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文系是治愈系
7818200000003

第3章 感言中文系(1)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写给中文系新生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这是头一日。”

——《圣经·创世纪》

祝福你。属于你自己的大学新纪元开始了。这头一日的光是闪亮的,普照在新生的脸颊和心灵。人生能有几个闪亮如此的“头一日”?这是你自己凭借高中时代的努力和才智所赢得的,请勿忘记。即便世上一切的初见都变成了陈年旧事,也请勿在记忆中抹煞和篡改,今天,你闪闪发光的样子。

欢迎加入中文系大家庭,它矗立在这一方水土的人文金字塔顶端。不管你首选的就是中文系,还是被“调配”来的。既然已经来了,那就从今天开始,“去求无价的珍宝吧”!(戴望舒《寻梦者》。)

你,准备好了吗?

其实我不需要你即刻就回答。我知道你心必虔诚。(我们每个人在“头一日”皆如此。)但是,光凭这热心,这虔诚,还不足以搞懂大学与中学的区别,让自我闪亮起来。你曾经是高中牛人。但若碰到泯然于大学的众牛人中间而不见踪影的状况,你能做到淡定吗?特别是当你遇到不尽如所愿的学习、生活状况的时候?

(此处省略一万字。)

在中文系专业学习里面,你要去求的无价珍宝,将会是什么呢?让我们听听刚刚荣升二年级的学长们是如何说的。(他们已经在网络上哀叹多日,说你们的到来,让他们“变老”了。)

一位同学打了个比方:“来到中文系的同学大多抱着对文学的热忱、向往和狂热的喜爱而来,来之前文学是心中的一个幻梦,非常梦幻非常美好。但当我们走近一个肥皂泡,碰它就是戳破了它,并且还要收集它的残片,分析它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会五光十色,是什么成分让它有了色彩,它变成了一个研究对象,它不再是一个简单可爱的肥皂泡,虽然这其中会有研究它的乐趣,会有求知的喜悦,但绝不再是原本的看一个肥皂泡般的喜悦了。世界上总要有人去分析肥皂泡,也有人吹肥皂泡,看肥皂泡……”这位同学的意思是说,文学的专业学习和业余欣赏不是一回事。——我们与肥皂泡的关系,不仅仅是去当傻傻的看客。

另一位同学说:“看到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女,去研究她的骨骼是否符合医学健康的标准是令人扫兴的,但是若能在研究之后更明确这位美女的身材比例,从而为其量体裁衣,让其在衣着上彰长隐短,也会让这位美女更加明艳动人。文学作品就是一位这样的美女,文学研究若做得好就会让作品显得更加明艳动人。”是的。这就是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意思罢。语言文学之美,绝对不弱于赏心悦目的美女。我们的母语与世界上任何一种主要语言一样,有足够的容量来让我们表达最独特、最微妙的思维;它容纳了过去、现在、将来的表达,而且永不枯竭,每一个有效的表达都在丰富着它。母语是我们丰厚的祖产,也是我们与日俱增的新财;我们中文人是其守护者、分析者和盘点者。

怎么,跃跃欲试了么?且慢。再让我把寻宝路上的一只拦路虎指给你。那就是从小学到高中的那让你痛苦又不离不弃的背诵式、定论式文科学习习惯。说来你都不一定相信:这只人人喊打的东西,早已与你合体,所以光在口头上喊打是没用的。

(此处又省略一万字……)

这前后省略的两万字,还需要你在今后寻宝的过程中自我补齐哟。

多说无益。那就让大学生涯放马过来吧!

请记住闪亮的今天,并祝愿你能求得“无价的珍宝”!

写给即将毕业的中文系07级

天哪,前年珠海牛蛙的叫声,宛然昨日,而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前年电闪雷鸣的3月6日,贾樟柯来的那天,我第一次来到珠海,见到没翘课的你们,也正式开始了我思维混乱、口齿不清、不知所云的教学生涯。

这些都宛然昨日。而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这让我不禁想起法国中世纪小偷加流氓的伟大诗人维庸的句子:“去年的雪,今年安在?”

