的《新生》和晚年的旷世诗作《神曲》。在《神曲》中,但丁把贝特丽丝描绘成集真善美于一身、引导他进入天堂的女神,以此来寄托他对贝特丽丝的圣洁爱恋。余光中在《凝望》中把情人视作比特丽丝,“垂你的青睐,如垂下/千级天梯,接我越狱,接我攀登”,她的美目凝望,能使人援梯而上,步入天堂。“当你望我,灵魂熊熊自焚/我的血为你而红/我的发为你而青”表达热烈浓郁,具有西方诗歌的言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