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的基本要求
要发明创造,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热情
这就是要有热爱科学事业的巨大热忱,要有为造福人类而渴望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强烈要求,要有为祖国、为人民而攻克科学堡垒的坚强的决心和信心。爱迪生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是不会有创新的实践和成果的。
所有在科学技术上作出创新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都具有强烈的创新热忱。琴纳(1749~1823)发明种牛痘征服天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琴纳是一个立志终身为农民服务的英国乡村医生。那时,天花是一种不治之症。琴纳从挤牛奶的农妇从来不患天花这一现象,研究出用人工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他先在动物身上试验,后来决定在儿子身上试验。妻子和朋友都强烈反对,但他信心十足,成功地进行了试验。1796年,他成功地为许多人接种了牛痘。由于种痘法的传播,终于在全世界消灭了天花病。今天,天花病毒只保留在某些国家的七个实验室里供研究之用。巴黎有一尊琴纳的塑像,下面刻着:“向母亲、孩子、人民的恩人致敬。”
要有敢于破除迷信、破除陈旧观念的革新精神
美国物理学家施温格认为,科学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就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要认识到,科学的发展要经历肯定否定的曲折过程,要经历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从比较完善到更为完善的过程。
牛顿对光学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光是由高速运动的粒子所组成,即光的“微粒说”。“微粒说”解释了许多光的现象,但对有些问题无法解释。后来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是波的学说。这两个学说争论了大约一个世纪。但由于牛顿的巨大权威,流行的还是“微粒说”。到了1801年,英国医生兼物理学家托马斯扬站了出来。他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托马斯扬冲破了对牛顿的迷信,大胆质疑,做了一个光的干涉实验,大大推进了光的“波动说”,并得到了大家承认。这是,“微粒说”似乎是被否定了。但是,事情的发展是曲折的,以后的许多实验结果又把光的“波动说”赖以生存的“以太”给否定了。在总结了一系列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学说,认为光是以量子形式穿越空间的。这样,他又复活了光的粒子概念,但不是简单的复活,光量子兼有波的性质和粒子的性质。这就相当圆满地解释了光的许多现象。
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事物在发展,科学在前进,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在科学上,轻信权威就可能扼杀智慧,对权威的迷信是捆绑科学的绳索,对书本和权威要尊重,但不要迷信。只有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才能为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要有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个科学理论正确不正确,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实践。科学史上,所有有创见的科学家都忠于事实,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否则,是不会有创新的。
关于氧气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18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一切可燃物都含有一种物质——“燃素”。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1733~1804)在加热汞的化合物时发现分解出一种比空气更易于促进燃烧的气体。本来,他发现的就是“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氧,但是,由于受着燃素学说的束缚,他主观地认为所发现的是什么“脱燃素空气”。后来,普利斯特利访问巴黎时,把他的发现告诉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拉瓦锡在过去的研究、实验中,对“燃素说”已有怀疑,因此他很敏感地认识到普利斯特利发现的重要性,立即进行了重复试验,并作了定量分析,终于发现了氧,推翻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燃素说”,把化学这门科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要有创新的勇气和胆识
创新就是要冲破传统观念,而这往往会受到旧观念、旧势力的指责、讥笑、打击、围攻。因此,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的勇气和胆识。
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时,全世界只有12个人知道什么是相对论。不仅大多数人表示怀疑,而且像马赫、彭加勒等一些大科学家都表示了反对的意见。但爱因斯坦没有动摇,继续研究下去,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如果当时爱因斯坦缺乏勇气,受到讥笑打击就泄了气,那就可能前功尽弃。
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创新是和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探索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探索的结果。创新,首先是向未知领域探索。探索,就免不了要遇到挫折和失败。因此,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意志活动。只有具备了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恒心,才能得到创新的成果。贝弗里奇说:“年轻的科学家应该尽早懂得,科学研究的成果来之不易,他如想获得成功,必须具有耐力和勇气。”他还提出,应该培养自己具有爱迪生那样的一往无前的精神:“我既然在寻找世界上需要的东西,我就一直寻找下去,并且试着创造它。”
