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彭(1920-)
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江西萍乡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20世纪50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倡导航空相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70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感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感实验。80年代负责研制我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90年代积极参与地球信息科学和全球变化及数字地球战略研究,着有《地学的探索》、《石坚文存》,合着《遥感地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陈述彭今年已是87岁的高龄了,但仍满面红光、精神矍铄、声音铿然有力,谈起专业工作更是激情洋溢。想当年,刚读完研究生、年仅29岁的他就割除了右肾,谁也想不到他硬是从死亡的边缘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生命,而且活得如此精彩。
他是我国地图学研究的先驱,编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开创了专题制图与遥感系列制图,为促进中国制图的自动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理地图人才。
他也是我国遥感应用与GIS研究的奠基人,开我国遥感应用的先河——主持腾冲遥感实验,创建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推动中巴资源卫星应用系统的发展和倡导小卫星计划的发展,为遥感教育事业护航。
陈述彭一直认为,他的一生当如一张地图,自己如一张地图上一个小小的坐标。他曾在《地学的探索》一书的自序中写道:“从地球科学的时间与空间尺度来看,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与竺可桢的情缘
陈述彭1920年出生于江西萍乡,在考大学的时候,正赶上浙江大学内迁,从此和浙江大学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上大学不久,他从教育系转到了地理系。
当时浙江大学被誉为“东方剑桥”,名家云集,其中地理系就有叶良辅、任美锷、谭其骧、黄秉维等着名教授,他们给学生讲授地球演化的历史、自然演化的过程、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地理学等,为陈述彭后来建立时间与空间互相转换的观念——其实质就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观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41年陈述彭从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就读研究生。
那时,陈述彭有一项特长,就是画地图。他看到浙江大学八个校区在杭州城里非常分散,就设计了一个校舍图,把这八个校区放到了一起。校区间虽然离得比较远,但陈述彭采用透视的办法,远的画小一点,近的画大一点,这样就把八个校区画在了一张地图上。这张图陈述彭当时只是画着玩的。图画好以后,陈述彭便把它挂在了自己所在的助教办公室里。可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这张图,使他得到了竺可桢校长的特殊关照。一天,竺可桢来到助教办公室,一看见这张地图,顿觉得眼前一亮,当即说:“哎呀,这张图给我用一用,我今天正好有个客人来。”于是就第一次向陈述彭借了这张图。过了几天,竺可桢又去借。陈述彭看竺校长都已经借了两三回了,就对他说:“干脆我送给你吧。我另外画一张,你把这个拿去。”后来,竺可桢还拿那张图作学校招生广告册的封面。就这样,陈述彭和竺可桢熟悉了,并成为了朋友。竺可桢很是欣赏陈述彭,且经常在陈述彭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令陈述彭终生难忘。
陈述彭在读书期间,生活比较贫困,身体一直都不太好。在浙江大学迁到遵义的时候,因为没钱,他就到重庆兼了一份工作,经常往返于遵义与重庆两地,一个来回就要坐两天的汽车。就这样,陈述彭的身体每况愈下,到1949年不得不在遵义割除了右肾。当时,陈述彭的情绪非常低落,他认为自己基本上不能搞地学了,因为搞地学要经常在野外跑,同时担心自己会因为这事在学校呆不下去了。然而,让陈述彭没想到的是,竺可桢来探望他时拿了本德文书(他知道陈述彭是读德文的人)对他说:“陈述彭,你看一看,你看看德国有一位科学家,割了一个肾活到了77岁。”然后又说了很多鼓励陈述彭振作的话。那时陈述彭刚手术不久,竺可桢便又对他说:“那好吧,你摆个桌子,像医院里那样子摆一个凳子在床边,你帮助编一本书好了。”那是一本关于遵义形制的书,就是把遵义的地理、自然、人文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都给编进去。竺可桢校长的鼓励与编书的任务给了处于人生低谷的陈述彭以巨大的鼓励。
用双脚书写地图人生
1950年,陈述彭调到中国科学院,后任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学术秘书兼编辑室主任,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
1954年,中华书局印制了陈述彭绘制的《中国地形鸟瞰图集》。这是中国第一本鸟瞰图。这本有20幅图、7色套印的图籍,从站在太空的角度,描绘了东半球,其状如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回的图像。而我们知道,到1957年的时候苏联才有了卫星,也就是说,这是在有卫星之前东半球的第一本鸟瞰图。
那么,陈述彭是怎么可以把自己当成一只鸟似的站在空中来看地球,并且画出这本图籍的呢?他通过结合当时曾士英绘制的被全世界所公认的中国最好的地图和地面测量技术,充分运用自己的想像,假定自己已经离开地球来俯瞰地球上的某一个地方,比如青藏高原是什么样子、环渤海平原是什么样子、中国的海岸又是什么样子的,就这样画了好几十幅地图,既有科学性,又非常独特。
