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陌生新鲜的问题,他不知道答案,很想追根溯源。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这些烦恼,对于一些特殊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给孩子一个合理的满意的解释。本章就一些在男孩身上比较常见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建议。家长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还应该视自己宝宝的实际情况而定。
“妈妈,我是从哪来的”
几乎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这样的疑问:我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来到这个家?很多孩子也都会问妈妈这个问题,但很多家长都碍于这是个与性有关的问题,小孩子不该知道,便都对儿子“撒开了谎”,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比如:你是从大河里捞上来的;你是从垃圾桶边上捡来的;你是天下掉下来掉到房顶上的。还有一个妈妈,经不住儿子的苦苦缠问,就对儿子说:“有一天我和你爸爸去爬山,在山上捡了一只小猪,于是就抱回家放在被窝里暖,暖着暖着就把你孵出来。”结果儿子信以为真,一直以为自己是猪变的,到处跟别人讲这个故事,闹出了不少笑话。
在大多数的家长眼中,这是一个涉及性的敏感话题,不想说给孩子听,甚至根本不想孩子问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越早给孩子答案,越容易解决。
有一位妈妈就做得非常好,两岁的儿子向她提出这个问题时,当时她也有点蒙,可转念一想,觉得不如实话实说:“宝贝,你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啊。”然后妈妈拿出了家里的相册,翻到她怀孕时的照片,让儿子看,“你看,妈妈的肚肚大不大,你猜里面是什么?”儿子摇摇头。妈妈说:“就是你呀。”就是这次简单的对话,以后儿子经常趴在妈妈的肚子上说:“我很小的时候是在妈妈的肚肚里。”一脸的陶醉。
另一位妈妈,当儿子带着好奇心问她同样的问题时,她也很坦然地尽可能用他能听懂的语言告诉他:“你是爸爸和妈妈爱的结晶。有一天晚上,爸爸把你放到妈妈的肚子里,那里边很温暖,也很安全,还有很多的水,你就在里面游泳。”儿子听了,很感激地亲了一下妈妈的脸颊,又扑进爸爸的怀里,亲了一下爸爸:“爸爸,我好爱你和妈妈!”全家人都被一种浓浓的爱包围着。
这种回答的方式都是可以的,既平实易懂,又尽可能贴近了事实,还回避了敏感的性问题,让孩子的内心能留下一个大体不差的印象,解决了他的困惑。
“为什么我有小鸡鸡,小姐姐没有”
周末,同事带着4岁的女儿来玩。饭后,女孩去卫生间解手,强强机灵捣蛋地要钻进去,被妈妈一把拽住。
过了一会,强强悄悄地问妈妈:“为什么我有小鸡鸡,小姐姐却没有呢?”
妈妈大吃一惊,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本能地说:“去问爸爸。”
强强又去问爸爸,爸爸笑着说:“因为你是男孩啊。”
“我知道我是男孩,我问的是为什么小姐姐就没有。”强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让众人不禁莞尔。
妈妈的脸色有些尴尬,但爸爸示意妈妈不要阻止儿子的提问,说:“因为男孩和女孩不一样啊!”
强强睁着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幼稚的脸蛋上写满了期盼,问:“为什么不一样呢?”
爸爸望着儿子的眼睛,平和地说:“孩子,男孩和女孩的生殖构造本来就不一样,女孩子因为将来要生宝宝,所以不需要小鸡鸡,而男孩子就需要呢,这些知识,过一段时间我会详细地跟你讲解,好吗?”
强强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原来是这样,好啊。”
这位爸爸的回答虽然不是特别合适,但基本符合了儿子的心理预期,解除了他的困惑,让他知道,原来男孩和女孩的身体结构不一样,将来有着不同的任务的。如此一来,他就不会在这个问题再耗费太多的精力了,也不会再瞎联想了。
有些家长,当儿子问这个问题时,却经常给出不伦不类的回答,比如:“她以前有的,后来不听话,让大人给剪了,你以后要是不听话,也给你剪掉!”
