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精神家园
7752800000017

第17章 翻案文章——咏史 (1)

杜牧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遒劲高健,自成风格,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七津与绝句尤长,咏史诗独具一格。有《樊川文集》。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

[1]折戟,断戟;将,拿起;认,认定为。

[2]周郎,周瑜;铜雀,曹操的宫楼台名;二乔,大乔、小乔,分嫁孙策与周瑜。

解读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开篇借一件古物起兴,将时代拉到汉末三国争雄的古老战场。后二句议论,假设“东风不与”的情况,将是“二乔深锁”的局面。语言平实并无出奇之语,胜就胜在思维角度特异,发人所未发。三句不言周郎之胜,而假想若无东风,四句不言国破人亡,而言二乔深锁。从战争的偶然因素入手,似有讥讽周郎成功的侥幸之意,隐隐透出作者自负才智,指点江山的豪情。

话题

假设历史真如杜牧所言.没有“借东风”的话,设想一下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杜牧

参见《赤壁》一诗。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1]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2]

[1]期,预料。

[2]江东,长江中下游南岸。

解读

楚汉相争刘胜项败的旧事,评论者多言项羽自杀乃全其气节。而本诗出以奇想,指出项羽不必自杀,而应该总结教训,东山再起。首句直截了当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在于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对待胜负:“包羞忍耻”才是真男儿,对于项羽意气用事微为讽刺。若“包羞忍耻”,则卷土重来未为可知。议论不落窠臼,另辟思路是杜牧史论的显著特点。

话题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孟来未可知”对现实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杜牧

参见《赤壁》一诗。

过华清宫(选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1]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

[1]绣,华清宫所在的骊山附近的东、西绣岭;次第,依次。

[2]红尘,红色的尘土,运送荔枝的快马奔驰时扬起的尘土;妃子,杨玉环。

解读

起句描写华清宫的景色,以回望的角度一一观之,引出下句山顶千门次第开的境况。整个画面由远及近,既写景又介绍周围环境。三句为一特写,一骑飞驰卷起滚滚尘土,妃子见之而笑逐颜开。末句点明个中原委:新鲜可口的荔枝从远方专程送来。几个镜头相互之间似并无什么关系,但经过作者安排之后,构成内在的因果联系,妃子笑,山顶千门的开皆是因为一骑红尘送荔枝而来。这一事件更容易使人联想起为博美人一笑而亡国的周幽王来,以史鉴史,明白晓畅。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话题

1.试评价杨贵妃对唐朝安史之乱的爆发的催化作用。

2.对历史的“述说”、“戏说”、“假设”等有何异同?它们与“翻案”是什么关系?

参读篇目

1.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李商隐《马鬼》(二首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鸣宵析,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其一)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其二)

二、假如项羽过江东—鸿门赛的顿悟(刘明华)

假如项羽过江东,其实算不上一个太新鲜的话题。几千年来.人们对项羽的选择不断地发表感想。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声没有记录,皆随风飘散,形诸笔墨的骚人墨客的代表性“说法”有以下几种:

杜牧《咏史》这样写道: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诗着眼的是战术、兵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的时候,选择活着比选择死亡更不容易。杜牧幻想,只要项羽渡江,未必不能卷土重来。

李清照则恰恰与杜牧相反。她看重的正是项羽不逃不避临危不惧,甘洒热血写春秋的气概。战死沙场对一个英雄来说,应是最佳结局,尤其是一个末路英雄。李清照紊有大丈夫气,其《乌江》诗云: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此诗,受到多少人的喜爱!人们崇拜项羽,正是因为他身上有着战死沙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质。英雄选择了死亡从而战胜了死亡,并得以永生。

杜牧和李清照的观点,正体现若技术和道德的冲突。杜牧从军事学的角度考虑,所以忌讳一味拼死和死要面子,特别是拿别人的生命来换自己的面子。打不赢就走,在军事上无可厚非。李清照看重的是道德形象。宁可轰轰烈烈地死,不愿苟且可怜地生。军本家的大丈夫概念和诗人才女的大丈夫概念竟如此迥异!