我会怀念你们的美好,相信你们在挺过毕业前后焦头烂额和迷茫的或长或短的一段日子后,会将自己的美好保存下去的。美好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希望当多年以后,当你在宜家选购家具,经营自己的家庭,或者在给孩子换尿布之余的时候,思维偶尔能闪回到大学时代,而且嘴角不知不觉地泛起了美好的微笑。我也想厚脸皮地成为你们的美好的那部分回忆里面哪怕最微不足道的一小小部分。

我会长时间地记着你们的美好,并厚脸皮地奢望,奢望你们不会完全忘记我,在你们嘴角泛起的微笑里面。

09级中文系本科优秀书评报告集

系里说,由班主任来写本科大二优秀书评报告集的序,就从这次开始。我是09级的班主任,自然很高兴来写这篇序。

我在去年受命写过06级优秀毕业论文集的序,写得很虚。有诗曰:“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不曾与06级“初见”,也就没有故事和回忆。我与09级则有结结实实的“初见”、二见及N次见。两年过去了,我们相互见证了各自的傻气和佳处,而且离“等闲变却故人心”的那一天还很远呢。

好了,再这样写下去就会变成一首情歌了。还是回到具有教学含金量的讨论层面去吧。

在孙中山先生的大学的中文系,有一个深得教育精髓的训练框架:大一同学要写百篇作文,然后过渡到大二八篇书评,再承接大三学年论文、大四毕业论文。这是在平铺的课程学习之外,一条纵向的实战脉络,让同学思考和表述“我与语言文学不得不说的故事”的个人版本,即时盘点自己在阅读、理论、批评、文笔、思维等方面的实际长进。这个四年方略还被设计成多棱镜,通过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来映照出自己。

就以八篇书评为例吧。系里给每位同学提供了一位有经验的专职读者。他/她就是书评导师,需要与同学保持全程沟通。最后,要锁定一篇来参加书评报告会。书评报告会借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一百多位同学,根据报告内容的相关领域,被分入不同的组。每个组十位同学左右,再加上三位老师做评议人。每位同学有十多分钟的报告时间,然后由评议人当场讨论其报告。这个场合,既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也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估,也是小组成员左顾右盼的相互评估,还是对在场老师的评估。这不仅仅是评估,也是相互启发、交流,从而让同学认清学科领域,选择对自己最有益的导师,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所有的脑瓜都动了起来。师生脑瓜都动,就保证了教学的货真价实。孙中山先生的大学的中文系就凭借好的制度,垂拱而治。

我想说的不止这些。本班主任比同学们痴长了几岁,所以对于经验教训,看得更准更远。我与同学的私人通信里已经说了一些了,想借此人场让更多同学知道。

一、审己度人。

同学们看重评议老师的评价。但“一言九鼎”的“客观”是不可能的;最后评出来的“优秀”不具备绝对的价值。三位讲评老师就是三面认真的会说话的高水平的镜子,你可以从他们的话里得到从别处得不到的东西。如此,你的“认真”与“执著”,也就扎实地落在实处,值了。

二、要通俗,要勇敢。

八篇书评写作训练最后的亮点在于,“报告”是以口头形式来进行的。这深谙文科教育的精髓,因为口头表述是书面语言的生命源头。报告是让人听的,要用通俗明白的语言,不要披金戴玉。学好口头表述和交流才是正经事。首要之义,在于以听众和读者为上。听众和读者每天已经被各种废话蹂躏得够呛了,不需要额外再听你说。所以一定要谦卑,心存感激,努力说出值得让人家听的东西,这也叫“以人为本”吧。抓住这一正路,其他方方面面都会逐步养成。在口吻上,不宣泄,求沟通,不强求,不堆砌,只有在日常语言不够用的时候才谨慎地借助一下专业的和学术的话语并立刻返回。我们的文学/文化解读课立足于解读,懂了解读自然就会懂得表达同样要以受众为中心。作者的才学,最终落实在受众的真心接受中。