要有永攀高峰不断进取的精神
创新是没有止境的。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在已有成绩上停留,就可能成为落伍者。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失败和挫折是一种考验,成功和胜利也是一种考验。要做到不断创新,从思想修养上说,就要戒骄戒躁。自满是进步的敌人。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自满了,那么,他的科学生命的光辉就会黯然失色。
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在科学的征途上永远拼搏,不断创新,保持着科学生命的青春。卢瑟福(1871~1937)是英国物理学家,在原子物理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1899年发现了放射性辐射;1902年提出原子自然蜕变理论,冲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1911年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1919年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使之变为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嬗变;1920年预言了中子的存在。卢瑟福的一生是永攀高峰、不断进取的一生。
我国数学家杨乐说:“人生几十年,可以说相当短暂,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为祖国为人民多做些有益的事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的。”他小时候发现很多数学定理是以外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就想:“为什么都是些外国人的名字呢?难道中国人就不能为数学发展做出贡献吗?”他决心“一定要把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写进未来的数学书上”。爱国热情鼓舞他不停地向数学科学的高峰一级一级地攀登。他看到一些大数学家的经典著作中常用“显然”二字把一些证明步骤省略了,就偏偏不放过这些“显然”,把每一步骤都补齐,靠笨功夫练出了真本领。政治的风浪,疾病的折磨,都没能阻挡住他向科学进军的步伐。他说:“国家需要科学,人民需要科学。”凭借百折不回的毅力,他攀上了函数论的高峰。从1973~1978年,他同张广厚合作,在函数值分布论方面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成就面前杨乐没有止步。当他发现国际上在函数论方面又出现一个新的分支——Hp空间时,就决心“一定要为祖国填补这个空白”,又向着新的领域发起进攻。从1979~1982年,他又写出12篇科研论文。他说:“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国外的学者也在继续前进。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向新的高峰攀登。”
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我们说的创新是科学的创新。我们讲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就是讲思想要符合科学,符合客观事件发展的规律。从认识方面讲,科学技术的创新必须有事实的基础和科学的根据,要排除那些没有科学根据的妄想。
例如,从13世纪以来,有人就开始研究,设计永动机。人们从浮力、水力、热能、光能、化学能、磁力、电力等各个方面来摸索永动机的原理和结构,经过了800年的努力,但都失败了。到了19世纪中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热力学定律,从而宣布了永动机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以后,还有不少人忘图发明永动机,其中有的是科学骗子,更多的是缺乏科学基本素养的妄想家。因此,我们提倡科学的创新,一定要排除那些科学的妄想。同时,即使是属于有科学根据的创新,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现实的可能性,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还要有必要的技术水平的支持,否则也是不可取的。
青少年的发明成果与科学家、发明家的成果相比,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发明过程及思想方法都是相同的。青少年的一项小发明成功,也可以说是其创新精神物化的体现。
发明创造活动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极有利于青少利实践能力的培养。青少年要完成一项发明作品,从选题到制作成型,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动脑动手实践活动,离开了实践,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诞生。而且这种实践是一种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的实践,其他形式的一般实践活动是无法替代的。
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创造人才的基本特征,因此,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的作用就在于能使广大青少年成长为创造性人才幼苗,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
创造与创造力
创造的含义
创造,这个制造奇迹的摇篮,人类一直对它一往情深。为了深刻研究这个制造奇迹的摇篮,人们合乎情理地把人类一切活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别:再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
再造性活动占人类活动总量的绝大部分,它量大、面广,和绝大多数人休戚相关。在农业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春播、夏作、秋收、冬藏,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现代工业,各种工艺要求以技术法规的形式下达给操作者严格执行,最好做到产品与样品一模一样。
相反,曹冲称象,阿基米德判断金冠真伪,米开朗基罗完成“摩西雕像”,以及小女孩孟杨发明的两面敷有不干胶的软塑料薄片“软图钉”(一面贴在黑板上,一面贴教学挂图),是不能靠查现成的“手册”、“资料”或者“学习”所能完成,必须进行构思、求索才能实现,这就是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就是依赖现有知识和经验,不能直接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的变革和突破才能实现的活动。
