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走进科学
7756600000057

第57章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关于创造性思维,哲学界、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都对此作过研究。由于各学科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方法论不同,因此,他们赋予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和外延亦各不相同。这里,仅就一些有较大影响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予以介绍:

第一种观点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史上第一次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这种观点认为,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的共性,又具有其个性,这就是它必须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因此,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往往是少数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一个人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造性,不在于这一解决是否已有别人提出过,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解决者本人来说是否新颖。

第三种观点认为,创造性思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造性思维:在发明新技术、提出假说、形成新观念、揭示新规律、创造新理论等这样一些探索未知世界的认识活动中的思维。广义的创造性思维:凡是超越思维主体现有的知识层次,超越常规的认识水平,自觉地、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针对思维主体而言)的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显然,这种观点是第一、第二种观点的综合。

那么创造性思维与其他方式的思维区别是什么呢?人们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一种用新的方式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它与其他方式思维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一种提供新颖、独特产物的思维活动,它难以在现有的知识仓库里找到现成的答案,相反,它要求人们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以探索出一种新的途径来。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

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思维形式,它是超前性的,它以事物的现状和科学的现有成果为出发点,使认识超出现有水平,不断进展,探索未知;它必须超越事物现有的发展状况和暴露层次;它挣脱并游离出现有的知识界面,因而是扩张、发散的。

创造性思维以基本的逻辑思维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类比、归纳、演绎等和其他要素按新的结构来组合,而这种新的结构,就是高一层次的,即创造性思维。在具体的思维形式和方法上,它表现为发散与集中、联想、想象、猜想、直觉、灵感等。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成分即扩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这两种思维是“一个钱币的两面”,是互补的、不可偏废的。传统教育的弊病,往往是只以典型例子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忽视扩散思维训练。不少学生只会照例子解题、证题,而不会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大胆创新。这样的教学易使学生思维呆板,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与一般性思维相比较,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创造性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不能用常规的传统的方式加以解决。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以前不存在的,至少以前在思维者头脑中是不存在的东西。它是有创见性的,对社会或对思维者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

(2)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

创造性思维的另一特征是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因而能够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里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这是创造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一个研究者,尽管他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如果缺乏创造想象,就走不出事实的圈子,就谈不上创新。创造想象是科学创造和其他一切创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成分,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因素。

(3)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巧妙结合

创造性思维既包含逻辑思维,又包含非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结合、对立统一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新观念的提出,问题的突破,往往表现为从“逻辑的中断”到“思维的飞跃”。这时,通常都伴随着直觉、顿悟、灵感状态。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正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创造是富于灵感的劳动。

(4)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在于发现原来以为彼此间没有联系的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

科学活动的任务就在于探求事物之间的新的联系和内在规律。人们所发现的这种联系或规律愈是深刻,愈是普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也就愈高。

(5)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但创造性首先并更多地表现在扩散性上

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前面说过,在创造性活动中,既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用,也难以用传统、常规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它要求提出崭新的发明性的解决办法。这就既需要扩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只有通过扩散思维,提出种种新设想,然后才谈得上如何通过集中思维从中挑选出好的设想。可见,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扩散性上。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集中思维的重要作用,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实际上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整个过程都是为了达到创造、创造新的目的。扩散思维在于能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设想,集中思维在于能从中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思维是扩散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打个比喻,“扩散”是播种,“集中”是收获,不播种就谈不上收获,但光播种而不收获,也是徒劳无益的。

发散思维的培养

当你遇到一个发明创新的课题后,怎样去思考?如果你能围绕这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尽可能地搜寻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那么,你就表现出了很强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要想消灭老鼠,首先很容易想到下述的一些方法:养猫捕捉,毒饵诱杀,机械装置(捕鼠笼、捕鼠夹)捕捉,等等。如果拓宽思维再进一步思考,则会由养猫想到保护老鼠的天敌蛇、猫头鹰,由机械装置想到电击、火烧、烟熏、水淹、粘胶等等。这样,思路明显增多,即思维开始发散。但以上仍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如果撇开常见的灭鼠方法,进一步觅寻其他的方法,很可能找出一些人们不常想到的办法来。如用电子装置模仿老鼠的叫声,引诱老鼠出洞,再捕杀;给一只老鼠注射一种仅对老鼠有害且可在老鼠之间互相传染的病菌,然后把它放归鼠群,使老鼠大量染病死亡。这时候,思维发散得更开,灭鼠的方法就更多了。