而政治家王安石在看待项羽过不过江东时,想到的却是时耶?命耶?势耶?其《乌江亭》又说出一番别样的话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所以,项羽过不过江东,并不在于乌江这个界线。对项羽来说,他有很多机会改写历史。如果鸿门宴不是我们现在知道的结局,他也就没有坟下的悲歌。事实是,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举措,决定了日后他在乌江边的选择。

我的幻想也由此展开—

鸿门妄,因其刀光剑影、杀机四伏的背景,已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词。鸿门宴并不是项羽预设的圈套,但因范增、项庄的所为使它成为阴谋、陷阱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对有的人来说,“赴宴”又意味着赴汤蹈火,视死如归。

同时,它还象征着机遇。

机遇,面对敌对的双方,它只对果决者微笑。

刘邦冒险赴鸿门,是要消解项羽既定的重大军事行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本来,他深入虎穴,是在为项羽提供机会,但当项羽失去这个种豆得瓜的机会时,刘邦便种瓜得瓜了。

项羽改写历史的机会竟如此之多: —项羽西入秦,至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而此时沛公已破咸阳,项羽闻之大怒。楚军入关之后,曹无伤又从刘邦军营提供了最机密的情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于是决定一举消灭刘邦。当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挤上。两军相去四十里。项羽经过杀宋义,夺军权,破釜沉舟,救柜鹿,降章邯,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已成为诸侯上将军,威震四方。在军事力-1和个人声望上,项羽占有绝对的优势。

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一举杀向霸上,未尝不可成就霸业。

楚军翌日出兵讨战,刘邦部队望风披靡,不战而溃。刘邦被生擒斩首。之后,项羽逐个消灭了敢与争衡的对手,天下归楚。项羽黄袍加身,楚朝建立。强大的楚朝决定了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的名称,于是,今天许多人在各类表格的“民族’,一栏工整地写上“楚”。当然,我们的文字被称为“楚字”,语言称为“楚语”,“秦砖楚瓦”、“楚唐文明”成为熟语……

可是,楚军却偏偏有一个与刘邦军中的张良亲善的左尹项伯,项伯泄露军情,比曹无伤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星夜赴霸上,亲口告诉张良和刘邦楚军的有关行动。不仅如此,还献计于刘邦:“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又匆匆赶回新丰,在项羽面前为刘邦先容。可怜的项羽,竟不将他这双重间谍军法处置,而是言听计从,立即撤销军令按兵不动,坐等刘邦前来谢罪。

也罢,项伯出卖了项羽一回,却促成了“鸿门宴”,毕竟给范增和项庄,自然也给项羽一个更方便的机会。换句话说,如果项庄真的得手,项伯未必不是弄巧成拙。真要打仗,刘邦的首级并不是可以轻取的。而现在,送货上门,只需项庄轻轻一剑……

—项羽听罢项伯的劝说,答应明日宴会刘邦。项伯一出门,范增便极力劝项羽明日妄会上动手。项羽有些迟疑。沛公前来面谢,怎能宴会上兵刃相向呢?再说,沛公亲自赴鸿门,说明他确有诚意,真要是心怀叵测,就不会前来送死了。谁敢和威震天下的上将军我争天下呢?项羽不表态,急坏了范增。他不管项羽在想什么,便当着他的面安排了明日的行动计划:“以我所佩玉珘为号,将军点头,刀斧手立斩刘邦!”项羽默然不语,仍在犹豫。范增便滔滔说出一番话来:

“暴秦已灭,天下将归于一。将军难道忘了当年观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将军发出的‘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乎?取而代之,此其时也!将军难道还不曾知道沛公之志乎?当年他遥望咸阳,综观秦皇帝,亦喟然太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此时与将军争天下者,沛公也!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将军本应及早图之,明日沛公既来,食中捉鳌,天助将军成就擂业,万望勿以妇人之仁而痛失良机也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