创造性活动占人类活动总量的比例不太大,但影响很大;参与的人数不太多,但作用突出。
人类创造成果令人眼花缭乱,相互之间差异之遥远又令人吃惊。它可能是一个新规律的发现,也可能是一首绝妙的好诗,还可以是竞技场上克敌制胜的新招,甚至是一句人们闻所未闻的幽默话等等,在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找得到它的踪迹。
正由于这两种活动各有鲜明的特征,人们才不把它们混为一谈。然而,它们毕竟是人类活动的两个侧面,它们之间没有鸿沟,相反,却存在一大片中间地带,即各种再造性活动可以增加创造性色彩,这样就会给平淡无奇的平凡活动注入可贵的活力。日本有的汽车螺栓将尾柄制成内凹圆窝,既不影响使用,也不影响美观,却节约了材料。有人测算一辆旅行车的螺栓这样处理后,重量几乎可减轻50千克左右,即可多载一人,节能的效益显著。小小的改进,明显的效益,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个中间地带是通往从事创造活动的桥梁,多少个杰出的创造者都是通过这个桥梁最后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
创造的本质是反传统的,往往是对习惯的挑战;同时又是继承与借鉴,新成果要吸收原来体系中积极合理的成分,抛弃陈腐落后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向前发展。因此,创造——这种推陈出新的活动,不是简单的彻底割裂,而是科学的扬弃。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再杰出的创造性成果,在历史的档案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双亲”。因此,所谓的独创问题,实质上是推陈出新的一次飞跃。
事物往往有两重性,炸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用于战争。怎样评价这项发明呢?这类问题要看它的主导方面。它开矿筑路造福于人类,是它的主导方面。至于战争,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而且它本身并不是引起战争的因素,只是战争的手段,没有它,战争照样进行,只是方式不同。因此,它对人类社会起推动作用是主要的方面,所以炸药的发明属于创造的范畴。
综合起来,创造就是人类运用智慧进行推陈出新,使事物发生性质突变,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活动过程。它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高级的劳动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现、发明、革新、创见、创作等分属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创造。
创造力
既然创造是一种最高级的劳动形式,那么,从事创造活动的人们就必须具有最高层次的能力,即创造力。因此,我们在了解创造力之前,首先要了解能力。
(1)能力
什么是能力?能力就是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有人擅长打球,有人擅长游泳,有人擅长绘画,有人擅长音乐,有人擅长舞蹈,有人擅长写作,有人擅长工科,有人擅长理科,有人擅长表演,有人擅长雕塑,有人擅长管理,有人擅长演说……因为任何一项具体工作,都有其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内在的多种因素,完成这项工作,就要有与其相适应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相应的能力。
人的能力是多层次的。知识和经验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体力逐渐增强,智力逐渐发展,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知识与经验越来越丰富,因而,人的能力也一步一步地得到提高。对同龄人作一番横向观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的能力也有高低之分,显出层次。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的人之间和同龄人之间,都会显示出能力的不同层次。
(2)创造力
创造力,即创造能力,也可以称之为创造才能。它是人所具有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是极复杂的综合能力,由认知和个性两方面因素构成。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但是任何创造性活动都不单纯是创造性思维的作用,而是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结合。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复杂或新颖程度,决定再现性和创造性思维在其中所起作用的比重。比较简单的问题主要依靠再现性思维就能解决,复杂问题主要靠创造性思维对原有信息进行改造,重新组合,获得新的解决方案或产生新的、独特的产品。
一般讲,科学家和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原则性差别。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规律。但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条件不同,导致思维活动水平有差异。科学家的创造结果表现为产品,而学生未必如此。为表明这种差别,有的研究者主张把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称为“始创性思维”。
创造性想象是按照自己的创见来形成新的形象,它在创造性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文学家对人物形象的构思,发明家对产品或工具形象的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游戏、绘画,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创造性,多表现为创造性想象。
观察力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富于创造性的人,往往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察觉常人易忽视的问题或现象,从而捕捉住各种机遇。记忆力在创造性活动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定论。
