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花季里跳荡的思想脉率
7752600000028

第28章 瞳仁中的思索 (2)

相对于韩寒的《三重f7 ),《零下一度》等作品而言,我最欣赏的,认为最能体现韩寒特点的,应该是这篇随笔《穿着棉袄洗澡》。或许从艺术角度而言它还称不上什么特别高明或特别优秀的作品,可它的触角深入到了当前所提倡实施的素质教育最敏感的穴位,其思想认识让很多同龄人和很多超越了这个年龄但尚未完全麻木的人们产生共振。韩寒操起挑战应试教育的大旗,无论是举旗伫立还是摇旗呐喊,都触痛了大伙正在感受和曾经感受的思维神经。

在这篇文章中,韩寒一针见血地击中了当前应试教育的严重误区——资源浪费的现象,提出了“全面发展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平庸。……所谓教科书就是指你过了九月份就要去当废纸卖掉的书,而所谓闲书野书也许就是你会受用一辈子的书。……现在教育的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在洗澡。”韩寒的偏激与偏科自然不值得全面提倡,但他是在试图深入到“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个问题的本质层面去探讨。的确,正如造房子讲究宽打墓窄打墙,中小学阶段的各门功课都是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的墓础,是形成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尽力学好。用韩寒“穿着棉袄洗澡”这个比喻来理解,这些墓础课的学习就好比是一个人从家里出来到公共浴室洗澡前穿的棉袄,这是大冬天里必须穿的。但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学生身上的棉衣穿得太厚太厚,已经大大超过了对身体的保暖适应程度,变成了身心的沉重负担,乃至于到了洗澡时都无法脱掉。这样穿着棉袄洗澡,不仅对于“洗澡”毫无益处,而且浸水的棉袄必然将成为肉体的负累,并阻碍了“清水”直达“皮肤”的捷径。因而,此文一发表,立即引起我们再一次的对教育反思的汹涌浪潮。

冷静分析,韩寒在这篇《穿着棉袄洗澡》中反映出来的,其实是以他为首的部分青少年迷茫之后的“反叛”,表现出这部分学生尚未成熟的心态。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

1.对现实弊端进行无情的鞭挞,但又不失偏执。例如认为全面发展产生不了人才等,看法较极端。

2.博览群书,才思敏捷,但底气不足。他读过很多书,文章中语言幽默、率真,用了很多比喻和比较,但总体而言缺乏较深的底蕴。

3.有急于一鸣惊人的浮躁。

当然,尽管这篇文章所提出的观点显得过于偏激不够成熟,但并不妨碍很多读者对这个早慧少年才情的欣赏。这篇文章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即充分体现出了韩寒式的幽默和睿智。为了营造一种幽默的艺术氛围,极尽“谐音拆字仿词别解复沓矛盾”等等或新或旧的修辞方法之能事,强化夸张、放大修辞效果和语言功能,让读者获得一种“陌生化”的深刻的艺术感觉和审美情趣,使读者惊讶地发现:语言竟还有这么广阔的未开发的处女地以及一千种叙述方式的“可能”!当然,剥开韩寒似乎妙喻连连嘲讽逼人,抖机灵耍贫嘴的老辣老练,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才情不凡、年轻稚嫩的血性,而这血性恰是日益迟钝麻木、善于附庸操作的老字号最欠缺的。

“韩寒现象”可以说既是一种教育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他的反叛性格,他的人生取向,实际上对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是一个极大的冲击,给我们以深刻的反思。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无论是对于韩寒本人还是对于这篇《穿着棉袄洗澡》,我们都应该抱以宽容、理性的态度。教育的最终目的当然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在教育实践中的确遇到一些偏文或偏理的学生,这些学生即使考不上大学,将来仍然有可能成为人才。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是否可以考虑特殊材料特殊发展?而对于中学生朋友而言,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完规定的课程,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为以后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人生的旅途还很长很长,坚实地打好基础,对日后的成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个人的兴趣爱好自然要培养,要发展,应当在“行有余力”的前提下,深入地研究、创造,可以留待来日,来日方长嘛!因此,不必视现在的教育为“穿着棉袄洗澡”,而应当是身着轻松的泳装,跃入知识的海洋尽情畅游。你尽可在海洋令人留恋的某处遨游,但同时也应兼顾他处,以领略知识海洋的浩渺与深广!