这种回答不仅错误而且极易造成危险的后果,让孩子惊吓不已,生怕你哪天不高兴真要下毒手,会引发连锁的心理反应。孩子对于父母都是遵从甚至崇拜的,有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借“听话”来获得父母的认可甚至只是注意。他们缺乏安全的知识,有的时候,也许真的会酿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比如宝宝听了你的这个回答,就会觉得,哦,原来谁不听话,就可以给他剪掉!当他在幼儿园和小伙伴发生纠纷时,其可能的后果之严重,可想而知。
大部分家长,当孩子问及性知识方面的问题时,羞于言表,总是说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即使通过教育或者自主学习有了一些正确性知识的家长,也因为此问题的敏感性不敢和孩子展开关于性知识的对话。还有的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破坏孩子的纯洁性,会在无意中起到教唆作用。
其实,这样的问题越是遮掩,麻烦就越大,这就像一棵草,你越不尽早拔掉,它就长得越丰盛。我们如果能在学龄前和小学期间让孩子懂得一些正确的性知识,养成正确的性道德,会使孩子在日后的岁月中不至于对此觉得过分神秘,再遇到一些性问题时也能自然而有序地来接受这种变化了。
每个合格的老师在登台之前,都要克服自己的尴尬和不安,而作为儿童最初和最重要的老师的家长,更应该克服关于性教育的尴尬和不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勇敢地与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引导。这是父母的责任。
多动症有什么样的表现
很多家长对多动症并没有具体的了解,不清楚到底如何才是多动症。所以当一个孩子太过好动活泼时,总会有人怀疑自己的儿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并因此忧心忡忡。
有位妈妈,她的宝宝18个月了,平时很爱动,很聪明。可就是有时会突然很激动的样子,挥手大叫,还会咬人,她很害怕,猜测可能是多动症,惶惶不安。还有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快4岁了,性格活泼开朗,非常好动,幼儿园到处可见其身影。老师跟他说话,他经常走神,精神不能集中。中午午睡,小朋友都能安静地睡觉,一般10分钟就都睡着了,可是他一直都不睡,手一直在乱动,不是拽枕巾就是抠手指头。晚上回家也是如此,妈妈曾试过把着他的手睡,各种办法都用尽了,儿子就是不肯睡觉,总要把母亲折腾得筋疲力尽,才能勉强入睡。
这两位妈妈都非常焦急,以为是多动症,把孩子送去医院。一查,结果不是多动症,而是性格问题。
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和婴幼儿的心理疾病,孩子的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它的发病,男孩要比女孩多出4到9倍。
表现一:无目的性的活动过多。
孩子好像不受意识支配似的不停活动,如毫无目的地摇桌子,晃椅子,即使受到提醒、制止或批评,马上又不由自主地重复原来的小动作,或更换为乱翻东西,东张西望、歪来歪去,平时手脚不停,无目的地乱闯、乱跑。大人说话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插嘴。对小伙伴常有莫名其妙的挑衅行为等。
表现二:注意力很难集中。
让他画画时,他会边画边玩,在纸上随便涂改,不加考虑地突然站起来动一会儿,或正在玩的时候对家长的谈话进行莫名其妙的插嘴。孩子很少会集中注意力去专心做某一件事情。
表现三:自控能力差。
孩子玩得高兴时又喊又叫,又跑又跳,手舞足蹈,莫名兴奋,情不自禁,得意忘形,对家长的厌烦表情和制止不能产生约束性心理反应。家长强行约束他时,他会表现出闹脾气、不高兴、发泄沮丧等情绪,采取敌意和对抗性行为。
表现四:运动的协调性差,并有知觉、语言、记忆的障碍。
比如孩子辨认符号和声音的时候,会花很长时间也搞不清,而且经常弄错。他的语言水平低于同龄孩子,记事慢而忘事快。
表现五:社会适应不良。
孩子常常个性倔犟,不愿受别人制约或排斥小伙伴,令同伴讨厌、害怕和敬而远之,因此不合群,得不到别人尊重。所以他很难与其他同龄儿童相处,不得不常找比自己年龄小的儿童玩和游戏。
表现六:学习困难。
他们的智力大多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学习成绩却普遍很差,由于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容易波动,所以接受能力也较弱。而且,他们在感、知觉方面的一些障碍也会导致学习困难。
造成儿童多动症的原因
诱因很多,不过医学界目前仍无定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
1.精神发育受损或成熟延迟。此类儿童行为较幼稚,动作笨拙,协调性差。孩子的母亲在孕期或围产期时并发症较多。
2.遗传、素质因素。许多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小时候也多动;不少母亲反映患儿在胎儿期就好动,出生后好哭,入睡困难,进食不好,难以照顾。
3.生物化学及代谢因素。经大量研究证实,多动症儿童中枢单胺类受体(一种神经介质,起传递大脑信息的作用,是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更新较慢;也有研究发现,维生素缺乏或某些食物添加剂或色素所致的代谢紊乱与儿童多动行为有关。
4.金属元素中毒。铅中毒是比较流行的理论,但并非同一种情况的孩子都多动,所以这一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社会、家庭、心理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家长如何判断多动症