另外,在创造过程中,心理活动使得人的知识和经验、观察和思考、智慧和技能、直觉和灵感、动机和意志、情感和气质、道德和理想等等多种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纵横交错地交织在一起,时而波动,时而和谐,时而冲突,时而缓解。一个医生出奇地暴躁,一位教师出奇地沉默,都可能是新的医学和教育奇迹出现的前兆。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政治家,都曾有过这种情形。
当然,这里所说的,“交织”,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在犹如乱麻一般的现象背后,正是规律。不论是具有高超创造力的天才,还是从事各种具体工作的平凡者,以及青少年学生,他们在从事各种各样的创造活动时,都有着相当稳定的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
(3)两种创造力
前所未有的首创是创造力的本质特征,因而也是创造力分类的根本依据。创造力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照杰出人物与青少年学生相比较的创造力来分,可以分为人类首创性和个体首创性两种。
①人类首创性
对于全人类来说前所未有的首创性,即为人类首创性。例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维特提出的控制论等等。发明家的新发明,科学家提出的新理论,都属于这种首创性。
②个体首创性
对于某一人类个体来说,具有前所未有的首创性,我们称之为个体首创性。
③人类首创性与个体首创性的关系
首先,个体首创性是人类首创性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首创性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任何时代的人类都是由人迷个体组成的,每一个体也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人类的创造才能与个体的创造才能,其内涵是很不相同的,但就其发生、发展的过程看,杰出人物的创造力都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所以,没有个体首创性的台阶,就没有人类首创性的殿堂。同时,人类首创造性又有个体首创性的必然结果。另外,任何时代的杰出人物的伟大创造,其赖以成功的知识和智慧,既是人类历史上精神财富的延续的结果,也是人类个体从小到大不断吸收与积累的结果。
从历史进程看,人类总是不断地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这个任务又总是不断地落到年轻一代身上,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实际上,中小学生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头脑再加工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创造性。
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大多属于个体首创性类型。但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今天,学生能够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东西,将来才能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杰出人物与青少年的创造力,区别固然有,但其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样看来,未来需要的富于创造性的人才,必须依赖今天青少年学生创造力的健康发展。
人人都有创造力的禀赋,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深厚的,关键在于开掘这种潜能的条件如何。这样看来,使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等诸多训练适合于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就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了。
此外,有的学者把创造力分成不同层次,即根据创造成果的新颖独特性和价值大小的不同分成五个等级,它们是:表达式的创造力、生产式的创造力、发明式的创造力、革新式的创造力和高深的创造力。还有的学者分析创造力的动态结构,提出创造过程四阶段论,即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和证实阶段。
这些理论可以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创造力。
(4)创新与创新能力
《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即是说,“创新”是指一种弃旧图新的精神和行为。在这种词义学概念基础上,人们广泛使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创新人才等术语。从广义上讲,这里所指的“创新”、“创新能力”与上面提及的“创造”、“创造能力”的基本含义是相似的。至于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了解、掌握。
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
显然,要通过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使广大青少年成长为创新人才,首先就要明白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这里介绍国外一些对高创造性儿童、青少年特征的看法。有关儿童、青少年创造性高低的测试,国际上常用的是“多兰斯法”和“托拉斯法”。
多兰斯法
多兰斯提出的儿童、青少年创造性测试有17条:
(1)常常专心致志地倾听别人的讲话;
(2)说话或作文时常常使用类比或推断;
(3)能较好地掌握阅读、书写和描绘事物的技能;
(4)喜欢对权威性的观点提出疑问;
(5)爱好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6)爱好仔细地观察东西;
(7)非常希望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别人;
(8)即使在干扰严重的嘈杂环境里,仍埋头于自己的研究,不大注意时间;
(9)常常能从乍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
(10)即使走在街上或回到家里,仍然喜欢反复思索课堂上学的东西;
(11)有较强的好奇心;
(12)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实验手段进行研究;
(13)喜欢对事物的结果进行预测;
(14)很少有心不在焉的时候;
(15)常常将已知的事物和学到的理论重新进行概括总结;
(16)喜欢自己决定学习和研究问题;
(17)喜欢寻找所有的可能性,常常提出:“还有别的办法吗?”
