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名流浙大(百年求是)
7746500000022

第22章 勤学建功 忠诚为国——植物学家张肇骞

张肇骞(1900-1972)

植物学家。浙江永嘉人。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系。1939年至1941年任浙江大学生物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代所长。擅长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研究,特别是对菊科、堇菜科、胡椒科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华南地区植物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由一个单一的植物分类学研究机构扩办成包括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协调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广东等华南地区的植物学研究工作。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浙江省温州市碧波荡漾的九山湖畔,有一所三面环水、与四周繁华的商业区隔水相望的学校,这就是由着名朴学大师、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孙诒让创办的温州中学。“英奇匡国,作圣启蒙”的温州中学以勤教好学之风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才,培养了数百名驰名中外的专家学者。着名植物学家张肇骞就是其中之一。

勤勉好学 走上植物分类学研究道路

1900年,张肇骞出生于浙江永嘉永强(今属温州市瓯海区)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为清进士,父亲是清秀才。在这样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中,聪慧的张肇骞积累了良好的学识基础。张肇骞10岁那年,进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学习。在学生时代,张肇骞就以“勤勉好学”着称,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张肇骞,对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1920年,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学习,开始了植物学的专业学习。随后转入东南大学生物系学习,1926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东南大学毕业,随后于南京中央大学任助教、讲师。

为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专业水平,1933年,张肇骞赴英国皇家植物园及爱丁堡植物园留学,研修植物分类学与植物区系学。1935年,张肇骞自英返国,在广西大学农学院任教授兼植物研究所主任。随后,张肇骞来到了浙江大学这所拥有了当时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着名学府,也迎来了他事业和学术研究的新发展。

在浙大的岁月,是张肇骞教学与科研水平快速上升的一个时期。着名的《中国科技史》作者李约瑟博士曾在他的书中称赞“东方剑桥”有许多研究工作都是处于世界学科前沿的:苏步青的“微分几何”,陈建功的“三角级数”,钱宝琮的“金元之际数学的传授”,王淦昌的中微子研究,束星北的“相对论”等。其中张肇骞的“植物分类学”就在其中,可见张肇骞学术上的高水平。他与同时期在浙江大学的贝时璋(实验生物学家)、罗宗洛(植物生理学家)、蔡邦华(昆虫学家)、谈家桢(遗传学家)等着名专家学者一起为现代生物学在中国的植根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0年,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安成立,着名植物学家胡先骕教授任校长,翌年,在农学院建立生物系。张肇骞应邀出任教授兼系主任。1946年至1949年,张肇骞在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兼北京大学教授。

报效祖国 献身科学事业

在中国现代生物学发展的早期,生物学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中国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1931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四川北碚)成立了生物研究所(1937年春因经费困难停办),从而为中国调查研究西部地区的动植物建立了基地。这些先后建立的生物学研究机构及其研究力量为中国的现代生物学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中国动植物调查和分类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作为植物分类学家的张肇骞就做了大量而富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张肇骞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1953年,任植物所副所长。1954年5月1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正式成立,他出任副所长。华南植物研究所原是中山大学的一部分,改隶中国科学院时,只有10多个研究人员从事单一的植物分类研究工作。为了把该所从一个单学科的研究所办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学科的综合性植物研究机构,张肇骞到任后,根据国家的规划,学科发展的趋势,并结合生产建设的需要,克服困难,协助所长陈焕镛做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他被选为学部委员。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时,他被任命为筹委会委员和农业科学小组召集人之一,并担任华南植物园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科学研究并不是纸上谈兵,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至关重要。1957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考察队成立,张肇骞任队长,对华南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合考察,历时5年。他们先后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为寻找橡胶宜林地等热带作物资源的开发而积极工作。在此期间,他翻译出版了达尔文的《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一书。1960年12月,张肇骞又率团赴越南进行植物学考察。通过深入实地的考察,张肇骞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为植物学尤其是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张肇骞除了积极深入实际、开展植物学研究外,还经常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1954年,他赴印度出席了世界第四届林业会议。1957年,他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并作了有关海南岛植被的报告。

张肇骞毕生与植物打交道,对菊科、堇菜科等植物的分类有较深入的研究,写成了《中国菊科植物之观察》、《中国菊科之新种》、《海南菊科志》、《中国三十年来之植物学》、《中国西南部堇菜属之研究》、《中国菊科的一新属》、《千里光属及其近缘各属之新种》、《齐头绒属在分类系统上位置的研究》、《广西红水河流域考察地区植物区系调查报告》、《十年来的中国科学——中国植物分类和区系学》等着作;并参与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河北植物志》、《中国植物科属检索表》、《海南植物志》等的编纂工作。

心系天下 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张肇骞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1956年4月20日,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至死不悔。他先后在党内任华南植物研究所总支书记、分党组副书记、党委委员职务。在他毕生从事的植物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工作深入,联系实际,生活艰苦朴素,为人所称道。在从事教学工作方面,他进行植物分类和区系研究工作,为发展我国植物科学和开发利用经济植物资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55年,华南植物研究所改属中国科学院后,他欣然接受组织的委派,离开北京到广州华南植物研究所领导科研工作,把该所从一个单学科的研究所办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学科的综合性植物研究机构。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张肇骞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始终奋战在祖国的植物科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张肇骞忠诚于人民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他甘当“人梯”的精神和深入基层、联系实际、严于律己、艰苦朴素的作风,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文革”时期,他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身体健康受到摧残。但他对党的信仰却坚定不移,始终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为表达他对党组织的深厚感情,他从1968年开始,每月向党组织缴纳党费100元。张肇骞无愧为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他心系天下的胸怀令后人景仰。

“勤奋学习,报效祖国;忠诚做人,贡献科学事业”,这是张肇骞一生的写照。1972年1月,张肇骞不幸逝世,党和政府,以及科技界、教育界人士,深感惋惜。人们深切怀念这位人民的科学家。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可贵精神,正鼓舞着人们为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