这才是认识韩寒真正的意义所在。

网=“冂”+“×”+“×”

杨娜娜

“网”就是网,几乎每个人都会写,也都知道它是用绳线等结成的捕捉鸟、鱼等的器具。古人造字时,根据形状,就规定“网”要这样写。

我真佩服古人能预算出几千年后事物怎样发展,预算出几千年后子孙们要生活在网中,更预算出几千年的学生必须生活在网中,任凭你怎么逃也逃不出一张网。学生在这张网中,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后悔当初投胎时没有投成鱼或鸟,那样被人网住以后还能在油锅里畅游一番呢!何以见得如此悲观消极呢?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冂”是不是“中国”二字其中的一部分?两字中都有“冂”这个部分。这是中国学生的特殊环境。必须在这个框框里老老实实地呆着,有未堵上的门也不能出,否则便被视为叛逆、不正常、不合群的特级坏学生。只有行是行,排是排,规规矩矩地坐着的,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网中之生”。

这第一个“x”便是中华大地上生我们养我们的爹妈。我们已经很明白做父母的心了,可他们今天给我们补蛋白质、维生素;明天还要补钙、补铁、补锌,由非金属转向金属,依此类推,后天就该补枪支弹药了。"x”一笔顺时针写,一笔逆时针写,表明爹妈二人一人唱正面,一人唱反面。一方面对我们百依百顺,什么要求都答应;另一方面,他们说往东,我们就被机械地要求不能往西,什么目标都要求达到。这刚柔结合,内应外呼的战术,使我们饱尝了当年革命者的滋味。不过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父母爱的统一。

第二个“x”便是学校的老师。任课教师按教学大纲上的内容步骤,把课本内容统统塞到我们脑子里,大有高山上万丈瀑布直泻深渊之势;而讲义和试卷则如秋风过后的落叶,一片片,一堆堆。不知内情的人见此情况,肯定要到环保局告我们破坏环境。孰不知这“破坏”是教育局或学校领导逼迫的呢!班主任就是深秋干枯的大树,总在风中愤怒,愤怒语言之精华为:“过了这个严寒的冬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必须一步一步跟着老师,顺着传统的教育方针,艰难地走过求学之路。若出现一点逆时针的迹象,学校便会给你个“x",像打上封条一样,把你封回家。

还留着口的框框呀,两撇两捺呀,你们怎么就这么符合大人们的心愿,组成个“网”,把我们网在其中呢?素质教育的春风把这张网刮破了,可父母老师们却像辛勤的蜘蛛一样,又把网补上了。在这网中成长起来的所谓“人才”,大概都是发育不健全的,要独立都办不到!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这群网中之生有所作为之后,把这网彻底地清扫干净,不留一丝尘土。让中国所有学子都在阳光下,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原汁原味的滋味……

解读

网,一个普普通通的汉字,一个由古人结绳捕鱼、鸟而造出来的字,在小作者的眼里,幻化为某种巨大的、强有力的意象,令人无法触摸却又难以逃脱的意象,并最终凝练、沉淀为这篇佳作。

纵览全文,通篇均围绕“网”这个汉字结构的解读而展开。将“网”分解为“冂”+“x”+“x”三部分,对于每一部分根据其结构特征的不同,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赋予其深刻的内涵。“冂”在“中国”这两个字中均含有这个部分,因而成了小作者所谓的中国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因为大家都得在这个框框里老实呆着,看似有一扇未堵的门,实则未必是出路,或许是只许进不准出,否则就违背了规则,像韩寒那样的学生,就曾一度被视为另类。因而,小作者纵有万般不情愿,也只得无奈地感叹:“只有行是行,排是排,规规矩矩地坐着的,才是具有特色的‘网中之生’”,不平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自然是关于两个“x”的断想。才思敏捷的小作者,竟能把一个简单的符号想象得如此生动,一个“x”是代表爹妈,一撤一捺一顺写一反写代表两个人一人唱正面一人唱反面,一方面百依百顺一方面又机械固执,这样的教育让小小年纪的孩子如何适从?而另一个“x”则代表老师,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违背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思想,早把学生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又怎能让他们尽情拥抱知识的蓝天?

冲破这张网,冲破应试教育对人的种种束缚,是莘莘学子们共同的心声。小作者挣扎于网中,睁大双眼试图为一颗颗蒙尘的焦虑的心寻找一个出口。而中学生朋友在阅读此文时,最应该学习的是作者精巧的思路,她立足于“网”字本身,通过各部首的解读剖析“网式教育”的种种弊端,这好比给一个人治病,就得了解这个人本身的身体状况,要么把脉问药,要么对患处进行解剖切除,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得立足于这个人本身的健康状况,而不是站在一边不切实际地夸夸其谈。我想,这应该是本文给我们带来的一个重要启发。

“憔青”一代的困惑——当代社会人性与现实的矛盾

张姣怡

在新中国的历史中,对青年有“革青”、“愤青”、“文青”的种种划分,他们的青春因时代的迥异而呈现了不同的个性。而供(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演绎的舞台,“政治的色彩,开始疏离;人的灵性,开始闪亮”;革命使命日渐松懈,矫情的文化经不起沉淀,因桀骜不驯而个性张扬,同时内心困顿、无所适从。如果硬要给他们扯上历史的厚重而加以区分并冠名的话,我更情愿称其为“憔青”一代。

这种憔悴、优虑和亚健康的状态,令多少20世纪的过来人忧心忡忡——因为将接手他们的生活并承前启后、开创未来的人不想靠脚来踏踏实实地走路,而一定要凭一副薄如蝉翼的翅膀来飞,他们从破茧而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灵魂脆弱,因为借鉴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方式。这是一种好心肠的痛苦,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归根结底,这种痛苦产生于一种特定的社会禁锢下的习惯和特定社会暖房里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