托拉斯法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托拉斯经过长期潜心研究,认为以下21条是高创造性儿童、青少年的特征,也是创造力测试的有效尺度。
(1)听人讲话,观察事物,行动专心一致;
(2)口头或文字表达时能用类比方法;
(3)全神贯注地读书或书写;
(4)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后,有兴奋的表现;
(5)敢于向权威提出挑战;
(6)习惯于寻找事物的各种原因;
(7)精细地观察事物;
(8)能从他人的谈话中发现问题;
(9)从事创造性工作时废寝忘食;
(10)能发现问题和发现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
(11)除了日常基本生活,平时都在探究学问;
(12)持有好奇心;
(13)持有自己独特的实验方法和发现方法;
(14)有所发现时精神异常兴奋;
(15)能预测结果,并正确地验证这一结果;
(16)从不气馁;
(17)经常思考事物的新答案、新结果;
(18)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9)在学习上有自己关心的研究课题;
(20)除了一种方法外,能从多方面来探索它的可能性;
(21)能不断产生新的设想,在娱乐闲暇时也能产生新的设想。
创造性学生的主要特征
国外的研究成果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不能照搬照套。根据我国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的特征:
(1)有崇高志向和远大目标
志向与目标是创造的动力因素,是创造性学生的根本特征。正是对远大的理想、目标的执著追求,才会产生献身于事业的积极创造的决心。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明代学者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可见,树立崇高的志向与远大的目标对造就一代创造性新人的重要意义。目前在培养创造性学生问题上,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智力因素,而忽视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这样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倾向。实际上,创造总是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晶,创造必定经过一番持久而艰苦的拼搏。即使是学生在解决创造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也往往不是仅凭某些智力条件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而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就很难达到胜利的彼岸。理想、目标、事业心与社会责任感则是产生顽强的意志力与毅力的源泉。当然,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的确立,需要一个由低到高的逐步成熟的过程。
(2)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标志着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是可以培养的,它往往从好奇好问并经教师引导教育有所得而开始。兴趣爱好是青少年个性中一个实在而有深远意义的组成部分。具有创造性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学生时代产生的兴趣爱好,往往能最终成为倾注毕生精力的专业,并创造出成果来。
(3)“善疑”、“好问”,爱独立思考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爱独立思考,对周围的事物往往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总要问个为什么。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取怀疑态度。”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不仅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能通过自己的思考、研究去解决问题。所以,思考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又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即通过自己学习而获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不仅应当予以鼓励,耐心解释,而且应当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独立思考,独立解疑,以便使疑问与创造结下良缘。
(4)有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孕育着创造,是创造之母。求知、创新,开辟未来的新天地,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对新事物敏感,富于想象力,善于提出新设想与新方法,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能从生活中寻找不满意、不方便、不顺眼的东西,大胆进行想象创新,这也是创造性学生身上较为突出的特征。
(5)有勤奋踏实、锐意进取的精神
勤奋踏实是创造性学生最普遍的特征,也是获得成功最基的因素。它的表现是: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地攻读撷取,不断地攻关夺隘,有坚强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态度。锐意进取则是一种随时准备以自己的才智迎接并克服困难的一种姿态。它表现为对现有知识和流行观念的不满足,表现为不安于接受书本上现成的答案,急于尝试的迫切心情,表现为对未知领域的探求精神。
(6)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创造性学生要有动手实践能力。创造光用脑子不用手显然不行,需要手脑并用,动脑又动手,才能搞创造。在学校的创造发明教育活动中,应当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装配、修理、实验、种植、饲养等多种活动。在实验中,要训练学生提出设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发现新问题,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特别是对实验的设计、操作和记录的能力。
(7)有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创造性学生一般都十分重视信息传递,从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电视及专题讲座中获得信息。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力作用甚大。一些学校对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他们有的已养成每天按时收听知识性强的电视节目的习惯,如,“星球世界”、智力竞赛。等,从中获得许多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有的喜欢阅读历史与科普读物,如《科学启蒙》、《少年科学画报》、《我们爱科学》、《智力》、《少年知识文库》、《世界地理》等等;有的非常关心报刊杂志上有关科技、体育方面的材料,专门准备小本子,随时认真摘录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上述这些特征大致上又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属于智能(智力和能力)方面的,二是属于非智能(品格、个性)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