根据医学界的一些经验和判断,我们大致列出九种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供家长们进行参考:
1.需要安静的场合,他却难以安静,常动个不停。
2.容易兴奋和冲动。
3.注意力难以集中,极易转移。
4.做事常有始无终。
5.话多,好插话或喧闹,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6.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或纪律。
7.情绪不稳,提出的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会产生情绪反应。
8.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的。
9.动作较笨拙,精细运动技能差。
我们还要提醒家长,孩子好动,并不一定是多动症;而不动的孩子,也有多动症的案例出现。偶尔出现以上某种现象是很普通的。因此,如果发现孩子多动,一定要请专业的医生进一步诊断,切莫自己充当医生,武断地给孩子下结论。
多动症如何调整与治疗
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家庭治疗更为关键。作为家庭系统中的一员,孩子出了问题,家庭环境也脱不了责任,如亲子关系不正常、家庭教育不科学等。同时,家里有多动症的患儿,也常常会导致大人之间关系紧张。因此,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其他家庭成员也应接受咨询。
多动症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缺陷,对待多动症患儿,首先应具有正确的养育态度,然后才能有效地付诸行动。
1.合理组织安排孩子的生活,帮助他制订家里以及学校关于行为、家务、作业的计划。
2.开始时标准要定得低一点儿,然后逐渐提高。
3.给予孩子及时、经常、有力的反馈。奖惩方法要因人而异,要做到切实有效,要以鼓励为主。
4.安排适度的体育活动,对于孩子过剩的精力以合理疏泄,并加强协调性训练。
5.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既不歧视孩子,也不以有病为借口过分迁就孩子。
6.合理安排教育时间和内容。
7.不要喋喋不休,对孩子提出各项要求时,家长的回答要简短和清晰。
随母亲生活的单亲儿子如何感受父爱
现在离婚率很高,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母亲如何让跟着自己生活的儿子感受父爱呢?
两年前,李女士的儿子刚满1周岁就失去了父亲。两年时间,她既当母亲又当父亲。在一次父亲节来临之前,她表达了自己目前最大的心愿:“我很想征集一位热心男士做我儿子一天的代理爸爸。”
丈夫出差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遇难。从此,李女士当起了单亲妈妈,带着儿子独自生活。看着儿子慢慢长大,她又欣慰又伤感。今年3岁的儿子总是好奇地问她:“妈妈,我的爸爸呢?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我怎么没有?”这让妈妈无言以对。
“孩子还太小,我怕他理解不了生死,所以都是告诉他,爸爸到外地出差了。”妈妈选择这样的回答。
别看儿子还小,但对于“爸爸”这个词总是特别敏感。而每当节假日,别的小朋友由父亲带着出去玩的时候,儿子都会站在一旁偷偷地看着。回到家后,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不吭声。
“两年来,虽然我又当爹又当妈,但毕竟我还是替代不了父亲的角色。”李女士说。因为自己身为女性,对如何培养儿子成为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汉,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她才想到了给孩子找一个“代理爸爸”的主意,陪儿子玩一玩,让儿子感受一下父爱,同时也能够教他如何做一个小小男子汉。
我们的建议:
1.不妨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已经分开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
首先妈妈要平心静气地接受夫妻离异(或分开)的现实。这样才能坦然地面对孩子,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同时要让孩子知道,这种生活和原来相比会有一些不同,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会像以前一样爱你,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2.对离异家庭来说,妈妈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不要把孩子作为报复对方的武器。
妈妈要让孩子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的一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抚养孩子的一方要允许孩子与另一方联系,不抚养的一方则要多来看望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但对自己的爱没有变,而且也能感受到最基本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