凡是围绕一个问题,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搜寻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求得多种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①流畅性。就是在思维表达上反应敏捷,少有阻滞,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概念。②灵活性。就是一个人的思维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消极的心理定势的阻碍,因而有可能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新构思、新办法。③独特性。是指提出的解题方案或方法,不与他人雷同或大同小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上三个特点是相互关联的。思维流畅往往是产生其他两个特点的前提。灵活性则是提出创新思维的关键,灵活转换的能力越强,产生独特想法的可能性就越大。

发散思维的类型

发散思维的具体类型有两种:

(1)同型发散

同型发散是指围绕与问题直接提供的同类信息进行发散。如问钢笔的用途时,回答说:“写字”、“画钢笔画”、“打草稿”等等。

(2)异型发散

异型发散是指围绕问题间接提供的非同类信息进行发散。这是真正体现发散思维创造性本质特征的主要方面。通过想象、联想,它使原来联系不明显的信息产生清晰的关系,使一些看似无关的信息关联起来。于是,新的附加信息便产生了,这样就为以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提供了线索。如回答钢笔的用途时,摆脱常规用途观念,便可根据钢笔的颜色、结构、形状、硬度、材质等各种属性生发出奇特的非常用途的想法,体现出发散思维的创造性本质特征,比如可以当玩具,可以当防身武器,可以当尺子,可以当变戏法道具,可以当滴眼药的器具,可以当容器等等。

对于同一问题,是否能尽可能进行异型发散,这可判断一个人发散思维能力的高低。例如,我们向甲乙两人提问:裤子有什么用途?

甲回答:①御寒;②遮身;③长裤剪短做裤衩;④男裤改为女裤;⑤大人裤子拆了做小孩衣服;⑥旧裤子做鞋底;⑦当小孩子尿布。

乙回答:①御寒、遮身;②浸湿后吹气做漂浮工具;③扎上裤腿装东西;④浸在硝酸里做炸药;⑤造纸;⑥在战场上撕了做绷带;⑦做稻草人吓鸟。

甲乙两人同时得到“裤子有什么用途”这个信息,并都答出了七种用途,但二者有明显区别。甲的答案未脱离常规的裤子或布料的用途,基本上是沿着同一方向进行思考的,属同型发散。而乙的答案不仅限于裤子的常规用途,而且从裤子和布料的特点出发,迁移到其他不同质的事物上去了。他的思维方式是沿着不同方向进行的,是多向的、立体的、开放性的异型发散方式。这说明乙比甲的发散思维能力强。

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怎样提高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呢?

(1)大胆敞开思路。思考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时,要求敢于大胆敞开思路,不要先考虑实际不实际、可行不可行。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创新设想的产生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人的思路只有尽可能广泛地发散,才可能导致创新。

关于一个小球的用途,可以用于各种球类活动,除此以外,还可以发散想到:小球可做地球仪,做汽车操纵杆的握柄,做玩具车的轮子,做鱼网的浮子,切成两半可以做台灯的灯罩、灯座等。

如果在思考时,你首先就下判断:小球很重会沉入水里,不能做鱼网的浮子,小球太小不能做台灯的灯罩等等,那么就会扼杀许多好主意的产生。

(2)学会发散的方法。一种常用的发散思维方法,就是剖析问题具备的各种基本要素,以此作为思考问题的方向。

我们来提一个“典型”问题:红砖有什么用途?

一般的答案是:可用来盖房子。

“红砖能够盖房子”是把红砖作为建筑材料考虑的。从建筑材料的角度,还可以回答出红砖另外的一些用途,如用于铺路、砌花坛、修水沟等。

如果再问:除此以外,红砖还可有什么别的用途呢?又该如何思考呢?

