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精神家园
7752800000010

第10章 边塞与从军 (2)

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点、时问及边地风物给予人的异样感受,次句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托物寄兴,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语至“长烟落日”一句,极写境况的艰难。“羌管悠悠”、“人不寐”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以“将军白发征夫泪”结语,倍感苍凉。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话题

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直接表现出边塞官兵“报国无门、归家无路”的无奈和惆怅。其他词句分别从哪些方面与这句相呼应?

2.所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那为什么边塞诗歌中有很多描写出征的将士思念家中妻子的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一、参读篇目

1.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阀,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z.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3.李顽《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4.王昌龄《从军行》(选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徐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挑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5.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廷。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洪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磨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I

二、潜意识与意识—王昌龄《闺怨》赏析(王富仁)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在分析王昌龄的这首七绝的时候,很多诗评家对“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采用直解法,即认为“闺中少妇”确实无忧无虑,而“凝妆上翠楼”正是她心情愉快的表现。显而易见,这种直解法淡化了原诗前两句的诗味,也使后来的“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想转变”失去了根本的心理墓础,显得过于突兀了。岂不知诗的语言是微妙的,“有”和“无”的界限并不像理性的语言中那么明确、绝对。说有还无,说无实有,既有且无,有无难分是诗歌“有无观”的核心。这里的“闺中少妇不知愁”不恰恰向读者暗示了她是有愁的吗?无愁又何必说她“不知愁”呢?因而作者说“无”实际等于说了“有”,“无”只是她“不知”,而不知并不等于她根本没有。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语汇来说,“不知”只是她意识层次的心理活动状况,但在潜意识当中,作者暗示了她实际是“愁”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说她“不知愁”。如此看来,“春日凝妆上翠楼”也有两层含义:在她的意识中,这是她受到美好春光的吸引登楼观景的举动,是她“不知愁”的表现,而从她的潜意识心理的角度说来,则恰恰是她的“愁”的表现。正是她的潜意识之中已经有着被理性压抑粉的愁绪,所以在第三、四两句中当解除了理性的束缚之后,其愁绪才上升到了明确的意识的层次,由“不知”到“知”,并“悔教夫婿觅封侯”了。我认为,这样理解这首诗,或更能体味到它的微妙与细腻。下面,我试从这样一种观点重新对它作一些解释和分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中的“闺”字和“少”字构成的是富有内存矛盾的统一印象,犹言落魄才子、失志英雄。才子是有才要展、英雄是有志要伸的。而落魄和失志则使其才志难以伸展。这“闺中少妇”也正是这样一个矛盾的表现。“闺”便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闺”宇,在封建时代,是少女、少妇幽居独处的处所,是将她们与异性隔离开来的禁闭室,是束缚她们本能冲动的牢狱。这个少妇自从丈夫出外求取功名,便独自一个人幽居深闺。但作者接着点明她还是一个“少妇”。这个“少”字是什么意思呢?是她尚在青春年少,是她尚有旺盛的青春活力,说得直截了当一些,即是她尚在性本能旺盛的年龄阶段。

正是在这个“闺”与这个“少”字的矛盾中,作者已经暗示了这个“少妇”身上是存在着性压抑的寂宾和苦闷的,但他说她“不知愁”,就是说她还没有明确的自我觉察,或者说别人从表面现象上还看不出她内心的愁闷情绪。她为什么竟然没有自我觉察到自己的寂爽和愁苦呢?从后面的“悔教夫婿觅封侯”所告诉给我们的原因说来,就是她还耽于丈夫求取功名的幻想之中。这种幻想给了她喜悦和精神力盆,从而使她现在实感中的寂宾和苦闷受到了压抑,使之还没有上升到明确的自我意识的层次。但显而易见,这种矛盾已经存在着了。如果说“少”字是满院春色,是少妇的青春活力和性欲冲动,那么,“闺”字和她的对丈夫求取功名之心的理性追求便是范围这一切的院墙或篱笆。“满院春色关不住”的意味不就在“闺中少妇”四个字中孕育着了吗?

“春日凝妆上翠楼”便是“满院春色关不住”的一个证明,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具体表现。从第一句的“闺中少妇”四个字中已经暗示着,该诗的女主人公在平时是独守空阂、静待丈夫封侯归来的,但现在竟然离开闺房跑到抛头露面的翠楼上来了。何也?一般的诗评家说这是春日美景的吸引,当然是不错的。但这与“少妇”的“少”字有何关系呢?“老妇”不也愿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一睹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景象吗?再说这里的“凝妆”二字分明不是为春景的客观景象而设,而是出于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其根源生于内而非生于外。这样,我们便应当注意到“春日”的主观性含义。就客观性的方面来说,春天是景象美丽、气候宜人的季节,但就主观性方面来说,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又是春情发动、万物生命力的旺盛、少男少女性意识活跃的象征。它暗示了“少妇”这时的潜在本能冲动较平日更加活跃,这种本能的压抑更加严重地骚扰着她内心的安宁。这也就是说,她的“春日凝妆上翠楼”从表面看来是她“不知愁”的表现,是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要求表现的结果。但在这时,这个少妇还仍然对自己内心的要求没有明确的意识,这种冲动还仅仅表现在她的不自觉的情绪冲动以及外部的行动中。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写的是她的潜意识向意识的升华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刹那间完成的,“忽”字写出了它的偶然性、不自觉性和时间的短暂性。实际上,感发少妇的不仅仅是“杨柳色”,而是整个春天的美景,是万物滋生所表现出来的大自然的生命力,而这嫩绿初绽的杨柳色则更集中地显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的活跃。在这时,她已忘记了对丈夫封侯的愿望,也忘记了平时想象中的丈夫封侯后的荣耀,它不再对这时的她有什么吸引力,因而她平时的理性对自我生活欲求的压抑放松了,束缚解除了,原来被压抑着的性的欲望亦即生活的欲望便升华到了意识的层次。“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悔”字,“悔”掉的便是平时的理性束终,平时的外在于自我的生活实感的虚荣追求,而“悔”宇也正是现在的生活欲望对以往的理性束缚的反抗。而这整句诗所表达的则恰恰是现在的意识追求,是对夫妻团聚的生活欲望。至此,潜意识转化成了明确的自我意识,一个心理过程完成了。全诗也便戛然中止,留下了无穷的意味和令人咀嚼的东西。

不难看到,该诗在艺术上的一系列特点都是与它的潜意识微妙心理刻画有关的。在结构上,它始终在若即若离的两条情感线索中发展:一方面,它描写了闺中少妇的初春的欢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她的内心寂寞和清冷,而这种结构方式的心理根据便是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这两个情感线索,若即若离,彼此暗示而又不重合,使该诗带有一般情诗所不具有的幽默意味。在心理刻画上,它是既细腻又微妙的,这种微妙正是因为作者写的是女主人公的潜意识心理及其向显意识转化的过程,这种潜意识心理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甚至是通过改装以对立的形式出现的,当恰切地表现了它,必然使人感到真实而不直露,恰切而不枯燥,耐人寻味,微妙有致;在情调上,该诗处处写性,写女主人公的性本能冲动但却无半点淫秽气味,恰恰因为它写的是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冲动,不带有明显的肉欲内容,但同时它又比一般的抒情诗深刻微妙,两性之情是无法离开性的本能,写了性的本能对人的情绪的影响,也便较一般的爱呀死呀的爱情诗更有韵味;在心理刻画上,它以短短四句诗写了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但毫无突兀的感觉,其原因不正是因为它在前两句中已经刻画了她的潜意识心

理活动,给后两句的转化做了充分的铺垫吗?

(原载《名作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