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的四大石窟之一,是我国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里有许许多多的塑像和壁画,那都是我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宝。那些种类繁多的壁画,从多方面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现实生活,为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建筑、交通、服饰、乐舞和民俗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史料,所以被国际上称誉为“墙上的图书馆”、特殊的“博物馆”,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形象历史”。而敦煌的彩塑则以形态各异、用色夸张而著称,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千年佛教彩塑史。
敦煌有着不少谜,莫高窟出现的万道金光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僔的和尚手持一根禅杖,云游各国,他来到了莫高窟。他攀上这座当时还什么都没有的山峰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于是他就想找个地方住宿。可是这周围却什么人家都没有。他站在山峰上焦急地四处找寻可以投宿的人家,却在一转头之间看到了他一辈子都不可能忘怀的奇景:山峰上突然出现了金光,那灿烂的光芒就像有一千座佛像在跃动。
那是晚霞吗?乐僔和尚震惊而又疑虑地想着。然而他一回头,却发现了在他身后燃烧得无比绚烂的晚霞。和尚愣住了,然后在眼前灿烂无比的金光下跪了下来。他口诵佛号,眼里全是天地间那灿烂的光芒,流光溢彩。他朗声发愿,为了这天地间的圣景,从此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
不久,乐僔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把自己在峰头所看到的奇景在化缘的时候四处游说,于是这里的奇景就广为流传,也吸引了不少的信徒前来朝拜。有了信徒,就有了造佛像的资金,于是,一座佛像,两座佛像,三座、四座……慢慢地,这座原本一无所有的山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佛窟、佛龛和佛像、彩塑。
每当雨过天晴,空气清新的清晨或者是黄昏的时候,这座山头就会呈现出万道金光齐齐放射这一炫目奇丽的奇异景象,千百年来引来无数人的瞩目。
这座神奇而幸运的山就是三危山。
莫高窟的万道金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在佛教信徒眼里,它是佛陀的化身,昭显着神的存在;而在科学家的眼里,它的成因又是怎么样的呢?
关于莫高窟的万道金光,科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三危山是纯粹的沙浆岩层,岩石颜色赭黑相间,岩石里还含有石英等许多矿物质,山上不生草木。每当大雨刚过,黄昏到来的时候,空气格外清新,落日的余晖就这么洋洋洒洒地铺洒在山上各种颜色的岩石上面,于是不同颜色的岩石就同岩面上没干的雨水及空气中的水分一起反射出五彩缤纷的光芒,将万道金光的灿烂景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种解释是,莫高窟修造在一座断崖上,而那座断崖就在一座叫鸣沙山的山峰东麓。
崖前有条在唐代叫宕泉的溪流,现在叫大泉河了。这条河东边的三危山与西边的鸣沙山遥相对峙,形成了一个夹角。黄昏时,落日余晖的光芒穿透空气,把五彩缤纷的霞光洒射在鸣沙山上,反射出了万道金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绚丽灿烂、光芒四射的壮丽景象。
可见,无论是出现在三危山还是鸣沙山两个方向的金光,都不是古人所认为的佛光,而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自然现象。古人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局限和迷信观念的束缚,没有办法从科学上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只能用神佛显灵来解释,于是才有了佛光的说法并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