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无穷的唐诗宋词
刘明华
从文化素养的角度思考,一个中国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影响至深的文学作品,首选是中国古代诗歌。而唐宋诗词尤其是唐诗对中国人的文学修养乃至精神层面的影响,可以说是绝对第一。其原因就在于,唐诗是如此的优美,如此的优雅,如此的深入浅出,如此的富于情意,因此是如此空前的深入人心。
粗浅认字的人,谁不能背诵几句唐诗?
稍有文化的人,谁不会喜欢唐诗宋词?
这不是猜测,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是从旧时代的蒙学到现代的小学课本、中学课本,都会多多少少选一些唐诗。即使在最最黑暗的年代,在大革文化之命的年代,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在教师和学生中悄悄地也是自然地流传。
唐诗的深入人心,我有一个最深刻的印象。1982年的夏天,我和几位刚刚毕业的大学同学,一道去游览九寨沟—那时,九寨沟尚未开发,林场刚停止砍伐,伐木工人们转而植树,并开始陆续撤离。白天我们在沟里漫游,晚上就寄宿在工人的工棚里。有的工人带有家属,还有上小学的孩子。晚上,月明星稀,与几个黄毛小孩在工棚的坝子聊天,出于“职业关心”,问他们知不知道中国古代的著名诗人,孩子们抢着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我有些惊讶(现在想来是因为远离和久违基础教育),更多的是高兴,在一个几乎是与外界隔绝的地方(那时报纸到九寨沟要比外面晚半个月),这些伟大的优秀的诗人仍然如此亲近地和孩子们在一起。接着我问他们记得这些诗人的作品吗?几位孩子同声朗诵着“床前明月光”、“两个黄鹏鸣翠柳”等。我知道这是教科书的力量,是阅读的效果。也为唐诗对国人的影响有所思和有所悟。我的朋友们调侃我:一个一年级的古代文学研究生在九寨沟找到了小小的知音。
其实,唐诗宋词的魅力正在于它表现力的丰富,它的精神世界的博大和它对中国人的文化素养的深刻影响。
当今天我们希望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提供一本能够反映精神家园的古代诗歌作品,我深感不易。根据自己的读书体会和研究心得,我选了十个专题:忧患意识、入世精神、人道情怀、感世不遇(比兴体)、边塞与从军、友情与送别、自然与人生、相思与寻觅、翻案文章—咏史诗、艺术感觉。所选的十个专题,不能说就全部概括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方方面面,即使是唐宋诗词,也不能说是周全的。这些专题的内容,较多表现了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及精神面貌,同时也涉及诗人的情感世界、自然观、历史观和艺术眼光等多方面的内容。由此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之一隅。我们希望年轻的读者由此可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之一隅。可以肯定地说,本书难以承担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的任务,但可以负责地说,这是我在学习唐宋诗词时所感觉到的相当精彩的内容,我自己是喜欢这些作品的。遗憾的是,还有很多自己喜欢的作品,因为阅读对象和选题的原因,不可能入选这本小册子了。
为了更广阔地开拓读者的视野,本书尽量考虑不重复已进入教材的篇目,但为了主题的完整表达,少数篇目还是保留下来,为的是在解说中有的放矢。偶有重复,也可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和充实原有的理解。为篇幅计,每类选题后面附录的参读篇目的诗词未加注解,一是为了扩大阅读面,二是给读者留一点自我理解的空间。为方便读者,还在每章收录了一至二篇相关的文章,或照应选题,或开拓视野。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王富仁教授一直关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及国民人文素养问题,他欣然同意本书收录他的几篇古诗新解,本书因此增色不少,特致谢忱。
本书由刘明华负责总体框架和选定作品及推荐篇目,确定体例,撰写前言、并撰写部分单元提要、全书统稿。余立新同志负责设计并审定全部“话题”。杨理论、周睿同志负责注释和解题,并参与“话题”设计。唐宋文学研究生朱安女、陈伶俐、饶福婷参与了部分校对工作。
不当之处,欢迎读者和作者“互动”,以便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