我们可以来考察,作一个要素分析。红砖是物体,可以从物体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数学性能、美学性能等方面分析。例如,从物理性能的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考虑,红砖可当锤子用来砸钉子、砸门、打狗、击鸟,也可用来压纸、压帐篷边缘、吊线,可做垫物防止车轮滑动;化学性能方面,从红砖中可以提取各种化学组成成分,做染料等;数学性能方面,红砖可用作计数;美学性能方面,红砖可摆设各式各样的花纹,刻出各种图像,用于艺术造型等。

如有人提出“曲别针有什么用途”的问题后,我们不再就它能“钩、挂、别、连”的用途上单一方面去考虑了,而是从曲别针的材料、质量、体积、长度、硬度、弹性、形状等要素进行分析,展开异型发散,就会得到成千上万的不同答案。

(3)注重思考的独特性。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假设,从新的角度去思考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4)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发散思维训练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中学各门课程的学习中都可遇到,关键是要善于捕捉,经常训练。

另外,相对于发散思维的集中思维,是指从发散思维中所获得的众多设想中,依据目标的需要,从可行性与价值性两方面去评价和优选。因为它是集中到实现目标的需要上来思考,因而称之为集中思维。寻找惟一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我们用得较多,在此不再单独提及。

发挥想象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利用想象得到的。他首先是从苹果落地的现象而开始想象的。其想象的过程是这样:

苹果熟了会从苹果树上掉下来,如果苹果树再高一些,苹果也会掉下来,倘若苹果树有从地球到月亮那么高,那么苹果会掉下来吗?如掉下来,则月亮为何不掉下来呢?这时,牛顿的思路又从月亮回到地球。假设在地球的一个高塔上发射子弹,如果不考虑空气的阻力,那么当初的速度较小时,会沿着抛物线落到地球上。而当子弹的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使子弹运动的抛物线轨迹与地面表面的弧线平等时,子弹就永远也不会落到地球上。这时子弹走的是圆周轨道。既然是圆周轨道,就存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平衡,这个向心力就是地球与月亮之间的引力。由此,牛顿产生了万有引力的思想,并导致最后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

发明创造是离不开想象的,想象犹如发明创造插上了展翅高飞的翅膀,更重要的是,想象是发明创造的先导。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创立,并不是看到了苹果落地和高塔发射子弹的情景而立即想象到的,而是头脑中已经有了苹果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地球是圆的、高塔、发射子弹、抛石头时呈抛物线运动等形象,然后通过大脑的加工、想象,把这些想象出来的形象重新组合,才形成了上述思路。这种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经过重组联合而创造发明出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就叫做想象。那么,这种创造发明出新的形象的思维活动的能力,就是想象力。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无不借助于想象的翅膀才取得其卓越成就的。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之定律,哈维发现血液循环,拉瓦锡建立科学的燃烧理论——氧化学说,法拉第提出力线和场的观念,普朗克创立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都是以创造性想象为先导的。

想象对于发明创造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呢?许多创新性人才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就是要让自己掌握一些打破常规的想象方法。

常规的想象方法一般是指静态地、单一地去看待事物,而进行想象的过程。

如果打破常规的想象:

(1)从动态的方面进行想象,我们就可以得到它像“盆中正跳出一条鳗鱼”,“正在燃烧的手雷”,“一条虫子正在吃苹果”等多种答案;

(2)改变观点进行想象:

①宏观方面,我们就可以得到它像“站在月球看到地球正刮龙卷风”,“一颗即将靠近地球的彗星”等多种答案;

②微观方面,我们就可以得到它像“正在分裂的细胞”,“一种细菌正在吞噬另一种细菌”等多种答案;

(3)从童趣方面进行想象,我们就可以得到它像“秃子头顶一根毛”,“碗边有一条粉丝”等多种答案;

(4)从特殊的生活经历方面进行想象,农民就可得到它像“晒豆角的盘子”的答案,工人就可得到它像“带提绳的安全帽”的答案等。

实践证明,通过一些系统的训练和在实践中的运用,我们的想象能力是可以达到一个较高层次的。

善于联想

联想就是从一个概念想到其他概念,或者从一个事物想到其他事物的思维形式。例如,头脑中原有对某友人的记忆,由于见到一位与他穿戴相同服饰的人,就会很快想到那位友人,以及和他在一起时的种种情景,这就是一种联想。

联想在发明创造中主要有两种作用:

