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和李白被誉为中国古典诗坛不可超越的“双子星座”。各体兼长。有《牡工部集》。
同诸公登感恩寺塔[1]
高标跨苍弯,烈风无时休。[2]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3]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4]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5]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6]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7]
秦山忽破碎,径渭不可求。[8]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9]
回首叫虞舜,苍梧示正愁二丫[10]
惜哉瑶池饮,日宴昆仑丘。[11]
黄鹊去不息,哀鸣何所投?[12)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13]
[1」慈恩寺,又名大雁塔,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所建,在长安东南区进昌坊,寺塔为玄类所立,高六层三百尺。
[2l高标,高举,指塔顶;苍弯,天空。
[3」旷士,超旷之士;兹,此,慈恩寺塔;百忧,百感交集。
[4]象教,佛教,佛教假形象以教人,故曰象教;追冥搜,通达极其高远幽深的境界。
[5]枝撑,支柱。
[6]七星,北斗七星;北户,北边的窗户;河汉,即银河。
[7]羲和,日神,相传他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跑;少(sh6o)昊,白帝,传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
[8]秦山,秦岭诸山;径渭,陕西二水名.渭水清,径水浊,象征时局昏暗。
[9]皇州,帝都长安。
[10]虞舜,传说中的贤明君王,传说,舜葬于苍梧山之野,此虞舜借指唐高祖和唐太宗,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称虞舜。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
[11]惜哉二句,传说周穆王登上昆仑山,与西王母在瑶池上举行宴会,暗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日夜淫乐,不理朝政,日晏,日落。
[12」黄鸽,善飞之鸟,此喻忧国之士。
[13」随阳雁,雁随气候冷暖而迁徙,喻趋炎附势、自私自利的小人;谋,营求;稻粱谋,苟营生计而不顾家国大事。
解读
此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
从“高标跨苍穿”到“焉能辨皇州”为第一部分。诗人首先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塔之高。之后引出感慨“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说自己不是一个超脱旷达之人,难免登高俯视神州会感慨万千。接下来描绘慈恩寺的奇伟宏雄的精妙建筑,并由外到内。诗人沿着狭窄、曲折而幽深的阶梯向上攀到塔顶,引出下文钓塔顶远眺: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这里将银河喻为江河,而且还听到了流水声,曲喻相当精妙,为想象中的夜晚的景象,也是在极度夸张塔的高耸入云。“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说明时间已近黄昏;时令已是秋天。“秦山忽破碎,浸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此四句为俯视所见。也在侧面烘托塔之高,但又含有诗人的寄托。眼前的景象不正象征着善恶不分,政治昏暗的社会现实吗?
第二部分从“回首叫虞舜”到结束。写出了对太宗贞观之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以周穆王和西王母的宴饮讽刺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腐朽荒淫。所以贤才接连遭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鸽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两句,指斥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
整首诗想象夸张,奇特而美妙。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有景有情,写景饱含感情寄托,抒情寓意深远。
话题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黄鸽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这里“成舜”象征什么?为什么“普飞”的“黄鸽”只好“哀鸣’.?
杜甫
(同诸公登龙恩寺塔》一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川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4]
Ill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甚哀;堵(Zh6),水中小洲;回,回旋。
[2]落木,落叶。
[3]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百年,人生百年。
[4]繁霜鬓,白发日多;潦倒,衰颓;新停,时杜甫因肺病戒酒。
解读
此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首联采用了对仗的手法。不仅出句(上句)与对句(下句)间对仗天然合缝,而且还采用了“当句对”(即出句和对句内部也有对仗)的艺术手法。高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包容丰富,而读来却让我们感觉不到一点点推敲琢磨的痕迹,充分显示出诗人的大家风范。领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景色,饱含了诗人的悲秋情感。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了自己的多病残生。尾联意谓诗人备尝了颠沛流离的艰辛之后,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愁思难以排遣,而最近又因为生病断饮,悲愁就更难排遣了。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前四句写自然景物,紧扣秋色;后四句写漂泊多病,穷愁潦倒。情景交融,八句皆对,自然流畅,艺术上颇见功力。胡应麟评云:“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将之推为古今七律第一。
话题
1.为什么胡应麟将杜甫诗歌《登商》推为古今七律第一?
2.有人说《登高》用完美的形式表达一种绝望的心境,让读者感慨万千。请谈谈形式的完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心境真的是绝望吗?