可是,这本图籍由于其超前的理念,并不为公众所接受,但是金子总会发光,1998年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了陈述彭奥米尔地图科学奖金,表彰其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这是一项晚来了40多年的荣誉。
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还没有遥感卫星,全国自然区划的地理分界线,必须实地勘探。1954年夏天,为了查明这些界线,陈述彭和周延儒、施雅风组成了三人小组,从烟台徒步走到湛江,贯穿了几乎整个南中国。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甚至连汽车的概念都没有,他们就靠两条腿走,雇了一个人挑着他们的行李,而他们自己就一路边走边画。当时政府给了他们一张条子,让他们到了哪个村里就找村长,说明自己的情况,请村里派一顿饭。陈述彭他们就给村民家三角七分钱,村民家里有什么他们就吃什么。虽然那时候村民们的生活都很艰苦,但淳朴的村民都非常愿意把好东西给他们吃,这让陈述彭十分感动。
可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走到湘西溆浦地界时却被当地的剿匪部队当成“土匪”给抓了起来。那时湘西正在剿匪,因为那里还有四十多万的土匪。经过野外三四个月徒步跋涉,三人皮肤晒得很黑,胡子也已留得很长,衣服更是褴褛不堪,再加上随身带着地图、罗盘,自然就成了被怀疑的对象了。直到向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打电话才知这是一场误会。由此也可看到,当时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工作环境还很不成熟,而陈述彭他们就在这一切都还没得到社会认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了。
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新中国科学技术规划,这是中国做的第一次规划。中国自然区划和中国自然地图集因其重要性分别被列为01和04号任务。当时年仅36岁的陈述彭参加了这两项里程碑式的工作,并且担任地图研究室的主任。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陈述彭等众多学者硬是凭着两条腿到全国各地实地勘探,黄河、长江、珠江、秦岭、大别山,甚至西风山都穿过了。回顾自己当时的踏勘,陈述彭觉得收获颇丰,所谓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完成了,这本书落实了秦岭-大别山、淮河、南岭、十万大山以及雪峰山这些热带、亚热带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彻底弄明白了“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道理;填补了当时地理学上的一些空白,如划分西南岩溶地貌的类型;最难得的还是解决了许多地学的“不解之谜”,如海岸线升降的区域差异、大河干流受柯氏力影响造成的矶石、羚羊峡的成因等。1978年,这本书还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中国自然区划和中国大地图集两项工作的完成,摸清了我国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家底,为农业服务,同时也以任务带学科,促进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的普及化。
一个科学家的不懈追求
197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陈述彭参加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那时候来自共产党国家的人在墨西哥很不安全,随时面临着被绑票的危险,为此,陈述彭出国前写了三份遗嘱。在墨西哥,他发现国外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他深受震动。
1978年,在云南腾冲,陈述彭主持了中国首次大规模、多学科、综合性的航空遥感实验。这次以亚热带山区开发生态农业与矿产地热资源为重点的遥感实验,取得了“一次实验,多方受益”的效果。他主编的《腾冲航空遥感图籍》成为遥感系列制图的创造性成果。
1979年,陈述彭受命组建中科院应用遥感所。同年他提出推广、应用、准备发射资源卫星的建议。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腾冲资源遥感、天津城市环境遥感、四川二滩能源遥感,这三项被后人称为中国遥感事业起步的“三大战役”。
20世纪80年代初,陈述彭倡议开展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1985年,他负责领导和筹建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走出了一条运用计算机进行地学分析的创新之路。在他的指导下,实验室完成了洪水险情预报、黄河三角洲建设、三北防护林生态、京津唐国土整治、全国城镇体系等多项信息系统研究。
陈述彭把深厚的地学功底和地理制图素养、敏锐的自然观察力同遥感及信息系统的高技术相结合,独树一帜,形成了一个新的地学研究体系。他开辟了地学信息机理研究,将区域作为一个多维的信息系统,运用全球定位、遥感监测、自动观测网络与地理信息系统等综合性的科学手段分析区域信息。
20世纪90年代,陈述彭总揽全局,提出地球信息科学的设想。这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内部及圈层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如今,陈述彭已经是87岁的高龄了,但是他对科学事业依然满怀热忱。
他说:“虽然很多事情不一定能在我的手中实现,但是我觉得我必须为后人努力喊、努力呼吁,为后人开开路。”
他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应奢望当代的荣誉和理解,需要的是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要顶天立地,立意创新,勇敢超前,去追求真理。”而这,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止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