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山水的启迪
7753400000012

第12章 关注杜会 针砭时政 (4)

[11] 当其租人:抵他应交的租税。

[12] 专其利:专享捕蛇抵租税的好处。三世:三代。

[13] 嗣(si):继承。数(shuo):展次,多次。

[14] 若:你。 毒:怨恨,痛恨。

[15] 莅(li)事者:指地方长官。莅:临,监治。

[16] 汪然:眼泪汪汪的样子。

[17] 向:假使。

[18] 病:困厄。

[19] 生:生计。日蹙(cu):日益窘迫。

[20] 殚(dan):竭尽。

[21] 竭:完尽。与“殚”同义。庐:住房,此指一家。

[22] 顿踣(bo):困顿跌倒。

[23] 呼嘘毒病:呼吸致病的瘴气。

[24] 死者相藉(jie):死去的人(尸体)互相枕垫,形容死人之多, 藉:垫。

[25] 曩(nang):从前。

[26] 灰(hui)突:横冲直撞,破坏。

[27] 恂恂(xun):小心谨慎的样子。

[28] 缶(fou):口小腹大的瓦罐。

[29] 弛然:心情放松的样子。

[30] 食(si):喂养。

[31] 以尽吾齿:以尽我的天年。

[32] 苛政猛于虎:参见前文《苛政猛于虎》。

[33] 俟(si):等待。观人风者:考察风俗民情的人。人风:民风。唐避太宗李世民讳,避“民”用“人”。

解读

说:一种叙议结合、说事明理的文体。如同“苛政猛于虎”之说,本文的主旨是“赋敛毒于蛇”。文章借捕蛇者蒋氏的自述,写其一家三代甘冒生命危险捕蛇充抵赋税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对黑暗政治的愤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紧扣“毒”字为文,极写蛇毒之致命,捕蛇之丧命,但捕蛇者为抵赋税而甘愿冒死捕蛇,如此反衬赋税之毒更甚于蛇毒,赋税之危害更大于捕蛇之毒害。文章对比鲜明,主旨突出,语言简朴,跌宕多姿。

话题

1. 作者曾怀疑“苛政猛于虎”,说明他是怎样的士大夫?

2.作者只是写文章“以俟夫观人风者”,说明了他怎样的政治性格?

3.“说”这种问题的大体结构是怎样的?

相关资料索引

《捕蛇者说》是一篇纪实体小说

我们说《捕蛇者说》是小说,除了题材的虚构性,还因为它具备小说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和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解、爱憎和评价。

人物形象有异蛇、蒋氏、作者(余)、乡部、悍吏,且一个个都有生动描写,采用的是中国古代小说描写人物的惯用手法:首先介绍籍贯、姓名、外貌,然后介绍特长、本领。如异蛇,籍贯是“永州之野”,姓名即“异蛇”,外貌“黑质而白章”;其本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活着时对敌的本领:“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一是它死后为人类提供的帮助:“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情节则围绕蒋氏与乡邻的悲惨遭遇展开。作者紧扣捕蛇的危险性,以蒋氏自叙的形式,描写了他一家三代人的悲惨命运:“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突。”这是对赋税之重的血泪控诉,为了减免赋税,几代人前仆后继,九死一生仍未已。在突出了蒋氏三代人凄惨遭遇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组鲜明的对比:蒋氏三代人的遭遇已够触目惊心了,但是,与那些不会捕蛇的乡邻比,他的一家还是值得庆幸的。

捕蛇固然要冒生命危险,毕竟还能做到勉强维持生计,活一天算一天,不会捕蛇的早就家破人亡了:“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路,触风雨,犯寒署,呼嘘毒病,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赋税繁重本是人祸,其祸源自长官。为虎作伥加重祸害的还有长官凶暴的属下:“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用语不多,却活灵活现地描写出如狼似虎的差役骚扰老百姓的情景。相比之下,捕蛇者蒋氏觉得自己的日子已经相当不错,十分知足,为冒着生命危险捕蛇换来的坦然心态而庆幸。对此,柳宗元给以极其生动的描写:“吾恂恂而起,视其击,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部之旦旦有是哉!”由此引出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解、爱憎和评价:“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既是虚构,又符合小说的体裁规定,我们自然要还它以本来面目:《捕蛇者说》不仅是一篇纪实性小说,而且是主题先行论决定了这篇小说的诞生。

(陈松柏《论纪实性小说<捕蛇者说>》,《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刘基

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元末进士,先后任过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元帅府都事及尾管府判等职。因与执政者意见不合,于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愤而弃官归隐青田老家。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应朱元璋征召,为朱亲信谋士,堪称明代开国功臣。明洪武元年(1368),拜御史中丞兼太大令。三年(1370),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在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处于劣势,郁积满胸,忧愤莫解,于洪武八年(1375)四月十六日老、病而死。

刘基是元末明初杰出诗文家。其隐居青田期间所著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尤为著名。后人辑其著作为《诚意伯文集》传世。

卖柑者言

杭有卖果者[1],善藏柑,涉寒暑不溃[2]。出之烨然[3],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4]。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5],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6]?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7],洗洗乎干城之具也[8],果能授孙、吴之略耶[9]?峨大冠、拖长绅者[10],昂昂乎庙堂之器也[11],果能建伊、皋之业耶[12]?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教而不知理[13],坐縻廪粟而不知耻[14]。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醲而妖肥鲜者[15],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16]?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然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17]。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1] 杭:指浙江杭州。

