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吃着,狂风大作,天黑下来,暴雨如同世界末日。那些美丽草坪上的无辜人们,在这风雨飘摇中哀号如迷途的羔羊。天使吹响了复仇的号角。幸存者躲进了学一食堂,也包括外籍军团来自欧罗巴的色目人和阿非利加的昆仑奴。
我也被困在枪林弹雨之中,出去不得了。还有可怜的小孩子,被B52轰炸机吓得堵住耳朵。啊!光荣日。大学是帝国的造血骨髓,今日,在幅员辽阔的帝国,有无数的士官生、研修生和博士生,毕业成为学士、硕士、博士和圣斗士。你们是帝国血液,帝国精英!
这电闪雷鸣的暴雨,从塞班到硫球,到库页、满洲、衡阳、暹罗……倾泻在广袤的帝国疆界。很快,塞班岛上的暴雨夹杂着枪林弹雨,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了,瞬间全躲进了掩体。我身边的幼童在发抖。手机都关闭电源,保持无线电静默。
啊,想起了日俄大战,乃木希典大将攻打旅顺要塞前,对系白布条的神风特攻队训话:今日,尔等在此玉碎……南进!北进!东进!西进!此乃梁球琚堂里的训话。
多么美好的校园啊!每晚穿过校园回去,牛蛙和其他的叫声一片,美好的热带校园,估计听觉上的 soundscape 该和越南国立大学、阿拉巴马大学、或里约热内卢大学差不多吧。还有那摇曳的棕榈,还有中文堂潮湿的石壁宏伟如 Angkor Wat(吴哥窟),早晚会被热带雨林吞没。宇宙射线将穿透玻璃天棚,大堂里将长出榕树。没有人说话。那神秘如复活节石像、额头低平如北京猿人的鲁迅胸像也躲在芭蕉叶里一言不发,有蜥蜴默默爬过,等待五千年后外星人类学家的赏识。石阶下抽烟的值夜者友善如红色高棉干部,等待安卡伯伯最新的指示。那远处飘来的悠扬粤剧声,让人回味阮氏宫廷在西贡最后的繁华。
当雨小了些后,空袭结束,老弱妇孺和圣斗士们安全地转移了。我也一路小跑,返回了自己的番组,中文堂本部,钻回了自己的钢筋混凝土掩体,隐秘地向帝国的话语缝隙开火,到吃晚饭的时候才会再出来如同热带雨林的蜥蜴。
拯救毕业生Johnny
“Johnny you hang on there, you promise? The rescue is coming in seconds.” 中尉一边用止血绷带紧紧压住Johnny的胸口一边拼命对Johnny洋溢出最温暖的笑容,并掏出最后的两针吗啡戳在Johnny的大腿上。台风来了,还有骤雨。绿肥红瘦。
这是任何经典越战电影里不可或缺的百试不爽的断肠一幕。
此时的 Johnny 已执著如祥林嫂,执著如即将毕业的人:“Oh Lieutenant I am getting cold. I fear what will come after this. It,s like...like I am graduating… Tell Susan I love her since the time I…. Oh God I was too shy to tell her! Oh Lieutenant… am I good? ,Cause I ain,t understand what is all this about... Tell my mama I had tried my best‘cause I ain,t wanna let her down…”
中尉是教过书的人,此时不禁满脑子回荡着纳兰容若所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满怀信念地继续努力保持笑容:“Son you are the best. After we get out of this shit I am sure I will see you again. I promise I will tell all my new people that Johnny boy from Blueberry Hill, Arkansas was my best…”
结果是喜剧。
直升飞机、炮火和空中支援都如电影里那般赶来了。
越共终于四散奔逃。
Johnny在庄严的梁球琚堂里握到了将军的手,获得了荣誉证书,拍照,遣散在6月底,在今后的生活里事业成功,还与Blueberry Hill, Arkansas的Susan喜结良缘。
也许结的不是Susan,是 a pretty Chinese girl from Middlemount, Canton。
Who knows...
THE END
亲临星巴克里面的美式装逼破灭记
看来装逼真是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呀。如下是我所见。
上午我坐在离家最近的,安贞环球贸易中心的星巴克里面,判文学概论的考卷——无它,只是因为家里孩子太吵了,影响效率,所以才来这儿。
我正一边判考卷一边瞟两眼豆瓣,自得其乐,突然来了个富婆和其陪衬人坐在临桌。富婆发出了与一般的头发长见识短的颠三倒四高频嗓音(其陪衬人便是)不同的美式女中音,显然是美剧看多了和天生气场牛×吧,而且夹杂了不少的美音英语单词和phrase。更牛×的是,不仅是一些名词用英语发出,而且居然出现了连词和各种虚词,于是更加卓尔不群,十分成功。谈话的内容,东方风格地精明,夹杂着加州、California、LA、San Francisco、机票日程、江苏菜,到上海我一定请你……分不清是在谈生意、gossip,还是纯粹装逼。
这也都算正常。但是该富婆越界,惹着我了。突然,她对着正埋头判文学概论考卷的我,用模拟美式人道关怀和风度的伪美式中产阶级妇女幽默自信范儿说:“我们的交谈打扰你了吗?”