杜甫
参见(同诸公登龙恩寺塔》一诗。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川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2]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泅流。[3]
Ill诉(chb),裂开。
地的分界,故云“诉”。
[2l字,书信;老病,
[3l戎马,代指战争;
洞庭湖的西北部旧为楚地,东南部旧为吴地.洞庭湖为两时年杜甫五十七岁,多病缠身。关山北,代指战乱中的北方;凭,倚靠;轩.楼窗。
解读
此诗首联起笔不凡,意境开阔高远。颌联境界突然荡开,气象壮阔,说广袤的洞庭湖将楚地、吴地一分为二,整个天地好像日夜悬浮于湖中。寥寥数字,就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宏伟景象勾画了出来。颈联转入抒情。杜甫在离开成都东下之后,曾经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夔州(今重庆奉节)等地小住,出峡后,基本上都是居无定所,以舟为家。故而诗人感叹道:亲戚朋友们连音信都没有了(他们可能已经过世,即或在世,也垂垂老矣),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四处漂流!尾联诗人总结自己漂泊无依,穷愁潦倒的深刻社会原因是“戎马关山北”,北方战争未息,国家创伤未平,疮痍满目,民生凋敝。因而禁不住是“凭轩涕泅流”,倚靠栏杆,北望长安,不禁涕泅涝沱,声泪俱下。
此诗的意境开阔,特别是“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一联,历来为人所称道。
话题
1.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登离)、《登岳阳楼》三首诗的情感有何异同?
2.从本单元所选的杜诗来,,杜甫的优息愈识其体衰现在嘟些方面?动联系诗歌进行说明。
聂夷中
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其诗继承了汉魏五言古诗和乐府歌词的优良传统.用诗歌反映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大部分是反映农民通受残酷剥肖,的痛苦生活.形象丰满,语言朴紊生动.音调和i皆自然。
泳家田
二月卖新丝,五月案新谷。[I]
医得眼前疮,剑却心头肉。[2]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3)
[1]出卖粮食。二月刚开始养蚕就已经预先出卖新丝,五月刚开始插秧就预先出卖新谷。
[2]挖肉补疮,为了救急,已经顾不上将来的困苦了。
[3」绮罗,绫罗绸缎;筵,宴席。逃亡屋,生活不下去而逃亡在外的穷人之家。
解读
聂夷中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惨重剥削有着深刻的体验。因此,此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村破产的惨况。
前四句语言极其朴实通俗。农民们为生计所迫,更是由于赋敛苛暴,为了救急,将尚未成熟的农产品预先出售,是在挖肉补疮,这里运用比喻,形象贴切地说明了“新丝”、“新谷”对于农民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后四句进入抒情议论。希望于最高统治者,希望帝王能够爱民如子,体恤民情,福泽天下。君王的光芒不要“只”照绮罗筵,“不”照逃亡屋,而应该“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这是继承白居易新乐府诗歌的优秀传统:“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此诗语极精省,通俗畅达,包蕴丰富。对农民的苦难充满了同情,对朝政的黑暗,委婉之中含有讽刺。
话题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反映出怎样的现实和理想?
杜苟鹤
字彦丈.号九华山人.池州石臻(今安徽太平)人。作品多反映晚唐社会的悲惨现实.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诗平易委婉.如话家常。有(唐风案》。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
桑拓废来犹纳税
时挑野菜和根煮
任是深山更深处
麻竺衣衫鬓发焦。川
田园荒后尚征苗。[21
旋研生柴带叶烧。(3]
也应无计避征摇。[4]
[1〕兵,战争;蓬茅,茅屋;麻L',制作麻布的一种植物;焦,焦黄。
[21拓(zh6),拓树,叶可养蚕;征苗,征田赋。
[3〕旋,立即,马上;斫(zhuo),砍。
[4]征摇,租税和劳役。
解读
唐末,战乱频仍,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歌正是着笔于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概括地写出了山中寡妇的不幸遭遇。
首联属外貌细节刻画,诗人抓住了破烂的麻衣、焦黄的头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悲惨遭遇的细节特征,简洁生动地刻画出了山中寡妇苦难的物质生活和痛苦的精神世界。颌联写官府在不能养蚕、不能种田的战乱情况下还要征收丝绸税和青苗税。因此,这位寡妇只好逃往山中,逃避赋税,过着“时挑野菜和根煮,旋研生柴带叶烧”的艰苦生活。但是,山中寡妇却很满足,因为这里没有官府酷吏的咆哮。可是,官府的横征暴敛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啊!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摇役的罗网。最后一句,诗人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了深沉的感慨。
此诗用概括集中,突出强调的手法,集夫死家破、孤苦逃亡、赋敛苛重、生活艰难等困苦遭遇于山中寡妇一身,塑造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妇女形象,最后引发出诗人对征摇无孔不入,无处不有的深沉感慨。叙述描写中饱含了诗人的情感,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语言浅近。
话题
“山中寡妇”的悲惨遭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出来的?