[2] 涉:经过。溃:腐烂。

[3] 烨:(ye)的然:光彩明亮的样子。

[4] 贾:同“价”。鬻(yu):卖。这里指买。

[5] 实:充实。笾(bian)豆: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用来盛食品的容器。笾为竹制,豆为木制、陶制或铜制。

[6] 炫:夸甩。惑:迷惑。瞽(gu):瞎子。

[7] 虎符:虎形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用的凭证。分为两半,一半留朝廷,一半授将帅。调兵遣将时,使臣持朝廷所留之一半验证,两半相合,方能生效。皋比:虎皮。此指虎皮坐褥。“佩虎符、坐皋比者”即指统领军队的武将。

[8] 咣咣(guang)乎:威武的样子。干城:捍卫城池。具:才具。此指人才。

[9] 孙、吴:指春秋末的孙武和战国时的吴起,为古代著名军事家。略:韬略,谋略。

[10] 峨:高。此用作动词,即高高地戴着。冠:帽。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带子。“峨大冠、拖长绅”是文官的装束,此即指文官。

[11] 昂昂乎:气态轩昂的样子。庙堂之器:谓朝廷重臣。庙堂:宗庙和明堂,为古代君主祭祀祖先、宜明政教之处。此指朝廷。器:义同“具”,才具。

[12] 伊、皋:伊尹和皋陶(yao)。伊尹为商汤名相,皋陶为舜时法官。二人被后世奉为贤臣典型。

[13] (du):败坏。理:整治。

[14] 坐縻:白费,空耗。坐:指无所作为。縻:同“靡”,耗费。廪:粮仓。粟:泛指粮食。

[15] 醇酥:味道纯厚的美酒。饫(yu):饱。肥鲜:泛指美食。

[16] 巍巍乎:高大的样子。赫赫乎:威风的样子。象:效法。

[17] 东方生:指西汉东方朔,字曼倩,善以滑稽之言讽谏汉武帝。其事迹见《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解读

本文假托卖柑者之言,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揭露现实社会的腐朽本质,抨击元末官场的腐败,嘲讽当时那些外表贵盛吓人,实则内里空虚丑恶的文武官吏,揭示了统治阶级腐朽没落的实质,表达了作者的政治倾向和愤世嫉俗之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文章构思巧妙,借事说理,设辞答问,富于情趣。语言生动传神,笔锋锐利,针砭时弊,深中肯綮。

话题

1.“涉寒暑”而“不溃”之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否有一定的必然?

2.作者基于一种什么态度批评卖柑者?得到了怎样的答复?有了怎样的想法?

3.卖柑者长长的一段话是怎样做到“理直气壮”的?

相关资料索引

《郁离子》是刘基的感时之作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刘基出生于浙江青田县武阳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里。曾祖刘濠为南宋翰林掌书,宋亡,“乃荒遁自适”,曾为拯救家乡的抗元志士出过力。刘濠显然是个不愿为新朝效劳的南宋遗民。父刘渝,通经术,为元遂昌教谕。刘基自幼即受家学熏陶。14岁入濂洛受业,熟读经史、天文、兵书。17岁,从郑复初学濂洛之学,即周敦颐、二程理学。23岁,应举中进士。刘基接受的是典型的儒学教育,加上他钻研过天文、历算,阅“天文书,翌日背诵如流”,精于象纬之学,在他的思想中又留下神学的痕迹。读书做官,效力封建国家,是他的理想。

可是,当他入仕之后,他的理想渐渐成为泡影。在他中举刚刚踏入官场时,年轻人那种决心干一番事业,羡慕和效法古代循吏清官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愿望与实际距离太大了。刘基第一次做官,即为高安县丞。在任期间,“以廉节著名,发奸擿伏,不避强,为政严而有惠,小民咸以慈父戴之,而豪右数欲陷焉。时上下信其廉平,率莫能害也。”但刘基自己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写道:“余昔宦游高安。高安与临江邻,临江故多虎狼之卒,凡居城郭者非素良家,咸执鞭以为业。根据蔓附,累数百千辈,以鹰犬于府县,民有忤其一,必中以奇祸,官斥弗任则群袂而排去之。”可见,他不但遭到豪右酷吏的加害,而且对之亦“无能如之何”,他的抱负是很难得到施展的。

后来转任江西行省椽史,与幕官议事不合,去职;再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因揭露监察御史失职事,又去职,隐居6年。到至正十二年(1352),行省举他为浙东元帅府都事、行省都事。次年,因反对招安方国珍,被指责为“擅威福”,羁管于绍兴。未见复职,受命组织义兵,镇压当地农民起义。至正十六年(1356)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浙江丽水),尽管刘基对朝廷忠心耿耿,镇压农民起义不遗余力,至正十八年元廷派来的经略使李国风经查访后特“奏守臣功绩”,结果还是受到行省执政者的抑制,仅由儒学副提举改投处州路总 管府判。刘基受到的打击太大了,一气之下,再次弃官回到家乡青田。自叹报国无门,深感前途无望,不满民族压迫,预感元朝将亡,这就是刘基写《郁离子》的思想动机。

(邱树森《从<郁离子>看刘基的民本思想》,《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更多链接:

1.熊宪光《郁离子寓言选》,重庆出版社,1982年

2.熊宪光《读刘基<郁离子>》,《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3.张秉政,赵家新《<郁离子>对先秦寓言的继承和发展》,《淮北煤师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