一是通过联想提出创新目标。许多人想搞革新、搞发明,但不知从何入手,常常苦于没有课题。其实,在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问题,只要动脑子去想,往往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比如,生产出了故障,可以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什么方法使生产少出或不出故障,有哪些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可以使用等。特别是在碰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意外的情况时,更是不要轻易放过,很可能这会使你产生新颖的有价值的想法。例如,德斯特拉尔很喜欢打猎,每次打猎回来,衣服上都粘很多大蓟花籽。他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籽上有很多小钩。由这个发现,他联想到如果用尼龙做成一面带小钩,另一面带小圈圈的搭扣一定很好用,从而发明了尼龙搭扣。如果德斯特拉尔对花籽粘在衣服上只是感到讨厌,不仔细观察,不进行联想,他也不会抓住这个有价值的发明课题。

二是通过联想沟能创新思路。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往往遇到的问题比较棘手,百思不得其解,一时找不到理想的解决办法。这时,你尽量去联想类似的现象,遇到任何事情都尽量同你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很可能会收到意外的效果。例如,某单位一位职工研制一种药的原料,因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可能会发生爆炸,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不敢贸然行事。正在他无计可施,实验迟迟不能进行时,电台传出我国地下核试验成功的消息。这位职工马上联想到他的实验也可以在地下进行,一下子问题就解决了。

联想的这两个实例说明,任何事情都有多种属性。两个事物只要有一种属性相似或相同,就可以通过联想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做到“异中求同”,从而受到启发,取得创新成果。

按照联想的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把联想思维分为自由联想与强制联想等两种形式。

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的主要形式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类比联想、溯因联想、求果联想等。下面主要介绍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和对比联想。

(1)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从一个事物想到与之接近的事物。所谓接近,一是指事物之间在时间上前后伴随,如从确定发明项目,想到提出措施、设计试验、制造模型、实施投产,二是指事物在空间上有密切联系,如从森林想到木材,想到制作家具等等。

善于联想的人,总是经常能够从一种事物想到与之接近的多种事物,然后通过试验,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如牛场给奶牛听了音乐,能多产奶。蛋鸡场给鸡听音乐,能不能多产蛋?有的蛋鸡场做了试验,在5000m2的大鸡舍内,给两万只母鸡放优美的音乐,结果平均蛋重增加,饲料消耗降低,两年共增产蛋1.7万千克。

还有,乙炔能切割钢板,能不能切割水泥?经过研究试验,研究出了乙炔切割水泥的工艺。

(2)相似联想

从一件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与它的性质上相近或相似的事物的感知与回忆,称为相似联想。在创造活动中,相似联想与接近联想不同之外,是不受两个事物是否接近的限制,有时两个事物表面上看来差距很大,但只要它们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就可以运用相似联想把它们联接起来,把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用到解决另一个问题上去。这样,有助于把创造思维由一个技术领域转移到另一个技术领域,从熟悉的领域引导到陌生的领域。

我国建筑工匠的祖师——鲁班发明锯的过程,就是运用相似联想的典型事例。有一次,鲁班造一座宫殿,需要很多大木料,就叫他的徒弟用斧子上山去砍树。一天砍不了几棵,鲁班很着急,亲自上山去看。山很陡,他抓住树根和杂草,一步一步往上爬。突然,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鲁班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他想,如果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带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强得多吗?他马上回去打了一把,一试,果然比用斧子砍又快又省力。鲁班就这样发明了锯。

(3)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由给定事物联想到在空间、时间、形状、特性等方面与之相反的思维活动。

例如:光明→黑暗放大→缩小船→潜艇

1901年出现的除尘器是吹式的,当在伦敦某火车站的一节车厢里表演时,这种除尘器曾将车厢里吹得尘土飞扬,叫人透不过气来。这个现象引起了一位名叫赫伯布斯的在场者的注意。他想:吹尘不行!那么反过来吸尘行不行呢?回家后,他用手绢捂住嘴趴在地毯上使劲吸气,结果灰尘被吸滤到手绢上了。赫伯布斯因此发明了带灰尘过滤装置的真空负压吸尘器。

强制联想

将两类并无内在联系的事物因某种需要而强制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即为强制联想。

如1997年在第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铜奖的记事发卡,便是一个强制联想发明创造获得成功的实例。