陈与义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和黄庭坚、陈师道并称江西诗派三宗友一。作诗尊杜学杜,“忌俗”且“不可有意于用事”.虽然讲究宇面的研炼.奇巧的构思,但浪之是写洛艰深拗硬的。可谓”光景明丽.肌骨匀称”。有《简斋寨》。
仿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2]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3]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川
[1〕庙堂,朝廷;平戎,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甘泉,汉帝行宫,在陕西甘泉山;坐使甘泉照夕烽,边疆上告急的烽火信号把皇帝的宫殿都照得红了。
[2」怪,惊奇;上都,首都临安;飞龙,帝王;穷海看飞龙,建炎三年(1129)冬天金兵过长江,打下南京临安(即杭州),宋高宗由宁波航海逃亡。
[3]霜发,白发;烟花,春天景色。
[4]向延阁,向子A,为抗战派;延阁,汉代宫廷藏书之处,向子埋原官直秘阁;犬羊.对金人的蔑称。
解读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攻,宋军处处均未抵抗,金兵长驱直入,江南一带生灵涂炭。直至建炎四年,金兵仍未撤退。此年春天,陈与义流寓于湖南,在听说长沙太守向子Pit起兵奋勇抵抗金兵的消息后,他写下了此诗。
诗歌起笔便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南宋王朝的不抵抗政策:朝廷腐败不能,没有良策阻挡金人的大举南侵,只能任金人铁蹄踏平万里江山,连首都也被金人占领了。此中既有对南宋王朝的批判,也有江山沦陷,无人振起乾坤的悲哀。领联紧接着申说首都的沦陷,宋高宗航海逃亡。君主至高无上,竟然被金兵追击得屁滚尿流,语含反讽。颈联转入抒情。自己为国日夜忧愁,以至于“霜发三千丈”,极度愁苦,而北望沦陷区的大好河山,那片土地春光春景依然,然而看到这些,只能牵动诗人无尽的愁思。尾联诗人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大多数将领不抵抗金兵入侵,而还有极少数国家的中流砥柱在浴血抗战:长沙太守向子A就敢于以寡敌众,奋起抗战。诗人在这里,最关心的不是抗战的胜利与否,他看重的,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这,也是一个民族延续承传的根本。
此诗苍凉悲壮,从思想风格到句法声调,都很像杜甫的《诸将》,故而杨万里说陈与义“诗风已上少陵坛”(《跋陈简斋奏章》)。
话题
1.怎样理解“孤臣箱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对全诗的愈义?
z.《伤春》里哪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最关心的不是抗战的胜利与否.他看重的,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说《伤春》从思想风格到句法声调,都很像杜甫的《诸将)。是否意味着这是一首成功的模仿之作?
4.读了陈与义的《伤春》之后.你觉得“春”字的含义是什么?