碰巧我是个研究权力话语的。于是,很不爽的我,训练有素地回答说:“你在和我说话之前没有打扰到我。”
美式的模拟西方文化气场受到了重大挫折。拥有支配型装逼人格的富婆还不死心,继续勉强着美式文明的开明微笑说:“我是说,我们谈话的声音会不会打扰你?”于是我彻底地解构主义地回答之:“噢,是嘛?我听不见。”
于是美式开明文化的气场无可奈何地撤离了我和我的文学概论试卷。但说实话,那开明的美式文化的女中音真的很烦人。比我在美国听见的烦人100倍不止。我听见富婆又在羡慕陪衬人的亲子关系了,说她自己的五岁的儿子都不让她亲了。
我心想:活该装美式开明文化的普世价值,装出了巴金的《家》和曹禺的《雷雨》的实效来。
眼看着快到中午了,于是我就收起家伙,快乐地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观后小结
刚从广东美术馆看这个英国巡展回来。(下午集合了十个同学的乌合之众,09、10、11级皆有。)因为答应了目前在英国的前同学(“同学”在我的词汇里就是“学生”的意思;我不会答应我自己的同学什么事的),所以写两句观后感。
人们说的对,特纳、康斯泰博、贺加斯和拉斐尔前派唯美颓废风等英国特色都看到了,但不淋漓尽致,总之是占了广东美术馆一楼展厅,规模不大。尽管如此,也能每样好东西都让你瞧到一点点,体现了英国美术的阵容,尽管这个阵容,用一幅俄国的列宾就能彻底镇住。
但最让我失望的是,艺术社会学意义上的英国美术的“走向现代”体现得不明显。以前从BBC一个艺术节目中看到过,英国美术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工业化革命给人们对工作、阶级、家庭、性别、子女、自然、灵性的新认识,比如济贫院、工厂、铁路、社会渣滓、市场、贫困、欺骗、殖民征服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我这种想法太不美术专业了,所以在这次的展品中看到的不多。但我确实知道这样的作品还是有些的。如果让我来从英国挑选展品的话……可见主办方的脑子和我的脑子,没有交集。
艺术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在美术中体现社会、准确勾勒时代,永远是难事,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贫富分化悬殊、污染和破坏、殖民掠夺登峰造极而社会发展又雄冠全世界的伟大的19世纪里。文学里做得到的事,美术里简直弱爆了。这和美术生产和消费的机制有关——它是和19世纪的连载小说文学机制不一样的。
油画市场是委约制的,出钱的人让你画什么,你就画什么。一幅油画要画一个月,然后拿到钱。如果你不给暴发户画肖像而偏去画工人阶级的城中村,那你就喝西北风去吧。所以300年来英国画坛最无聊地被中产阶级趣味死死把持着,比他们的文坛差远了。油画很贵。小说则连载在报纸上,很便宜,工人阶级都买得起,是狄更斯等的衣食父母,状况自然就不同了。资产阶级暴发户、煤老板、钢老板,舍得花钱请名师来画肖像,挂在家里,炫耀画家的名牌儿,让穷亲戚们羡慕不已。更装逼的,则会委约画风景、甚至神神秘秘的小感伤、小文艺之类画风,欲遮还羞的小羞涩,冲淡些铜臭气,就比较地“教授婊”了,可以和陈逸飞的赝品一道,把自己的卧室改装得像“独立书店”,或当下中国的咖啡馆儿一样。
显然,煤老板不想在卧室和客厅挂一幅挖煤图,钢老板也是最不想看到炼钢图,或工伤图、罢工图、环境污染图。其实,19世纪的英国,到处都在挖煤、炼钢、工伤、罢工、环境污染哇!老板们知道工作模式下的自我,就是一个畜生,回到家里,面对娇妻爱子爱女,自然真诚地想无比高尚,保有这一方“净土”并体会到“和谐”的民主集中制权威感了。他拼了命地搜刮,不就是要让自己的公子千金,谈吐高雅,与伦敦东区和利物浦、曼彻斯特的穷鬼们拉开档次么?
