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
字伯玉.世称陈拾遗.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对廊漪唐代初期沿裘六朝余习.风格绮廉纤弱的诗风大力拟判.力图扭转这种倾向.其诗有进步、充实的是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从诗戮本身的申共特征捉出“兴寄”、”汉魏风骨’.等提法。有《陈伯玉寨》。
感遇(三十八首之二)
兰若生春夏,竿蔚何青青 [1]
幽独空林色,朱菠冒紫茎。[2]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3]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4]
[1]兰若.兰草和杜若,两种香草名;竿蔚,花繁叶茂;何,何等;青宵.繁盛青翠。
[2] 朱龚,红色花朵;紫茎
[3袅袅,风微弱细长。
[4] 岁华,一年一度的花;紫色的茎干。摇落,凋谢;芳意,美意;何成,怎样达成。
解读
这是一首“观物述怀之诗”(〔清〕陈沈《诗比兴笺》)。此诗全用比兴手法,借吟咏香兰杜若之美,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怀才不遇的情怀。
此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赞美兰若之美。写出了香兰、杜若的外在形态与内在灵魂。“幽独”即兰若之魂。后四句为第二部分,转而感叹芳华飘零。不知不觉中,在时光缓慢的脚步中,秋风乍起,秋天到了,花朵飘零,满目凄凉。
此诗寄托了陈子昂的身世之感。陈子昂有突出的政治才干,但却屡遭排挤打击。后被射洪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四十二岁便去世了。诗人以兰若的幽姿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以“白日晚”、“秋风生”比喻政治环境的险恶,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是比喻自己的豪情壮志无法实现,“叹志事之不就”(〔清〕陈流《诗比兴笺》)。在形式上,这首诗继承了《咏怀》的手法,托物言志,寄慨遥深。
话题
1.请调动各种感官欣赏“兰若生容夏,竿聆何青*”所描写的景色。
2.“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比喻环境险恶.但为什么用“袅袅”二字?
张九龄,字予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诗多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以兴寄为主.洗尽六朝铅华.清新雅淡。长于五言古诗.有《曲江集》。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1]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2]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3]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4]
[1]兰,兰草;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桂华,桂花。
[2]尔,此;佳节,美好的时节。
[3]林栖者,栖息在山林中的人,指隐士;坐,因此。
[4]本心,草木的根和茎干,隐喻为人的本心;美人,此借指帝王或当政者。
解读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道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起笔两句采用对偶手法,前后句“叶”与‘。花”为互文对举,兰说叶实已包含花,桂言花实已涵盖叶。二句所言的植物,均为香草,显然是受到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寄托手法的影响,用兰花、秋桂象征自己高洁的人格。三、四句前句颂扬兰桂的生意盎然,生机勃勃;承前。后句既指出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又表明了兰桂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五、六句由物引申到了人,引出了那些和兰桂一样有着高洁品格,精光内敛,不求闻达的隐居之士。他们之所以隐居山中,不正是欲羡兰桂的风雅,并引为同调吗?七、八句写物,亦写人。花木香草有着高洁风雅、不偏不倚的内在美,他们在山谷中默默地散发幽香,并非是为了求得美人的攀折欣赏。显然,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显达。全诗主旨,于此方现,总结前文,比兴寄托,离意深远。
话题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一种心态还是一种境界?喜欢吗?为什么?
张九龄
参见《感遇》(其一)一诗。
感遇(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1]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2]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3]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4]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5]
川丹橘,红色的橘子。
[21岂,难道;伊,句中助词,无义。
[3]荐,献;嘉客,贵客的雅称,此指当政者;阻,阻碍;重,重重叠叠的山深,深广的水。
[4]运命,命运;惟,只因;所遇,遭遇的小人。
[5]徒言,只说;树,栽种;此木,橘树;阴,树阴。
解读
此为张九龄《感遇》十二首的第七首。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橘颂》。屈原忠心为国,反遭谗被贬,于是作《橘颂》以明志。这正和诗人的境遇相似。诗人滴居湖北江陵(古为楚国首都郑都),正是橘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橘,喻己贞操。
开篇二句托物喻志之意明显。大多数植物都是春花秋实之后便萧条凋零了,而橘树却不然,这里的“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二句采用反问,说明橘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伸足上句之意,更进一层地表达了江南丹橘的高贵品性,不假外物,本质使然。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生长于偏远之地,重山阻隔,无法为之,实际上说的是人的美好品格和才干因为重重阻碍而无从表现和施展。七、八句是在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丹橘生长于僻远之地,无人知晓它的美妙味道,这不正像诗人被远滴他乡,无人知道自己的高洁品性,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吗?而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啊!虽然不免消极,也确实反映出诗人在僻远的江陵的无奈和苦闷。九、十句又是在用反问,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冷遇打抱不平。反问收束全篇,简洁有力。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慈。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醉厚。桃李媚时,丹橘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话题
“岂伊地气眼.自有岁寒心”是否真实地反映出自然规律?如果将“丹播”
移植到寒冷的北方后“荐熹客”.结果如何?
2.将屈原的《橘颂》找来读一读,看看张九龄《感遇》第七首受到了屈原的哪些影响。
3.有人说抒发《感遇》者多数缺乏“敢遇”的勇气,犹如“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缺乏当‘富人’的野心”。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如何看待才是正确的?
张籍
字大昌.原籍吴郡(今江苏江苏).守居和州(今安徽和县)。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创作的主要成就在乐府诗,其乐府诗注立文拳的教化功用。与王建并称“张王乐府”。有《张水部集》。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1]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糯。[2]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3]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哲拟同生死。[4]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君,代指李师道;妾,代指自己。
[2J缠绵意,深婉的情意;孺,短袄。
[3〕苑,花园;良人,丈夫;明光,明光宫,汉代宫殿名;执戟明光朝廷任职。
[4〕如日月,你的心像日月一样光明磊落,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之处奉丈夫;拟,打算。指在中央;事夫,侍
解读
此诗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可知这首诗是张籍寄给李师道的。李师道是当时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拥兵自重,图谋不轨。李师道千方百计地拉拢官吏和文人。这首诗就是张籍为拒绝李师道的笼络而写的。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只是一首爱情诗。一位少妇为了忠于丈夫,委婉地拒绝了一位热情的追求者。然而,这首诗的含义却不在此,诗人通篇运用比兴,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态度。
一、二句直指对方的别有用心:你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爱上我,送给我一对明珠。诗人仿佛在说:你这样做是不合礼法的。这里的“君”喻指李师道,“妾”是诗人自比。三、四句写我为了感谢你的深厚缠绵的情意,把明珠系在我的大红短袄上。诗人这样说,表面上是感谢李师道,实际上是为下文拒绝李师道作铺垫。五、六句诗中少妇开始述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言下之意是我的家富有高贵,我的丈夫威武能干,那我还求什么呢?七、八句前一句感谢对方,后一句表明己志。这两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激烈的思想斗争,也给对方一个台阶下。最后两句以还珠作结,情意缠绵。虽然拒绝了对方,却让对方感到自己对他的留恋,也让对方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个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