刘旭同学的小姨是一位经理,经常为丢掉记事本而苦恼。刘旭便用音乐门铃的元件、小磁块、塑皮本、女式手袋,发明了一种防丢笔记本。它的原理是以小磁块做开关,把它装配在女式手袋中,塑皮本内安装上音乐门铃的线路,当人们从手袋中拿出塑皮本时,塑皮本就开始发出音乐,直至当使用者将塑皮本放入手袋中时,音乐声才停止。刘旭把它送给小姨,小姨很高兴,夸刘旭肯动脑筋。可不久,小姨把它又退还了刘旭。小姨说丢是不全丢,可写字的时候音乐吵人;另外,体积也较大,不便于携带。刘旭没有泄气,又继续进行探讨,边观察边思考。一天,刘旭看见小姨梳头时,扯下了一个漂亮的大发卡。梳好头后,她又赶紧把它别在头发上。这时刘旭想,小姨特别爱戴漂亮的发卡,设计一种能记事的发卡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刘旭高兴极了。从此,他便悄悄地干起来。通过一个假期的努力,一个新颖别致的记事发卡便在刘旭的手中诞生了。本来,发卡与笔、笔记本是两类毫不相干的事物,为了某种需要,小发明人硬是把它们联系起来,并获得了成功。人们在欣赏这项发明的成功之处时,无不为这种强制联想的方式叫好。

实践证明,将联想思维分成若干类型进行训练,有助于较快地提高联想思维的能力。但在创新过程中不能预先规定好使用哪种类型的联想去帮助创新,只能是让联想去自由地发挥。因此,我们还要加强多种联想的综合训练,采用综合联想链的方式进行。

综合训练可以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从给定信息出发,尽可能多地用到各种类型,形成多种多样的综合联想链。如:

鸡相似鸭类比船对比潜艇接近潜望镜

在这一阶段,仍以追求数量为主要目标。

第二步,给定两个没有关联的信息,寻找各种各样的联想链将它们联结起来。例如,试建立一个从“粉笔”到“原子弹”的联想链。我们可以这样建立:

粉笔→教师→科学知识→科学家→爱因斯坦→原子弹

在这一阶段,可以不标明类型,要追求联想的速度和数量其中主要是联想链的数量。

第三步,寻找任意的两个事物的联系,可以省去联想链,但要建立两个事物间有价值的联系,并由此形成创造性设想。也有人称这一阶段为强制联想阶段。前苏联曾有200多个发明学校,其中一个发明学校在进行这一阶段的训练时,每人发一本带照片的商品目录,要求任意翻出两页后对上面的商品进行强制联想。一个工人一次翻到的两个商品是自行车和电线杆。他经过强制联想,发明了一种能爬电线杆的自行车,代替了用脚钩爬杆,使电工爬杆机械化。

捕捉灵感灵感的含义与特点“灵感”两字来源于古希腊文,原意是“神的气息”。唯心主义者把它神秘化,说它是“人与神的沟通”。现代科学证明,灵感是大脑的一种特殊机能,是人的一种高级的感知能力,也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创造性思维。

灵感又称顿悟。在文学艺术领域,美妙的诗句在诗人头脑中油然而生,奇特的构想在作家心中瞬间涌现等等现象被称为灵感。在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领域,灵感则是指突如其来的对事物本质或规律的顿悟和理解,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突然闪现的现象。

灵感作为一种典型的非逻辑思维,其特点主要是:

(1)随机性。即偶然性、不确定性。就是说创造性想法的产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很难确定,常常是意外地受到某种事物的刺激而突然产生的,具有意外性的偶然性。灵感不是由逻辑思维或像数学证明那样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而是具有不期而遇的性质。

(2)暂时性。就是说灵感闪现稍纵即逝,所以人们把灵感比做火花,比做闪光,形容它出现得短暂,一闪就灭。宋朝诗人苏东坡把在作诗中捕捉灵感比喻为“作诗火速追亡捕,情景一失很难摹”,以此形容灵感来无影去无踪,抓灵感要像抓逃犯那样十万火急,不能有半点疏忽。许多科学家告诉发明者,身边要准备笔记本,随时出现创造性想法一定要立刻记下来,就是这个道理。

(3)认识的突破性。灵感往往标志着认识上的突破。我国著名作家夏衍说过:“所谓灵感只不过是作家从生活实践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素材,从量变到质变,那一瞬间迸发出来的火花而已。”灵感所以又称顿悟,就是因为认识上出现了飞跃,是一下子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达到理性认识。