然而不论是畜生一般的工地,还是圣洁的家庭,都不能满足戴着大礼帽留着英氏兜腮胡的道貌岸然的老板的一切。所以需要在办公室里他发呆凝视频率最高的那面墙上,挂一幅拉斐尔前派的仙女儿——管她是来自圣经、希腊神话还是罗马故事,总之是韩式削骨的脸,AV的身材,好让他一边抽着雪茄,一边凝视,得到心灵的慰藉。这种画价格不菲,然而销路很好。因为这是艺术!是19世纪下半页英国最上档次的艺术。上中学的时候我就觉得拉斐尔前派很矫揉造作,从来没喜欢过,(给我带来的多巴胺不是我在美术欣赏模式下的那种多巴胺,)但当时不知道英国人为什么喜欢整这个。现在学了点儿文化研究,想明白了。
各位看官,现在您觉得我说的靠谱了吧?
老童话:一个北大文科生和松鼠大侠
北大的一个文科生是北大教授的后代,爸爸是个教授,妈妈也是个教授,全家住在北大西门外的蔚秀园。蔚秀园是个好地方,简易单元楼一座一座,小河流水潺潺,住在里边的都是教授、副教授之类,民风古朴,真真一片乐土,与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彩色语文课本《幸福村》一课并无二致。这蔚秀园我们虽然觉得这般好,然而该生自幼在此玩耍,便嫌老头老太太稍多了一些。而宿舍则是另一派鲜活景象。从蔚秀园到宿舍骑车不过5分钟,他宿舍住烦了就回家,家里烦了就回宿舍,冬去春来,转眼间就到了大一第二学期。
【按:那是房地产泡沫崩溃之前将近20年的事了。当时蔚秀园已属边陲,西三旗新楼群则遥远得形同塞外绝漠,无人愿意搬去住。】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却说这北京大学文化积淀之深厚,就连翻盖教学楼都屡屡挖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来,直接交给考古系,藏之于北大塞克勒斯博物馆。地下如此,地面上的活物更是乘了人杰地灵之便了。却说未名湖畔幽竹子、翠柏簇拥的听湖轩里,有一只松鼠。它胸存大志,骨气高远,每日不是在一教外边的松树上听课,便是晚上在二教阶梯教室的窗台上旁听文史哲的讲座,其智识便一天天接近文科新生的水平了。每日清晨五点,那松鼠还跳到俄文楼旁边蔡元培铜像的肩膀上,让老校长八字胡须上滴下的露水滴到它的脑门上。久而久之,便通了人性。这并不奇怪。想来燕园的松鼠不会超过两百只。日日在这里熏陶,1/200的比例领会了北大的精髓,有什么可大惊小怪?再想,北大每年从人类中录取的新生往往是省、市文理状元,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那都是万里挑一或者十万里挑一的比例,每一个北大新生被录取,不都是一个人命运中的奇迹么?所以在这一块神奇的地方,一切都是可能的,过去曾经连老教授都给剃了阴阳头,跪着用鞭子抽呢。所以有一只松鼠通了灵性,则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然的了。倒是一只没有的话才怪呢。
【按:“二教阶梯教室”指的是过去的二教。作者毫不关心现在的二教在哪儿。他以当时为真实,以现在为虚幻,真真“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话不多说,却说这一日,是该生大一第二学期,入校的第一个春天的某个下午。该生没有课,坐在未名湖边、与研究生院隔着一条路的那个躺椅上。温暖的春天午后,坐在未名湖边坐看未名湖水是一种奢侈的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幸福。而该生享受这种幸福是在大学一年级,入学后的第一个春天。柳树与“德、才、均、备”四个斋,白云,鸟,博雅塔,微风拂过北大一年级学生的脸。一切方兴未艾,一切似曾相识。却说该生看看天、看看云、看看水,觉得每一条柳枝都是自天垂下的一连串绿色的奇迹。他想:要是在这里坐一辈子多好。他意识不到自己的愉悦,连自己嘴角的微笑都没觉得。
这个感觉是写这个童话的作者所牢记在心而又永远不可追回的了。他北大毕业已一年多了,现在正坐在办公室里,偷偷摸摸写两句童话,便侧耳倾听领导的脚步声,并将面部肌肉调整成一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表情,以防领导那跨世纪的身影突然从单间里踱出来。写这个童话的作者只希望来生来世还在北大读书,或者做沉浸在未名湖里的一条鱼,让未名湖水无声无息地将他抚慰。
【按:自作者写下了括号里面那段话,又有10多年过去了,连童话都老了。他辞职,出国读书,在奥运会举国辉煌的时刻学成回国,颠沛流离,一事无成,在岭南的某大学教书。如同北有贾府南有甄府,该作者在由木棉花、紫荆花和鸡蛋花所映衬的“镜像”里,已经不辨甄贾了,恍惚间觉得“且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才是真。作者虽然每每告诫学生不要自恋、YY和做白日梦,但他自己此时此刻忍不住要引用张爱玲的一段话,以缅怀自己的感受。张爱玲那段话是这样的——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就这样完了。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