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陪伴孩子成长系列历险探秘故事
7758900000025

第25章 人工降雨之谜

在远古时期,由于人类文明程度低下,科技落后,人们面对神圣的大自然,始终无能为力。呼风唤雨这种令人十分向往的本领就只能存在于人类的幻想之中。人们也只能借助想象把这一良好愿望寄托在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仙身上,以此来表达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意志和决心。

不过,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呼风唤雨已不再只是人们的幻想,许多古老神话中的情节正逐渐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1933年5月9日下午,上海江湾机场两架飞机腾空而起,向西北方向飞去。它们去干什么?原来,5月9日,首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开幕,据气象预报,上海上空有降雨云气,极有可能在开幕式这天下雨。为保证开幕式能够在晴天进行,就必须消除这些降雨云气。这两架飞机升空后,经崇明、苏州,抵达常熟上空,沿常熟至金泽镇一线撒下干冰(固体二氧化碳)。不一会儿,上海上空的云层向西北方向移动,雨降在常熟至金泽镇一线。

不过这不是人类第一次使唤天公。古代文献中早就有人工驱雾、驱雹的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有人在机场燃烧油料使气温升高到露点以上以驱赶跑道附近的低雾。但显然,这些人工改变天气状况的方法规模较小,且仅局限于低空。使人工降雨这一神话变为现实的,是美国科学家文森特?谢弗尔。

19世纪末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广泛地研究人工降雨法,不过,都以失败告终。而年轻时就有志于实现人工降雨的谢弗尔,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最终完成了这一伟大创举,使人类在抵御自然灾害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当时,飞机已被大量用于战争。但飞机在飞行中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飞机进入高空时,一碰上冷空气,机翼往往会结冰,这极大影响了正常飞行。为此,当时飞机制造厂通用公司特聘了著名科学家欧文·兰米尔博士研究解决这一问题。谢弗尔作为助手,和他的老师兰米尔一起来到大雪纷飞的山区做实验。山里的气候极冷,而谢弗尔他们却惊奇地发现,周围云层的温度虽然经常低于冰点,但云中的水分却不结冰,也未形成雨或雪。这一现象引起了谢弗尔的研究兴趣。

当时,人们对形成雨雪的根本原因并不清楚。一天,谢弗尔对兰米尔说:“先生,如果我们弄清雨雪形成的原因及条件,那不就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了吗?”

谢弗尔的话让兰米尔十分赞同,于是他向谢弗尔介绍了当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并热情鼓励谢弗尔将这项研究进行下去。谢弗尔深受老师的鼓舞,决心把雨雪形成的原因弄个水落石出。

此后,他开始用一部能够制造类似云中冷湿气体的机器进行实验,却很久都没有结果。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谢弗尔冒着酷暑继续在制冷器中做着实验。午饭时间到了,他和平时一样,敞开冷冻机的盖子就离开了。吃过饭后,谢弗尔又回到制冷器前。他看了看冷冻箱的温度,“咦,温度怎么上升了?”他略一沉思,忽然明白了:原来,冷冻机盖子没有盖上,受周围热空气的影响,冷冻箱的温度也上升了。

为了继续进行实验,必须迅速降低温度。于是,他向制冷器内投入了一些干冰。在投入干冰的同时,谢弗尔正好向制冷器内哈了一口气。就在这时,奇异的现象出现了:制冷器内,在他哈出的气体中,他看见一些细小的碎片在闪烁发亮。谢弗尔立刻明白了:这正是他望眼欲穿的冰的晶体!他感到格外兴奋,不停地向制冷器内哈气,并且投入大量的干冰。过了一会儿,谢弗尔竟看见冰的晶体变成小雪花飘了起来!

谢弗尔立刻激动地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兰米尔:“我制成人造雪花了!”

兰米尔听到这一消息,也非常高兴:“祝贺你!看来你离成功已经不远了。既然在实验室可以制雪花,那我们不妨到空中试试。”

这是1946年11月的一天。这天是个阴天,天气很冷,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彩,但没有雪花。谢弗尔和兰米尔决定开始试验人工降雨。在兰米尔充满期待的目光注视下,谢弗尔登上了一架普通的农用飞机,飞上了9000米的高空,并在云层上方将大量干冰撒入茫茫云海。留在地面观察的兰米尔,抬头密切地注视着天空。约半小时后,天空开始降雨了。当谢弗尔返回地面时,兰米尔向他奔跑过去,高兴地冲着他大声叫喊:“谢弗尔,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人类第一次“呼风唤雨”获得成功,谢弗尔青年时的理想成为现实。

从此,人类迎来了一个“耕云播雨”的新时代。

此后,人工降雨不但用于控制天气,还用于扑灭森林大火。后人又在谢弗尔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用碘化银代替干冰进行试验,效果更好。但由于碘化银是对各种生物有害的物质,所以不能用飞机喷撒,只能用炮弹发射。

近年,人工降雨又有新的发现。俄罗斯科学家在仔细分析了大量实验资料,详细研究了大气中带电粒子流对降雨形成和降雨强度的影响后,提出在飞机上携带直线加速器,发出电子束进行人工降雨的方法,已经获得发明专利,下一步只是如何完善、推广应用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