(4)感情的波动性。就是说灵感的产生大都伴随着情感的波动。在灵感出现前会有情绪激动和不安,在灵感出现后又会有顿悟时的惊喜和情绪的高涨。爱因斯坦在描绘自己创立相对论的心情时写道:“在最后突破、豁然开朗之前,那黑暗中我感觉到了却又不能表达出来的真理进行探索的年月,那强烈的愿望,以及那种时而充满信心时而担忧疑虑的心情,所有这一切,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

灵感的产生

灵感产生有突发性,但绝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长期辛勤思考的结果,也可以说,在灵感闪现之前有个充分酝酿阶段。在这个阶段,创造者经过冥思苦想,对问题作了各种试探性解决,有时,仿佛答案就在眼前,但仍理不出头绪。这时,往往精神高度兴奋,情绪激动不安,饭吃不香,觉睡不好,无论做什么,问题总在头脑中萦绕,达到挥之不去、驱之不散,才下眉梢、又上心头的境界。在这种情况下,遇到某些刺激,如在阅读、交谈中得到某种闪光的思想启示,或受到某种现象的启发,或在睡梦中和无意识遐想出现的思想火花,解决问题的办法脱颖而出,豁然开朗。由此可见,不经过充分酝酿、冥思苦想,不付出艰苦努力,灵感是不会出现的。

“诺贝尔奖金”的创建人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他把硝化甘油和硅藻土混合制成安全炸药后,运输和贮存的问题解决了,但炸药的威力却小了。为了发明既安全、威力又大的炸药,诺贝尔每天搜集资料,积累数据,做了大量艰苦的、非常危险的试验。他耗费了十几年的心血,研究工作仍无进展,几乎陷入绝境。一天,不慎在试验中划破了手,他用哥罗丁敷抹伤口。夜里,手指疼痛难以入睡,脑海中突然闪出了一个念头,能不能用与哥罗丁相似的硝棉胶做炸药?他立即跑到楼下去做实验,结果,既安全、威力又大的新型炸药——胶质无烟火药研制成功了。

灵感与潜意识

(1)潜意识的概念

潜意识也叫下意识、无意识,是没有被意识到的意识,是对事物不知不觉的体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把整个大脑的功能比喻成一座海上的冰山,自觉的意识功能只是露出海面的一角,而潜藏在海面下的庞大冰山则是潜意识的功能。他认为:“潜意识是我们人类智慧的仓库,在潜意识中潜藏的智慧,不分昼夜、不停地工作着,可以转变为情感或创造的灵感。”

有关学者还发现,潜意识不仅潜藏着包括幼时的经历、耳闻目睹的事物,实践中形成的感觉、知觉、印象、经验和体会,以及学到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等等,甚至还包括遗传下来的人类祖先所体验过的知识、感情。它们储藏在记忆的深处,一旦遇到必要的条件,就会发挥作用,或支配感情,或形成绝妙的构思,跃进意识范围,形成有价值的设想。

(2)调动潜意识

如何调动潜意识?根据现有的认识和许多科学家的经验,注意以下两点是有意义的。

一是高度的意识努力带动潜意识的方向。灵感孕育在潜意识之中,但它又离不开显意识的参与。灵感的产生,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融通、交互作用的结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围绕某一目标进行长期的刻苦钻研,也就是作了高度的意识努力,大脑皮层就会形成优势灶。在这种情况下,大脑对外部刺激的敏感性大大提高,一切因素都能使它发生兴趣,达到一触即发的心理状态。这时,一切下意识的潜意识的不经意的思考,都可能与所研究的问题联系起来,诱发出灵感。这种现象就是高度的意识努力带动潜意识定向。可以说,高度的意识努力,是调动意识功能的前提。

二是自我调节和触媒刺激。在高度紧张地进行思考时,注意力只限于很窄的方向,潜意识处于抑制状态。为了调动潜意识功能,当解决问题陷入困境,百思不得其解,或过度疲劳时,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松弛一下头脑。如,出去散散步,晒晒太阳,洗个澡,打个盹,同人交谈,或干点别的事,把有意识的努力暂时放下,让潜意识发挥作用。这时,可能会受到意外的刺激而闪现灵感,沟通创造思路。也就是说,摆脱自觉的意识思考的束缚,是调动潜意识功能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