陆游
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诗歌的主旋津以表现民族意识为主要内容、以嵌放龙壮为感情基调。风格具有多样化的面貌.七言古体热情奔放.七言绝句或雄快斩截.或轻灵含统;七言津诗抒发报国之之、龙愤之情的一类.偏向于深沉郁勃.描写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一类.则偏向于简淡古朴。讲究作诗技巧的同时追求归于自然平淡。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均列名于“中兴四大诗人”。有(剑南诗稿》、(渭南大亲》。
关山刀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I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Z1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31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4]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S]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6]
[1]和戎
L2」朱门
[3]戍楼飞渡。
[41笛,无门的悲哀。
[5〕干戈
[61忍死
和金人讲和,即隆兴和议;临边,守卫边关。富贵人家;沉沉,深远貌;厩,马棚。守望边境的楼;刁斗,军中打更和做饭两用的器具;催落月,指光阴
《关山月》是汉乐府旧题,合乐歌唱,用笛子伴奏,曲调中寓含有报国战争;逆胡忍辱不死;金人。恢复.统一中原。
解读
隆兴元年(1163),宋孝宗以一国之君的身份被金国封为通问使,次年,宋金签订和议。陆游写此诗时,和议正好签订十五年。诗歌立足于隆兴和议十五年来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的社会现实,揭露和斥责了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投降路线,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误国的愤慨。
此诗每四句为一层,共有三层。
第一层列举了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戍边将士在边疆不去收复失去的河山而在无端地浪费青春和生命;当权贵族只顾自己的个人私欲,并没有将国家利益放在心上。他们沉迷歌舞,流连春色而一任马厩中的战马肥死,武器腐烂而无动于衷。此四句写当权贵族沉迷歌舞,不思战享,并说明其直接原因是“和戎诏下”,矛头直指当权者。第二层写战士在声声刁斗中虚度岁月,最终老死疆场的情景,进一步说明并非将士们没有报国之心,而是国家推行的软弱的对外政策造成了如此不合理的现象。将战士雄志徒壮之心、报国无路之悲,久戍思家之情糅合起来,格外深沉。第三层写中原人民对月垂泪,忍死渴求回到祖国的怀抱,字字悲辛,字字血泪。
此诗抓取触目心惊、令人愤慨的反常的典型意象来描写,并以一股强烈的深沉感情气势贯穿其中,浑然一体,令人读之感慨不已。
话题
1.陆游的爱国题材诗歌很多,说说你还知道哪些?
2.请深入体会“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一句的悲愤之情,
并试着将自己的体会用文字描述出来。
一、参读篇目
1.李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辜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4.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5.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婆,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李白的自伯—《行路难》写意(刘明华)
金搏清酒斗十千,玉盘珍谧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短暂地供奉于翰林的李白,因不能周旋于统治阶层而被视为“非廊庙器”,终于被排挤出朝廷。这是李白满怀希望看见天边彩妞时遭到的一场暴风骤雨。正所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此时,何等伤心失望、惶惑苦闷、悲痛愤激!他岂能一蔽不振就此认命!挫折使他自省,自省使他自信。《行路难》就是这矛盾心理激发出的灵感的记录,它是寂爽的天才唱出的希望之歌。
“金禅清酒斗十千,玉盘珍俊直万钱”,明显还带有几分翰林供奉的气派。他虽被认为不是栋梁之才,但文学天才却是当世第一,玄宗不愿委以重任,赏钱还是挺大方,赐金三十万还山,过悠哉悠哉的日子去吧。可是,李白此时哪里能品尝出这佳肴美味!这倒不是“犀著厌饭久未下”(杜甫《丽人行》),而是因为这并不是他的追求。……(中略,引者注)“停杯”二句,便生动地写出了他此时的悲哀。“拔剑”是古人抒发失意之感的一个“惯用型”动作,如鲍照的“拔剑击柱长叹息”,阮籍的“挥袂抚长剑”,以及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不如是。……(中略,引者注)他觉得生活总是与自己作对,所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感受才那么强烈,“多歧路,今安在”的呼号才那么悲恰感人、震人心魄。不理想的现实与有志于匡时济世的善良天真的诗人的愿望,总是隔着一条长川,这就形成了李白们的永恒的苦闷和困惑。
李白终究是李白,他永远不会因失败而退缩,在悲哀中消沉,在失望中绝望,因为他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中略,引者注)所以,当他打发时光而垂钓江湖时,自然就想到历史上的喜剧:吕尚年老无官,垂钓于渭水,竟终于遇周文王而得到重用;伊尹也曾赋闲,当他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后,不久就受到成汤的征聘。不管历史是螺旋似的上升,还是打着漩涡前进,总有重视的可能,古人在先,我怎么就独独不遇呢?有失必有得,有闲来必有复出,总有一天会时来运转,因为我的宏图在,壮志未酬,“天生我材必有用”!不管歧路万千,李白深信“长风破浪”的那一天终究会到来。
(中略,引者注)“长风破浪”的那一天并没有到来,功成身退的理想也无从实现,流放夜郎倒成为现实。但李白的自信是那么感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像大海的一盏灯塔,像黎明前的一声号角,像料峭三月中的一缕春光,曾给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热血青年,志士仁人多么巨大的温暖和鼓舞!……(后略.引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